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9, 2009

今天的大學生

孺子牛﹕大學生本該如此嗎? 18/10/2009 曾慶宏
【明報】我在中學時代已開始旁聽沒有修讀的科目,當然這不是普遍的行為。
簡單來說,不跟規矩做事,就是在標新立異。
當時我以為原因是身邊的同學思想迂腐,大學生絕對不會這樣。
我憧憬著大學的課堂,我以為大學的課是一場又一場理性的討論,對真理的思辯。
當 時在某些課堂上,我會游走課室,不時舉手向老師提問。當時我少不更事,態度囂張,自知有點兒過火。然而我到現在也堅持一個信念,就是學生應該抱有批判思 維,對學問要持有懷疑的態度,不可以人云亦云。即使現在我不會在大學的演講廳內站起來直斥老師的不是,但我仍會反覆思索他們的話。今天我不站起來發問,不 是因為我的心態改變了,而是香港的學生認為舉手發問是一件自誇的事,一定是為了炫耀自己。我不想被誤解,只好閉著嘴,聆聽他們虛偽的發問。
中 學生服從權威是正常的,靜靜坐著聆聽老師的話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自己所知的不多,無謂無的放矢。但我對身邊的大學生的求學態度真的是看不過眼。一些跟中學 生一樣,靜靜地坐著聽課的人,態度仍可接受,虛心受教,亦無大過。然而那些不學無術,卻在胡亂發言的傻子真的不知所謂。他們會拋出一些無聊至極的論點,用 專業的演講技巧包裝,為發言而發言,以討得老師歡心為目的,從來沒有想過學習是什麼一回事。

辯論力保不失 無關真理
在某導修課上,兩組人需要討論一個議題。我認為真正的討論,應該是雙方在各自了解議題後,以懷疑的態度,互相質疑對方的立場。重點在於「真理愈辯愈明」,議 題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不過經過大家的理性討論,雙方也可以對議題有更多方面、更深入透徹的了解。然而香港的大學生是這樣的﹕他們準備討論時,視之 為一場辯論,而討論的目的,在於在辯論中處於不敗之地,從而取得高分。因此他們只會全力維護自己的論點,以免被對方擊倒。他們不會大膽創新,只會以最穩妥 的方式力保不失。於是他們拚命把自己的立場縮窄,使自己立於一個非常安全的境地。只要不被對方擊倒便可以了。討論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根本毫不重要。

賣弄小聰明 拒絕思考
他 們拒絕任何假設,不希望作任何深入的討論,卻想盡辦法要把對方的語病找出來,以辯論技巧取勝。總而言之,他們不會認真跟你討論問題,而是千方百計令自己不 被擊倒便算了。旁敲側擊是香港學生的長處,他們不會跟你討論大道理,只會不斷賣弄自己的小聰明。舉例一則,我每星期也會旁聽周保松老師任教的當代政治哲學 課,有一次,老師跟大家說了一個故事﹕某人誤闖小島,碰巧當時有一個船長要把二十個土人殺掉。船長發現了那個人,便給他一個機會﹕他可以拯救其中的十九 人,但條件是要把餘下的一人殺死。問題是,他到底應該放棄這個機會,誰也不救,還是選一個替死鬼呢﹖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值得深思。怎料有一個學生自以為 聰明過人,答道﹕「我會把船長幹掉!哈哈!」對,很有趣,亦可笑得很!無疑,香港的大學生是聰明的,但往往在追求短暫的滿足感,而不會深切思考問題。
本 人是讀新聞與傳播的,亦認為記者不是一份低賤的工作,而是對大眾對事物的看法有一定的影響力的。無可否認,記者是一份神聖的職業,但我討厭那些經常把這一 點掛在口邊的學生。我欣賞那些默默耕耘、堅守傳媒道德的記者,但卻鄙視那些選擇了走這條路,卻不斷向別人埋怨這條路走得多麼辛苦,不斷以炫耀自己的勞苦而 宣示自己有多麼高尚的志向的人。
說服一個名人接受訪問,開心是正常的,因為可令更多不同立場的人參與自己策劃的討論,我認為,好的記者會因為讀者看過自己的報道後會思考當中的問題而開心。不過香港學生感到快樂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會令內容更充實,而是訪問名人所帶來的虛榮感。

「一頁書沒看過也能過關,哈」有 一位朋友在完成報告後,興奮地跟我說﹕「我一頁書也沒有看過,剛才也能胡混過關,哈哈!」香港大學生的迂腐思想,罄竹難書。我相信不是所有大學生都是這樣 的,只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較為普遍。對著得過且過,目標為本的人,我衷心祝福他們,以三年的青春來換取一張完美的履歷表,也許是值得的,我卻不會為一張虛 偽的紙虛度這三年,絕對不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