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嘆自己遲熟又生不逢時,錯過了在報刊投稿的黃金時代。開始喜歡寫作時,《星島晚報》、《新報.文藝新潮》和《青春》已經停刊。
不過累積下來無論發文園地、數量或稿酬也不算少,可茲記念。
人生中第一篇刊登的投稿,是中四時在《蘋果》活力校園版講「學校改名後如何增加知名度」,轉述同學的一些有趣提議。
那是班主任堂的題目,因為改名後與鄰校只差一個字,外界常常搞錯,才有這麼一個活動。
當時克林頓與萊溫斯基鬧得沸沸揚揚,德福花園驚爆五屍命案,於是同學提議製造這些轟動全球的新聞。是就是一舉成名天下知,但這是大家想要的嗎?當時志在好玩而已。
縱使已用了筆名,刊登之後,曾擔心同學知道是我寫的,惹來甚麼麻煩。原來那是白擔心,因為根本沒人看那一版。
其後《蘋果》寄來二百元的支票,交給母親代為處理。鄰居知道了也為我們高興,在母親存錢前影印支票給我們作紀念。從此養成影印特別支票的習慣。
記憶中第二篇刊登的投稿,該是在即將停刊的《突破少年》,是一首關於割脈的詩。
《突破少年》向來非我所好,大概弟兄知道我喜歡閱讀,送我一本。後頁有<原創試爆>,歡迎任何形式的創作,剛巧有合適的題材,用《蘋果》的筆名投稿試試。得到一張突破書廊五十元書券,換了《同行四分一世紀》和一張書籤。
刊登後,某天在柴灣圖書館碰上同學,拿那首詩給她看。她相信那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萬萬想不到作者就是眼前人。不過始終沒有告訴她,也許心底裡希望保持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許是純粹不想被人知道我寫了這麼一首詩,對我有甚麼誤會而已。
《突破少年》停刊後,突破再辦免費雜誌《U+》,內有<Shot Shot地>欄目。寫好短文,附上在牛頭角下村拍的照片,得到寶麗萊600一部。
即使用真名,投稿地點往往不會有人注意,一直無聲無息。很久之後,偶遇中一教打字的余老師,她問起文章的事,心裡才有些安慰。
在曇花一現的《公正報》,也有讀者來相的欄目,刊登了在何文田朗誦協會拍的照片,不過沒有酬勞。
之後無償的有《年青人雙周報》、《築字室》,有償的有《大公報》<闖闖新天地>。
《大公報》命中率極高,把學校裡正經八百的作文拿去投稿,省腦汁又有錢收,慳水慳力,可惜發現時已是中六,創造不了多少財富,相逢恨晚。
其中有一篇在校內得獎的文章,再寄去《大公報》,竟然入選「每月之星」,不僅稿酬增至五十元,還送了一本很喜歡的《天文學》。
《成報》舉辦一連三屆學界徵文比賽,心想門檻低,應該有機會刊登,誰知石沈大海。
不服氣,修改原來的文章再投一次,刊登時已是比賽的尾聲。沒有得獎,卻有五十元現金,並獲邀參與頒獎禮,只是要上團契未能出席。
至此,學生時代的投稿生涯告一段落。
(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