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28, 2008

飲食版 「內幕」 (下) 記者不肥之謎


飲食Blog﹕飲食版 「內幕」 (下)
記者不肥之謎

27/5/2008 伍成邦 cpvuo@mingpao.com
【明報】上周提到,有報刊飲食版不管食肆好壞,只要是新開張有話題性便搶閘報道,引致部分食肆及公關,不用安排記者試味,只要一次集體採訪,就會得到幾乎例讚的「免費報道」!

沒試食竟能評分﹗
沒試過菜式食味的飲食版記者,為何例讚不彈?就是因為沒吃過,怎麼彈!讚錯,人家不會告你;彈錯就會被食肆反咬投訴。最近遇上慘不忍睹的「報道」,友報女記者,現場沒有試食,出版卻見評分,打出一個差一級便達到最高評分的4星──憑視覺評味,簡直係武林至高境界!究其因,都是基於公司版面要求,就算採訪時沒有吃過,也要評分。
當然,不是每家食肆都安排大圍採訪,有的倒十分認真,邀請個別媒體記者試食。工作多年,去過不少傳媒飯局,飯後採訪與否,日後再作決定,這是最有禮貌及誠意的邀請。然而,大部分傳媒都一窩蜂地講求快,當食肆知道,只要請一群記者來大圍採訪,拍完問完即走,原來如此慳水慳力,刊登的所謂「評論」,也是一面倒例讚的免費宣傳,短期看來好像贏了,卻不知道「因果報應」,倘讀者因「報道」而前往光顧,吃後感覺與寫出來的相差太遠,便對坊間報刊的所謂食評報道信心盡失。讀者不妨細看,如今坊間食版不少,但有權威的卻寥寥可數。

扮食探靠嘴更靠腦
《明報》副刊飲食版,貴精不貴多,周一「食探出更」,是公司真金白銀給記者(們)喬裝食客,先光顧後採訪而得來的第一手飲食情報,當中有讚有彈,並有公平機會,給食肆回應。當然,每家公司的資源都不會無限大,報館也不例外,有些採訪,只能直接相約而放棄喬裝食客的辦法,例如 「旺場追擊」,便採另一種訪問形式,當記者發現食肆經常旺場,便直接約訪老闆,了解成功之道,這些情形,多數試過味道才寫食評。
至於與市場一同趕時效的「新味力登場」,便要在客觀情況許可下才能試味了,能夠當場試味,便多寫味覺報告;不能試味,便加強描述食物材料、裝潢風格或經營理念。
飲食版記者的工作,除了用嘴吃,也要用腦吃,也許這樣,飲食版記者很少肥仔肥妹。
前赴試食飯局,很多時候要邊吃邊做筆記,把味覺記下來,腦袋還要不停地轉,想想有否突出的採訪角度。飲食版記者的不肥之謎,大概如此。
(二之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