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月前在金沙出版的季刊《時尚》二O一二年秋季號看到十月有人體展的消息,密切留意開幕日期,著手計劃澳門行。
原本打算十一月十一日華光誕起程,但對屆時能否成行毫無把握,而且那時候沒有水舞間,還是趁現在肯定有空先動身。
在噴水池看完供天後,立即上車到威尼斯人看人體奧秘展。
度假村正門的售票小姐告知金沙會員有折扣,先入賭場做會員再折回買票,原價澳門幣一百二十元,會員價九十五元。
威尼斯人真大,從正門到展覽廳F外已走了十來分鐘。
從宣傳品到會場內也找不到提供人體標本的公司名稱,總之肯定不是塑化遺體始祖Gunther von Hagans,是他的話一定打出Bodyworlds的名堂,還有場刊和一大堆紀念品供人選購。
八時閉館,只剩下兩小時,一直擔心看不完。
為免買不到東西,先到紀念品店逛逛。
全
店九成九都是賣隔壁鐵達尼展的紀念品,包羅萬有,人人都可買配飾扮Rose,還有鐵達尼照相館;人體展只有一個櫃,沒有場刊,聊備一格地放著
Discovery Channel、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的人體紀錄片和DK出版的人體圖鑑之類,貴得眼珠都掉下來,人體結構又不是我的茶,只好去參觀。
場內用帷幕分成若干部分,每邊均有警衛守著。
從不打算偷拍,但有外國女士大剌剌拿相機拍照警衛沒有阻止,才發現原來這裡可以拍照!!!難道這是沒有場刊的補償?
大家都自律,不喧鬧,警衛站崗大概是為了不讓人碰標本吧,只是全身骨架標本有一小塊骨頭掉在旁邊。
看著造型標本那切成片片飛揚的肌肉,那種淡紅色令我聯想到吾家煲湯豬肉,想起嫩肉的滋味--不過只有處理好的塑化大體才有聯想的餘裕,手術場面連光看文字也難以忍受,遑論血肉橫飛身首異處的肢體了。
這裡標本的肌肉沒有Bodyworlds那麼紅潤;部份標本說明語焉不詳,如骨刺標本沒有註明哪一節增生;部份標本保存不善,如脛骨兩端骨頭泛黑;部份標本擺放混亂,如在生殖系統展區突然有腎的冠狀切片,格格不入。
另外那個「擎皮者」標本展板說明是一位男性手執自己的皮,怎麼現場就是找不到那層皮?
前天略翻全球販賣人體組織的報告書《人體交易》,對標本來源或多或少有些疑慮。Hagans聲稱標本來源全屬志願者捐贈之遺體,何來那麼多志願者?既然來了,不認真看看他們就對不起他們的犧牲/奉獻。
拍完所需照片離開,不過七時四十分,還有時間到對面新濠天地碰運氣,看看能否買到當晚水舞間的票。
二O一二澳門一日遊
一.玫瑰堂聖物寶庫
二.大供天
三.人體奧秘展
四.水舞間
五.水舞間紀念品
星期三, 10月 31, 2012
星期二, 10月 30, 2012
澳門一日遊:大供天
二O一二年澳門道教文化節於十月廿七日開幕,第二日有香港圓玄學院承壇的大供天。
去年下元法會已看過大供諸天,比起大三清不算很特別,但一場來到沒有不看的道理。
逛完玫瑰堂回到噴水池,驚見儀式即將開始,連忙找位拍照,再次多謝CY。
啟師。
以火筆為神像開光。
灑淨。
香客絡繹不絕。
上香者均獲平安符。
明哥說無論是圓玄還是嗇色園都是做十供,不是供天,可惜還未問他真正的供天是否失傳了。
去年看完大供諸天的感想是「--是這樣嗎?原來大供諸天等如金山供佛,做十供啊--」原本以為供天應該更華麗盛大才對。
雖然現在才說很馬後炮,但我當時真的這樣想。
十供環節,獻供者均為道門大德與社會賢達。
嘉賓眾多,故十供做了兩次。
化表。
送神。
禮成大合照。
時間緊迫,立即去威尼斯人。
二O一二澳門一日遊
一.玫瑰堂聖物寶庫
二.大供天
三.人體奧秘展
四.水舞間
五.水舞間紀念品
去年下元法會已看過大供諸天,比起大三清不算很特別,但一場來到沒有不看的道理。
逛完玫瑰堂回到噴水池,驚見儀式即將開始,連忙找位拍照,再次多謝CY。
啟師。
以火筆為神像開光。
灑淨。
香客絡繹不絕。
上香者均獲平安符。
明哥說無論是圓玄還是嗇色園都是做十供,不是供天,可惜還未問他真正的供天是否失傳了。
去年看完大供諸天的感想是「--是這樣嗎?原來大供諸天等如金山供佛,做十供啊--」原本以為供天應該更華麗盛大才對。
雖然現在才說很馬後炮,但我當時真的這樣想。
十供環節,獻供者均為道門大德與社會賢達。
嘉賓眾多,故十供做了兩次。
化表。
送神。
禮成大合照。
時間緊迫,立即去威尼斯人。
二O一二澳門一日遊
一.玫瑰堂聖物寶庫
二.大供天
三.人體奧秘展
四.水舞間
五.水舞間紀念品
星期一, 10月 29, 2012
澳門一日遊:玫瑰堂聖物寶庫
已記不清上次甚麼時候去澳門,少說也有廿年。
忘記是去程還是回程,好像是新年回吾母家鄉探親買不到直航船票到香港,全家滯留外港碼頭一晚。
今回大鄉里出城,所以本遊記嘮叨瑣碎,看不慣敬請原諒。
又是上街前磨蹭半天的錯,到氹仔已經十一時,出關前申請自動過關不巧繁忙時間,又要上車出市區、又要認路、又要拍照,真正來到議事廳前地噴水池已經十二時半。
時間無多,唯有隨意逛逛,然後來到聖道明會堂聖母玫瑰堂前:
一路急急忙忙堆積太多心浮氣躁,本非遊教堂之時,但聽《摩星嶺四號》阿祖常常分享天主教的點滴,就從右側門進去,原來通往本為鐘樓一部分的聖物寶庫。
沿樓梯到一樓入口後,見病人之痊聖母像。
本想細看每則介紹並拍照,心想又不是寫書,去旅行何必背著「我要向大家證明我有內涵」的包袱,遂放下相機,看到感興趣的才拍。
聖路西亞像。
耶穌受洗。
展品說明這是「藏岩石耶穌受難像」,但油漆剝落的木雕加上跪姿總是讓我想起足球員。
最喜歡三樓,因為最開揚光猛,冷氣最涼(哈哈),綠色天梯給人無窮幻想。
全木板地台,只能容納十人同時逗留,中間微微凹陷,有點心驚。
花地瑪聖母像。
一九一七年五月至十月間,聖母於葡萄牙花地瑪向三位兒童顯現並預言將來,人稱花地瑪預言。
展品說明略嫌不足,中文說明部分用詞不合語法。
如這「花地瑪聖母聖像或祭壇」令人摸不著頭腦,明明有聖像有祭壇,為甚麼用「或」?看英文說明「Our Lady of Fatima and altar」,原來這個「或」應是「與/及/和」,但全館中文說明凡是應用「與」字的地方只有一個「或」字,令人困惑。
回到地下,在供人參觀的玫瑰堂歇一會返回噴水池。
此行驚覺古蹟復修真不簡單,教堂九十年代復修用了港幣一千一百萬,每年維護費不少,行有餘力的話,敬請大家多多支持。
(待續)
忘記是去程還是回程,好像是新年回吾母家鄉探親買不到直航船票到香港,全家滯留外港碼頭一晚。
今回大鄉里出城,所以本遊記嘮叨瑣碎,看不慣敬請原諒。
又是上街前磨蹭半天的錯,到氹仔已經十一時,出關前申請自動過關不巧繁忙時間,又要上車出市區、又要認路、又要拍照,真正來到議事廳前地噴水池已經十二時半。
時間無多,唯有隨意逛逛,然後來到聖道明會堂聖母玫瑰堂前:
一路急急忙忙堆積太多心浮氣躁,本非遊教堂之時,但聽《摩星嶺四號》阿祖常常分享天主教的點滴,就從右側門進去,原來通往本為鐘樓一部分的聖物寶庫。
沿樓梯到一樓入口後,見病人之痊聖母像。
本想細看每則介紹並拍照,心想又不是寫書,去旅行何必背著「我要向大家證明我有內涵」的包袱,遂放下相機,看到感興趣的才拍。
聖路西亞像。
耶穌受洗。
展品說明這是「藏岩石耶穌受難像」,但油漆剝落的木雕加上跪姿總是讓我想起足球員。
最喜歡三樓,因為最開揚光猛,冷氣最涼(哈哈),綠色天梯給人無窮幻想。
全木板地台,只能容納十人同時逗留,中間微微凹陷,有點心驚。
花地瑪聖母像。
一九一七年五月至十月間,聖母於葡萄牙花地瑪向三位兒童顯現並預言將來,人稱花地瑪預言。
展品說明略嫌不足,中文說明部分用詞不合語法。
如這「花地瑪聖母聖像或祭壇」令人摸不著頭腦,明明有聖像有祭壇,為甚麼用「或」?看英文說明「Our Lady of Fatima and altar」,原來這個「或」應是「與/及/和」,但全館中文說明凡是應用「與」字的地方只有一個「或」字,令人困惑。
回到地下,在供人參觀的玫瑰堂歇一會返回噴水池。
此行驚覺古蹟復修真不簡單,教堂九十年代復修用了港幣一千一百萬,每年維護費不少,行有餘力的話,敬請大家多多支持。
(待續)
星期日, 10月 28, 2012
環保柑醬
25/11/2011 徐岱靈
【am730】早前經過果欄,見到一大堆柑的果肉如垃圾般散落在路旁。一班阿姨蹲在地上將一箱箱的柑拆肉,只留下果皮晾曬加工,但果肉真的毫無用處嗎?我以為果肉會被用作榨汁,或低價銷售,就是沒理由將好端端的食物送到堆填區去。
原來,一箱柑的來貨差不多要二百元,開箱除果肉割果皮收廿元手工費。阿姨說,這是新會柑,還未熟就可以去皮,所以特酸,果肉根本沒有人要,最省功夫省時間,就是隨手丟掉。放眼路上那幾十箱等待被丟棄的生果,再想像香港各個街市在做同樣事情的人,在這一段長達兩個月的曬果皮日子裡,我們的浪費實在太驚心動魄了。
於是,我問阿姨拿了廿個果肉回家,做果醬去!當然是免費的,同屋得知後覺得不可思議,香港怎會有免費的生果吃?我說,這種比買櫝還珠還浪費的事情才真不可思議!
