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08, 2014

梅縣昔日過年風俗

「客家」梅縣往日過新年的風俗
7/2/2014 客家仔

【明報】我誕生於廣東省梅縣「客家」地區。在故鄉度過了歡樂的童年。後來半輩子都在穗市、香港謀生。可是昔日在鄉土歲暮迎新年、過新年的風俗傳統,卻仍歷歷在目,很難忘懷。

回憶孩提時每逢農曆十二月「望日」過後,縣城和農村的中、小學校,也就放了年假,讓大家歡樂迎新年,翌年元宵以後,學校才開學。這麼漫長的假期,同學們都笑逐顏開。

往 日,鄉間人迎年賀新歲的感情心態,也很奇特可愛,譬如臘月甫臨下旬,也就叫「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一直叫到小年夜的年二十九,或 大年夜的年三十日。第二天,也就到明年的「年初一」、「年初二」了。過新年有甲酒、黃酒飲,有煎粄、蒸甜粄、發粄吃了。

年二十二三之日起,鄉間人也就叫「年三夜四」了。意思是就來過年了,大家都滿懷高興,籌備過年所需的東西。日常「人欠欠人」的錢財銀兩,應該追收的就追收,應該歸還給人家的便要速速歸還。這樣,大家才歡樂無牽無掛過新年呢。

往 日我們鄉土過年,也風行家長給「利市錢」孩子們過年,但不是像香港人年初一起才派利市。而是年二十七八也就派利市給孩子們了。當然,身居省、港、澳,南洋 海外的各地遊子, 「有沒有世界」--長年累月有沒有掙得錢呢?或多或少也會匯寄回款項給鄉間的家人過年,或名「過年酒肉之資」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