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8, 2009

投稿自由談

又是自我吹噓時間:

晚上回家,發現桌上有《明報》的信,隱約知道所為何事。

拆開證實真的是支票,就知道投稿去《自由談》的文章刊登了,可這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早就淡忘。

從前寫過近年沒有訂《明報》收費電子報,看不到專欄;也因為今次投稿規規距距寫齊個人資料,沒有上次的補交資料電郵,所以直到收錢才知道文章已刊登。多好啊,最少有回音的都是好消息。

《自由談》投稿四次,刊登兩篇。

刊登的兩篇都非常喜歡,知識與抒情兼備,希望確立為以後的寫作方向,然而現時根基未穩,強求不得。

投籃的自知寫得不好,但寫時沾沾自喜,以為是傑作,而飄飄然的感覺在按「發送」鍵後極速貶至一文不值。

也許你會問,說了那麼多投稿的事,為甚麼偏偏沒有貼作品出來?

因為近年都不是用「Maple」的名義投稿,筆名五花八門,不欲全數曝光。即使是,連樣子也上報,貼出來豈不是違反本人在網上保持低調的原則?

再者,寫作少不免提起其他人,寫者無心,看者有意,自己硬要對號入座,惹來誤會就有理說不清。

或者以上全屬藉口,不貼作品上網,純粹是為了在報刊安心講人壞話,這個信不信由你。

延伸閱讀
投稿雜憶(一)
投稿雜憶(二)

星期五, 2月 27, 2009

考試完.荒謬的試場

終於考完試,有半年時間天下太平。
根本沒時間細想題目,因為本人寫字太慢,也不喜歡潦草字,不邊寫邊想,答題只會更加慘不忍睹。
完卷時以為右手報廢,但三小時寫出來的字只夠填滿四張A4紙。本人最討厭吹水,換作別的吹水科目一定不及格。
以為本人很痛苦嗎?改卷員看見左刪右改、要用大量符號修正顛三倒四的詞句,如此亂七八糟的答卷,該是他們痛苦才對。

培正校園大則大矣,但這次試場安排根本不及格。
進門後只得一張A4紙大的指示牌,還要放在不顯眼的位置,要門房的校工指正才知道有那麼一張紙,再前行才發現另外的A4紙告示,仍然不足。
往何添夫人陳淑芳女士紀念堂的樓梯窄而斜,那也算了,傍晚六時半地下至一樓間居然沒有亮燈!不曉得是壞了還是怎樣,總之上去考試再說。

九時半從三樓試場下來,嘩!那段路簡直伸手不見五指!
沒人帶照明工具,數個考生猶豫著要不要過去。正想拔出幾乎沒電的手機,才知道那墨黑的路是平地。不敢大意,戰戰兢兢緊握扶手前進。考完試居然無端端滾下樓梯跌死,會讓人笑話啊。
到了真正的樓梯,靠著樓下微弱的光線分清梯級,一步一步下樓。要不是那微弱的光線,委實懷疑某些人存心靠害。
衷心感謝那位無私幫忙的考生,聽聲音該是婦人。她在樓梯陷阱前叫人小心梯級,雖然認得路,但她仍然用手扶著筆者,還留在那處提醒後來的人,感激不盡。

甚麼考試傍身寶諸如後備原子筆、水、乾糧、外套也帶來了,難道下次要再加手電筒一支?真是神經病!

星期四, 2月 26, 2009

第四屆《死生之念》生死課程

又是半年一度義務推廣時間:
《死生之念》是生死教育學會與HKU SPACE於零七年首次開辦的生死短期課程,反應非常熱烈,三月開第四屆,恭喜恭喜! 上課的感覺由始至終都非常開心,一點睡意也沒有,對死與生都有嶄新的體會。
導師與同學都用心交流,絕對值回票價!
筆者是第一屆學生,意猶未盡,實在很想再報名。不過一來無錢,二來還是讓更多人受惠的好。
課程或多或少有改變,還是分享一些見聞,讓大家知道是甚麼樣子。
連結
筆者上課小札:
第一至三課
第四至六課
第八課

AH 24-049-45-01 (81)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死生之念
查詢: 2975 5682  傳真:2548 7027
開課日期: 6 Mar 2009
HKU SPACE生死教育學會 合辦
課程簡介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近人諷其為中國人忌談死亡的始作俑者,於是來個反動,鼓吹「未知死焉知生」,其實夫子深諳生死一如之道,更勇於面對死亡。所謂死亡禁忌,如死亡學大師Kubler-Ross所言,乃隨著現代醫療制度的出現而愈演愈烈吧。
本 課程旨在提高對死亡的認識,使學員對死亡少了禁忌,可以平靜而安心地與家人討論有關生死的問題。除了 醫學的、哲學的、宗教的、心理學等角度探討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外,還希望能助學員認識生與死的緊密關係,以及掌握垂死病人的需要和心理狀態,知道如何幫助他 們及預備身後事。課程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哲學家、醫生、護士、社工來提出他們的看法和經驗,還安排一天半的工作坊及參觀,會有電影觀賞和分享,探望病房, 前往殯儀館和墳場等。
上課形式:
前後8講 + 1週六下午(3小時) 及 1週日(3小時)工作坊,探訪時間另作安排。

導師
謝建泉醫生、謝文華醫生、黃慧英博士、謝俊仁醫生、了一法師、關俊棠神父等 

上課時間
逢星期五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

堂數 10 

上課地點 港島區教學中心
學費 $1,540
  • 有關網上報名服務詳情
  • 請填妥報名表格(SF26),連同劃線支票或證明文件,親自遞交或郵寄至各報名中心
  • 付款方法
  • 星期三, 2月 25, 2009

    東大街的抄牌現象

    這條街近兩年抄牌十分頻密,不分早晚,警車一到眾車立刻鳥獸散。
    東大街太多茶餐廳,單是報紙附圖的街中心已經有金城、平記、甜心,真難猜。
    那些趁亂吃霸王餐的人非常無品。

    CEO實戰手記:四眼警察哥哥 25/2/2009 黃毅力
    【都市】2月21日,星期六,在一個平靜的早上,我同樣是公務繁忙。當完成兩個早會,接近早上十時半,肚子突然響起警號,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未吃早餐。於是,我約了一位老友,在筲箕灣東大街一間茶餐廳來一個Brunch(早午餐) ,順道「吹水」。

    當 我接近完成那碗美味可口的五香肉丁公仔麵,正在享受奶茶之際,突然間,收銀處那位阿姐大叫:「警察抄牌啊!」之後便出現一陣騷動,有4-5位茶客在千鈞一 髮之際,以9秒9的速度,火速離開餐廳,把車輛駕走,但卻沒有付錢!當時的我,雙腳想立刻走出去,把車子駕走;雙手,卻想先付錢,身體卻停留在舖面及門口的界線上,左右為難。

    我眼見那位四眼警察,就站在我跑車擋風玻璃上的行車證前,而手上則握着Pol.525(定額罰款通知書),「Fing下、Fing下」,好像很不耐煩的樣子。當他似乎想動筆抄牌之際,鐵面無私的臉孔,卻突然泛起一個慈祥的微笑,說:「埋單後才好走。」

    那5秒鐘的通融,令我感激萬分。當我付款後,把車子駕走時,從車上的倒後鏡看着那位四眼警察哥哥,發現他就好像從前猛龍五虎將一般,威風凜凜,在這條東大街上,手握告票簿,在馬路中間,向出現違例泊車的方向步行,而同時馬路上的汽車,一輛一輛被駕走, 場面真有趣。

    這次經歷,令我深深體會到,雖然法律是無情,但執法者,有時也可以人間有情。那位四眼警員,一方面因應交通阻塞而執法,另一方面,也容許司機付款後才離開餐廳,把車輛駕走,令道路變得暢通無阻,這種服務態度,並沒有妥協到影響執法者應有的職責:改善交通環境。

    在金融海嘯下,香港「搵食」艱難,店舖面對經營困局之時,那位警察一個微笑、一個酌情權,真是為這條東大街的氣氛緩和了許多。在社會上,我們需要一定的秩 序,所以執法是必然的。姑勿論是警察,或是小販管理隊,及前線的公營機構人員,在你執行職責的同時,也要體諒民間疾苦,明白「搵食」艱難的道理。

    有見及此,我也去信警務處長,表揚這位編號不知是多少的四眼警員。表揚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不抄我牌,關鍵是他既沒有妥協了社會的法律和風紀,也顧及到小商戶及小市民的生計,促進社會和諧。我真的要在此多謝你,四眼警察哥哥。

