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31, 2015

馬家輝漫談《導火新聞線》兩篇

真信人間不自由 30/3/2015 馬家輝

【明報】《導火新聞線》劇情張力十足,更重要的是,鏡頭剪輯緊湊,具強勁的電影感,如追蹤一齣連續無止的港產好戲,比看一百二十分鐘的真實電影來得過癮滿足,怪不得深深吸引觀眾捧場。

而 更重要的是,題材貼身,許多新聞話題皆為日常耳聞目見,看起來自有共鳴與代入,把自己放置於新聞部的前線位置,忍不住判斷,如果是我,如何判斷,怎樣取 捨,有沒有求真的勇氣,又,勇氣人人有,關鍵是當威脅來到面前,能否堅持勇氣,付出應付的代價,抑或是,臨陣而退,不玩了,投降了,甚而助紂為虐,轉向權 勢與暴力的一面。

是的, 「求真」二字誰都可以掛在嘴邊,熱血人人有,但當要為求真付出代價,便是另一回事了。新聞工作往往是求真與挫敗之間的輪迴歷程,並非每回皆勝( 否則便不夠刺激了),卻也非每回必敗(否則便根本沒有意義了),所以需要智慧和勇氣,是一門艱難的技藝,而且據剛發布的新聞自由指數顯示,唉,愈來愈難。 剛入行時玩得起,但,入行兩年之後呢?五年呢?十年呢?路遙知馬力,在香港,許許多多有潛力的新聞好馬都轉行做公關了,留下來的,荷筆獨徬徨,更是滿目荒 涼,寡力難撐。「人間從古傷離別,真信人間不自由」,陳寅恪的生命感慨,其實借套到新聞工作處境之上,亦無不合。

既是技藝,新聞工作所 需的便不能止於勇氣,勇氣如荷爾蒙,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要懂得節制與使用,用在關鍵位置上,用在合宜的背景裡。編輯部經常出現類似衝突,年輕記者憑藉若 干材料即加油添醋或渲染上綱而寫成專稿,嚷著「爆料」,較有經驗的採訪主任要求加強核實或更考慮整體圖像,不應只見樹木不見林,或用一塊小小的碎片來論定 一幅大大的拼圖,雙方對撐,相持不下,結局通常是記者被炒或拍桌辭職,然後,在搭地鐵回家的途中,用手機到臉書怒罵採訪主任保守、膽小、被收買、傷害新聞 自由之類。其實,如果採主把這樣的「爆料」專稿放行,縱容記者濫用新聞自由,那才真是對新聞自由的傷害。

汪精衛說過這樣的話: 「抗戰要犧牲,和平亦要犧牲;抗戰要流血,和平亦要流血。」乍聽是漢奸的自辯,若不以人廢言,箇中不無啟示與啟發。求真要有勇氣,但若勇氣失控,所謂「真」,只好愈「求」愈遠,求得的只是假像而非真相。

永遠的必勝客 31/3/2015 馬家輝

【明報】《導火新聞線》以本地傳媒風雲為題,或寫實,或擬真,或戲仿,或嘲諷,牽領觀眾進入報刊傳媒的編輯部,讓他們窺探了所謂「新聞」的虛假性質。原來每天 進入讀者眼中的紙上新聞皆是被「製造」出來的販售商品,報館如工廠,有不同的新聞生產線,配備了很不一樣的工具設計和操作員工,以致相同的原料素材經過加 工處理之後,將被包裝成差異極大的多元產物,供你選購,供你認同。

這裡甚至不涉及「真」或「假」的判定問題,只因讀者面對陌生的人間變 動,根本無從得知發生了什麼事情,或發生了的事情到底有何意義,一切全由傳媒報道始有機會進入讀者的認知版圖;傳媒不報它,它便不存在了,而既然所有呈現 或「再現」皆以傳媒為中介物,讀者無從接觸最原先的「真」,那便判定不了什麼是「假」。

假與真的界線向來是虛幻的想像,只因,假與真即為虛幻,一切純屬「認知」的結果,傳媒其實是具有高度操作性的「認知生產商」,甚至是具有高度導向性的「情緒催化劑」,它在努力告訴你人間發生了什麼事情的同時,也在努力告訴你應該如何喜怒哀樂。

有了網絡,比較樂觀?

或 許是吧,至少「生產商」的品牌多了,「催化劑」的選項也多了,有得揀,不必只聽少數幾家之言。但問題是,生產商仍然是生產商,催化劑仍然是催化劑,工廠出 品有它的扭曲,個人出品亦不見得沒有偏頗,即使有了眾聲喧譁,喧譁仍然是喧譁,欲求真相大白,終究只能依己判斷,而到了最後,便又回歸到「選擇相信誰」的 老問題了。有得揀,有許多許多可以揀,但愈多選項便愈眼花撩亂,對判斷能力的要求也愈大,嘿,這遊戲可不是容易玩的,如入迷宮,入者多,出者少,盡被困在 網絡森林裡廝殺打混。

所以網絡傳播的真正意義與其說是資訊傳遞,不如說是立場動員和集結,意氣相投者互相關注,把重重複複的信息和意見 轉傳再轉傳,然後,找尋敵人,投擲炸彈,以鍵盤為武器,只求死活,懶理實。蔡先生原先炮製「主場」新聞,選對了名稱,切合了本土情緒,一呼百應,立時彈 起;而於恐懼過後,捲土重來,易名「立場」新聞,同樣選對了名稱,切合了網絡本質,隱喻立場為先,其他為後,相信亦必受追捧。

果然是港式蠱惑的最佳示範,永遠準確,果然是Pizza Hut--永遠的必勝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