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4, 2014

從工人到舞者

地盤佬變舞蹈家? 13/3/2014 甄小慧

【信報】農曆年氣溫回升,新春的陽光暖而不熱,頭上還出現一片藍天,據說因為大陸工廠放年假,廢氣排放減少。香港的工業區,例如觀塘、新蒲崗、葵涌,已經歷了污水和廢氣的年代,現在變得清新可人,可以做創意空間和另類寫字樓,可惜,近年自由行購物興旺,美夢不再,整個香港變成大陸客的機場購物廊。

西方的社會發展史顯示,工業時代過去之後,接替的是高科技知識型時代、創意經濟時代。香港的發展過程卻與眾不同;如果九十年代是香港的後工業時期,那麼,在 過去二十年,因為知識型經濟一直未出現,高增值的科技、創意和優雅消費產業一直欠奉,創意和科技的太陽減少活動,發熱不足,我們猶如進入了文化的小冰河時 期。

現在不用想吧 
朋友年輕時是地盤工人,在沙塵中勞碌,收工後要洗頭沖身,怕一身汗臭走在街上惹來白眼。況且,他工餘後有另 類嗜好;離開地盤就走去舞蹈室練習。地盤工人學跳什麼舞?那個年代跳舞音樂大行其道,他愛聽Rap,鍾情跳Hip Hop。一天,他如常在地盤洗頭,用的是勞工皂,頭髮過水後,卻硬如鋼絲,當他努力將頭髮平復時,念頭忽然一轉--「我不能一直這樣下去」。洗頭洗出頭 緒,他當年有上進心,也適逢有上進途徑,於是毅然離開地盤,以跳舞作為事業,首先走去電視台考舞蹈藝員,繼而走入紅館。八十年代唱片業還未受下載音樂影 響,唱片公司肯投資製作演唱會。紅歌手開show,動不動就三十場,當時流行的跳舞歌,就有二十位舞蹈員同台演出,還有專用排舞老師。香港演出後隨即到美 加華埠登台,收入可觀。九十年代末,朋友上進的機遇再上一層,演而優即教,在九龍塘租了兩層別墅式大屋做教室,一邊接生意,負責小型演唱會的排舞工作,一 邊訓練自己學生做舞蹈藝員,建立自己的舞蹈地盤。

地盤佬成為編舞家可算是本地演藝創業的神話。可惜,香港的神話是有限期的,過了九十 年代的所謂經濟起飛和服務業發展,神話敵不過高地價。以前電視台晚晚有綜合現場節目,為求橋段新鮮惹笑,演員日日對稿研究,磨練演技和反應,後台成為演員 的 「木人巷」。以前歌手在酒廊、歌廳賣唱,見盡人情冷暖,學忍讓,也懂得找途徑上位,簡陋小舞台是大舞台的踏腳石。現在《歡樂今宵》不見了,歌廳變了藥房, 荔園也拆了,只剩下一座迪士尼樂園,台上演員依然以專業態度演出,跳的是老鼠、公主和惡魔的卡通故事,堅持用心中的心跳出無血無肉的角色,好歹也算是在自 由與局限之間的磨練。

後來,朋友的業主不斷加租,唱片業式微,他轉移陣地到旺角,租下全層連閣仔單位繼續教學。未幾,新興飲食潮流一 到,他的舞室變成樓上Cafe。四年前發現他將舞蹈地盤搬到尖沙咀,地方雖然小,但他依然有heart,正在探求富有香港特色的狂舞派,讚揚電影內以中國 功夫糅合Hip Hop 的嘗試,是香港獨創的風格。

難以拿捏分寸
現在,很多地盤佬是南亞人。藝術家都出身自學院派。年輕人 雖然有文憑學位和表演資歷,但無承接前輩成長的系統,他們未經歷過地盤佬的生涯,也不懂得現實,面對資助者和觀眾,他們難以拿捏分寸。在各種官僚的資助機 制裏面,他們無所適從,惟有避開市場,滿足官方的藝術評估,在世界藝術的歷史中又未成型格。畢業後,由學校的最高班變成社會中的後生。前輩是紅褲仔出身, 人生閱歷豐富,話頭醒尾,懂得與官僚及班主周旋。八十年代,在建築地盤和藝壇都是陽光明媚、一片炙熱,現在的藝術家要上進,建立自己的地盤,除了有 heart,更需要虛心學習,貼近社會民情和藝術趨勢,識得走出文化冰河,像跳舞,下盤要穩,才可揮灑自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