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5, 2023

本來想說點甚麼

醮場裡有形形式式的人,有人一直保持熱情和好奇,有長輩專門滅火。問他某地活動如何,每每得到「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的答案,儘管是事實,但請教完熱情和好奇都煙消雲散。

剛看《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作者陳逸宏是東港人,開場他用大學念的馬斯洛金字塔理論最頂層的自我實現,去闡述他的祭典攝影:「我們將每一次的日落當成像第一次看到的壯麗,每一朵花都有第一次觀賞的可愛,即使見過一萬次的花朵,即使見過了一千次的嬰孩,都像是初見的奧妙。」

民俗邊緣人記錄民俗,既不為工作又不為功課,只因對未知的好奇和熱情,而香港民俗現場的現實總是滅火。

只是一介外人,本來想說點甚麼,想想還是算了。

星期日, 2月 19, 2023

《The First Slam Dunk》












敝公司包場抽到票,還有飲品加爆谷,衷心感謝代領的同事。

對《男兒當入樽》印象停留在亞視播映時的片頭和片尾曲,人物只記得名字。

入場前做功課當然更好,沒做功課也不影響理解。

最喜歡安西教練勉勵球員時的背景音樂。

後半段善感的人要準備紙巾。

之前在太古城溜冰場看台小歇,旁邊來了一對應該是看完優先場的女生,一直談一直談,談到半小時後離開仍滔滔不絕。

星期二, 2月 14, 2023

二月十四

直到很多年後,無意中在學校網站每月通訊看到懷念老師短文,才知道中二的班主任已經離世。

那時Google找到《蘋果》報導,因婚姻問題她於二月十四日跳樓自殺。從未想過《蘋果》會消失沒有存底,依稀記得報導稱她賺得比丈夫多,心想教師原來真的待遇優渥嗎……

在我心中她永遠都是長髮及胸、眼睛又圓又大、個子不高、身材豐滿、喜歡穿同一款至少三種顏色帶薄紗袖子的連衣裙,聲音尖尖的,總是笑意盈盈。大概當時看不慣,曾打電話去有線YMC台下午節目準備笑她,但沒被揀選。當班主任時大概畢業沒多久,而今我已經活過她的年歲。

星期五, 2月 10, 2023

那些我看過的紀錄片

昨日看完黃家正《音樂人生》的後記,不禁細細檢視自己之前看過的紀錄片有沒有剝削主角。

太遠的不談,甚至回顧舊文才知道原來看過一些名字徹底忘光光的電影。

去年才看《音樂人生》,導演呈現的少年黃家正充滿稜角,很有天份很有魅力又很欠揍。

《河上變村》是移民故事,其實主要看上次蠔涌打醮誰人上鏡(沒有鄙人,因為沒怎麼出現醮場)。

《乾旦路》王侯偉與譚穎倫曾立志做乾旦,最記得譚穎倫學業與事業蠟燭兩頭燒的迷惘期,幸而走出迷惘,現在專演生角。

《古巴花旦》沒寫觀後感,剩下拍得不錯的浮泛印象。

《坂本龍一:CODA》記錄坂本龍一的音樂回顧與當下創作思路,以及抗癌點滴,很好看。

《戲棚》用鏡頭述說戲棚從搭建到拆卸期間一切的人類活動,可能導演求畫面乾淨人物出場一律不加說明,只有片尾字幕,但不熟粵劇的臉孔盲根本對不上名字與臉孔,最後剩下淺薄的好感。其實導演有想過出DVD嗎?

有云羽生結弦的人生全透明,自小已被放大檢視,但我比較想看冰演,以及和野村萬齋的精彩對談,沒看過他的紀錄片。

野村家的紀錄片多得幾乎忘記這套跟那套,由萬齋那代算起只剩一九九八年《狂言師 野村萬斎 エイスケそしてニューヨーク》和去年《野村万作から萬斎、裕基へ》未看。

最喜歡二O一八年《野村家三代パリに舞う~万作・萬斎・裕基、未来へ~》,講狂言三代去巴黎表演《三番叟》的前前後後。表演是一期一會,演員與觀眾必須誠心以對。







演千歲的裕基複述在台上觀看爺爺的《三番叟》,感受到一步步實在的踏足,宛如三番叟臨在,看得目不轉睛,巴不得睜大雙眼盡攬一切,雀躍得手舞足蹈,雙眼閃閃發亮。印象深刻得去年寫給裕基的卡上特別提到這一點。

順帶一提紀錄片榮獲平成三十年度(二O一八)第七十三回⽂化廳藝術祭優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