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05, 2009

死與生的眷念

最近的報紙專欄不是講《小團圓》,就是《讀愛》或《禮儀師的奏鳴曲》。
除了《小團圓》,其餘都有興趣,但全部貼上來就沒意思了。

閱讀日本﹕時間的禮儀 5/4/2009 張彧暋
【明 報】《禮儀師的奏鳴曲》不是談死亡,而是談生命。時間、死亡、儀式,三者不可分,而這電影的故事結構分明,幾乎從一開始就能預測結局,所有結構主義的分析 皆可用上。電影故事的起承轉合就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樂譜,本身就是一次極其莊重、結構分明的神話與儀式。可是,面對如此沉悶的流程、結構,電影從開始到結 束,全院觀眾就抽泣不絕。為甚麼?這只因為現代人常以為,我們時日無多。

我們真的害怕死亡嗎?這可以從《禮儀師》的結構說起。這片說得好聽 是層次分明,說得不好聽是所有劇情盡在預期之中。其實,整套電影就像儀式進行一樣,全片結構工整,每個情節推進也是有條不紊。拍電影拍得如此公式化,不悶 之餘,教人熱淚盈眶,神妙。如果人生與電影一樣,從出生的一刻,結局已經早就料到,那麼全片的結構與推進,又何嘗不是一場計算殆盡、結局早已預料的儀式?

久石讓的音樂毫不煽情,只是幾個動作,就已經震懾觀眾,除了院內空氣,恍惚連時間也停頓下來。電影院像靈堂一樣,觀眾面對死亡的恐懼,連生之聲音也肅殺起來,除了偶然的抽泣,整個空間的感覺,忽然變成永恆一樣。

《禮儀師》其實是AV?
《禮 儀師》沒有說死亡,反而談生命。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唯一一場有點情色的場面。其實,廣末涼子沒有肉體演出,但不知為何印象深刻。回去查一下,導演除了上一部探討亂倫問題的《秘密》,他的出道作,原來是AV《痴漢電車》系列,難怪專業。好的AV一定是結構分明,AV要捕捉的,只有最後那一瞬就是永恆的快 感。性與宗教很像,高潮中恍惚世上萬物,都不再重要,死亡不再可怕,因為個人已經消失。生命的延續。自我的裂開。

這次導演依然是拍AV,但 不是Adult Video,而是Animal Video。如果把焦點放在死亡,個人自然恐懼。可是,如果你把目光放在儀式之外,電影有大量動物的描寫,譬如魚兒辛苦逆流而上,力盡筋疲,也要到鄉下產卵。其實,談死亡的關鍵詞,不是個人的虛無,而是所謂「共同體」的感覺。全片的主線,也就是世代相傳,生命的延續。孤寂父親最後有人送終,不會孤獨,而片尾主角一家人的小孩,等待出生。日文的「共同體」,就是表達這種人與人感情的延續,終得有回家之處。

家鄉雞的懷鄉秘密談 延續,觀眾還得留意,本片最強調吃,而且得在適當時令吃適當的東西。四時節令(如飄雪、櫻花)在片中默默進行。最令人感動的,是聖誕節吃家鄉雞的一場。聖 誕節,除了小蛋糕,還有家鄉雞,這個食譜選得相當神妙,是日本人就明白,外國人就覺得好笑,因為儀式從來只有局內人覺得莊重。電影中還大特寫吃家鄉雞的食 相,其實突顯食跟性一樣,都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吃雞泡魚精子的真情對話中,從自然的角度,一方面的生存,其實建立在另一方面的死亡上,連別種生物的延 續(精子)也可以吃,片中的社長還兩次感歎說,「好吃得令人困惑!」無論吃章魚、米澤牛火鍋、喝酒、法包,吃東西,除了維持生命,更是自然界的儀式。