    星期二, 2月 24, 2009

    春季湯水

    春天的濕氣教人呼吸不舒暢,渾身沒勁,卻喜歡霧靄的迷離。
    電視又熱播枇杷膏廣告,背景音樂與流轉的霧很匹配。

    有醫食﹕淮山苡仁湯春季0岩飲 24/2/2009
    【明報】春季易爆傳染病時令「雨水」,氣溫回升,降水漸增,雨量漸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節氣到來後,要注意預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的疾病,因為「雨水」後,春風送暖,氣溫變化幅度較大,致病的細菌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爆發流 行。在此季節,特別注意預防流感的發生和傳播。關節組織往往隨天氣變化而收縮或鬆弛,關節痛容易發作,患者要注意保暖,適當按摩患處,加強血液流通。

    此外,在春天要保持樂觀的精神,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祛風除濕調養脾胃
    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應在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淮山、扁豆、銀耳及薏米等,也適合在這一節氣食用,介紹一款食療如下﹕

    淮山苡仁湯(1至2人分量)
    材料﹕淮山15克、苡仁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瘦肉適量
    煮法﹕將以上材料放入砂鍋內,用中火煮1.5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化濕

    註﹕以上食療僅供參考,如有疑問應先諮詢註冊中醫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秀茂坪社區健康中心中醫服務註冊中醫師鍾啟福

    星期一, 2月 23, 2009

    大銀行削積分優惠狂加罰息

    還以為是甚麼新聞,反正一向不用匯豐卡。
    O五年其他銀行開始收超過信用額費用,匯豐現在才收也算仁慈了。
    今時今日誰還會那麼傻去櫃檯交卡數呢?嫌人龍未夠長嗎?
    增加罰息事不關己,卻要留心到期日。
    花旗和富邦只有五十天免息還款期,但富邦直至七月三十一日仍有雙倍積分,姑且用到那時。

    大銀行向信用卡客戶開刀 削積分優惠狂加罰息 23/2/2009
    【蘋 果】經濟不景,再有銀行逆市向客戶開刀。本港兩大龍頭行匯豐及中銀香港,4月1日起分別削減信用卡網上繳費積分優惠,以及狂加信用卡罰息。銀行界人士指 出,隨著貸款質素有機會跟隨經濟環境轉差,銀行將透過上調收費及息率彌補風險上升,預料其他銀行將陸續追隨兩大銀行,調高信用卡相關收費。

    繼 花旗銀行向逾期還款的信用卡客戶增加罰息,要金管局介入後,香港兩大發鈔行亦向信用卡客戶開刀。作為香港最大銀行,匯豐今年初宣佈調高多項一般銀行收費, 包括向到櫃檯找卡數的客戶收取20元手續費,最近又計劃取消以信用卡在網上繳費的積分優惠,以及增加信用卡手續費,分別在4月及5月份實施。

    料陸續有銀行上調收費本 報昨日致電匯豐熱線查詢時,職員稱,由4月1日起,將取消部份信用卡網上繳費的積分優惠,客戶透過該行一般信用卡及金卡在網上繳交煤氣、電費及電話費等, 將不會獲得積分。不過,透過信用卡自動轉賬,以及卓越理財或白金卡客戶則不受影響。卓越理財卡客戶開戶須資產100萬元以上,白金卡客戶年薪則須25萬元以上。

    除了削減積分優惠,匯豐5月1日開始調高逾期交卡數手續費及超越信用額收費,加幅近四成。匯豐發言人回應,此舉是跟隨同業。目前透過信用卡網上繳費又不設積分優惠的銀行,還包括花旗。

    另一方面,中銀香港亦調高信用卡息率,消費欠款息率由22.18%上調至25.23%,增加3.05個百分點;現金透支息率則由22.18%上調至31.24%,加幅逾9個百分點。

    中銀香港旗下中銀信用卡(國際)總經理蘇誠信去年底透露,若經濟環境轉差,不排除調高信用卡息率,又指失業率上升或個人破產宗數增加,均對信用卡撇賬率構成上升壓力。不過,目前本地信用卡撇賬率仍偏低,現階段看不見本港信用卡資產質素有明顯轉差跡象。

    金管局最新資料顯示,信用卡撇賬額由去年第三季的5.05億元,增至第四季的5.84億元,撇賬率由2.74%微升至3.09%;拖欠比率由0.31%上升 至0.34%。某大銀行零售業務主管指出,銀行調高信用卡收費及息率已成大趨勢,主要是反映經營成本及整體資產信貸風險上升,銀行普遍在1月或4月檢討新 一年收費,故相信繼續有銀行上調收費。

    市況差須收回服務成本
    該主管又稱,現時市場信用卡息率主要介乎28%至40%,銀行調整後的信用卡息率亦介乎這水平,除上調息率及收費外,銀行還有不同控制風險的措施,如收緊部份有「拖數」情況客戶的未用信貸額,嚴重者甚至停卡。

    多間銀行相繼調整服務收費,有指是為提升非利息收入。銀行業人士指出,這服務收費對銀行收入影響微不足道,部份銀行過往可能透過股票佣金、投資產品銷售等其他收入,補貼有關業務,但現時市況差,對銀行來說,收回服務成本最重要。

    專家教路 用卡越多理財越不便面對銀行相繼向信用卡客戶「開刀」,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建議,市民申請信用卡時,應選擇免息還款期長、利息較低的信用卡,並要了解該信用卡各項收費。持卡人亦最好不要使用多於兩張信用卡簽賬,減少理財管理上的不便。

    高息卡數不能拖
    本身亦是匯豐信用卡客戶的李兆波稱,使用信用卡,原意是減少帶現金外出,以及更靈活理財。他建議,持卡人應避免拖欠高利息信用卡的卡數,因為其利息增長一般較快,而且若銀行突然加息,持卡人亦要就範,屬理虧一方。

    他又稱,假如有欠卡數情況,應致電信用卡中心,了解結欠數目及還款期,若還款年期過長,將會影響持卡人個人財務預算,應考慮透過低息私人貸款或稅務貸款,先行清還卡數。
    李兆波強調,現時經濟欠佳,持卡人大額消費時,應留意信用卡簽賬信用額,並謹記不要拖欠卡數,以及減少透過信用卡在網上或海外簽賬,因有額外手續費及匯率差異等問題。

    遲交卡數罰款差1.5倍
    信用卡收費種類繁多,各銀行釐定息率及提供優惠的條款差異極大。以網上繳費儲分為例,除匯豐及花旗沒有積分外,大部份銀行都讓客戶透過信用卡在網上繳費儲分。

    若到櫃檯繳交卡數,銀行普遍收20至30元手續費,客戶其實有多個免費交卡數渠道,如利用網上、電話理財,或透過櫃員機繳付賬項,部份銀行如中銀香港、創興、交銀及工銀亞洲,即使到櫃檯付款亦毋須收費。

    A01_01_a

    碌爆卡即收費各銀行信用卡逾期還款費用及拖欠息率的差異更是驚人,前者最低為100元,最高可達250元,相差1.5倍。至於信用卡息率,由於部份銀行只提供參考數字, 一些銀行則提供息率區間,較難作比較,以消費簽賬息率為例,由24厘至最高39厘,差距達15個點子。現金透支息率方面,花旗息率最高39厘,下限為26厘,但工銀26.5厘只稍高於花旗,為次低。

    不過,即使懂得利用免費交卡數渠道,又或從不拖欠卡數的持卡人,往往都會忽略一些隱藏的信用卡收費,例如每張信用卡必定設有信用額,一旦簽賬或結欠超越信用額(即碌爆卡),銀行亦會收取費用,由90至180元不等。要注意信用額計算尚未清繳的結欠在內,故持卡人有機會出現碌爆卡情況而不自知。

    星期日, 2月 22, 2009

    青檸汁混醬 中和煎炸物

    30/1/2009 黎雪(王京)
    【明報】Q:混醬時用檸檬汁與青檸汁有什麼分別?
    A:金潮小廚的大廚梁師傅認為,檸檬只能令醬汁帶酸味,如果改用青檸汁,則可與食材結合令酸味更有層次感,而且消滯化氣、生津止渴,最適合用來中和煎炸食品。