我甚少下廚,家中連榨汁用的器具也沒有。於是我就原始地用手擠出汁液;也因為沒有隔漏網要費勁地把果核逐粒取出。聽來好像有點噁心,但現場其實香氣四溢的。再翻看食譜,原來以多汁液的生果做果醬,多會把果皮一同熬煮的,但我正正是為了環保才弄來一堆果肉,再去買一堆橙回來只挑果皮用,豈非本末倒置?結果採用材料之一的檸檬皮替代,聊勝於無。
果皮先用鹽刷一下,再刨出黃色部分,那就不用像其他食譜要將果皮泡上廿四小時去苦味。放沸水中煮至軟熟,待用。由於整個製作過程太不講究,最後連分量也只以直覺亂來。糖大約下了果汁分量的一半,再加入剛才的檸皮和水,其實這類以甜味為主的東西,要煮得難吃才難過登天。要注意的是,柑或橙一類生果果膠不足,要多下點檸檬汁才能成醬。如果成品還是太稀,如今次我的「失敗之作」,可當糖醬淋在果仁雪糕或窩夫上吃。作為環保美事一宗,成功感勝於一切。
徐岱靈@Roundtable
深信「讀萬卷書後一定要行萬里路」,
曾於印度當義工半年,旅居墨西哥7個月。
電郵:doraralala@yahoo.com.hk
【am730】早前經過果欄,見到一大堆柑的果肉如垃圾般散落在路旁。一班阿姨蹲在地上將一箱箱的柑拆肉,只留下果皮晾曬加工,但果肉真的毫無用處嗎?我以為果肉會被用作榨汁,或低價銷售,就是沒理由將好端端的食物送到堆填區去。
原來,一箱柑的來貨差不多要二百元,開箱除果肉割果皮收廿元手工費。阿姨說,這是新會柑,還未熟就可以去皮,所以特酸,果肉根本沒有人要,最省功夫省時間,就是隨手丟掉。放眼路上那幾十箱等待被丟棄的生果,再想像香港各個街市在做同樣事情的人,在這一段長達兩個月的曬果皮日子裡,我們的浪費實在太驚心動魄了。
於是,我問阿姨拿了廿個果肉回家,做果醬去!當然是免費的,同屋得知後覺得不可思議,香港怎會有免費的生果吃?我說,這種比買櫝還珠還浪費的事情才真不可思議!
我甚少下廚,家中連榨汁用的器具也沒有。於是我就原始地用手擠出汁液;也因為沒有隔漏網要費勁地把果核逐粒取出。聽來好像有點噁心,但現場其實香氣四溢的。再翻看食譜,原來以多汁液的生果做果醬,多會把果皮一同熬煮的,但我正正是為了環保才弄來一堆果肉,再去買一堆橙回來只挑果皮用,豈非本末倒置?結果採用材料之一的檸檬皮替代,聊勝於無。
果皮先用鹽刷一下,再刨出黃色部分,那就不用像其他食譜要將果皮泡上廿四小時去苦味。放沸水中煮至軟熟,待用。由於整個製作過程太不講究,最後連分量也只以直覺亂來。糖大約下了果汁分量的一半,再加入剛才的檸皮和水,其實這類以甜味為主的東西,要煮得難吃才難過登天。要注意的是,柑或橙一類生果果膠不足,要多下點檸檬汁才能成醬。如果成品還是太稀,如今次我的「失敗之作」,可當糖醬淋在果仁雪糕或窩夫上吃。作為環保美事一宗,成功感勝於一切。
徐岱靈@Roundtable
深信「讀萬卷書後一定要行萬里路」,
曾於印度當義工半年,旅居墨西哥7個月。
電郵:doraralala@yahoo.com.hk
星期六, 10月 27, 2012
食物與文化
有餓意、沒胃口 9/3/2012
【明報】中央空調的客觀事實是:即使多麼不願意,大家也被逼用呼吸道「相濡以沫」。加上天氣變幻無常,病菌肆虐,「相吸以氣」的結果是,同事之間病倒的幾乎有三分一之多。病倒也罷,但工作還須繼續。原本大地回春,奼紫嫣紅開遍,最宜遊園賞花,偏偏這是行內稱為「死亡三月」的工作高峰期,於是也只能歎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如此生活節奏,就算沒有李清照的相思之苦,這乍暖還寒時候,也是夜夜無眠、最難將息。於是,即使年輕同事,也飽受心煩、口乾、多汗、有餓意、沒胃口之苦。稀飯稀粥等等清淡食物,大派用場。
應該吃什麼
如果純粹從生理角度去看,肚餓自然想進食,這是人類本能求生的反射動作。按道理不會沒胃口。然而人類吃喝行為,往往不只為填飽肚腹,更有另一層意義,比如說,要吃得「有益」、吃得「合時」;繼而吃得「有品味」、甚至吃得「有道理」。所以,肚餓的確必須吃,但吃什麼就與當時身體狀況和身處環境有關,這才會衍生超越飽餓的「胃口」概念,並以同樣的邏輯為食物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有時更超越物理與化學等科學基礎。如此,在華人文化裏面,鴨、鵝、牛、花生等等沒有毒素的東西,卻被定性為「毒」,身上如有傷口,就不宜進食;即使冷藏很久,而且表面乾爽的菠蘿、芒果、香蕉也算「濕熱」,體寒的人可以吃,體熱的人要戒吃;熱燙燙的白菜、煎炸完的豆腐、剛蒸熟的螃蟹,就算熱的燙嘴,也屬寒涼,
陰虛咳嗽的人就不宜進食了。
謝勒菲的食物分類法
學者謝勒菲(D.B. Jelliffe)曾經在60年代後期提出,在每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當中,都大概可以將食物分成五類。第一類是文化食物(cultural superfoods),就是可以一語中的地代表這個文化身份的主食糧,例如華人吃米和麵;南美洲人吃粟米。第二類是地位食物(prestige foods),是只有富人吃得起,或者一般人要在特別日子才吃的食物,例如燕窩、鮑魚。第三類是保健食物(Body-image foods),是為補身而吃,像華人常用的藥材。第四類是特效食物(sympathetic magic foods),為提供特殊生理需要的食物,像「以形補形」:豬肝補血、核桃補腦、雞子補腎等等就屬於這類。第五類病理食物(physiologic group foods)是為針對身體的情況而進食的,例如產後要吃薑醋雞酒,手術後要喝生魚湯等等。謝氏的分類法當然有其缺漏,很多食物常擁有幾種功能,不只屬單一類別。但這分類法畢竟也提供了一個可供研究的理論框架,如果能與華人的食療藥膳概念並排比較,應該會有更多的啟發。這就可能須要中醫師、化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共同參與研究了。
馮一沖博士(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明報】中央空調的客觀事實是:即使多麼不願意,大家也被逼用呼吸道「相濡以沫」。加上天氣變幻無常,病菌肆虐,「相吸以氣」的結果是,同事之間病倒的幾乎有三分一之多。病倒也罷,但工作還須繼續。原本大地回春,奼紫嫣紅開遍,最宜遊園賞花,偏偏這是行內稱為「死亡三月」的工作高峰期,於是也只能歎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如此生活節奏,就算沒有李清照的相思之苦,這乍暖還寒時候,也是夜夜無眠、最難將息。於是,即使年輕同事,也飽受心煩、口乾、多汗、有餓意、沒胃口之苦。稀飯稀粥等等清淡食物,大派用場。
應該吃什麼
如果純粹從生理角度去看,肚餓自然想進食,這是人類本能求生的反射動作。按道理不會沒胃口。然而人類吃喝行為,往往不只為填飽肚腹,更有另一層意義,比如說,要吃得「有益」、吃得「合時」;繼而吃得「有品味」、甚至吃得「有道理」。所以,肚餓的確必須吃,但吃什麼就與當時身體狀況和身處環境有關,這才會衍生超越飽餓的「胃口」概念,並以同樣的邏輯為食物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有時更超越物理與化學等科學基礎。如此,在華人文化裏面,鴨、鵝、牛、花生等等沒有毒素的東西,卻被定性為「毒」,身上如有傷口,就不宜進食;即使冷藏很久,而且表面乾爽的菠蘿、芒果、香蕉也算「濕熱」,體寒的人可以吃,體熱的人要戒吃;熱燙燙的白菜、煎炸完的豆腐、剛蒸熟的螃蟹,就算熱的燙嘴,也屬寒涼,
陰虛咳嗽的人就不宜進食了。
謝勒菲的食物分類法
學者謝勒菲(D.B. Jelliffe)曾經在60年代後期提出,在每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當中,都大概可以將食物分成五類。第一類是文化食物(cultural superfoods),就是可以一語中的地代表這個文化身份的主食糧,例如華人吃米和麵;南美洲人吃粟米。第二類是地位食物(prestige foods),是只有富人吃得起,或者一般人要在特別日子才吃的食物,例如燕窩、鮑魚。第三類是保健食物(Body-image foods),是為補身而吃,像華人常用的藥材。第四類是特效食物(sympathetic magic foods),為提供特殊生理需要的食物,像「以形補形」:豬肝補血、核桃補腦、雞子補腎等等就屬於這類。第五類病理食物(physiologic group foods)是為針對身體的情況而進食的,例如產後要吃薑醋雞酒,手術後要喝生魚湯等等。謝氏的分類法當然有其缺漏,很多食物常擁有幾種功能,不只屬單一類別。但這分類法畢竟也提供了一個可供研究的理論框架,如果能與華人的食療藥膳概念並排比較,應該會有更多的啟發。這就可能須要中醫師、化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共同參與研究了。
馮一沖博士(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星期五, 10月 26, 2012
客家乾豆角排骨湯
乾豆角 20/7/2012 黃永幟
【頭條】客家人可以算得上是香港其中一大族群,所以在香港有很多地方都可以食到客家人的菜式,客家人因為要經常遷徙,所以創造出一套非常特別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客家人的醃製食品。
客家人喜愛將一些蔬菜製成特別的梅菜或菜乾等,據講每一家客家人都有自己的醃菜秘方,而他們製造的醃菜,除了可以用來烹製菜式之外,更會用來煲湯。
曾 經有一位客家朋友請我喝過一種非常特別的湯水,這一種湯水是他用自家製的醃菜煲出來,而他用來煲湯的醃菜亦非常特別,他所用的是自製的乾豆角。他把新鮮的豆角以鹽水煮熟,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三至四日,曬乾之後就可以使用。這一個豆角乾湯的做法是先將曬乾的豆角汆水,然後切成每條約兩吋長的條狀,加入排骨, 用清水煮三至四小時,煮出來的湯水會變得金黃晶瑩,味道鹹香甘鮮。