現代人的死亡桎梏
要 分析這電影,需要借助日本社會學者見田宗介的《時間的比較社會學》。此書點出現代人之所以害怕死亡,無非我們的時間觀改變了,而關鍵,是個人被趕出「共同 體」之外。如果閱讀人類學著作,就會知道土人生活在部落共同體之中,並不需要曆法時刻,而依據自然生活的節奏。譬如如果該部落養牛,那麼生活一切,就以 「牛吃草的時候」作為「牛時鐘」,來說明作息節奏。對土人來說,死亡並不可怕,因為他們的家人、祖先、後代,都住在同一片土地,他們的時間,是循環的﹕四時有序,冬去春來,日復一日,祖先靈魂不生不滅,與你同在。

西方從笛卡兒開始,個人就成為了宇宙坐標的中心,產生一種特別的時間觀,這結合 了自猶太人的直線時間觀,還有希臘人的量化時間觀。猶太人面對完全絕望的生活,唯有想像全能的上帝,在世界終日迎接世人到天國。可是如此一來,人的時間就 從循環不息,變成有過去、未來。希臘社會本是金融帝國,為了不同城邦共同體之間可以溝通、做生意,發明量化的金錢,時間也變成可以量度。這兩種時間觀在西 方的結合,變成了我們的生命,有始有終,在無限的時間上生滅來去,每分每刻都可量度,而時間變成一去不復返。再加上西方的政治理論,把個人提高到一個獨立 的地位,雖然換來解放,但一個一個孤立的個人,在無限的過去奔向無限的未來的時間長廊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可憐人。

我們這些現代人害怕死亡, 因為我們害怕孤獨。一則我們把自我放大,二則現代人的時間觀念是直線、量化的時間。可是,本片的結構安排,把時間的概念消除、把死亡括起來。如果把眼光不放在個人,其實你就能注意到食、色的重要,還有過去、未來都在循環著。一剎那的停頓,不過是天際運行不息的過渡儀式而已。死亡跟吃家鄉雞,都是同一件事情。浴場沐浴、告別淨身,都不過是淨化煩惱的一場禮儀罷了。電影令我們明白,時光並非「不可復返」,跟至親至愛的人一起,時間就不會消失,也不用「追回」,一個人就不會孤獨。


公立醫院的半天 5/4/2009 盧峰  
【蘋果】每次陪老爸到公立醫院覆診都讓我禁不住思潮起伏。
第一個感觸是香港的公立醫院真是龐大,照顧的人甚多。從踏入醫院大樓開始,首先要學懂的是排隊。搭電梯到老人內科要排隊,登記要排隊,量血壓身高要排隊,等看醫生要排隊,book時間覆診要排隊,拿藥要排隊。簡單來說,要至少排五、六個不同的隊才能完成覆診。假若要做一些較特別的檢驗如照X光或交樣本,排隊 的次數更多。

可不排隊不行呀!病人及家屬的數目多的難以想像,不分流排隊的話大家擠在一起甚麼也做不到。香港的公立醫院或許真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但以要照顧的人數來看,醫院的確在盡力照顧所有有需要的病人,前線醫護人員的耐性及專業態度更讓人佩服。

教我感觸的還有那些互相扶持到來看病覆診的年老夫婦。有走路時雙腳顫危危的老伯先囑咐太太在大堂坐下,自己慢慢走到登記處為她登記及張羅;個子很小的婆婆像 哄小孩般安撫等的不耐煩、大聲投訴的阿伯;還有不忘扭開水樽餵坐在輪椅的老伴喝水的婆婆。想像不到他們年青拍拖去街時如何相處,只知道他們還算幸運,還能 互相扶持照顧,還能散發着那份溫馨。

忽然想到《禮儀師之奏鳴曲》中納棺服務社那位社長的一番話。幾年前太太去世,他親自為她做納棺禮儀,讓她走的漂漂亮亮;接着他便開始了這門特殊的事業。

能伴相愛的人走好人生的每段路不容易,能在疾病中扶持,在離去時好好送別實在是真的愛,是真的有福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