    星期六, 2月 21, 2009

    《新聞透視》綜援專題

    是日《新聞透視》的綜援專題,訪問了曾領綜援的李奇光與他的母親、巨哥、現在領綜援的何女士、社署署長余志穩、社署前線兩大公會主席陳振華和梁建 雄、《歌舞昇平》製片翁子光、《綜援-nization》義務攝影師戴毅龍、關注綜援檢討聯盟幹事歐陽達初、張超雄等,面面俱到。
    專題主體是最近樂施會與理大合作的民意調查,訪問一千一百多人對綜援的看法。
    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卻印證了梁建邦任社署署長時鼓吹的「綜援養懶人」論影響深遠。
    李奇光是零二年的會考十優生,在那時才公開他來自綜援家庭,去年在港大醫學院畢業,現在當實習醫生,不需再領取綜援。
    這數年不時看到他接受傳媒訪問,知道他達成心願也很欣慰。
    他的母親剖白領綜援的心路歷程,是因為丈夫臨終前叮囑她要去取綜援。起初她很抗拒,但兩名子女仍讀小學,無奈開始領綜援。
    她們太明白被人知道領綜援會被鄰里歧視,因此李奇光讀書時期一直隱藏父親逝世與領綜援的事,直到會考放榜那天。
    他走上世人稱許的康莊大道,他慨嘆來自綜援家庭的人要花更多努力,才做到世人眼中的成功。
    李奇光固然是令人振奮的例子,但今天香港有造就更多李奇光的環境嗎?
    署長的言論沒有新意,不如讓陳振華多講兩句更好。
    他不斷強調自己認為社會並沒有特別歧視綜援人士,電視台立即找社工之言對照,「過年去買雞,人們會說:嘩!綜援人士吃雞呀!」,不禁令人覺得高官遠離民眾。
    歧 視來自偏見,偏見部分來自誤解,誤解源於刻板印象。正如有些人覺得領綜援的似乎不應該買雞,戴毅龍與其他攝影師當初為《綜援-nization》的受訪者 拍照感到無從入手,因為受訪者的家相當整潔,衝擊他們心中的印象。後來他們看開了,整潔就是整潔,平實地呈現他們的生活。
    筆者到底對領綜援的人沒有特別看法。
    在萍水相逢的接觸裡,只得有禮貌和沒有禮貌的分別。
    許多人禮貌周周,令連盡綿力也說不上的筆者感到不好意思,有小部分好像前世欠了他,每每用審犯的眼神盯梢著,唯恐筆者是幫兇。
    之前也會有一些典型的刻板印象,即使現在看法並沒有完全改變,但明白哪些是錯誤觀念,最少不會散播謬誤。

    星期五, 2月 20, 2009

    尊重死者,請說真相

    遺體,台灣又稱大體,零六年台灣機構舉辦的人體奧妙展,稱展出的遺體「大體老師」。
    筆者有時寫「大體」,但香港人未必習慣用來稱呼遺體,因此與「遺體」交錯使用。
    請說出真相 19/2/2009 繆美詩
    am730】兒子死後遺體還不知去了哪裡,那種憤怒可以理解,那不是割下便可丟棄的盲腸,而是一具「遺體」。
    十 幾年前,社會普遍仍然以「屍體」稱之;只有化好了妝,打扮妥當預備出殯的屍體,才會叫「遺體」。現在越來越多人統稱為「遺體」,這就是有別於在荒野發現的 動物「屍體」,隱隱給予死者多一份敬意和尊嚴。然而,是否有人嘴巴說「遺體」,骨子裡卻把一具具遺體視為盲腸,棄之不足惜?
    東區醫院主責殮房運作的,居然一直甚少到殮房,遑論任何監督。上司從不出現,也就難怪下屬幾近任意妄為,膽大包天至向警方撒謊胡扯,累警方勞師動眾到堆填區撲個空。大批警力,再加上甚麼委員會四十多個鐘頭會議,煞有介事的「調查報告」,結論竟然是──「人為錯誤」!
    人為?好!哪個人?交出來!不知道,不過以後會如何如何改善……
    觀乎殮房那幫人的表現,社會的要求已由「專業操守」退步至只講求有良心,實在蒼涼不已。可惜事情已經鬧大,否則,不動聲色滲入臥底,看這理混帳平日如何「工作」,可能更有收穫。現在,大家只希望有人會被嬰兒母親的控訴所感動,勇敢站出來,說出真相。

    星期四, 2月 19, 2009

    施永青:免費報紙的競爭新形勢

    看見施永青再寫免費報紙,就知道自己很久沒寫《免費報章大檢閱》系列了。
    是心裡不想看見終結,所以一拖再拖?
    放心,終有一天會寫完。

     
    對新版《都市日報》有甚麼感想?
    去年開《am730》讀者會時,有數人異口同聲說很久沒有拿《都市日報》,覺得他們完全沒心思辦報,但在下不認同。
    今天肯定再次印證這些評價,而且筆者必會站在上述讀者那一邊。

    免費報紙的競爭新形勢 17/2/2009 施永青
    am730】香港的免費報紙能在印刷傳媒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局面由《都市日報》所創。

    《都市日報》的背後是一個瑞典財團,他們來港之前,已在世界很多大城市有辦免費報紙的經驗,所以一來到香港就可以大張旗鼓,不用患得患失地以小本先作嘗試。

    他們先以其他報紙不肯付出的代價取得地下鐵系統的獨家派發權,令自己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接觸渠道。香港的年輕人本來已愈來愈不看報紙,但在上班途中既然有時間,又不用花錢買,所以也順手拿一份看看,反而因此而養成看報的習慣。

    《都市日報》在香港創辦後的頭三年,由於沒有競爭對手,所以在內容上只要聊備一格,已可被沒有付錢的讀者所接受。但自從2005年加入了《頭條日報》與《am730》之後,《都市日報》在內容上的相對不足就開始為讀者與廣告商感覺得到,如非一早獨佔地下鐵的派發渠道,而要在地下鐵之外與其他兩份免費報紙競爭的話,《都市日報》所受的壓力一定比現時更大。

    這種情況很快就會出現,因為《都市日報》與地下鐵的合約明年就要期滿,地下鐵最近已開始與其他可能的競標者聯絡,測試他們的投標意向,以制定新的招標策略。

    以 目前的形勢去推測,《都市日報》應極想維持在地鐵的獨家派發權,如果連這個優勢也失去,它就會更加處於一個捱打的地位。然而,以盈利能力計,《都市日報》 已大不如前,競標能力未必及得上《頭條日報》。加上《都市日報》的母公司,最近在財政上也出現一定的壓力,不一定有額外的資源撥給香港,在這種環境下再去 冒風險。因此,他們的管理層已表示,已作好準備必要時到地鐵以外的地方去派發《都市日報》。

    另一方面,由於現時《am730》的派發網絡基本上與《頭條日報》重疊,而《頭條日報》的派發量又比《am730》要多,所以《am730》很想告訴廣告商,他們有一批與《頭條日報》不一樣的讀者;能爭取到地鐵的獨家派發權,是最容易令廣告商有以上的感覺的。因此,《am730》在投標時亦應會全力以赴。

    不過,我覺得一份報紙不能單靠派發點不同去標榜自己有一群獨特的讀者,而應該更多地依仗內容上的差異。否則,一旦獨家派發權被別人奪去,處境就會十分可悲。

    至於《頭條日報》,它現時是全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每天發行70萬份,曾宣稱會把發行量增加至每天100萬份,但後期卻沒見真正落實,可能是地鐵外的發行量已接近飽和吧。因此,如果《頭條日報》仍有意創造每天100萬份的神話的話,今次對地鐵系統內的發行權的爭奪一定會志在必得,屆時必有一番惡鬥。



    星期三, 2月 18, 2009

    施永青:成果共享上下一心

    成果共享上下一心 21/1/2009 施永青
    am730】金融海嘯後,傳媒的廣告收入大幅萎縮。尤其是九月之後,形勢急轉直下,不少平時盈利不俗的傳媒,亦跌進了虧損狀態;有些更待不及年終,已率先進行裁員減薪計劃。但《am730》在這段期間卻依然保持盈利,行家得悉後都有點不相信。
     
    am730》能有這樣的能耐,全因為我們上下一心,每個工作人員都願意主動地為機構著想,在自己的崗位上盡量多作貢獻。我們的員工之所以有這麼強的主人翁心態,是因《am730》有一套成果並享的分配制度。
     
    在我的理念中,公司的盈利全靠工作人員在崗位上不斷為公司增值。因此,我一向把員工亦視作公司的持份者(Stakeholder),應該有權分享自己創造出來的財富。在創立初期,我已許諾《am730》的員工,會在《am730》採納我一向鼓勵的三三制分配模式。
     
    所謂三三制,就是把公司的盈利分成三份,三分之一分給股東,以報答他們投資所冒的風險;三分之一分給工作人員,以報答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所作的增值;三分之一再投入公司,為公司的未來發展作更有利的部署。
     
    我相信,只有在員工也能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的時候,他們才會把機構視作自己的機構,並願意在工作崗位上,主動發揮自己的創意。
     
    現代西方的管理,常強調公司上下都應有一個shared vision(共同的願景),但我覺得,如果公司的盈利員工不能share,員工不可能與老闆share同一個願景。員工或許懂得背誦公司的願景,但心裡可能在想,慳尐啦,我才不會上當。
     
    am730》創辦初期,虧損非常嚴重,因此我的利潤分享計劃起不了甚麼鼓舞作用,至076月,我們才首次獲得盈利。當時,管理賬雖有盈利,但現金賬仍是出多入少,再者公司之前仍累積了不少虧損,究竟應補回這些虧損之後,才開始讓員工分享盈利,還是個別月份有盈利就把它分掉?實在費煞思量。
     