這個湯水更有食療功效,可以清熱、去水腫,有利尿、解毒的作用,非常適合這個炎夏飲用。這個湯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翻煲,而且味道會更濃、功效會更好。這其實也是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客家人因為要不停遷徙,所以客家的婦女每一次做菜或煮湯,都會想辦法令到這菜式或湯水都可以翻煮或翻煲,而且效果會更佳。這就是客家人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
【頭條】客家人可以算得上是香港其中一大族群,所以在香港有很多地方都可以食到客家人的菜式,客家人因為要經常遷徙,所以創造出一套非常特別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客家人的醃製食品。
客家人喜愛將一些蔬菜製成特別的梅菜或菜乾等,據講每一家客家人都有自己的醃菜秘方,而他們製造的醃菜,除了可以用來烹製菜式之外,更會用來煲湯。
曾 經有一位客家朋友請我喝過一種非常特別的湯水,這一種湯水是他用自家製的醃菜煲出來,而他用來煲湯的醃菜亦非常特別,他所用的是自製的乾豆角。他把新鮮的豆角以鹽水煮熟,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三至四日,曬乾之後就可以使用。這一個豆角乾湯的做法是先將曬乾的豆角汆水,然後切成每條約兩吋長的條狀,加入排骨, 用清水煮三至四小時,煮出來的湯水會變得金黃晶瑩,味道鹹香甘鮮。
這個湯水更有食療功效,可以清熱、去水腫,有利尿、解毒的作用,非常適合這個炎夏飲用。這個湯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翻煲,而且味道會更濃、功效會更好。這其實也是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客家人因為要不停遷徙,所以客家的婦女每一次做菜或煮湯,都會想辦法令到這菜式或湯水都可以翻煮或翻煲,而且效果會更佳。這就是客家人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
星期四, 10月 25, 2012
邂逅木乃伊
第一次看木乃伊 25/10/2012 黃潔玲
【明報】你還記得旅遊上的許多第一次嗎?第一次離開熟悉的香港、第一次登上長城、第一次踏進百年大宅的時空,摸上那據說有數百年歷史的木門樑柱、第一次跟如雷貫耳的蒙娜麗莎「四目交投」、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近距離目睹千年不壞的木乃伊……
我記得,卻又稱不上完全記得。
所有事情都有第一次,包括旅遊,我知道我去過北京、坐過郵輪、潛過水、看過木乃伊……可是日子久了,腦裏就只記取最表面的資訊,卻忘了當時的觸動或震撼。
真的全忘了嗎?卻又不盡然,被人家提起,當時的感觸,就有可能一點一滴地被撈起。
跟屍體與死亡面對面
最近讀Neil MacGregor的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Neil MacGregor是英國藝術史學家,是大英博物館現任掌舵人。這本以大英博物館內100件物件來說世界歷史的書本,第一章卻不按次序,就先寫木乃伊。在 1954年,當時的他只有8歲,他第一次參觀大英博物館,就從木乃伊開始。到今天,木乃伊依然是許多小朋友大朋友的博物館遊第一站。當時的Neil MacGregor,看到木乃伊深受震撼,印象深刻的卻不是那斑斕繪形的棺木,而是跟屍體與死亡的首次面對面。
帶著小孩參觀木乃伊的家長,你準備好解釋什麼是死亡嗎?(黃潔玲攝)
名勝也會帶來恐懼
Bingo! 就是了,被他說中了,我才記起第一次看到木乃伊,一股寒氣從背後底部冉冉爬升。與被凝固了的死亡,隔著玻璃相見,並不見得好受。之後許多年,再去大英博物館,反正要參觀的東西多著,也就沒再去看木乃伊。正如,旅遊裏許多的名勝,去了一次,便不會回頭。然後,幾年前去埃及,無可避免又要去看名物木乃伊,這次 甚至有好些沒有了棺木,屍體被綑綁包裹,看到了從布縫突出來根根分別的頭髮,那股寒氣又從背脊衝上來。
或許,我們心底裏都設有保護機制,懂得自動隱惡揚善,漸漸就只記得美麗與快樂,忘了著名的名勝,其實也能帶來恐懼。
【明報】你還記得旅遊上的許多第一次嗎?第一次離開熟悉的香港、第一次登上長城、第一次踏進百年大宅的時空,摸上那據說有數百年歷史的木門樑柱、第一次跟如雷貫耳的蒙娜麗莎「四目交投」、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近距離目睹千年不壞的木乃伊……
我記得,卻又稱不上完全記得。
所有事情都有第一次,包括旅遊,我知道我去過北京、坐過郵輪、潛過水、看過木乃伊……可是日子久了,腦裏就只記取最表面的資訊,卻忘了當時的觸動或震撼。
真的全忘了嗎?卻又不盡然,被人家提起,當時的感觸,就有可能一點一滴地被撈起。
跟屍體與死亡面對面
最近讀Neil MacGregor的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Neil MacGregor是英國藝術史學家,是大英博物館現任掌舵人。這本以大英博物館內100件物件來說世界歷史的書本,第一章卻不按次序,就先寫木乃伊。在 1954年,當時的他只有8歲,他第一次參觀大英博物館,就從木乃伊開始。到今天,木乃伊依然是許多小朋友大朋友的博物館遊第一站。當時的Neil MacGregor,看到木乃伊深受震撼,印象深刻的卻不是那斑斕繪形的棺木,而是跟屍體與死亡的首次面對面。
帶著小孩參觀木乃伊的家長,你準備好解釋什麼是死亡嗎?(黃潔玲攝)
名勝也會帶來恐懼
Bingo! 就是了,被他說中了,我才記起第一次看到木乃伊,一股寒氣從背後底部冉冉爬升。與被凝固了的死亡,隔著玻璃相見,並不見得好受。之後許多年,再去大英博物館,反正要參觀的東西多著,也就沒再去看木乃伊。正如,旅遊裏許多的名勝,去了一次,便不會回頭。然後,幾年前去埃及,無可避免又要去看名物木乃伊,這次 甚至有好些沒有了棺木,屍體被綑綁包裹,看到了從布縫突出來根根分別的頭髮,那股寒氣又從背脊衝上來。
或許,我們心底裏都設有保護機制,懂得自動隱惡揚善,漸漸就只記得美麗與快樂,忘了著名的名勝,其實也能帶來恐懼。
星期三, 10月 24, 2012
柏林墓園好寫意
14/8/2012 阮志盈(香港人,現居柏林)
【明報】寧靜清幽不陰森
昨天天氣好轉放晴,朋友說她早上去了很寧靜很翠綠的地方,在婆娑樹影間的柔和陽光下,好好享受了手中書本的一字一句。問她去了一個什麼如此寫意的好地方,她說﹕「墳場呀。」
沒錯,柏林的墳場令人感覺平靜清幽。印象中,香港的公眾墳場都是沿山而上,四周沒樹沒林,光禿禿的,走上山去不僅有點吃力,還要經過排排列列的墓碑。即使是 在大白天,總是彌漫著憂愁和叫人不安的氣氛,不是個讓人久留的地方。柏林的墳場卻剛剛相反,它們多在住宅區附近,墓園置在一片森林中,沿路小徑兩旁長滿了 古老杉木和松樹,當中夾著較矮的白樺樹、楓樹和灌叢,大大小小的石碑時而錯落時而有序地在草叢間立著。舊墓多已沒有人打理,只遺留下簡單石碑和雕像,新墓則多長滿了鮮花,簡潔清雅。就在墓地與叢林間,不時看到長者們談天,也有年輕人在看書、散步、遛狗,或是午睡。在城市中的墓園,是一片綠和一片靜。
石碑無遺照引發聯想
我 們一家早前也去了附近的墓園散步,和香港不同的是,每個石碑上都沒有逝者的照片,卻讓我們不斷聯想先人們的故事。舊墓多是家人合葬,我們看到其中一個是兩 夫妻的,丈夫生於1880年,早逝於1901年;妻子則生於1881年,逝於1945年5月。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一個年輕少婦喪夫,守寡了44年,獨自 熬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卻在二戰結束後不到半個月便死了。她經歷了什麼?是老死還是自殺﹖但可幸,起碼她最後還能和丈夫合葬。
外子帶我們去看墓園邊陲的一個百年家庭墓,這裏置有一個比真人還高的女神銅像,手中托著一個罌。他說,他的一個朋友在東德時期被打成政治犯,長期被監視竊聽,他們就在深夜偷偷把書信放在這個罌內,互通消息。可惜這年輕朋友後來被捕,在囚時被虐致死,草草下葬,連墓碑都沒有--墓園就是充滿歷史和故事的地方。
這個墓園雖然沒有如香港墳場般的憂愁悲傷,但小孩們無忌憚地在墳前嬉戲,卻少了應有的清靜和對先人的尊重。(阮志盈攝)
我 們去這個墓園散步,其實是為了看看新闢的公園。由於愈來愈少人土葬,持有這片墓園的教會打算把多餘的地方賣給發展商興建住宅。但是附近居民反對,希望保留 墓園的翠綠叢林,指摘教會「沒有其他東西比金錢神聖嗎?」蒐集了5500個簽名。最終區政府以約2000萬港元買了這片6600平方米的墓園一隅,由居民 組織自行決定和設計新用途。如此,在零落的墓碑和樹林之間,建起了平衡木、木高塔和鋼繩吊床等,成為兒童跑來跑去的樂園、大人們野餐的聚腳點。
我不得不佩服這裏的公民力量,也讚歎民選的區政府以民為本。但另一方面,看著大人們在墓碑間閒扯野餐,小孩們更在一些兒童墓上嬉戲,心中實在戚戚然。墓園還是應該平靜一點。
【明報】寧靜清幽不陰森
昨天天氣好轉放晴,朋友說她早上去了很寧靜很翠綠的地方,在婆娑樹影間的柔和陽光下,好好享受了手中書本的一字一句。問她去了一個什麼如此寫意的好地方,她說﹕「墳場呀。」
沒錯,柏林的墳場令人感覺平靜清幽。印象中,香港的公眾墳場都是沿山而上,四周沒樹沒林,光禿禿的,走上山去不僅有點吃力,還要經過排排列列的墓碑。即使是 在大白天,總是彌漫著憂愁和叫人不安的氣氛,不是個讓人久留的地方。柏林的墳場卻剛剛相反,它們多在住宅區附近,墓園置在一片森林中,沿路小徑兩旁長滿了 古老杉木和松樹,當中夾著較矮的白樺樹、楓樹和灌叢,大大小小的石碑時而錯落時而有序地在草叢間立著。舊墓多已沒有人打理,只遺留下簡單石碑和雕像,新墓則多長滿了鮮花,簡潔清雅。就在墓地與叢林間,不時看到長者們談天,也有年輕人在看書、散步、遛狗,或是午睡。在城市中的墓園,是一片綠和一片靜。
石碑無遺照引發聯想
