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11, 2009

積物與布施

在慧科找來的舊文,不肯定這是否正確的題目。
唉!回到家中,看著堆積如山的物件,耳邊必然響起陳志雲《向世界出發》式旁白,還有主題音樂襯底:「人的慾望,無窮無盡……」更一定要有從下而上的環迴廣角鏡,攝錄亂七八糟的家。
為了它們付出太多代價,捨不得用,又捨不得放手。
將來連根拔起離開香港,物件是最大的障礙。

素黑也說積物妨礙能量流動,執迷於物無益靈性。
在外地明白自己可兩袖清風,但回來香港就執著了啊。


耶教漢化 4/2/2008 陳雲
【明 報】不論做人或修道,都要得其時。嶺南之地,年晚之際難免天氣濕冷,我雖守舊俗,也不會待到年晚才大掃除。月前便趁北風起,未寒而又極度乾燥之下整理家 居,揀出雜物,能捐贈的捐贈,餘下丟棄或當柴草燒掉。因抨擊政府,顧忌政治構陷而不事營謀,妻兒又將我及時行樂的人生觀付諸購物及遊樂,我又有疏財仗義之 風,是故家境未嘗寬裕,只是生逢太平之世,倖免於饑寒而已。每隔幾個月,我便會整理家居,將四散之物入箱或捨棄,以免雜亂。

兩個購物狂加一個整理癖,就成了一個冤家。

整理雜物的時候,都發現要做到道家的一貧如洗,十分難得。十八年前,秋日與作家馬建在茶水檔午飯之後,閒蕩油麻地,他指了倒臥彌敦道鬧市曬太陽的浪人說:「要 做到他那樣,毫不容易。」中文的貧與窮不同,貧是無錢,窮是陷入困境甚至絕境。入道之人自稱貧道,我為文也自稱貧道,除了自謙道行不足之外,也有「聖人不 積」之意。清貧是家有錢財而不積聚,布施予人,或至少做到家中不堆積玩賞之物,污染性靈。家無錢財而經常懼於匱乏,財貨雜物堆積如山,以至無轉身之地者, 謂之濁貧。許多家財百萬的拾荒客,家中堆積舊物,有錢財不自享,也不布施予親族,死後才被政府派人破門打開「藏寶」之室。

許 多捱過家貧的人有了錢,心內的貧乏恐懼久久不散,也喜歡堆積舊物,不肯捨棄,也有貧民喜歡將無用的舊物撿拾回家堆積,都有濁貧之疾。濁貧是富裕城市的貧民 癖,城裏有舊物可以撿拾也。至於赤貧,則是舊時鄉村的現象,外邊無物可檢,檢拾回來的都是餘糧剩菜與草頭木屑而已,都是食用或消耗之物。此所謂家徒四壁、 家無長物也。這是真正需要救濟及布施之人,講不得笑。

濁是性靈被塵垢蒙蔽。修道之人,不論貧富,只論清濁。貧人可修道,富人可修道,唯是濁人不能修道。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匱乏山村長大,四鄰的老人,遇見有村民出城向有錢親戚求助,都贈一句客家諺語,做出門的「錦囊」:「有錢佬的錢,麻瘋佬的命!」舊時麻瘋病肆虐,但是麻瘋病人剩下一副殘軀,也不捨得死;有錢人甚麼都有,但是錢都抓得緊,布施幾個錢,就像要了麻瘋病人的命一樣。

有錢與有文化並不一定互相排斥。有錢而清雅,謂之清貴;有錢而鄙俗,謂之濁貴。清是氣質,有天生的,也有修來的。道教以修清為本,方法是布施。新年來了,有餘財者應布施。仗義疏財是好,不與同業爭小利,不與攤販計較,慨贈底層員工花紅利市,也是布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