    結果我們決定,以後每半年結算一次,如果有盈利,一樣可以拿出來分,但由於之前的虧損尚未補回,因此員工所分得的部分暫時不能有三分之一,而是先分六分之一。直到以前的虧損補回後,才把三分之一的利潤全部拿出來分。
     
    這種安排得到員工的全面支持,我們在07年終與08年中已先後發過兩次花紅,08年終一樣有得分。不但正式的員工有得分,連不屬於我們正式員工的派報員(他們是發行商所聘請的),也獲派利是。
     
    這種安排令《am730》的員工真正感受到,公司真的視他們為持份者,而他們亦逐步建立起主人翁的態度。人人都願意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力,《am730》的競爭力自然強過那些光是資本雄厚的公司。

    星期二, 2月 17, 2009

    記憶裡的《包青天》


    某星期四去吉之島電器部陪N買電話。
    數十部電視機不是播試機畫面,就是高清翡翠台或J2。高清翡翠台播《包青天》,J2做《娛樂金魚眼》。因為面前那部五十吋電視的《包青天》沒有字幕,幾乎靜音,遠處三十多吋電視的《娛樂金魚眼》有字幕,而且漫畫也好,電視也罷,肯定是以前看過的故事,捨近求遠,專心看《娛樂金魚眼》。
    N等店員取貨,轉頭看五十吋的《包青天》,陪著看了一會。聽不到對白,讀不懂唇語,不知道他們在做甚麼,總之有個求助婦人在宅第裡眼眨淚光感謝包大人之類。
    N:「近鏡就看到頭套膠紙,製作真馬虎!」
    素來是高清盲,無論多留心也看不出哪裡有膠紙。那時關心的是到底是新製作還是重播,聽到N的話,相信那是舊版。

    今天查根究柢,原來播放中的《包青天》是上海製作公司號召金超群、范鴻軒、何家勁等台版《包青天》的原版人馬,二OO七年的全新製作。
    家裡沒有高清台,在討論區看見本齣評價欠佳,節奏慢、主題曲不好聽,諸如此類,大概超越不了心中最經典的《包青天》。
    九十年代的人,哪個沒看過台灣製作、最經典的《包青天》?
    開始時無人看好,但播映後立即掀起包青天熱潮,無線有《包青天》,亞視又買《包青天》回來播,天天包公陪伴你,電視幾乎變成包公天下。
    那時還是一個小小小學生,不像現在看電視看得那麼挑剔,看《包青天》看得津津有味,只是不求甚解,剩下一些零碎片段:
    <雙包案>最神怪,怪力亂神鬧出兩個包公。
    喜歡在心中模仿包公做結案陳詞的腔調和用語。
    《願世間有青天》和《新鴛鴦蝴蝶夢》是當年熱爆金曲,學校牧童笛課固然要學,全班還要練《新鴛鴦蝴蝶夢》作學期末校內表演。
    何家勁的展昭當然是全劇最英俊。
    經典對白:「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在!」
    當然少不得經典中的經典:「人來,虎頭鍘伺候!」還有龍頭鍘和狗頭鍘,不過比較少出場。
    那時《大眾電視》有送包青天、公孫策和展昭造型的書籤,保留至今。
    其後無線亞視自家製作《包青天》,又有《七俠五義》、《少年包青天》之類,可是都無法與金超群的包青天相比。《少》更是假托包青天之名的古代金田一而已。
    現在即使有金超群,當年為他配音的源家祥已經在去年十一月辭世,於我而言,已不是完整的包青天。
    可惜,無論現在的製作如何考究,始終敵不過回憶。

    星期一, 2月 16, 2009

    細意《品味咖啡》

    近期沒有看得上眼的節目,甚至連十一時晚間新聞都可有可無,因此連電視文章都少寫。

    《開心到鎮》逢星期六早上重播,不過那時段很難看到。

    唯一必不可少,不看有損失,莫過於星期日晚上十時翡翠台的《品味咖啡》

    《品味咖啡》顧名思義,由陳豪走遍歐亞非品嘗不同地方風味的咖啡。

    咖啡的世界,一如紅酒世界多彩多姿。雖然同屬中產嗜好,但品嚐咖啡的入場費比紅酒為低,魅力也不遜於後者。

    從題材、主持到拍攝手法,是近年所見最恰如其分的節目,無可挑剔,比起陳志雲參與的節目實在舒服得多。

    陳豪斯文淡定、隨和又有幽默感,彷彿無論在肯雅、台灣、意大利和丹麥,所到之處人人都是他朋友,討論咖啡像閒話家常。而且開咖啡店一向是陳豪的夢想,由他暢談咖啡哲學一點也不做作。

    每集節目不拘一格,沒有特定主題,可以一集內縱橫三大洲,在丹麥直擊二零零八世界咖啡師大賽,然後在意大利威尼斯欣賞十七世紀開業的咖啡店,再去非洲肯雅看咖啡的採摘過程……可是又不會覺得內容東拉西扯,因為由始至終都緊扣著咖啡文化與一群咖啡愛好者,但覺隨心隨意。

    原來種植咖啡到採收真是一門大學問,只是學藝不精,僅記得肯雅的出口咖啡豆分兩類,一類作精品咖啡,一類作即溶咖啡粉,級數按外觀和大小可細分為數大類。

    忘記告訴大家,筆者並非鍾情咖啡,嘗試了十數年也沒有愛上,寧願吃咖啡蛋糕、咖啡巧克力、甚至節目內出現的中西咖啡大餐也不會喝咖啡。

    由此可見《品味咖啡》的吸引力,即使不是喜歡咖啡的人,也會愛上這個節目。

    星期日, 2月 15, 2009

    亞視失敗癥結

    蝕幾十億會關員工事?
    15/2/2009 郭繾澂

    【明報】亞視雖然加埋蝕了幾十億,炒逾二百人的舉動,未受社會各界認同。

    難得無線加入裁員行列,分擔部分社會壓力。

    亞視新管理層不止一次向員工訓示,說多年來亞視蝕了幾十億,感覺上似把虧蝕責任推在員工身上。

    電視台虧蝕,非員工所願,收視高或低,員工一樣照做,不會因不足一成或得兩三點收視而特別清閒。

    要計錯失,幾時輪到基層員工。筆者敢說,亞視過去的虧蝕,最大部分責任在接手的老闆和管理層身上,而且他們大部分已付出了代價,離開亞視。

    在Youtube上看過王維基質問亞視員工,問他們知不知花錢人多,搵錢人少,認為這是亞視的荒謬。

    完全反映出王先生不懂電視行業。如果電視台節目做得好,收視高,市務部門根本不需要多少營業員出外搵生意,因為廣告會自動送上門。

    產品不好,即使請一千人出外搵生意,又會有幾多人幫襯?

    電視是「人才行業」,最重要資產是人才。人才炒一個少一個,裁員變相變賣資產。但變賣資產還有錢收,裁員是貼錢送走資產。

    有理由相信,亞視新股東不願把新資金送進來「填(乙水)」,也不願一派人來就出手炒人,「醜人」由現任管理層扮演。

    這麼多年,亞視的失敗,首因是改朝換代太過頻密,政策一時向東一時向西,忽南忽北,員工無所適從,觀眾也無所適從,若繼續如此,蝕了幾十億,還會蝕下去。

    裁員在形象上要付出代價,免費電視哪個台肯落本哪個台贏。既是免費,同時只能收看一個台,誰會蠢到揀日日喊窮叫縮皮的?就算兩台齊齊縮皮,較肯花錢的一個還是會贏。

    星期六, 2月 14, 2009

    《變臉》表演與歌曲

    今天不斷將《巴蜀動感貫全城》的雜技片段放上網,順道找變臉一節的背景音樂。


    原來是陳小濤的得獎歌曲《變臉》,去掉頭尾,剩下中間部分配合表演。
    聽完足本,表演者改得真好。歌詞開頭多餘,結尾畫蛇添足,到最後還是要歌頌五千年文化大國,做內地人包袱真重。

    優秀作品獎:歌曲《變臉》 19/9/2007 人民網文化頻道
    歌曲《變臉》(四川省委宣傳部報送)
    這 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男聲獨唱歌曲。作品以變化多端、妙不可言的變臉絕活為切入點,升華到中華兒女開創美好生活的火熱情懷以及求變創新的時代精神,令人產 生強烈的共鳴與深刻認同。歌曲對四川傳統藝術進行了全新演繹,歌詞講究,風格濃郁,旋律高亢,川味十足,傳唱較廣。閻肅詞,孟慶雲、陳小濤曲。