我 們一家早前也去了附近的墓園散步,和香港不同的是,每個石碑上都沒有逝者的照片,卻讓我們不斷聯想先人們的故事。舊墓多是家人合葬,我們看到其中一個是兩 夫妻的,丈夫生於1880年,早逝於1901年;妻子則生於1881年,逝於1945年5月。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一個年輕少婦喪夫,守寡了44年,獨自 熬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卻在二戰結束後不到半個月便死了。她經歷了什麼?是老死還是自殺﹖但可幸,起碼她最後還能和丈夫合葬。
外子帶我們去看墓園邊陲的一個百年家庭墓,這裏置有一個比真人還高的女神銅像,手中托著一個罌。他說,他的一個朋友在東德時期被打成政治犯,長期被監視竊聽,他們就在深夜偷偷把書信放在這個罌內,互通消息。可惜這年輕朋友後來被捕,在囚時被虐致死,草草下葬,連墓碑都沒有--墓園就是充滿歷史和故事的地方。
這個墓園雖然沒有如香港墳場般的憂愁悲傷,但小孩們無忌憚地在墳前嬉戲,卻少了應有的清靜和對先人的尊重。(阮志盈攝)
我 們去這個墓園散步,其實是為了看看新闢的公園。由於愈來愈少人土葬,持有這片墓園的教會打算把多餘的地方賣給發展商興建住宅。但是附近居民反對,希望保留 墓園的翠綠叢林,指摘教會「沒有其他東西比金錢神聖嗎?」蒐集了5500個簽名。最終區政府以約2000萬港元買了這片6600平方米的墓園一隅,由居民 組織自行決定和設計新用途。如此,在零落的墓碑和樹林之間,建起了平衡木、木高塔和鋼繩吊床等,成為兒童跑來跑去的樂園、大人們野餐的聚腳點。
我不得不佩服這裏的公民力量,也讚歎民選的區政府以民為本。但另一方面,看著大人們在墓碑間閒扯野餐,小孩們更在一些兒童墓上嬉戲,心中實在戚戚然。墓園還是應該平靜一點。
星期二, 10月 23, 2012
星期一, 10月 22, 2012
禮失求諸野
圍國文化 21/10/2012 雲海
【太陽】看到兩宗新聞,又令我想起一些有趣事情。先說說早前民進黨的謝長廷一眾人等訪問大陸之後,曾表示:「兩岸一談政治,馬上就吵架:『應把敏感的政治撐高起來』,改談歷史、血緣與文化就不會有那麼多衝突;有人批評,承認中華文化是很吃虧的事,但事實上大陸根本沒甚麼中華文化,反而台灣保留的比較多,應從這個優點來發展。」
上述說法一點也沒錯,想起曾有人笑稱,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是不可以在中國大陸找到的!好像要找唐朝文化,要到日本找;例如那些寺廟、方塔、衣服、食物等等,也是唐式設計。日本當年派了許多人到中國學習,自此便深受唐朝文化影響。要找宋朝文化,就到越南找;例如那些古城鎮、服飾、陶瓷文化等等,也是宋式設計。越南之前是「安南」,也算是中國的附庸國,當然受到中國影響。要找元朝文化,可到外蒙古甚至中亞地區找;外蒙古雖受蘇聯影響,但元式建築、節日也正在復興。我在伊朗見到蒙古人建的元式古蹟時,也感震驚!要找明朝文化,應到南韓找;例如那些古墓、古廟、傳統衣著,也是明式設計。南韓甚至保存自明朝至今、最完整的「祭孔儀式」。想找清朝文化,要到台灣找;例如台灣中南部的街道、建築、宗教均保留眾多清代特色。
好了,早幾天有另一宗新聞,指自金正恩成為最高領導人後,北韓準備拆走馬克思及列寧的畫像!不是吧?因為要找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到北韓找!至於在中國大陸能找到甚麼?答案是甚麼也沒有。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得快。
【太陽】看到兩宗新聞,又令我想起一些有趣事情。先說說早前民進黨的謝長廷一眾人等訪問大陸之後,曾表示:「兩岸一談政治,馬上就吵架:『應把敏感的政治撐高起來』,改談歷史、血緣與文化就不會有那麼多衝突;有人批評,承認中華文化是很吃虧的事,但事實上大陸根本沒甚麼中華文化,反而台灣保留的比較多,應從這個優點來發展。」
上述說法一點也沒錯,想起曾有人笑稱,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是不可以在中國大陸找到的!好像要找唐朝文化,要到日本找;例如那些寺廟、方塔、衣服、食物等等,也是唐式設計。日本當年派了許多人到中國學習,自此便深受唐朝文化影響。要找宋朝文化,就到越南找;例如那些古城鎮、服飾、陶瓷文化等等,也是宋式設計。越南之前是「安南」,也算是中國的附庸國,當然受到中國影響。要找元朝文化,可到外蒙古甚至中亞地區找;外蒙古雖受蘇聯影響,但元式建築、節日也正在復興。我在伊朗見到蒙古人建的元式古蹟時,也感震驚!要找明朝文化,應到南韓找;例如那些古墓、古廟、傳統衣著,也是明式設計。南韓甚至保存自明朝至今、最完整的「祭孔儀式」。想找清朝文化,要到台灣找;例如台灣中南部的街道、建築、宗教均保留眾多清代特色。
好了,早幾天有另一宗新聞,指自金正恩成為最高領導人後,北韓準備拆走馬克思及列寧的畫像!不是吧?因為要找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到北韓找!至於在中國大陸能找到甚麼?答案是甚麼也沒有。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得快。
星期日, 10月 21, 2012
黃河撈屍人
屍水湯中撈生計 黃河水鬼只怕窮
18/10/2012 文:馬劍興 攝影:陳冰
【爽報】俗語有云,受了委屈,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不過黃河可能更委屈,多年來跳進黃河的人不勝其數,以致黃河本身反倒被污染,更被人以「屍水湯」來形容。每年 到底有多少人跳黃河呢?恐怕不會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單以黃河蘭州一段,每年打撈到的屍體數字就顯示,少則一年三百多具,多則一年可多達七百多具,這還未計那些撈不起來的殘手斷腿。
《爽報》直擊蘭州城外浮屍處處,同時發現死人竟養活生人,造就了專靠打撈屍體賺錢的撈屍人。這些被當地人稱為「黃河水鬼」的撈 屍人,每日就在滿佈垃圾的河面穿梭,尋找遊魂,維持生計。
「黃河水鬼」魏職軍每天穿梭蘭州一帶的黃河水域尋找漂浮死屍,每月可從尋親的人身上賺數百至數千元。
黃河源起青海,奔流九省五千多公里,途經無數條村莊和城市,每天免不了有跳進去的人,有些屍體被沖散骨架溶進河裏,有些則脹大如氣球隨水流翻滾千里。
政府的說法指,這些浮屍大部份都是跳河自殺,也有失足墮河,或者在河中游泳時淹死,原因林林總總。沿河的村民更一臉陰沉地向前來採訪的《爽報》記者補充,肯定還有被謀殺扔進河的。旁邊的小孩卻捂著嘴笑,因他們知道,當地大人喜歡拿這句話來捉弄外地人。
找到死屍後第一時間搜身,看有沒有身份證明文件、手機和聯繫方法。
撈獲的屍體會用繩縛在河岸,若太久無人認領,「水鬼」就會讓屍體再次隨波逐流。
建水壩電站 垃圾堆積
「黃河沒蓋啦!」小孩們吱吱喳喳地補充。這是蘭州當地一句罵人的話,就是黃河又沒蓋,活不耐煩隨便跳進去就行了。
每當屍體被河水沖到蘭州城外一段黃河,河道一個大折彎令水流忽然慢下來,結果屍體在彎道河岸徘徊旋轉,停留不再前進,並造就了一門特殊的生意,就是撈屍人。 屍體打撈起來,然後等待尋屍的遇難者親屬前來認領及取屍,這就是值幾千塊錢的生意。當地撈屍人美其名為「油費」,就算遇不到真正親屬,前來認屍的也起碼給 幾百到一千元的「看相費」,雖然有時兩個月也無人來認領,每月最高卻可做幾千元生意。
這個離蘭州城20公里遠的河流彎道叫「老褲衩子 灣」,意思再也清楚不過了:河水到這裏就慢下來。而且這10年來還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撈屍生意爭奪戰。話說多年前,屍體都是被沖向下游一帶的河口村,所以那裡幾十年來又叫「死人灣」,出名特別多浮屍,也特別多撈屍人。而上游還有一條村,叫下河坪村,相對只有少量浮屍滯留,所以撈屍的生意不夠河口村好。兩條村的人本姓都是魏,也同樣被其他村的人叫「黃河水鬼」。
後來政府突然要在河道上建水壩和小峽水電站,下河坪村所處的位置變成了水庫區範圍,水流靜下來,大量垃圾和夾帶的浮屍便在此處堆積起來。結果河口村的「來屍」少了,下河坪村反佔地利位置,「收穫」更多。
「每 年夏天或黃河發大水的時候,就特別多屍體沖過來,坐在岸邊都能看得到。開個艇出去,就更容易撈得到了,數量多的時候,一天可以撈上廿多具,一年到頭,撈一 百具沒有多大難度!」其中一名下河坪村的撈屍人魏職軍,一張老臉被太陽長期暴曬,又黑又乾,他咬著半截香煙站在艇上,悠閑地在水面上找尋屍體,這就是他每 天賺錢的工作。記者要上船隨他採訪,也得給三百元「油錢」幫補一下,他承認最近來採訪的記者還真不少,是撈屍體外另一筆「秘撈」,平日也會撈河面上的膠樽 去變賣賺錢。
尋找親屬屍骸的人,在蘭州城外的黃河兩岸到處留下聯絡電話。
偌大的黃河水域漂滿塑膠樽等垃圾。
無證浮屍綁河邊待領
「屍 體撈上來,第一時間就得搜身,看身上有沒有身份證明文件、手機、聯繫方法等。」他說,有時屍體的手機泡了水,但電話卡拿出來曬乾後再放入自己的手機,說不 定會顯示出死者生前的電話簿,這樣事情就好辦,逐個打去查問總有人來認屍。「沒有身份證明就麻煩點,只好用繩子綁在河邊,總有失去親人的家屬沿河找,一路 打聽也會知道老褲衩子灣是最後希望,把屍體放那裏,等些日子或會有親人找上門認屍的。」老魏口中的煙尾巴早熄滅,但仍咬在口中隨著他說話一上一下擺動,他 的手也不閒,拿鐵叉在水中來回翻動,水面充滿了大量發泡膠和垃圾,臭得直叫人作嘔,老魏卻若無其事。
閒談間老魏突然眼睛一亮,前面有團發脹衣物在河邊浮沉,他把艇的馬力開足向前。
「是屍體嗎?」記者問。
「當然是啦,嘿嘿!」老魏邊說邊忙著用繩子把屍體綁在艇邊。
「每天看屍體怕嗎?」
「我只怕沒錢和窮,死了的人你怕甚麼!」老魏只顧著忙碌地翻查屍身有沒有證件或電話。
公安懶理 任屍續漂流
當地政府一直知道這個問題存在,可就是不知如何解決,公安去撈的話,撈上來查不到身份證明就是無頭公案,還要花時間人手去處理,所以一於少理。民政部門去撈 的話,撈上來尋不到親人認領,部門還得自己掏錢火化埋葬做記錄,又是一樁麻煩事。各部門於是讓屍體順水流去其他縣管轄區,長年累月以來沒人理也就順理成 章。「撈屍人算是起碼處理了一部份,還是市場經濟解決問題呀。」老魏說。
