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04, 2014

從《塔裡的女人》看台灣電影起飛

塔裡的女人 3/4/2014 
楊凡 壹周刊1256期 

聯網上是以「股匯高手」形容現在的她,家居太平山頂,高處不勝寒。照片中那纖纖玉手佩戴的戒指,是一顆俗稱「鴿血紅」的緬甸寶石,世間難求。倘若真要替汪玲小姐選部過往從影的代表作,應該就是《塔裡的女人》。

戲 裡的女主角美麗驕傲任性,對愛情選擇嚴格,對自己諾言盡責,反正就是每個女孩夢想的角色。奇怪的是,標準影迷昨天才在電影資料館重溫,今天就已經忘了戲中 人她的姓名。反而記得男主角叫羅聖提,不是因為他姓「羅」又是一位神「聖」的「提」琴手,而是女主角流血與淚,將這三字刺青在自己手腕,不容易忘記。四十六年前北角國都戲院看過的,到今天還記得。汪玲之美,可是出名。扁薄上唇的嬌艷掩蓋了下唇的豐盈,尚未開口說話,那撒嬌似的輕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是 會對您訴說她的真心話。然後一頭秀麗的長髮,連瓊瑤都會說自己小說女主角就是這般樣。那就更別提她的玉手,十指纖秀細緻,完全不沾人間煙火,懷抱「辛十四 娘」的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直把觀眾看得心猿意馬,提心吊膽。《塔裡的女人》,汪玲為藝術犧牲了色相。二十方出頭就肯扮演年老的小學教師,抱著小貓坐在 阿里山冰冷的小學走廊上自言自語。昔日的最愛羅聖提恍如隔世趕來相會,塔裡的女人卻無法相認,因為她已得了老人癡呆症。演技當年也曾賺人熱淚,本應讓汪小 姐提名金馬獎,以資鼓勵。但是江青小姐的《幾度夕陽紅》,同樣以年輕扮老取勝,演的還是汪玲小姐的媽,您說金馬獎的面子應該給誰?別說金馬獎,在一九六三 後的四五年,台灣媒體和觀眾的面子可都給足了李翰祥和國聯。就連李導演添丁的新聞,也是頭條報導。國聯在台灣創造了一個新的電影王國,這也是台灣電影發展 史上的大躍進。以往台灣每年只拍六七部國語片,用來應付有國民外交作用的亞洲影展,那時張小燕和崔小萍被稱「國寶」,因為只有她們得過最佳童星與女配角, 為國爭光;那時有點氣勢的明星如穆虹張仲文夷光唐菁等等,都要千辛萬苦想盡辦法拿張出境證,前往香港邵氏電懋發展。但是一九六三年李翰祥來到台灣之後,把香港開始流行的彩色新藝綜合體帶到台灣,國語片的產量數倍的上升,台灣電影起飛了。

台灣中影也開始健康寫實的路線,《蚵女》、《養鴨人 家》、《我女若蘭》、《寂寞的十七歲》,再加上瓊瑤的《啞女情深》、《婉君表妹》等等,到了一九七○年,台灣國語片的產量居然超過一百部。台灣也開始有自 己的電影明星,像歸亞蕾唐寶雲,不用來到香港也可以發熱發光。也正因為李翰祥的緣故,國聯及中影的電影開始有了東南亞的市場。讓負笈香港的標準影迷,仍然 可以在倫敦戲院看到《西施》,國都戲院看到《菟絲花》、《幾度夕陽紅》、《塔裡的女人》,麗都戲院看到《啞女情深》、《婉君表妹》。在這繁華摩登的自由 港,標準影迷感謝這些電影抒發了自己的鄉愁。尤其看到了台灣電影由黑白的《蕩婦與聖女》、《音容劫》、《懸崖》及《颱風》等等,進步到彩色闊銀幕的世紀。 一九六八年離開香港前,在國都戲院看了一部令人驚艷的《破曉時分》,朱西寧小說改編,宋存壽導演。故事由位衙差新丁透過一件謀殺案去看官場的黑暗,拍攝方 式完全新潮意識流,標準影迷喜歡的羅聖提楊群主演。說起這位楊群前輩,信不信由你,標準影迷看他的第一部影片卻是林黛的《紅娃》。雖然資料中查閱不到,但 是很肯定那年在東海戲院彩色銀幕上看到的就是他。前輩原本是配音員,間中也演些等閒角色,直到嚴俊導演的《秦香蓮》,才以陳世美一鳴驚人。別看那小小漆黑 的電影配音室,著實走出過不少的電影人才,李翰祥和朱牧就是從配音間走出來最佳範例,金馬獎主席張艾嘉也在配音間待過一段日子,《集結號》的張涵予也是從 配音間走出來的影帝,如今正在東北實地拍攝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其實人才到處都是,英雄勿問出身。以往的電影皆是現場收音,雖曰傳神卻費時失事,一個鏡頭講錯了對白又要從頭來過,更加費錢。鄒文懷先生替邵氏革新,將現場收音改為事後配音。後來更發現有些俊男美女,生來明星相,卻沒有配合型容的聲音,於是 就得依賴配音人員用廣播劇似的聲音,替銀幕上動人的畫面「加戲」。他們在漆黑的配音間中訴說人間千萬事,確實吸收了銀幕上演員們所有表情的精華。哪個表情 重了些,就在聲音上減少些,哪個表情不夠,又用語氣加補些。《落花時節》的柯俊雄與張美瑤,假設銀幕上講的是台灣國語,多殺風景。配音之後,俊男美女天作 之合,迷倒萬千觀眾。楊群先生可能就因為這個緣故,從聲音中練習出他的戲劇人生。來到台灣參加國聯,真正當了男一號,《菟絲花》、《幾度夕陽紅》、《辛十 四娘》、《地下司令》、《塔裡的女人》都讓他表演多方面不同的演技,縱然在《破曉時分》楊群先生是位超齡的男主角,但是只要看開場賴床的一個鏡頭,只用那懶散卻又興奮的眼神,就把一個入世未深的衙役,演的入木三分。《破曉時分》是標準影迷在離開香港之前看的最後一部國聯電影,日後的《冬暖》聞說是李翰祥電 影事業中最佳作品,卻始終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一睹芳采。一九七四年陪同法國影評人兼影展掮客皮埃里先往「松園」做客。事後李翰祥先生安排了幾部電影試片, 皮埃里熱衷於《金瓶雙艷》中的恬妮,李導演則偏向《喜怒哀樂》壓軸的李麗華與江青,壓根兒沒提《冬暖》二字。同年皮埃里將胡金銓的《俠女》帶去康城,得到 和《楊貴妃》同樣等級的最佳技術獎。之後,才有侯孝賢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在國際電影節的開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