    變臉 陳小濤
    詞:閻肅 曲:孟慶雲.陳小濤
    在天府之國 呦……
    我們四川塞 呦……
    有一種絕活 既神奇又好看
    活脫脫一副面孔 熱辣辣一聲震顫
    那就是舞台上的川劇
    川劇中的變 臉

    *變變變變變變變 看看看
     急如風 快如電 快如電
     看看看看看看看 變變變
     好瀟灑 好浪漫
     說是不遲 那是不慢
     難者不會 會者不難
     任隨你遠看近看 前看後看
     緊看慢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橫看豎看
     硬是好耍又新鮮

    腦殼一轉 面孔說變就變
    眼睛一眨 變幻瞬息之間
    名揚四海 讚嘆川劇變臉
    絕妙精彩 根底她全在四川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臉

    女:其實不一般 其實不簡單
      不一般 不一般 不簡單
      其實很神奇 其實很奇怪
      好瀟灑 好浪漫 好浪漫

    重複*

    接連變換 那叫神奇活現
    紅黃白藍 簡直變化多端
    反覆錘鍊 技巧不斷發展
    根深久遠 老輩子代代相傳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臉

    變出個赤橙黃綠青紫藍
    變出個英雄豪傑齊爭先
    變出個巴蜀兒女同心肝
    變出個中華民族氣象萬千
    艷陽天 萬紫千紅百花園



    原裝音樂錄影帶不錯,可用作旅遊宣傳片。
    陳小濤歌聲雄壯,五官端正,白淨中生模樣。
    變臉師傅拍得活潑,劉翔和楊利偉的片段加得無厘頭。



    看到春節晚會版本,不得不慶幸自己生於香港。
    如果將來一年到晚也要看這種表演,一定要打爆電視,罷看。

    同場加映:2004年春節晚會調侃全記錄

    星期五, 2月 13, 2009

    施永青:免費報紙的競爭形勢

    免費報紙的競爭形勢 20/1/2009 施永青
    am730】三份免費報紙中,《am730》起步最遲,後台最弱。而我又是行外人士,很多人以為我不知死活,才亂打誤撞,進入了這個行業,應該很快會碰到焦頭爛額,飲恨而退。結果出人意料,我們很快就被讀者與廣告商所接受,不出兩年已可以收支平衡,即使面對金融海嘯,我們亦可滿懷信心地去接受挑戰。
     
    三份免費報紙中,以《都市日報》起步最快。他們的後台是國際集團,在外國已有豐富的辦免費報紙的經驗,故能夠在競爭對手未有意識到免費報紙將成為新潮流之前早著先機,一早在地鐵沿線的站內佔據了有利位置。在有競爭對手加入之前,他們已賺了兩年錢,地位相對鞏固。
     
    做獨家生意的好處是沒有競爭,容易生存,但沒有競爭亦會導至(致)缺乏改善的壓力,容易固步自封。因此,當《頭條日報》與《am730》出現後,《都市日報》明顯受到壓力,廣告被分薄,讀者被搶走。其他兩份免費報,08年都加了廣告費,但《都市日報》卻要面對減價的壓力,盈利應不如以前那麼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編採部門也換了頭頭,編採方針也娛樂雜誌化起來,似乎有意走更大眾化的道路,顯示它的讀者質素正在改變,想堅持走嚴肅路線已有困難。
     
    至 於《頭條日報》,因為有星島報業做後台,資源可以共享,人手容易調配,最有條件打消耗戰。因此,《頭條日報》一上場就打破傳統免費報紙節約成本的營運模 式,編採部門都比其他兩間大,娛樂版更有自己的「狗仔隊」,專門去挖掘影視名人的秘史,成功地吸納了一批對這類八卦新聞特別有興趣的讀者。現在《都市日 報》也想走這樣的路線,但似乎不容易像《頭條日報》那樣,投入這麼多的資源。
     
    此外《頭條日報》在發行量方面亦突顯其後台資金充沛的優勢。在尚未達到收支平衡之前,他們已經不斷加印,從一開始的四、五十萬份,一直加到七十萬份,成了全港發行量最多的報紙,在群眾中造成一定的影響力。
     
    讀者多的好處,是容易取得超市等之類面向普羅大眾的消費廣告;但這亦有壞處,就是印得多,成本也就上升,賺錢的比率提不上去,去年紙價上升時,壓力就極大。不似《南華早報》那樣,發行量不多,但廣告收費卻比一般報紙高,這才是最賺錢的模式。
     
    am730》現時的發行量只有30萬份左右,雖與頭條有一定的距離,但以讀者人數計,亦排名在全港報章五大之內。由於我們的編採方針相對正派,專欄又有質素,我們的讀者水平很高。我在大專院校、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至專業組織中都經常碰到《am730》的讀者。他們對《am730》已取得的成績都表示讚賞,對《am730》的前景都非常關心;在得道多助的情況下,《am730》應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星期四, 2月 12, 2009

    假如我有三千萬?!

    看見這個題目,感慨良多,於是拿來寫一寫。


    假如我有三千萬?
    不用假如,三十萬倒曾經有過。(請注意,是曾經,所以無謂打劫身上永遠只有三毫子的人。)這三十萬是怎麼消失呢?很簡單,將廿萬交給母親,然後自以為很有錢,胡亂買這樣買那樣(可惜沒有一件名牌)已花掉一半。另一半買高息貨幣和歐羅英鎊,一場金融海嘯,又捲走逾半金額。
    現在的生活與幾年前沒兩樣,可謂打回原形,唯一慶幸自己沒有(目訓)身買股票。
    馬後炮分析,當時恆指正值上升軌道,打從得錢的一刻去買,現在已輸得一敗塗地。
    言歸正傳。
    假如我有三千萬,一定不要讓太多人知道--要做到沒有人知道幾乎不可能,總之愈少人知道愈好。
    首先要繼續原來的生活,再全數撥入銀行做定期,為期三個月至一年。
    三千萬!全港銀行一定歡迎之至,大可分成數十份,存入各大銀行尊貴戶口,去銀行不用排隊,又可盡攬迎新禮品。自從雷曼事件後,銀行不能太放任推銷投資產品,即管放心好了。
    存錢,目的是讓頭腦冷靜,不要像《大富豪大雄》裡的大雄一樣,甫發達就通街派錢。自問做不出此等事,但回想當時的行為與通街派錢沒兩樣。
    這次要給一筆不小的金額讓母親安享晚年。
    不是主張以金錢代替關心,到底錢是人際間的潤滑劑,當金錢基礎穩固,有了安全感後,自然減少金錢方面的紛爭。最重要一點是,母親不是貪得無厭的人。
    之後到處看樓,夢想屋莫過於西灣河後街一帶那類外形樸實、間隔四正、有露台的公務員樓。
    不過沒有渠道絕難買到,所以列入夢想級。
    次選是太古城樓,雖然論物價其實不太喜歡太古城,但投資角度比較划得來。
    其後是本區樓宇,一個人住無謂買太大的房子,況且主要用來收藏物件,一二百萬的樓房已可。
    當「存錢冷靜期」完結後,大可落訂或一筆過付款,先將物件搬過去,以免再被人投訴。

    當調節好已經發達的心態,學期也完結後,立即去英國/愛爾蘭開始工作假期計劃。
    這只是遲早問題,發了達提早一年半載出發,未發達也會三十歲前儲夠錢出發。
    至於回來做甚麼?再兩年後也不知道是甚麼世界,現在怎能答你?
    《對倒》裡的淳于白,收租為生,每日閒閒逛逛又一天,繁囂都市彷彿與他無關,對我來說簡直是富貴的超凡境界。
    只是不吃人間煙火非我所好,寧願做個有心有力的好心人。發了達,就可以捐款支持更多小型慈善機構。當生活不需憂柴憂米,連時間也可獻上。


    不曉得上天會否給我第二次機會,以上一切純屬幻想。
    關菊英大唱:「誰想講骨氣/最先必須有一些儲備」。不是說現在的我沒有骨氣,只是有錢作後盾,腰骨也挺直一些。
    最要緊的是,發了達千萬不要四處宣揚,此舉只會令財富蒸發得更快。

    他們的三千萬:
    yan:集體發文第二擊:假如我有三千萬
    紫熊:假如我有三千萬……加大:假如我有三千萬……娜姐:假如我有三千萬
    金田一:【集體發文】假如我有三千萬
    小貓:假如我有三千萬
    Happy:《集體發文》假如我有三千萬……AC:If I had won 30M…Guy:假設有三千萬從天而降到我面前Frostig:一題多寫:假如我有三千萬(只限 xange user)
    Chris:假如我有三千萬
    海月:【集體發文】假如我有三千萬?!飯團:假如我有三千萬Ryan:假如我有三千萬冰子:發夢時間:假如我有三千萬
    Johnny 仔:【集體發文】假如我有三千萬帕拉汀:《集體發文》假如我有三千萬readandeat:如果我有三千萬
    Nic:假如我有三千萬…