那無人來認領的屍體又如何處理呢?老魏輕鬆地搖搖頭:「把繩斬了,讓他再繼續行程吧。」浮屍或繼續漂浮,待水庫定期排水時再咗向下游,也有部份屍體被水庫的水輪機打碎後,伴隨河水沖走直至最後腐爛溶解。
「沒用的!」老魏轉眼又撈起一隻腳,搖搖頭再扔回水中,小艇也轉身揚起藍煙,伴隨嘈雜聲,在佈滿垃圾的河面劃開一條水道而去。
18/10/2012 文:馬劍興 攝影:陳冰
【爽報】俗語有云,受了委屈,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不過黃河可能更委屈,多年來跳進黃河的人不勝其數,以致黃河本身反倒被污染,更被人以「屍水湯」來形容。每年 到底有多少人跳黃河呢?恐怕不會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單以黃河蘭州一段,每年打撈到的屍體數字就顯示,少則一年三百多具,多則一年可多達七百多具,這還未計那些撈不起來的殘手斷腿。
《爽報》直擊蘭州城外浮屍處處,同時發現死人竟養活生人,造就了專靠打撈屍體賺錢的撈屍人。這些被當地人稱為「黃河水鬼」的撈 屍人,每日就在滿佈垃圾的河面穿梭,尋找遊魂,維持生計。
「黃河水鬼」魏職軍每天穿梭蘭州一帶的黃河水域尋找漂浮死屍,每月可從尋親的人身上賺數百至數千元。
黃河源起青海,奔流九省五千多公里,途經無數條村莊和城市,每天免不了有跳進去的人,有些屍體被沖散骨架溶進河裏,有些則脹大如氣球隨水流翻滾千里。
政府的說法指,這些浮屍大部份都是跳河自殺,也有失足墮河,或者在河中游泳時淹死,原因林林總總。沿河的村民更一臉陰沉地向前來採訪的《爽報》記者補充,肯定還有被謀殺扔進河的。旁邊的小孩卻捂著嘴笑,因他們知道,當地大人喜歡拿這句話來捉弄外地人。
找到死屍後第一時間搜身,看有沒有身份證明文件、手機和聯繫方法。
撈獲的屍體會用繩縛在河岸,若太久無人認領,「水鬼」就會讓屍體再次隨波逐流。
建水壩電站 垃圾堆積
「黃河沒蓋啦!」小孩們吱吱喳喳地補充。這是蘭州當地一句罵人的話,就是黃河又沒蓋,活不耐煩隨便跳進去就行了。
每當屍體被河水沖到蘭州城外一段黃河,河道一個大折彎令水流忽然慢下來,結果屍體在彎道河岸徘徊旋轉,停留不再前進,並造就了一門特殊的生意,就是撈屍人。 屍體打撈起來,然後等待尋屍的遇難者親屬前來認領及取屍,這就是值幾千塊錢的生意。當地撈屍人美其名為「油費」,就算遇不到真正親屬,前來認屍的也起碼給 幾百到一千元的「看相費」,雖然有時兩個月也無人來認領,每月最高卻可做幾千元生意。
這個離蘭州城20公里遠的河流彎道叫「老褲衩子 灣」,意思再也清楚不過了:河水到這裏就慢下來。而且這10年來還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撈屍生意爭奪戰。話說多年前,屍體都是被沖向下游一帶的河口村,所以那裡幾十年來又叫「死人灣」,出名特別多浮屍,也特別多撈屍人。而上游還有一條村,叫下河坪村,相對只有少量浮屍滯留,所以撈屍的生意不夠河口村好。兩條村的人本姓都是魏,也同樣被其他村的人叫「黃河水鬼」。
後來政府突然要在河道上建水壩和小峽水電站,下河坪村所處的位置變成了水庫區範圍,水流靜下來,大量垃圾和夾帶的浮屍便在此處堆積起來。結果河口村的「來屍」少了,下河坪村反佔地利位置,「收穫」更多。
「每 年夏天或黃河發大水的時候,就特別多屍體沖過來,坐在岸邊都能看得到。開個艇出去,就更容易撈得到了,數量多的時候,一天可以撈上廿多具,一年到頭,撈一 百具沒有多大難度!」其中一名下河坪村的撈屍人魏職軍,一張老臉被太陽長期暴曬,又黑又乾,他咬著半截香煙站在艇上,悠閑地在水面上找尋屍體,這就是他每 天賺錢的工作。記者要上船隨他採訪,也得給三百元「油錢」幫補一下,他承認最近來採訪的記者還真不少,是撈屍體外另一筆「秘撈」,平日也會撈河面上的膠樽 去變賣賺錢。
尋找親屬屍骸的人,在蘭州城外的黃河兩岸到處留下聯絡電話。
偌大的黃河水域漂滿塑膠樽等垃圾。
無證浮屍綁河邊待領
「屍 體撈上來,第一時間就得搜身,看身上有沒有身份證明文件、手機、聯繫方法等。」他說,有時屍體的手機泡了水,但電話卡拿出來曬乾後再放入自己的手機,說不 定會顯示出死者生前的電話簿,這樣事情就好辦,逐個打去查問總有人來認屍。「沒有身份證明就麻煩點,只好用繩子綁在河邊,總有失去親人的家屬沿河找,一路 打聽也會知道老褲衩子灣是最後希望,把屍體放那裏,等些日子或會有親人找上門認屍的。」老魏口中的煙尾巴早熄滅,但仍咬在口中隨著他說話一上一下擺動,他 的手也不閒,拿鐵叉在水中來回翻動,水面充滿了大量發泡膠和垃圾,臭得直叫人作嘔,老魏卻若無其事。
閒談間老魏突然眼睛一亮,前面有團發脹衣物在河邊浮沉,他把艇的馬力開足向前。
「是屍體嗎?」記者問。
「當然是啦,嘿嘿!」老魏邊說邊忙著用繩子把屍體綁在艇邊。
「每天看屍體怕嗎?」
「我只怕沒錢和窮,死了的人你怕甚麼!」老魏只顧著忙碌地翻查屍身有沒有證件或電話。
公安懶理 任屍續漂流
當地政府一直知道這個問題存在,可就是不知如何解決,公安去撈的話,撈上來查不到身份證明就是無頭公案,還要花時間人手去處理,所以一於少理。民政部門去撈 的話,撈上來尋不到親人認領,部門還得自己掏錢火化埋葬做記錄,又是一樁麻煩事。各部門於是讓屍體順水流去其他縣管轄區,長年累月以來沒人理也就順理成 章。「撈屍人算是起碼處理了一部份,還是市場經濟解決問題呀。」老魏說。
那無人來認領的屍體又如何處理呢?老魏輕鬆地搖搖頭:「把繩斬了,讓他再繼續行程吧。」浮屍或繼續漂浮,待水庫定期排水時再咗向下游,也有部份屍體被水庫的水輪機打碎後,伴隨河水沖走直至最後腐爛溶解。
「沒用的!」老魏轉眼又撈起一隻腳,搖搖頭再扔回水中,小艇也轉身揚起藍煙,伴隨嘈雜聲,在佈滿垃圾的河面劃開一條水道而去。
星期六, 10月 20, 2012
未克很犬儒
28/12/2011 古德明
【am730】十二月二十六日,溫家寶接見曾蔭權,一字一頓說:「這一屆香港政府,雖然只餘半年任期,但一定能夠克盡職守。」這位新中國總理,再一次證明自己不懂舊中國文字。
「克」就是「能夠」。例如《詩經 ‧ 蕩》說歷朝最初無(靡)不有善政善道,最後卻很少(鮮)能夠有善道善政:「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醒世恒言》卷十七張孝基教大舅浪子回頭:「勸大舅自今以後,克儉克勤。」中文不會說甚麼「能夠克儉能夠克勤」,請「飽讀詩書」的溫家寶留意。
當然,中國人不懂中文,今天簡直是件光榮的事。同樣光榮的,是言辭之間,盡量流露英文學養。請看深圳大學流風詩社去年七月發表新中國大詩人北島對大陸知識分子的評論:「大家都犬儒化,基本放棄對世界大問題真問題的關注,變成了私人恩怨。他們大談自由民主,行為上卻恰恰相反。」同時,香港著名文化評論家梁文道則發表《媚俗》一文:「假如你聽說今天的中國人變得很冷漠很犬儒,那麼,你真該多看點報紙。」不懂英文的人,不可能明白梁文道在說甚麼;懂得英文的人,更不可能明白北島在說甚麼。究竟甚麼叫做「犬儒」?這得先談談cynic一字。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叫安提西尼(Antisthenes),崇尚美德,糞土物慾,鼓吹克己。他講學的場所,叫做Cynosarges,意即「白犬」。時人稱安提西尼和他的門徒為Cynics,或說是取其學院之名,或說是譏其儉樸得和惡犬一樣粗鄙:希臘文cynikos是「犬」的意思。
但Cynic為甚麼譯做「犬儒」?安提西尼的犬家學說,和我國儒家了無關係。中文說的「鴻儒」、「小儒」、「寒儒」、「腐儒」等等,學養容有不同,卻無一不是讀儒家經典。現代漢語所謂「犬儒」,似是說「犬一樣的儒生」,這算是甚麼翻譯?我國儒家之外,還是道家、墨家、陰陽家等等,現代漢語大師為甚麼硬要安提西尼託孔孟門牆?
此外,今天英文說的cynic,不用大寫字母(capital letter),已不是說安提西尼學派,意思變為《新牛津英文字典節本》(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謂one who sarcastically doubts or despises human sincerity and merit,即「懷疑善美,冷嘲世情者」。形容詞cynical則可譯做「憤世嫉俗」、「事事冷嘲」等。無論如何,古之Cynic和今之cynic,都不是北島說的那個意思。而把不倫不類的名詞「犬儒」當作形容詞,說甚麼「很犬儒」,文字上不能不說亂類亂倫。
【am730】十二月二十六日,溫家寶接見曾蔭權,一字一頓說:「這一屆香港政府,雖然只餘半年任期,但一定能夠克盡職守。」這位新中國總理,再一次證明自己不懂舊中國文字。
「克」就是「能夠」。例如《詩經 ‧ 蕩》說歷朝最初無(靡)不有善政善道,最後卻很少(鮮)能夠有善道善政:「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醒世恒言》卷十七張孝基教大舅浪子回頭:「勸大舅自今以後,克儉克勤。」中文不會說甚麼「能夠克儉能夠克勤」,請「飽讀詩書」的溫家寶留意。
當然,中國人不懂中文,今天簡直是件光榮的事。同樣光榮的,是言辭之間,盡量流露英文學養。請看深圳大學流風詩社去年七月發表新中國大詩人北島對大陸知識分子的評論:「大家都犬儒化,基本放棄對世界大問題真問題的關注,變成了私人恩怨。他們大談自由民主,行為上卻恰恰相反。」同時,香港著名文化評論家梁文道則發表《媚俗》一文:「假如你聽說今天的中國人變得很冷漠很犬儒,那麼,你真該多看點報紙。」不懂英文的人,不可能明白梁文道在說甚麼;懂得英文的人,更不可能明白北島在說甚麼。究竟甚麼叫做「犬儒」?這得先談談cynic一字。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叫安提西尼(Antisthenes),崇尚美德,糞土物慾,鼓吹克己。他講學的場所,叫做Cynosarges,意即「白犬」。時人稱安提西尼和他的門徒為Cynics,或說是取其學院之名,或說是譏其儉樸得和惡犬一樣粗鄙:希臘文cynikos是「犬」的意思。
但Cynic為甚麼譯做「犬儒」?安提西尼的犬家學說,和我國儒家了無關係。中文說的「鴻儒」、「小儒」、「寒儒」、「腐儒」等等,學養容有不同,卻無一不是讀儒家經典。現代漢語所謂「犬儒」,似是說「犬一樣的儒生」,這算是甚麼翻譯?我國儒家之外,還是道家、墨家、陰陽家等等,現代漢語大師為甚麼硬要安提西尼託孔孟門牆?
