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9, 2012

惜飲惜食過新年


有餘?多餘? 23/1/2012 馮一沖博士
【明報】過時過節,尤其是農曆新年,傳統都習慣吃得豐富點,就算不是山珍海錯,也希望以量取勝,做到「有餘有剩」,算是對來年的一種祝願。所以,在家弄菜也好,出外用膳也好,總會比較闊綽。拿點菜為例,明明四人吃飯,五個菜已經不錯,頂多六個,取其六六無窮之意。但有人就偏偏要再上層樓,七個菜不好意頭(一般喪禮解穢酒是七個菜),點夠八個,取其「八個夠」諧音,讓人人「發個夠」。這種取向是否惡俗,還待商榷。但事實是,點菜的人最後如願以償,遺下大量剩菜,「有餘」變成「多餘」。

「多餘態度」的後果
這種「多餘態度」還推而廣之到其他賀年的配套安排。有本地綠色團體調查發現,每年送到垃圾堆填區的年桔約有四萬盆,即約一千四百噸垃圾,重量相等於六十輛雙層巴士。另一個表達面子的工具「利是封」也殺傷力強,每年扔掉的「利是封」多至一萬八千個,相等於砍掉超過九千棵樹。除此之外,還未計算為長輩祈求長壽而徹夜長明的「長命燈」所耗損的電力;為象徵送舊迎新而印刷新鈔票所花掉的紙張油墨;盛載體面賀年禮物的種種花俏包裝;禮尚往來出外拜年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配合盛世賀歲煙花的光污染空氣污染;和維持秩序所需的人力物力。

這只是說香港一個小小幾百萬人的華人社會而已,其他華人社會是否更加浪費?無從知曉。只是,華人過一個年,究竟花掉多少資源?讓地球受到多少傷害?不想知道,不忍知道。

惜福積德的煮食方法沒法立刻改變大世界,都可漸漸革新小廚房。除了在分量上避免「多餘態度」之外,也可以在選購材料和烹調方法等等方面花功夫,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一頓飯根本沒可能吃得下一整隻白切雞的話,可以考慮使用雞胸肉或者雞腿肉。由於骨頭需要多點烹調時間,所以只買去骨的肉類也可幫助減排。在此,當然要放下「有骨落地才夠體面」這個包袱。相反,帶骨的肉類也可先行去骨,用骨頭煲湯,反正湯料最後都多半扔掉。何況,骨頭的鈣質和骨膠原都豐富,而且味道比較濃,比肉還適合做湯料。用冬瓜加上雞骨、豬骨、冬菇蒂、瑤柱碎等等下欄湯料,煲出來的冬瓜湯絕對不遜色於鮑魚火腿煲老雞。

此外,烹調時,多用蒸浸,少用煎炸也是個方法。如必需兩個方法都用的話,蒸浸後的熱水加鹽後可以循環用作燙菜,煎炸剩下的炸油也可以留作炒菜。只要在開始做菜前稍作計劃,安排一下先後次序,就可得心應手。避免不了要做賀年油器,也不必老是油角煎堆假扮金銀滿屋,也可以試試脆炸米粉來個漫天冰雪。米粉沒有餡料,不用花時間浸發製作,而且炸的時間少,消耗食油和燃料都比較少。

過年學習惜福積德,保住下一代的資源,才會真正年年有餘。

(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