    星期三, 2月 11, 2009

    施永青:《am730》憑何成長

    am730》憑何成長 19/1/2009 施永青

    am730】朋友得知《am730》 自零七年六月至今一直保持盈利,感到有些詫異。在他心目中,印刷傳媒在互聯網出現後已死路一條,遲早全部關門,不可能有新的報紙可以逐步站穩陣腳。因此, 他對我的宣稱仍有點不敢相信。不過,他知道我是一個實話實說的人,不會為了怕別人知道我辦報不成功,而改變我一貫的講真話原則。
     
    他 認為,互聯網上提供的新聞,無論是快捷度、廣度、與深度,都比印刷傳媒優勝,而且大部分都不用花錢,一定會廣受年輕一輩歡迎。再者,近年傳統報紙為彌補以 上方面的競爭力不足,轉而靠色情與暴力作吸引,以誇張的標題去掩蓋內容的平淡,以造謠傷人去凸顯自己爆料的能力,在無所不用其極的情況下,傳統報紙的公信 力已所餘無幾,遲早會被讀者所唾棄。
     
    可惜,我這個朋友出入皆坐私家車,他出門的時間,《am730》早已派完,所以一直沒有看過我們的報紙,故感受不到《am730》已成了香港報業的一股清泉,為香港報業帶來了新氣象。
     
    我們無需用章子怡在沙灘上半裸與男朋友親熱的照片做頭版;也不會一方面在自己的報紙副刊提供夜蒲指南,另一方面卻把出外夜蒲的影視名人作道德審判。然而,我們的讀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們收到最多的投訴,是提早出門仍拿不到《am730》,以及為何不在他住所附近增加派發點。由此可見,《am730》不走譁眾取寵路線,一樣可以有足夠的讀者支持。
     
    互聯網的訊息雖多,但要花時間去瀏覽,尋找成本很高。《am730》每天為讀者選取他們最需要知道的新聞,每天清早就讓讀者在上班路上就可以知道昨天發生的事情的大概,為讀者節省了不少時間。
     
    由於我們增加發行量的能力追不上新增讀者的需求,令我們有條件選擇自己最想要的讀者群,我們的編採部門無需為了遷就某類讀者的庸俗趣味,而放棄自己的辦報信念。我們有條件在報道新聞時盡量求真、求實,不需採用一些帶有價值判斷的詞彙去刺激讀者。
     
    另一方面,在專欄作家的選擇上,我們卻持開放的態度。不同取向的作家,我們都願意提供地盤,讓讀者可以從多角度去接觸問題,把問題看得全面一些。
     
    我們這樣的方針,明顯得到廣大讀者的支持,及廣告商的認同。此之所以,我們能在短時間裡凝聚到一批穩定的忠實讀者。在傳統報紙讀者群不斷萎縮的今天,《am730》的讀者卻高速增長,在廣告商心中的地位日益鞏固。
     
    金融海嘯後,廣告市場雖然亦受到嚴重的打擊,但由於《am730》是一份不一樣的報紙,我們有一群不一樣卻份外忠實的讀者群,不容廣告商隨便放過我們。因此,我對《am730》的前景依然充滿信心。

     


    星期二, 2月 10, 2009

    病中隨想

    人格繼續萎謝,加上病到五顏六色,世界頃刻蒙上一層灰。
    俗語云小病是福,於我而言不見得有甚麼福,唯一的好處就是培養寫故事的情緒。
    不被理解的犧牲、承擔、嘆息、追悔、眷念、慚愧,總不能在看《老夫子》或《阿呢》的時候孕育出來吧!
    輕浮的故事誰也會說,掏心挖肺去寫故事,自己隨時失血過多。
    完稿的時候不知應否給認識的人看,不曉得他們會怎樣看面前這個人。
    總之一生中必定要完成這兩個故事。


    「你一直在我們這種小公司工作,永遠也不能出人頭地。這句話不該由我來說,但是這份工作不適合年輕小伙子。」
    「我們公司啊,是無處可去,沒有未來的人聚集的地方。」
    --P.91東野圭吾《信》

    星期一, 2月 09, 2009

    閱讀紀錄

    沒有特別的事想寫,萎謝的依然萎謝,窮忙的繼續窮忙。
    星期六一口氣看了兩本《150cm life》系列和《雲端上的情書--野蠻空姐的空中情緣》,還有數頁《第六個小夜子》,媲美許多年前一天看三本半赤川次郎的最高紀錄,可是現在內容都忘掉。
    近日專心寫麥道舞的閱讀筆記,以每日一篇形式發放。只是仍未寫《纖方百計》、《無憂理財7堂必修課》、《中文解毒》、《從AO到Freelancer》、《阿呢夏天都要打邊爐》、《哈碌小兔》,苦惱得很。
    現在盡量避免三地聯播,愛閱讀的人請自行參觀。

    星期日, 2月 08, 2009

    施永青:《am730》又令對手失望

    喜歡標題。

    am730》又令對手失望 16/1/2009 施永青
    am730】《am730》 自創立以來,就一直受到競爭對手圍攻。先是懷疑我們投入的資金不足,認為只有一億元的資金,休想在報紙行業建立生存空間,勸我們連嘗試也不要去嘗試。到我 們正式發行後,又在廣告商面前中傷我們,認為我們可能連一個廣告系列也完成不了,一旦中途夭折,廣告商的前期投入就會付諸流水,嚇到不少大客戶都不敢落廣 告。即使在我們明顯已找到立足點的時候,一樣有行家四處散播謠言,說我們只是在撐最後一腳,已經餘日無多。
    事實是《am730》自成立以來一直都在成長,不斷取得進步。我們由076月份開始就在財政上取得收支平衡,並接連19個月都獲得盈利,就算在金融海嘯之後,我們亦只是廣告收入略減,不至於連成本也沒法收回。有些行家,可能由於自己處境惡劣,竟然推己及人,說我們已在安排「後事」,甚至我們公告「死亡」之日,他們也可以知道確切日期。害得我們要不斷向替我們擔心的讀者解釋。
     
    有讀者告訴我,他為了以後可以繼續看到《am730》,已主動向人推介《am730》,每逢在《am730》看到好文章,就用電話短訊方式介紹給朋友讀。他說,他在遇到廣告界的朋友時,一定會呼籲他們多在《am730》 登廣告。我們的競爭對手一定想不到,他們的謠言竟變成了我們的動員令,把各方的支持力量都動員起來,令我們備受行家攻勢的同時,卻得到了愈來愈廣泛的社會 支持。我們受到這麼多的攻擊,說明我們的存在已確實產生作用,令競爭對手感到有「殺傷性」。於傳統報紙而言,他們原有的讀者正不斷老化,而新讀者卻被免費 報紙搶去,前景很難樂觀。據說,多份收費報章去年的廣告收入都要下跌;但08年我們的廣告收入卻比07年增加了四成,令我們有足夠的收入去面對紙價的狂升。
     
    免費報紙的主要成本是紙價,紙價佔了我們的成本接近一半。我們每天發行約30萬份,高峰期一個月的紙價也要600多、700萬,是我們最吃重的一項支出。但08年紙價卻由600多美元一噸,升至近1000美元一噸,升了接近七成。一般公司都很難面對它的主要成本在一年裡出現這麼大的增幅,但我們的感覺只是「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經過這場嚴峻的考驗,令我們更有實力去面對金融海嘯的挑戰。雖然我們預期09年的廣告收入無可避免會因經濟衰退而萎縮,幅度可能會有兩成,但由於紙價已經回落,由近千元一噸回落至600多元一噸,足以抵銷廣告收入回落對我們造成的損害。因此,我們預期09年《am730》仍可維持在盈利狀態,所以我們無需跟著其他報紙那樣,要求員工在09年接受減薪。《am730》能有這麼好的表現,一定有點令我們的競爭對手失望。




    延伸閱讀

    施永青論免費報紙2009
    《am730》又令對手失望
    《am730》憑何成長
    免費報紙的競爭形勢成果共享上下一心免費報紙的競爭新形勢

    星期六, 2月 07, 2009

    老夫子黃金45年

    SNC17532a
    明日最後一天,今天連忙去青衣城看「老夫子黃金45年」展覽。

    SNC17536a
    隨緣樂助捐款入場,入場者送老夫子揮春一張。

    SNC17539
    玄關照,六位名人展現他們心中的老夫子。

    SNC17554a
     
    SNC17556
    阿虫x老夫子

    SNC17557a

    SNC17558a
    陳珊妮x老夫子

    SNC17560a
     
    SNC17559
    許茹芸x老夫子

    SNC17540

    SNC17542
    一家人入場參觀,婦人不斷著父親模仿老夫子的姿勢,他一一照辦。驟眼看老伯真的有點像老夫子。

    SNC17541a
    為甚麼祝人「學業進步」,老夫子會木無表情呢?