此外,今天英文說的cynic,不用大寫字母(capital letter),已不是說安提西尼學派,意思變為《新牛津英文字典節本》(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謂one who sarcastically doubts or despises human sincerity and merit,即「懷疑善美,冷嘲世情者」。形容詞cynical則可譯做「憤世嫉俗」、「事事冷嘲」等。無論如何,古之Cynic和今之cynic,都不是北島說的那個意思。而把不倫不類的名詞「犬儒」當作形容詞,說甚麼「很犬儒」,文字上不能不說亂類亂倫。
星期五, 10月 19, 2012
張錦滿:大家笑看破地獄
張貼此文之目的是「原來有人在《信報》寫了這樣一篇文章」而已。
二OO八年看過《破地獄與白菊花》,可以一看,但不是宣傳單張上名人推介說的那樣好看,所以這回沒有買票。
本人捐完器官再捐軀,不辦喪禮,應該沒有機會給人賺錢。
大家笑看破地獄 8/10/2012 張錦滿
【信報】黃詠詩舞台獨腳戲《破地獄與白菊花》,講殯儀館裏一直最多人在採用的道教喪禮儀式,題材不吉利,票房犯禁忌,卻已在藝術中心公演過六十二場。它上周四作第七度公演「頭七版」,如你現在才對該戲有興趣也來不及,因為今回只演六場的門票全已售光。
我提起這個劇,除了為劇場出現新人和新氣象打氣,還想趁機會促大家注意一下香港殯儀文化。香港喪禮業務,似由現時經營者在壟斷經營,所有從業員一直做約定俗成工作,從不反省他們所做的是否合理。
追求新式喪禮
其實民間對喪禮儀式已有不滿。2008年黃真真導演的《六樓后座之家屬謝禮》,講幾個年輕人喜歡一位老太婆,結尾時,他們為她辦喪禮,開歡樂派對來送別她。該片反映年輕人追求新式喪禮。《家屬謝禮》在香港上映後,無聲無息,相當可惜,然而之後台灣出品的同類電影《父後七日》卻大不同,除了在海峽兩岸三地上映、獲得很多迴響之外,還獲選參加多個國際電影節,影響力一直在繼續。
台灣寫作人劉梓潔(曾任《誠品好讀》編輯),以黑色幽默手法,親述父親喪禮經過,帶出彰化縣田尾鄉的道教喪葬習俗儀式。她把其七日所見和感受寫成書《父後七日》(2006),獲得林榮三文學獎的散文組首獎。後來她擔任編劇,並與王育麟共同導演,將之拍成電影,創造了歷史。
《六樓后座之家屬謝禮》、《破地獄與白菊花》、《父後七日》等等,分別反映香港和台灣年輕及年輕人,對著道教喪禮儀式在發笑。
我自己亦一樣笑,在父親喪禮上失態。儀式舉行時,有陌生年輕人來到靈堂,從旅行袋中取出道袍換上。沒有人告訴我他是受僱於我的道士,也沒有人宣布他在開始儀式。他在靈堂上佔據當眼位置,然後手舞足蹈,並突然跳上一張小桌,坐在蓮花裝飾上。我覺得他行動古怪、滑稽,不禁笑了出來。後來朋友過來嘲諷我:「你死老竇還笑得出。」多年前,我到殯儀館為父親辦喪禮時,六神無主,營業經理叫我做「孝子」,選擇「香港人人都如此做」的道教和佛教喪禮模式。我被他說服,全聽從他,包括購買「很好燒」的棺木,聘請佛門人來誦經,這可理解,但請道士來破地獄,便有點荒謬。我們家沒有佛教或道教徒,但我也因「香港人人都如此做」而屈服。
死老竇還笑得出
今年中,我碰到香港弘道堂負責人,才知道香港喪禮一直流行的所謂破地獄其實是大欺騙。在道教裏,人死了會落地府,只有生前做過很多壞事的人,在隔一段日子後,經閻王審判,才會落地獄。「破地獄」來自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母親生前做過不少壞事,死後變為餓鬼,目連不忍,於是求助各方來救母親。近代,主持喪禮儀式的道士,為了使場面顯得隆重,便引入目連救母這典故到喪禮儀式裏。現代人舉行「破地獄」儀式,其實已假設死者生前做過很多壞事。生者為什麼要冤枉他們的先人呢?當道士破地獄去「救」我父親時,我發笑,是否在笑那位道士在「做戲」呢?
兩個月前,我隨香港弘道堂拜訪台灣輔仁大學民間宗教研究中心,知道當地有大學裏開設生死學、喪禮禮儀等課程。修讀生死學、喪禮儀式等課程後,便可考當地政府發出的禮儀師發執照。
有大學和宗教團體作後盾,正統道教科儀已在台灣恢復得很好,舉行儀式所穿服裝、走步、手勢、音樂、經文念誦,全部有理據、有解釋。台灣禮儀師為各種宗教服務,而他們並沒有做「破地獄」這一項。
香港政府只關心紅事,婚禮主持人要領執照,卻不關心白事,沒研究頒發禮儀師執照。然而香港喪禮已到了要規範化的時候,再不能胡混下去。香港民間團體弘道堂當仁不讓,自發重整中國人科儀,直接邀請為台灣禮儀師考試出題目的輔仁大學民間宗教中心教授來香港開班,傳授道教正統科儀,讓香港在職的科儀道士補課,又讓有志入行的年輕人學習,實在是做功德。希望弘道堂頒發出禮儀師證書之後,大家捨棄那些在靈堂攪破地獄大龍鳳的道士。殯儀館營業經理也不要強人做「孝子」,買「好燒」的棺木。香港喪禮文化可從此提高起來。
二OO八年看過《破地獄與白菊花》,可以一看,但不是宣傳單張上名人推介說的那樣好看,所以這回沒有買票。
本人捐完器官再捐軀,不辦喪禮,應該沒有機會給人賺錢。
大家笑看破地獄 8/10/2012 張錦滿
【信報】黃詠詩舞台獨腳戲《破地獄與白菊花》,講殯儀館裏一直最多人在採用的道教喪禮儀式,題材不吉利,票房犯禁忌,卻已在藝術中心公演過六十二場。它上周四作第七度公演「頭七版」,如你現在才對該戲有興趣也來不及,因為今回只演六場的門票全已售光。
我提起這個劇,除了為劇場出現新人和新氣象打氣,還想趁機會促大家注意一下香港殯儀文化。香港喪禮業務,似由現時經營者在壟斷經營,所有從業員一直做約定俗成工作,從不反省他們所做的是否合理。
追求新式喪禮
其實民間對喪禮儀式已有不滿。2008年黃真真導演的《六樓后座之家屬謝禮》,講幾個年輕人喜歡一位老太婆,結尾時,他們為她辦喪禮,開歡樂派對來送別她。該片反映年輕人追求新式喪禮。《家屬謝禮》在香港上映後,無聲無息,相當可惜,然而之後台灣出品的同類電影《父後七日》卻大不同,除了在海峽兩岸三地上映、獲得很多迴響之外,還獲選參加多個國際電影節,影響力一直在繼續。
台灣寫作人劉梓潔(曾任《誠品好讀》編輯),以黑色幽默手法,親述父親喪禮經過,帶出彰化縣田尾鄉的道教喪葬習俗儀式。她把其七日所見和感受寫成書《父後七日》(2006),獲得林榮三文學獎的散文組首獎。後來她擔任編劇,並與王育麟共同導演,將之拍成電影,創造了歷史。
《六樓后座之家屬謝禮》、《破地獄與白菊花》、《父後七日》等等,分別反映香港和台灣年輕及年輕人,對著道教喪禮儀式在發笑。
我自己亦一樣笑,在父親喪禮上失態。儀式舉行時,有陌生年輕人來到靈堂,從旅行袋中取出道袍換上。沒有人告訴我他是受僱於我的道士,也沒有人宣布他在開始儀式。他在靈堂上佔據當眼位置,然後手舞足蹈,並突然跳上一張小桌,坐在蓮花裝飾上。我覺得他行動古怪、滑稽,不禁笑了出來。後來朋友過來嘲諷我:「你死老竇還笑得出。」多年前,我到殯儀館為父親辦喪禮時,六神無主,營業經理叫我做「孝子」,選擇「香港人人都如此做」的道教和佛教喪禮模式。我被他說服,全聽從他,包括購買「很好燒」的棺木,聘請佛門人來誦經,這可理解,但請道士來破地獄,便有點荒謬。我們家沒有佛教或道教徒,但我也因「香港人人都如此做」而屈服。
死老竇還笑得出
今年中,我碰到香港弘道堂負責人,才知道香港喪禮一直流行的所謂破地獄其實是大欺騙。在道教裏,人死了會落地府,只有生前做過很多壞事的人,在隔一段日子後,經閻王審判,才會落地獄。「破地獄」來自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母親生前做過不少壞事,死後變為餓鬼,目連不忍,於是求助各方來救母親。近代,主持喪禮儀式的道士,為了使場面顯得隆重,便引入目連救母這典故到喪禮儀式裏。現代人舉行「破地獄」儀式,其實已假設死者生前做過很多壞事。生者為什麼要冤枉他們的先人呢?當道士破地獄去「救」我父親時,我發笑,是否在笑那位道士在「做戲」呢?
兩個月前,我隨香港弘道堂拜訪台灣輔仁大學民間宗教研究中心,知道當地有大學裏開設生死學、喪禮禮儀等課程。修讀生死學、喪禮儀式等課程後,便可考當地政府發出的禮儀師發執照。
有大學和宗教團體作後盾,正統道教科儀已在台灣恢復得很好,舉行儀式所穿服裝、走步、手勢、音樂、經文念誦,全部有理據、有解釋。台灣禮儀師為各種宗教服務,而他們並沒有做「破地獄」這一項。
香港政府只關心紅事,婚禮主持人要領執照,卻不關心白事,沒研究頒發禮儀師執照。然而香港喪禮已到了要規範化的時候,再不能胡混下去。香港民間團體弘道堂當仁不讓,自發重整中國人科儀,直接邀請為台灣禮儀師考試出題目的輔仁大學民間宗教中心教授來香港開班,傳授道教正統科儀,讓香港在職的科儀道士補課,又讓有志入行的年輕人學習,實在是做功德。希望弘道堂頒發出禮儀師證書之後,大家捨棄那些在靈堂攪破地獄大龍鳳的道士。殯儀館營業經理也不要強人做「孝子」,買「好燒」的棺木。香港喪禮文化可從此提高起來。
星期四, 10月 18, 2012
課堂隨想
星期一開始由另一個老師講新課題。鄙人對易經的認識停留在劉君燦 《傳統科學的過去與未來》--預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必讀之文化篇章裡的論述,所以對於卦象轉換和諸子百家對該卦的解釋,覺得有趣但費解。
老師以他的親身經歷再三強調冤親債主確實存在,易經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所以你千萬不要當這個是高級興趣班!」啊?
