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6, 2013

蘋果考

蘋果樹下話蘋果 14/9/2013 何映宇 

【蘋果】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構思這份報紙的名字時,黎智英先生想:「若當初亞當和夏娃沒有咬下蘋果,世界上就不會開始有善惡,也不會有新聞的存在。」黎智英提到的這個著名的《聖經》故事有關誘惑、有關道德、有關男女之事……闡釋的空間很大。

也 正因創世紀開天闢地第一回的遙遠往事,本和醜陋的冷血動物蛇類無甚瓜葛的蘋果,不幸躺槍。美國有一種蘋果,就叫蛇果。本人年少時見識平平,在超市第一次見 到蛇果,表皮仿佛蠟質,紅艷異常,余垂涎三尺,但把玩多時,終因價格不菲囊中羞澀而作罷,一直耿耿於懷,多年後,吃到,友人告我,無他,西洋蘋果而已。不 過蛇果這個名稱,和《聖經》其實沒什麼關係,它的英文原名是red delicious apple,直譯即紅色的美味蘋果,哪有一點蛇的影子?直到香港聰明的同胞音譯為「地利蛇果」(簡稱「蛇果」),蘋果和蛇,在幾千年後,在香港,終於合二為一。

有西洋蘋果,就有東洋蘋果。要知道,東洋蘋果,本從我們東土大唐傳入,古稱「柰」或「林檎」。李時珍《本草綱目》寫:「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 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青者為綠柰。」又寫:「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 味立名。」我喜歡過一位日本歌手,叫椎名林檎,翻譯成中文就是椎名蘋果,她父親這是有都多愛蘋果啊。又說「柰」,柳如是《戊寅草.擬古詩十九首》第一首 《行行重行行》就有這樣的詩句:「桐花最哀怨,碧柰空參差。」碧柰,也就是青蘋果,小虎隊當年手拿青蘋果唱唱跳跳的場景還在眼前,一晃廿餘年彈指一揮間。 歲月如飛刀,刀刀催人老,當年的青蘋果,早已青澀褪盡,紅顏遲暮了吧?

「柰」 或「林檎」,是中國本土品牌,皮薄、味道甜美,但是產量少、果實小。清末,美國人在山東煙台等地引進種植西洋品種蘋果,使得現在煙台的蘋果以風味香甜、酥 脆多汁享譽海內外。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父親常買青蕉、紅蕉、蘋果,後來的國光、紅富士、喬納金,也都產自煙台地區。現代意義上的蘋果,始自清末。有說現代 蘋果從印度傳入,佛經上常見,叫「頻婆」,那是以訛傳訛了。佛經中的頻婆,又稱頻螺、蘋婆,年代久遠,有點神秘,其實是什麼?就是相思樹,也就是紅豆! 《佛學大詞典》:「頻婆樹屬喬木類,果實色紅,大如赤小豆。」《音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頻婆果,此譯云相思也。」宋釋法云《翻譯名義集.五果篇第三十二》:「頻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潤。」都說的是相思樹,有說其實是梧桐科的鳳眼果,不知從何而來。《華嚴經.入法界品》以頻婆作為紅色的比喻:「唇口丹 潔如頻婆果。」鳳眼果成熟的果實為黑色,當時的佛教徒恐怕不會那麼前衛喜歡朋克妝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