    SNC17543a
    祝牛運亨通!為甚麼老夫子又會一臉為難呢?莫非他不喜歡乳牛搶鏡?

    SNC17545
    老夫子永遠的求婚對象陳小姐、老夫子與小小大番薯。

    SNC17547
    秦先生和供拍照用的人力車。

    SNC17548a
    老趙一定不想給老婆發現他,才躡手躡腳回家。

    SNC17552
    老夫子產品。

    SNC17549a
    裝置有心思。
     
    SNC17550
    廿五個老夫子,表情各不同。

    SNC17566
    路人甲乙丙大集合。


    SNC17636
    漫畫書冊幕牆。

    SNC17629a
    老王澤的彩色單行本封面。



    SNC17611a
    小王澤的老夫子穿上Jean Paul Gautier。


    SNC17647
    屋頂是全盒。

    會場不大,有紙板老夫子拍照區、老夫子衣飾精品、藝術家與老夫子的交流創作、兩代王澤手稿和漫畫櫃。
    最好玩的是老夫子浮雕模板,將揮春壓在銅模下,浮雕立時走出來,大家一定要試試看!

    星期五, 2月 06, 2009

    投稿雜憶(二)

    畢業前已是突破勇想廿一網站(www.uzone21.com)的常客,其中<想創自作業>一欄徵求文字、音樂和圖像創作。雖然不設稿酬,但總算有(微乎其微的)機會受人賞識,又再踴躍投稿,只是投籃居多。在改版前總共刊登了四首小詩和一則短篇故事。

    某日將有感而發寫成的《給新手一個機會》投到想創自作業,卻收到突破全人教育網(bt4u.com)編輯Chris的電郵,認為本文題材適合刊登該網站的<路邊寫>欄目,徵求同意之餘更邀請我作<路邊寫>寫手。機會難得,當然不容錯過。

    仍舊沒有稿酬,但網站為鼓勵寫作,在第五篇文章刊登後致送紀念品一份。

    因為<路邊寫>來稿必登,<想創自作業>要經審核,當然捨難取易,在零四年末改版前合共刊登五十二篇。有些分明是敷衍之作,有些卻令自己回味再三,每次定必孤芳自賞一番。如果再勤力一點,一定不只這個數目。

    改版後<路邊寫>消失,再看不到舊日文章,不幸地連存檔也遺失,於是冒昧致電編輯寄回全部文稿,半年後終於失而復得。那時文章記錄當時生活點滴,滿載思考,甚至比現在只顧風花雪月的網誌文章更有意思,因此遺失了會很心痛。

    零六年仍是《明報》新聞網讀者時,星期日副刊徵求香港地方情懷的文章。縱使不設稿酬,喜歡這個題目,因此寫了一篇關於太安樓變遷的短文。

    自畢業後失去了《大公報》這部提款機,有四年時間都是無償投稿,為練筆也為了一份滿足感。零六年終於發現另一部提款機。

    當時工作滿肚冤屈無處訴,將苦水化成文字投到《招職》<招職『講』場>,刊登後得到很大鼓舞,陸續寫出工作遇到的奇人怪事,自此開闢一條新財路。

    讀書時已渴望投稿到《明報》<自由談>,但不是常常有徵稿啟事,因此不肯定園地是否仍然開放。到寫出信心才第一次投稿,最好笑的是刊登時已經不看《明報》專欄,因為網上看要收錢。

    雖然《am730》<閒人日記>專欄下方歡迎來稿,但沒有具體說明寫些甚麼,要寫多少天。
    既然不會問出所以然,索性仿效前人的形式,湊出十日篇幅的內容一口氣寄出。雖然準備工夫繁多,稿酬是歷年來最和味的,順道為人跡罕至的Xanga宣傳一下。


    一連兩篇投稿故事是紀念《招職》刊登第七篇文章,因為似乎每刊出一篇也要寫文慶祝一番。看,這樣又欺騙兩日網誌篇幅了!

    延伸閱讀
    投稿雜憶(一)

    星期四, 2月 05, 2009

    小巷裡的婦人

    穿梭巴士向來在油塘港鐵站門外,面對鯉魚門方向停泊。因為與目的地相反方向,所以一定要掉頭。
    以往大旅遊車要由茶果嶺道上高超道,在鯉魚門道迴旋處掉頭,再駛回茶果嶺道。自從那個無日無之的不知甚麼工程封了回頭路,於是越繞越遠,駛過巴士總站,直到聖雅各伯堂才回頭,足足用了三分鐘在舊樓區繞一圈,不僅費時,更浪費能源。
    大概人同此心,商廈與旅遊巴方面討論過後,改由港鐵站斜對面、油塘消防局旁的小巷駛出四山街掉頭,省時方便。(但是這最佳方案,為甚麼要到今年才發現呢?白白浪費了無數人不知多少個三分鐘!)
    早上最後一班車開出,照常駛入小巷,可是很快就停下來,因為前面有手推車擋著去路。
    手推車就在馬路邊,滿載廢紙,多得滿瀉。一個婦人在撿拾尤如海報大,像鳳凰卷那樣捲曲的紙,只是她愈去撿,愈掉得更多,翻來覆去也弄不好。最糟糕的是,她完全沒意思讓路。
    坐在第一位的我,實在很想下車幫手,只怕惹來天外的投訴,製造麻煩給司機。
    眼看時間一秒一秒過去,看來沒有希望了,於是打電話回公司通知要遲到。
    兩分鐘後,司機的耐性已到了極限,大力響按,迫使她推車出小巷。

    明白她為了多賺點錢,一塊也不能少,可是總不能礙著車輛通行啊。
    心想這條小巷兩邊都是工廠大廈,平常人不會走那兒,該不會有行家「爭食」,她先離開小巷,再回頭撿也未遲吧。
    當看見小巷另一端是回收店時,推翻了之前的想法。
    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鬧市,我會不會去幫她?或是比這條人跡罕至的小巷有更多好心人幫忙?
    是有點無聊,但禁不住想了又想。

    星期三, 2月 04, 2009

    立春滋養湯水

    枸杞菜平肝湯 樂本.健
    廣東人日常湯水之一,具平肝明目功效,尤其枸杞葉能明目清熱,補虛益精﹔地骨皮則能解熱、消炎;石斛養陰、生津、潤喉。

    材料:(4人份量)
    枸杞菜(連梗)半斤 、瘦肉6兩 、石斛3錢、地骨皮4錢 、蜜棗3粒 、鹽適量
    製法:
    1瘦肉洗淨後切片,汆水備用。
    2洗淨枸杞菜,摘出葉子,將莖剪成小段備用。
    3將其他材料洗淨,石斛和地骨皮用湯袋袋起備用。
    4注入約8碗清水於煲內,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煲滾。
    5滾起後改以慢火煲約1小時,略加鹽調味便可。

    星期二, 2月 03, 2009

    片段

    工作閒時極閒,忙時極忙,現在又到忙碌的時候。
    雖然不用做「家課」,但內心充塞「家課」意識,即使遠離公司,來到海港另一端,思緒仍在工作中團團轉。以致回家只想在網上閒逛,即使預備好手寫文章,看見密密麻麻的字,也暫時沒意思打上網。
    初六再看巴蜀動感貫全城,有人索取當日片段,真賞面啊。縱觀兩日演出,港鐵商場的誠意實在可疑,種種舉措簡直嘆為觀止,有心情再寫。

    星期天貼出來的文章,Brownie回應曰:
    「這個人選擇與別不同的方式生存,但又唔開心,在我眼中只能說句:多鬼餘!」 雖然不服氣,但真的有道理。自尋煩惱的人,必需一個不時敲其腦袋的朋友。

    恩田陸《骨牌效應》快看完,真有意思。
    除了星期日《品味咖啡》,電視根本沒有節目。
    死不斷氣的《珠光寶氣》下星期終於做完,這星期已經沒人看,母親決定等大結局才看。

    星期一, 2月 02, 2009

    梁文道:死亡的文明與孤獨

    死亡的文明與孤獨 1/2/2009 梁文道
    【蘋果】以前的人不只在家裡幹活,連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也全在自家解決。許多年前,外公在河北農村的老家病逝。早在他臨終前大半個月,院子中間就已停了一口棺材,隨時待命;每個來探病 的村民都摸過那具棺材,而且還連聲讚它做得好。到了裡屋,老人家病床前總是坐了一堆人,大家都能感到死亡的氣味越來越濃,可是仍然不忘喝茶嗑瓜子,互道家 常。也許這就是前現代的死亡了,每個人都見過死亡,稀鬆平常,完全不覺得它是需要忌諱的特異事件。在臨終者跟前,也不需要放輕步伐降低音量,反正太陽還會 照常升起。死亡的禁忌當然有,但死亡本身卻是看得見的;每一個小孩都是看著屍體長大的,都不會不明白屍斑的顏色與肉身的僵硬。