如今不會刻意提起自己在上甚麼課程,免得人們(至少在言談間)有錯誤期望,大讚你真上進,或懂得裝備自己真了不起啊諸如此類投其所好的說話,這種口惠令人飄飄然,恕鄙人無福消受。除非有人誓要查根究柢,通常會答:「興趣班。」絲毫沒有輕視課程之意,但萍水相逢聚散匆匆,並非不厭其煩解釋清楚的理想場合。
當初到此地,完全因為剛完結的課題由心儀學者主講。縱使現在老師講的不是最感興趣之題目,但鄙人對中國文化確實無知,況且東野圭吾精神就是不輕易關上體驗新事物的大門,所以聽其講課是花紅。
縱明白諸君救人於水深火熱的迫切,鄙人仍然無法認同各大宗教恫嚇式傳道。
當然不能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假裝至高者只有愛沒有罰,但人因有信而信教,與基於受到恐嚇惶恐不安,為拿免死金牌而信教是兩回事吧?被嚇而信教者,若不恆常自省,要麼因從小嚇大變得麻木,要麼變得有恃無恐,這是傳道者樂見的麼?
所以不明白為甚麼要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等類似內容的懺文,繪影繪聲描述各種地獄根本是恫嚇式傳道,自己也不認同內容,唸口簧期望福報有啥意思?
老師屢屢目睹邪靈吞噬陽氣,故從邊境居處到市區授課,寧願乘巴士也不坐火車,從不奢望聚餐抽獎抽中蘋果產品,同學聽得發笑,老師強調勿以玩笑態度視之。
聽著聽著,心裡就是「……」無言無語。
我和靈界到底有沒有關係,若有又是甚麼層次的關係,可謂近年盲打誤撞涉足民間風俗後的最大謎團。
自出娘胎以來,甚至近年整個七月在盂蘭場地跑來跑去也從未撞鬼,可謂靈異絕緣體。
七月十五日在坪洲看中元建醮,傍晚大幽前Face告之現場有很多朋友,使她毛管直豎,但我就是一副「?」的表情,懵然不知。若非親身經歷,不會知道鄙人之絕緣程度甚為誇張。
請注意鄙人沒有用「陽氣旺」、「時運高」之類詞彙,因為那些並非鄙人思維慣用語。
這種絕緣,是否蘇恩佩在《死亡,別狂傲》形容自己得悉患上頑疾之前那種「無知的幸福」呢?她的確有病,且隨著時日過去惡化,但我至今未知不察覺形而上的存在,會否因無知的幸福最終招致不幸。
有云「信則有,不信則無」,其實是說了等於沒說的安慰語。因為無論你信不信,國金二期同樣佇立眼前,這是事實。不過靈界事情並非人人可見,惟信者堅信,「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故不能純因自己感受不到斷言別人作假。
近年多看各界關於鬼的形容,又衍生一個問題:鬼是原本存在的實體?還是文化孕育出來的集體意識?
鄙人是看哲學書腦袋立即當機的哲學白癡,不曉得這應歸類為「神學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但上課前因別的緣由,在誠品看飲茶《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解答你人生的疑惑》<存在的真理>一章,哲人對「存在」倒有類似的疑問,居然差不多看完,肯定要買回家細想。(心水清者讀到這裡肯定知道即是未買,誠品標價比誰都貴,無謂和錢包鬥氣。)
雖然鄙人間或因某人之迷信受害,但近年告誡自己勿輕易定論某人迷信,如同陳耀庭在《玄門開位科》注釋本附錄二結束語所述:「有的人信仰靈魂,有的人要對著神主牌位敬禮膜拜,那就應該尊重這些人的信仰,不去干涉他們信仰的感情。」(P. 102)
老師這樣苦口婆心,無非勸戒各位及早修道,可鄙人連基本教義也不遵行,如何立榜樣呢?
吾母沒有訓練鄙人拜神,如今過節只有她演獨腳戲,即使出外閒晃,欣賞別人拜神的虔誠,仍然沒有在家上香的理由。「若果是工作上為其他人安心,燒枝香就無問題,因為是為人做的,若為『神』做就不必了,因為明知自己不信這宗教而拜神,就是虛偽!」(雲海《Cult Log「溝」日誌》,P. 206-207)
在找到信仰的確切理由之前,絕不輕言入教,希望我入道和以為我已經入道的,放過我吧。
老師以他的親身經歷再三強調冤親債主確實存在,易經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所以你千萬不要當這個是高級興趣班!」啊?
如今不會刻意提起自己在上甚麼課程,免得人們(至少在言談間)有錯誤期望,大讚你真上進,或懂得裝備自己真了不起啊諸如此類投其所好的說話,這種口惠令人飄飄然,恕鄙人無福消受。除非有人誓要查根究柢,通常會答:「興趣班。」絲毫沒有輕視課程之意,但萍水相逢聚散匆匆,並非不厭其煩解釋清楚的理想場合。
當初到此地,完全因為剛完結的課題由心儀學者主講。縱使現在老師講的不是最感興趣之題目,但鄙人對中國文化確實無知,況且東野圭吾精神就是不輕易關上體驗新事物的大門,所以聽其講課是花紅。
縱明白諸君救人於水深火熱的迫切,鄙人仍然無法認同各大宗教恫嚇式傳道。
當然不能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假裝至高者只有愛沒有罰,但人因有信而信教,與基於受到恐嚇惶恐不安,為拿免死金牌而信教是兩回事吧?被嚇而信教者,若不恆常自省,要麼因從小嚇大變得麻木,要麼變得有恃無恐,這是傳道者樂見的麼?
所以不明白為甚麼要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等類似內容的懺文,繪影繪聲描述各種地獄根本是恫嚇式傳道,自己也不認同內容,唸口簧期望福報有啥意思?
老師屢屢目睹邪靈吞噬陽氣,故從邊境居處到市區授課,寧願乘巴士也不坐火車,從不奢望聚餐抽獎抽中蘋果產品,同學聽得發笑,老師強調勿以玩笑態度視之。
聽著聽著,心裡就是「……」無言無語。
我和靈界到底有沒有關係,若有又是甚麼層次的關係,可謂近年盲打誤撞涉足民間風俗後的最大謎團。
自出娘胎以來,甚至近年整個七月在盂蘭場地跑來跑去也從未撞鬼,可謂靈異絕緣體。
七月十五日在坪洲看中元建醮,傍晚大幽前Face告之現場有很多朋友,使她毛管直豎,但我就是一副「?」的表情,懵然不知。若非親身經歷,不會知道鄙人之絕緣程度甚為誇張。
請注意鄙人沒有用「陽氣旺」、「時運高」之類詞彙,因為那些並非鄙人思維慣用語。
這種絕緣,是否蘇恩佩在《死亡,別狂傲》形容自己得悉患上頑疾之前那種「無知的幸福」呢?她的確有病,且隨著時日過去惡化,但我至今未知不察覺形而上的存在,會否因無知的幸福最終招致不幸。
有云「信則有,不信則無」,其實是說了等於沒說的安慰語。因為無論你信不信,國金二期同樣佇立眼前,這是事實。不過靈界事情並非人人可見,惟信者堅信,「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故不能純因自己感受不到斷言別人作假。
近年多看各界關於鬼的形容,又衍生一個問題:鬼是原本存在的實體?還是文化孕育出來的集體意識?
鄙人是看哲學書腦袋立即當機的哲學白癡,不曉得這應歸類為「神學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但上課前因別的緣由,在誠品看飲茶《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解答你人生的疑惑》<存在的真理>一章,哲人對「存在」倒有類似的疑問,居然差不多看完,肯定要買回家細想。(心水清者讀到這裡肯定知道即是未買,誠品標價比誰都貴,無謂和錢包鬥氣。)
雖然鄙人間或因某人之迷信受害,但近年告誡自己勿輕易定論某人迷信,如同陳耀庭在《玄門開位科》注釋本附錄二結束語所述:「有的人信仰靈魂,有的人要對著神主牌位敬禮膜拜,那就應該尊重這些人的信仰,不去干涉他們信仰的感情。」(P. 102)
老師這樣苦口婆心,無非勸戒各位及早修道,可鄙人連基本教義也不遵行,如何立榜樣呢?
吾母沒有訓練鄙人拜神,如今過節只有她演獨腳戲,即使出外閒晃,欣賞別人拜神的虔誠,仍然沒有在家上香的理由。「若果是工作上為其他人安心,燒枝香就無問題,因為是為人做的,若為『神』做就不必了,因為明知自己不信這宗教而拜神,就是虛偽!」(雲海《Cult Log「溝」日誌》,P. 206-207)
在找到信仰的確切理由之前,絕不輕言入教,希望我入道和以為我已經入道的,放過我吧。
星期三, 10月 17, 2012
徒步遊雪梨
此文在某個傍晚於雪梨市中心George Street的Hungry Jack's快餐店撰寫,見報時「雪梨」變成「悉尼」,還是雪梨好。
徒步遊悉尼 26/4/2012
【明報】閱報得知林兆榮由將軍澳走到元朗的經歷,嘴角泛起吾道不孤的微笑--皆因前一日才用八小時由澳洲悉尼達令港徒步往內城西區繞一圈。之前僅認識悉尼歌劇院,這次藉尋訪社區圖書館一步步繪出自己的悉尼地圖,辛苦卻滿足。
每憶起踏上澳洲最長鋼索橋澳紐軍團橋,仰望兩國旗幟在橋柱上飄揚與天比高,猝不及防的氣勢逼人,仍然教我屏息靜氣。誠然由九龍東到新界西的巴士都必須駛過依山而建、橋墩直插谷底的高架橋幹道,奈何巴士全速前進,震撼景象稍縱即逝,况且香港高速公路不准行人,無法感受車輛在耳邊呼嘯而過,連幹道名字也記不起。
過橋後見Balmain區房屋依山而建,驚覺悉尼看似一望無際,仍有山坡,且斜得恨不得手腳並用爬上。用一小時走出街上車多過人的純住宅區,到小意大利區Leichhardt,不僅商店住宅洋溢意式風情,大門上「圖書館」一字也是意文。拐彎出大道,婚紗店成行成市,不曉得悉尼新娘的嫁衣是否全都來這裏訂做?珍寶客機無間斷從頭頂劃過,霎時切入小時候在深水(土步)抬頭見機肚一景。
沿路只見兩家連鎖超市,其中一家併購後保留社區超市字號,偏不見連鎖快餐店,沒插頭為相機充電。任悉尼市中心再像香港,稍稍轉角已是不同風貌。有云悉尼只有除夕倒數,其餘不堪一提,時間許可何妨到處走走,擺脫刻板印象。
徒步遊悉尼 26/4/2012
【明報】閱報得知林兆榮由將軍澳走到元朗的經歷,嘴角泛起吾道不孤的微笑--皆因前一日才用八小時由澳洲悉尼達令港徒步往內城西區繞一圈。之前僅認識悉尼歌劇院,這次藉尋訪社區圖書館一步步繪出自己的悉尼地圖,辛苦卻滿足。
每憶起踏上澳洲最長鋼索橋澳紐軍團橋,仰望兩國旗幟在橋柱上飄揚與天比高,猝不及防的氣勢逼人,仍然教我屏息靜氣。誠然由九龍東到新界西的巴士都必須駛過依山而建、橋墩直插谷底的高架橋幹道,奈何巴士全速前進,震撼景象稍縱即逝,况且香港高速公路不准行人,無法感受車輛在耳邊呼嘯而過,連幹道名字也記不起。
過橋後見Balmain區房屋依山而建,驚覺悉尼看似一望無際,仍有山坡,且斜得恨不得手腳並用爬上。用一小時走出街上車多過人的純住宅區,到小意大利區Leichhardt,不僅商店住宅洋溢意式風情,大門上「圖書館」一字也是意文。拐彎出大道,婚紗店成行成市,不曉得悉尼新娘的嫁衣是否全都來這裏訂做?珍寶客機無間斷從頭頂劃過,霎時切入小時候在深水(土步)抬頭見機肚一景。
沿路只見兩家連鎖超市,其中一家併購後保留社區超市字號,偏不見連鎖快餐店,沒插頭為相機充電。任悉尼市中心再像香港,稍稍轉角已是不同風貌。有云悉尼只有除夕倒數,其餘不堪一提,時間許可何妨到處走走,擺脫刻板印象。
星期二, 10月 16, 2012
大學研究生
身價與代價(研究生3之1)
5/10/2012 歐陽偉豪
【東方】大學畢業已經難得,還以優異成績考入研究院,就更加光宗耀祖了。父母告訴親戚朋友你是碩士或博士時,想像一下,掛在他們臉上的笑容何其燦爛。
如果你以一級榮譽畢業,大可以投考政務主任,領取三萬多元的月薪。所以研究院對他們來說不大吸引,反而,卻引來以二級甲等榮譽畢業的學生報讀,因為這等成績及更低的成績在即職場上待遇分別不大。二甲畢業生為了彰顯其成績的威力,便會踏上研究院的道路,以茲區別。雖然研究生的獎學金月薪只有一萬多元,但是可以每天讀書,每月收錢,這種享受不是人人都能享,真正體現「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
當然研究生的身價是有代價的。假設你唸研究院時很順利,而你大學畢業的同學在其事業發展上也沒問題,大家一同起步,一同進步。當你碩士博士畢業時,你低頭一算,當中所花的五六年時間,你的朋友就在此段時間「紮職」,當差的由督察升至高級督察;教書的由學位教師升至科主任。他們升級,你也升級,升做博士,博士的獎學金一萬多元,而高級督察或科主任月薪已是4、5萬元了。
這點代價,一般知識分子都知道,所以飯聚時,你同學當然不會談論升級、薪金、花紅,因為他們始終是你的好朋友,你固然可以鬆了一口氣。於是,大家惟有討論工作苦樂,督察講強姦犯,老師講駁嘴的同學;好了,終於輪到你發言,你會說甚麼的苦與樂?跟他們分享研究「食咗飯」、「食完飯」的苦與樂嗎?
