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29, 2011

聯覺與文藝

2/5/2003 王建元
【信報】德勒茲認為藝術在感知感應上的創新,亦即相若於哲學在觀念上的創新、以至科學在實踐作用上的創新。現今對聯覺的理解,科學固然較有客觀根 據,但我們又不能完全放棄藝術在這方面的想像。中國的賦比興,本來就是由聯想發展出來的表達形式。由於藝術偏重流動、氣韻,在例如詩歌意象的如幽匪藏,繪 畫在光暗色彩的紛繽窈渺,都傾向發掘一種跨越性、官感之間的共生可能。其實所謂美,亦只能屬於一種物我往返的能移和共鳴;它本身就是歷時和間歇的事件生 發,以扁平、轉折、過渡為基的風力動力勢力演奏,以之打碎一切既定的容模規範。

聯覺意象以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最為人稱道。他那「彷彿悠長的回音在遠方/溶入黑暗深邃的和諧/像夜和光一樣廣大/芬芳、色彩和聲音相呼應。」便屬炙燴 人口的名句。中文現代詩例如葉維廉的「一桶桶的星……打玲打玲的」;商禽的「響亮的香水」都屬此類感官交錯表述。當然詩人的想像並沒有任何科學基礎;其有 關的意象只限於隱喻運用。有趣的是波德萊爾本人曾經直接解釋,他那極不尋常和逼真生動的聯覺能力,實拜他服食大麻所賜。但不論怎樣,波氏曾認真的肯定「聲 音往往披著鮮豔的彩衣」,而他又的確相信自己擁有聯覺能力。

中國詩學除了要求悅目娛耳,還有司空圖的「味在鹹酸外」和鍾嶸的滋味說,以味覺作為文字聲韻所引起美的觀照的指標。當然這仍然只是比喻,但直接聲稱 與聯覺扯上關係的藝術家卻不斷出現。例如俄國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曾嚮往一種整全藝術,刻意的希望在畫中營造出聲音效果。而音樂界亦不甘後人,著名作曲家 Scrianbin和 Rimsky-Korsakov,相信每個琴鍵都隸屬某種顏色。最後電影大師愛森斯坦亦在著作中,記載他在欣賞日本歌舞伎時,清晰的感覺到他聽到色彩的韻 律和看到音樂的震動;這經驗便啟發他往後創立影響深遠的色彩/音響混雜的蒙太奇攝影技巧。

聯覺科學研究主要從腦神經系統的區域分布,觀察負責例如視覺聽覺味覺之間的神經元或細胞,找出在此等區域之間的邊緣突觸或樹突胞體 (synaptics),是否存在某電極化作用。然後通過實驗研究者,試圖找出血流動向中的滲透或漸進的調製能力,使突觸出現交叉發射。同理,藝術中例如 書法,同樣講求種種微知覺、感知、感應之間的介乎感官的互動。書法家的手勢觸感、握筆手腕力度、坐(或站)姿、呼吸、墨質濃淡、毛筆質量、紙質紙紋和吸收 筆墨的滑行和趨向形態、從皮膚到臟腑的生理本能知覺、字體的飛舞或凝重、字所發聲的投射和回響、整個風格的穩重或委蜿、各分子層物質的趨勢和流動,此等神經元全都在莊子「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的精神下,組成一個藝術的聯覺裝置和演出。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