    因此,法國年鑑學派中專治「心態史」的阿力耶斯(Philippe Aries)才會在《西方的死亡態度》得出如此結論:「古代對待死亡的態度是熟悉的、親密的、溫柔的,生死被當作一體來看待。這與我們的態度形成劇烈對 比,死亡在我們身上激起恐懼,我們甚至不敢直呼其名了」。

    愛里亞斯(Norbert Elias)畢生研究的主題是西方社會的「文明化」,就和韋伯用「理性化」去總結現代世界的演變一樣。其鉅著《文明化進程》是一部百科全書,從封建制度、 交通秩序、用餐禮儀一直談到吐痰擤鼻涕,他在這一切課題上看見了文明化的力量。「在文明化過程之中,人類生活一切基本的、動物性的面向都比先前更全面更均 勻也更分化地受到社會規則與個人良心的束縛」。於是,灑尿吐痰,求愛動怒等一切本能都「被羞怯感或拘束感掩蓋」。「這些面向則自社會生活退居幕後,即便不 是如此,至少也跟公開的社會生活脫節了」。十五世紀的貴族會在國宴上用袖子擦抹油膩的嘴巴,十六世紀的男子一難過便會在大庭廣眾痛苦流涕。如今,我們的情緒和動物本能卻被嚴密地封鎖在最恰當最狹小的範圍之內,我們的恥感範圍則不斷擴大,對他人行為和反應的預測也越來越有把握。

    這當然是種進步。現代國家壟斷了一切暴力的合法使用權,所以不必再怕出門遠行遇上強人,不必提防市場上的吵嘴變成決鬥。再加上醫學昌明,每個人的預期壽命延長了,生一 窩小孩也不用準備夭折一半,甚至連死亡的痛苦都能減緩。所以躺在醫院壽終正寢是種正常的預期,往日常見的「橫死」反倒成了意外。問題只是人類對待臨終者的 行為也變得「文明」了,「死亡正如其它的動物性面向,在這一文明化趨勢中益發成為社會生活的幕後過程,成為被掩蔽的形像」。

    人沒有那麼容易 死了,臨死的肉體折磨也少了許多;可是臨終的孤寂卻越發強烈,因為這個文明化的歷程還沒有發展出應對臨終的適宜方式。不過我們卻把一個將死的人拋離出去, 切斷他最正常的社會生活,隔絕他最熟悉的人際網絡。他就這麼呆在一間了無生氣的病房,與一群陌生人朝夕共對。見得最多的不是親人,而是醫生;說得最多的不是家事,而是病況。那是一個突然而劇烈的轉變,甚至連語言的範圍都不一樣了。探望病人的親友常常不知該說甚麼才好,他們要不是空洞地鼓勵他勇敢,祝福他康復,就是在沉默中尋思逃離的時機。而以前的人,愛里亞斯認為他們都是熟悉死亡的人,因此有一套別具意義的儀式(包括儀式化的語言),也比我們更懂得與臨終者相處。

    社會學家愛里亞斯還簡單(甚至粗暴)地否定了四百年來的現代哲學,他批評現代哲學把人想像成一個內在封閉的小世界,老是試圖在獨立 於外在的個人生命中尋找某種意義。「由此產生了一個自我形像的扭曲,彷彿他是完全自主的存在。這也許反映了真正的、強烈的孤寂感」。如果「意義」要用語言說明表述,而語言又必然是社會溝通的產物,那又怎麼可能會有「一個人」的生命意義這種東西呢?偏偏現代的臨終者相信自己「獨一無二的回憶,只有他才了解的 情緒和體驗,還有他本人的知識和夢想」都將隨他而去。別人不懂得對他說話,他也無法恰當表白自己;就連恐懼,有時候他也不敢公然啟齒。然後,某一個夜晚, 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他走了,一個小世界就此終結。這就是臨終者的孤寂。

    延伸閱讀梁文道:臨終的思索

    星期日, 2月 01, 2009

    非一般香港人

    本文主題是愛情,但更重要的是呈現一個非典型香港人的生存狀態。
    看見H先生的生活方式,立時想起董嘉雯。在千人一面,言語無味的社會,他們實在太有型了!
    「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以及與其他所有人的關係,歸根結柢,是由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所決定的。」
    對外界的關注,到最後都指向自己。

    星期日談情﹕一個無產者的愛情
    戀愛中的香港人(三)
     1/2/2009 王雅雋
    【明報】「我離婚了,然而與妻子的關係才剛剛開始。」他說。

    如今,他的網頁上貼滿前妻的照片,他的文字裏充滿悲傷,他的身體瑟瑟發抖。他以為他活著是因為他感受到痛苦。

    我和他只有兩面之緣。他是一個徹底的後現代主義者。到29歲末了,他沒有工作,沒有學位,沒有住所,後來又沒有了婚姻。他堅持著他的信仰,可是那信仰只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苦澀與虛無。

    他的故事H 先生是我所認識的香港人中最特立獨行的一位。所有香港人緊緊攥在手中或者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學位、住房、儲蓄、工作,乃至一部個人電腦--H先生統統 沒有,亦不打算擁有。他大學念到最後一年,因為無法認同學校的教學而斷然輟學,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學位。從學校裏出來以後,他做過各種工作,其中包括擺攤賣菜。他不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就需要從事「高等」工作。他說自己很忙,總是處於「有野做,冇工開」的狀態。

    H先生對於物質生活的要求極低, 他對於偶爾在食店吃些「殘羹」,或者露宿車站街頭這樣的事情絲毫不介意,放浪形骸地在城市中穿行。他自少年時起便與家庭的關係疏離,自立門戶以後,境況更 加潦倒。儘管如此,幾年前他把大量私人物品贈送他人,只留下極少量物品存放各處(如辦公室)。他說,他不需要那些東西。

    他極愛讀書、思辨和寫作。事實上,與他談話永遠是個不太順暢的過程,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思緒跳躍頻繁,而且還因為他思想的警惕與嚴謹,使他無法默認我們談話中所出現的各種假設、概念與濫調,於是,我們不得不時時停下來辨別那些意味曖昧的詞藻和說法,質疑它們的用意。

    H先生曾經發給我他的兩篇文章,清醒的文字裏充滿人生的矛盾與哲學的思考,令我看完以後良久無法置評回應(自然也沒有評論的資格和必要),只說﹕「你可以在公共電腦上寫出這麼私人的冷靜文章,小弟佩服。」

    他的妻子
    在我眼中,H先生的整個存在,就是一種後現代的行為藝術。他目前的生存狀態,很大部分固然是受生活現實所導演,然而他的個人選擇卻是最根本的支配力。他不同意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他在香港這個刻板的城市裏,偏執地堅持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

    也正因此,他對於妻子的感情令我費解。

    訪 問他的時候,他正與妻子分居。他與妻子在大學相識,9年中分分合合,經歷了許多事情,他無法想像割棄這段關係,去與別的女人從頭寫一段歷史。他說妻子個性 務實(我估計,相對他來說,大多數人都是務實的),但是和他一樣愛文學,愛抽煙,愛看球。他找不到任何可以取代妻子的女人,因為他們的歷史。他要努力掙 錢,不斷地予她金錢,以證明自己的心意。但那並不代表他曾經或者將會完全拒絕婚姻以外的男女關係。

    關於未來,他說,他只想與妻子重修舊好,生育孩子。說這話的時候,他拚命地抽煙。


    4個月後,他的妻子與他正式離婚。

    關於他的16件事
    時下網絡上流行一個在朋友間點名寫「關於我的16件事」的遊戲。遊戲規則是被點到名的人要寫下關於自己的16件事,然後再點16個朋友的名字把這個遊戲繼續進行下去。我點到他的時候,他給我寫了一封短信。

    關於他的16件事,第一件事是妻子,往後數只餘下空空的序列。

    他無法改口稱「前妻」,而在「妻子」之後,只有無盡的空白。

    我瞪著這樣一份答卷,情不自禁為一個痛苦的靈魂而落淚。這個靈魂與我毫無關係,可是那種無以自處的痛苦與迷惘卻引發了來自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

    我突然明白﹕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以及與其他所有人的關係,歸根結柢,是由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所決定的。

    可 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這個關係在香港這個地方被迫要變得如此具體,容不得半點疑惑與抽象?一個29歲的年輕人,如果還沒有一條看得清的人生軌跡,無法給旁 人帶來任何關於「穩定」與「前途」的想像,他就會被社會邊緣化,成為異類,哪怕他像許多人一樣熱愛文學與足球。這個年輕人的愛情,因為他的無產而被宣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