一次的飯聚,你可以逃避,五六年的飯聚呢?你可能連朋友都逃避了。
碩士後是否必然博士?(研究生3之2)
6/10/2012 歐陽偉豪
【東方】讀完碩士是否必然繼續報讀博士?要看看你研究課題的性質。
主修理工科的你,如要唸研究院的話,應該一口氣碩士、博士連續讀上去。理工屬科學性質的科目,學術成就多靠做實驗來解決問題,研究往往要鬥快、鬥準。因此,理工科的碩士生讀完後多數接着讀博士;有的時候,如果研究生在碩士階段表現出色,論文導師會邀請他轉讀博士,直接撰寫博士論文。例如有生物學碩士生研究天麻對治療中風的效果,中風對人類來說是個大問題,不僅是研究生還有其他科學家都務求盡快找出天麻的效用。因此這是一個鬥快解決問題的遊戲,老師邀請碩士生跳讀博士,以期盡快找出治療中風的方法。
假若你是唸文科的,你的研究沒有像解決中風問題那樣迫切,而是對人文社會某個現象提供分析或看法,例如你從出土文物的表面發覺有個特殊的切割面,你覺得很有興趣,於是論文就研究文物的紋理是如何切割出來。你終日利用切割儀器,在性質相近的材料上,試圖把古代的切割紋理模擬出來。文物的切割紋理是某時代的現象,不是社會上很迫切的問題,所以,碩士生撰寫了切割模擬方法的論文後,可以停下來,觀賞一下多姿多采的人文景象,至於報讀博士與否可容後決定,因為地底文物是不會流失的;即使要挖掘,也輪不到香港學生去挖。
至於社會科學科目,如「犯罪心理的必然性」、「貧窮國家的親子關係」;工商管理科目,如「行政總裁的名氣如何影響公司的營業額」等,研究生恐怕要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掌握了體察世情的經驗,才較容易登上博士高峰。
心態決定境界(研究生3之3)7/10/2012 歐陽偉豪
【東方】常聽見人們鼓勵學生時說,成績是自己同自己比較,不用跟別人比較。我發覺讀大學本科時仍然要跟別人比較,因為榮譽學位是眾多同學一起比較而計算出來的。但讀研究院相對地是為自己而讀,畢業論文沒有別人跟你鬥,只要過了老師的關就成了。所以讀研究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讀書的時間,如果要用上「鬥」字,那就是自己跟書中作者相鬥,跟知識相鬥。
做研究生時,我告訴自己我唸研究院是為知識、為學術、為學位,其他非學術事務一概不能成為我的挫折。所以,讀書期間,我遇到的挫折全部是跟論文學問有關的。這樣,你便不會令自己墮落於太多不開心事件之中。簡單來說,讀研究院的主幹是論文,其他非學術事務,如人事問題,只是枝節。從前我看見很多同輩,及至現在,也看見不少學生因很多人事關係而令自己苦惱失落。我認為這樣是不值得的,如果真的對人事問題有興趣,那倒不如找一份寫字樓的工作,說不定三數年間便升做人事經理了。
除了做上述自我麻醉的工夫外,還要自我陶醉。我記得報考博士生面試時,老師問我為何要讀語言學,我回答說我要做語言學教授,信心十足。在研討會上,我問講者問題後,講者讚我一句問得好,我便會覺得跟講者同一思路,意味著那道題目容得下我,更重要的是學術需要我。既然學術需要我,我便應該加把勁把研究做好,我再不滿足於「寫好一篇論文」,而是要「寫一篇好論文」。這種自我認同,才能獲得行家認同,繼而加深對自己的認同,這個自我陶醉的循環在唸研究院數年間不斷在心裏縈繞著。
畢竟,心態決定境界。
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
5/10/2012 歐陽偉豪
【東方】大學畢業已經難得,還以優異成績考入研究院,就更加光宗耀祖了。父母告訴親戚朋友你是碩士或博士時,想像一下,掛在他們臉上的笑容何其燦爛。
如果你以一級榮譽畢業,大可以投考政務主任,領取三萬多元的月薪。所以研究院對他們來說不大吸引,反而,卻引來以二級甲等榮譽畢業的學生報讀,因為這等成績及更低的成績在即職場上待遇分別不大。二甲畢業生為了彰顯其成績的威力,便會踏上研究院的道路,以茲區別。雖然研究生的獎學金月薪只有一萬多元,但是可以每天讀書,每月收錢,這種享受不是人人都能享,真正體現「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
當然研究生的身價是有代價的。假設你唸研究院時很順利,而你大學畢業的同學在其事業發展上也沒問題,大家一同起步,一同進步。當你碩士博士畢業時,你低頭一算,當中所花的五六年時間,你的朋友就在此段時間「紮職」,當差的由督察升至高級督察;教書的由學位教師升至科主任。他們升級,你也升級,升做博士,博士的獎學金一萬多元,而高級督察或科主任月薪已是4、5萬元了。
這點代價,一般知識分子都知道,所以飯聚時,你同學當然不會談論升級、薪金、花紅,因為他們始終是你的好朋友,你固然可以鬆了一口氣。於是,大家惟有討論工作苦樂,督察講強姦犯,老師講駁嘴的同學;好了,終於輪到你發言,你會說甚麼的苦與樂?跟他們分享研究「食咗飯」、「食完飯」的苦與樂嗎?
一次的飯聚,你可以逃避,五六年的飯聚呢?你可能連朋友都逃避了。
碩士後是否必然博士?(研究生3之2)
6/10/2012 歐陽偉豪
【東方】讀完碩士是否必然繼續報讀博士?要看看你研究課題的性質。
主修理工科的你,如要唸研究院的話,應該一口氣碩士、博士連續讀上去。理工屬科學性質的科目,學術成就多靠做實驗來解決問題,研究往往要鬥快、鬥準。因此,理工科的碩士生讀完後多數接着讀博士;有的時候,如果研究生在碩士階段表現出色,論文導師會邀請他轉讀博士,直接撰寫博士論文。例如有生物學碩士生研究天麻對治療中風的效果,中風對人類來說是個大問題,不僅是研究生還有其他科學家都務求盡快找出天麻的效用。因此這是一個鬥快解決問題的遊戲,老師邀請碩士生跳讀博士,以期盡快找出治療中風的方法。
假若你是唸文科的,你的研究沒有像解決中風問題那樣迫切,而是對人文社會某個現象提供分析或看法,例如你從出土文物的表面發覺有個特殊的切割面,你覺得很有興趣,於是論文就研究文物的紋理是如何切割出來。你終日利用切割儀器,在性質相近的材料上,試圖把古代的切割紋理模擬出來。文物的切割紋理是某時代的現象,不是社會上很迫切的問題,所以,碩士生撰寫了切割模擬方法的論文後,可以停下來,觀賞一下多姿多采的人文景象,至於報讀博士與否可容後決定,因為地底文物是不會流失的;即使要挖掘,也輪不到香港學生去挖。
至於社會科學科目,如「犯罪心理的必然性」、「貧窮國家的親子關係」;工商管理科目,如「行政總裁的名氣如何影響公司的營業額」等,研究生恐怕要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掌握了體察世情的經驗,才較容易登上博士高峰。
心態決定境界(研究生3之3)7/10/2012 歐陽偉豪
【東方】常聽見人們鼓勵學生時說,成績是自己同自己比較,不用跟別人比較。我發覺讀大學本科時仍然要跟別人比較,因為榮譽學位是眾多同學一起比較而計算出來的。但讀研究院相對地是為自己而讀,畢業論文沒有別人跟你鬥,只要過了老師的關就成了。所以讀研究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讀書的時間,如果要用上「鬥」字,那就是自己跟書中作者相鬥,跟知識相鬥。
做研究生時,我告訴自己我唸研究院是為知識、為學術、為學位,其他非學術事務一概不能成為我的挫折。所以,讀書期間,我遇到的挫折全部是跟論文學問有關的。這樣,你便不會令自己墮落於太多不開心事件之中。簡單來說,讀研究院的主幹是論文,其他非學術事務,如人事問題,只是枝節。從前我看見很多同輩,及至現在,也看見不少學生因很多人事關係而令自己苦惱失落。我認為這樣是不值得的,如果真的對人事問題有興趣,那倒不如找一份寫字樓的工作,說不定三數年間便升做人事經理了。
除了做上述自我麻醉的工夫外,還要自我陶醉。我記得報考博士生面試時,老師問我為何要讀語言學,我回答說我要做語言學教授,信心十足。在研討會上,我問講者問題後,講者讚我一句問得好,我便會覺得跟講者同一思路,意味著那道題目容得下我,更重要的是學術需要我。既然學術需要我,我便應該加把勁把研究做好,我再不滿足於「寫好一篇論文」,而是要「寫一篇好論文」。這種自我認同,才能獲得行家認同,繼而加深對自己的認同,這個自我陶醉的循環在唸研究院數年間不斷在心裏縈繞著。
畢竟,心態決定境界。
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