星期五, 4月 25, 2008

陳龍超評《一百萬人的故事》


關注《一百萬人》如何脫貧,還是離苦呢? 25/4/2008 陳龍超
am730】《一百萬人的故事》(下稱《一》)由無線娛樂新聞台製作,卻安排在免費主台播出,明顯是《一》質素、話題叫人喜出望外,而且陣容亦相當不俗,單看宣傳片已叫人引頸以待,無疑娛樂新聞台能捨棄慣常取向,把社會世態與娛圈中人作一次cross-over,算是行業一種自我提升,全賴相關製作人心中一團火,讓一眾無記主台「揍(註:按語意應該作「湊」)大、處優」的製作團隊作參考。
 
《一》參照《向世界出發》方式,首集先來一個點睛式提綱挈領,剪接不同集數內嘉賓的探訪對象,無依老人、單親家庭、跨代貧窮成長中的小孩等。高層主持一句精警話確能刺穿世情,當下觀眾關注只是如何達致「朱門酒肉臭」之境,對「路有凍死骨」則不大關心,對這班有「牙力」藝人而言,能夠短暫離開五光十色,走入貧窮角落,是個refresh經歷,好讓他們回想自己曾經草根的一段日子。形象考慮、計算曝光成效以外,藝人有其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此舉尤對年輕演藝後輩生發良性示範作用,玩、蒲以外,還有很多利人利己的選擇(當然也不一定獲得經理人公司支持)。
 
《一》調子略嫌苦味太重,一街之隔呈現天堂地獄,不須動輒遠渡至甘肅窮省體會,但做足7日每日超過12小時,早午晚麵包、腸粉替代米飯,一個月零用只有10元皆有其代言人,像君如所言,貧窮永遠是一個抽象概念,唯有透過對話,差異才被真正發現,生活的「窮」可以至此;每至心酸位,身邊人總有轉台衝動,在壓力高企的今天,比諸殘酷現實,聲色娛樂還是容易入口。香港人當然了解貧富懸殊嚴重,只是赤裸裸面對就可免則免,公司政治、供樓壓力有苦中產自己知,目睹他人難處,除了嘆息,也不知如何自我開導,《一》以影像方式開設平台「鼓勵」港人面對身邊現實,但家長除了慣性以他們苦況為活教材,向兒女訴說生活是何等幸福外,究竟還有何作為呢?沒有盼望才是最大的絕望,無疑香港時代、氣候與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期有異,由基層攀升向上日益困難,政府插手製造機會變得迫切,但當事事單單訴諸尋求福利、援助,便容易出現向貧窮認命心態,悲情城市不是一個硬生生冠上去的標籤例子嗎?窮人也有尊嚴,無需時刻提醒他們苦況,世上沒有均富可能,只能保障老弱人士基本衣食,「貧亦樂」是一種可提倡生活態度,一些貧窮國家小孩笑聲遠比富裕國家小孩來得燦爛、關(開?)懷,他們的苦多少是根據事實呈現,多少又源自我們的主觀假設?香港人缺乏不是對身邊「窮」的認知,而是快樂追尋的方向的狹隘,上善如水,富亦憂可以是另一拍攝題材,不過試問有誰願意站出來呢?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下電影「吹水」小組陳龍超評《一百萬人的故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