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31, 2012

李耀誠《明報》專訪


仍然回味那年南涌音樂會。

鼓法修行 22/1/2012 文/饒雙宜 圖/李澤彤

【明報】在這個城市生活,彷彿聽見很多聲音,卻又什麼都沒聽進去。
四處喧鬧,我們塞上耳機隔開人群和自己,打發乘車時間或將情緒宣泄掉。恩怨情仇,不理多露骨煽情,都有人替我們套進歌詞,歇斯底里地唱,簡直No music no life。

當樂壇花花綠綠擾擾攘攘,獨立樂團異軍突起,古典音樂在大會堂高朋滿座,李耀誠--John Lee一直靜靜地創作他的音樂。

他的樂器只有鼓,把玩的是雙手,樂曲少有旋律,間或加點延綿的喉唱,可聽的元素明明那麼少,聽到的卻是那麼多。
無論聽他表演或與他聊天,整個人會沉靜下來,耳朵專注豎起,重新聽見。

John Lee自資出過數隻CD,第一隻是鋼琴,後來是手鼓創作。

一般人認識的可能是樂團裏的鼓,更可能是舞獅時的大鑼大鼓。鼓獨奏?有點不可思議。手鼓亦稱框架鼓,世上各民族都有,傳統悠久的有中東、印度、非洲鼓,更接近的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試想像浪遊人夜裏圍著篝火打鼓起舞,音樂僅僅是原始樂器敲打出的身體律動和澎拜情感,不是先進的音響設備、昂貴的演唱會票、精心設計的燈光服裝或歌星。

John Lee在香港打手鼓,二十多年一個人自學,什麼資源都沒有。

他從鋼琴舞蹈,躍進鼓世界裏去,便沒有走出來過。當初接觸音樂,他說由中學開始,學了兩年classical鋼琴,因那時是流行曲年代,想夾band,但很快改變初衷,後來情願看書,自學即興音樂、jazz、blues。「我好古怪,搞搞下音樂去了演藝學跳舞,不知何解沒畢業,但留在那裏做了十年伴奏,彈琴打鼓,後來接觸手鼓,除了到美國跟過數位老師,其中一個是音樂上啟蒙我的Glen Velez外,一直自學。」他說來不為炫耀,因為有苦自知,「我不建議學生自學,會走很多冤枉路,比如你應該怎樣打,很多前人很多傳統都經長時間沉澱」,十隻手指有很多不同組合,彷彿很多可能,其中好些是行不通的。老師會知道,可惜他一直未遇上。

「個性才是藝術家留下的東西」
他承認與性格有關﹕「在學校我總希望離開,因為空間問題。」大概很多藝術學生都會明白﹕「所謂藝術,空間很重要,技巧可以死練,但個性才是藝術家留下的東西。」不是為逃離說項,而是﹕「學校訓練學生,有沒有當他們是獨立的人去教或幫助?而不只是教育系統裏的一部分?」他自學之路看似瀟灑,其實頗有為世所迫的意味,獨自鑽研過程苦不堪言,卻使他知道音樂另外的層次。

「不在學校,便知自己永遠不在主流,毋須跟從,無人迫你,除了自己。這令你看通看到很多,首先,起碼要搞清楚自己為何要做這件事。」他舉南涌郊外音樂會為例,大自然中鼓中梵音與天籟結合,過程收錄在去年大碟《一天》裏﹕「其實無人叫我做,但我落了很多心機,那就要諗自己點解要做。」不停自省,使他知道音樂對他而言是什麼。

了解他打手鼓的原因或更易明白,他形容手鼓聲透明﹕「好似細路仔,具靈性(spiritual),要是你喜歡創作,手鼓大家庭集合了全世界各地各民族手鼓的傅統,可以共用,可以學一世,不論是技巧或作曲都是創作材料。」但這或許不是核心,John Lee覺得手鼓簡單,簡單得接近人性,「人其實好易鈍,手鼓令我專注,變得敏感,比如參與社運的人,睇新聞時會對時事特別敏感,留意哪裏有抗議,耳朵會豎起,這就是敏感」。敏感令他專注,「以靈性的說法就是正念,你會知自己聽到什麼,想表達什麼,我的看法是人生所有不幸都源於沒了正念」。手鼓雖然只是樂器,卻是令他返回正道的方法。

「想滿足靈魂永遠痛苦」
我問,這不就是修行?John認為是,但說不。他將修行解作修正自己﹕「修行很廣義,但在香港會有標籤,變了宗教。」他在台上,目的單純﹕「演出只是音樂表演,雖然我有信仰(佛教),但與演出分開。我未必會用『修行』這個詞,但那的確是修行。其實,有什麼事情不是修行呢?」

音樂是修行,因為它是靈性的追求,但人有身和心,這成為永恆的矛盾。John斷斷續續地嘗試表達這種每天的掙扎,亦一再聲明自己未必表達得很好﹕「當你想做一件事,會希望滿足哪方面?心?身體還是靈魂?當你想滿足靈魂,將永遠是痛苦的,因為會與身體發生衝突。」如他一再強調,音樂不該用「玩」為動詞,它明明不好玩﹕「同一段要練習一萬次,根本是做咕喱。」但光練技巧,又是他最反對的,所以成了一種掙扎,這可以用他的「有機論」解說﹕「你要做一件事,又要拋開那件事,光是做那件事時,只會是直線,不會有機。你練習技巧,今日練到好犀利,聽日更犀利,後日你會好犀利好犀利好犀利,那將是無盡的,但你會死。」這條直線並非他的追求,所以他天天練鼓,同時練習放下執著,若把他所說的繪成一幅
圖,音樂可能是個廣闊的圓,包含一切。

他以「有機」形容思考音樂的方法,我感覺到這概念落實到他的思想行動裏,每分每秒都是他生活的錨,是他生活的深度,但層次的穿梭並不容易,所以他每天掙扎﹕「現在流行講有機,有機其實是個關係網,是套價值觀。當下世界出現的問題,如生態危機,其實是因為人的另一個層次出現問題,並不能單獨切割,停車熄匙就能解決。」他所講的掙扎,也是這樣整體有機地運作,放諸打鼓之上,John解釋﹕「光是我希望表達的美,要用身體去做到有機,就要知道它有另一些層次,很多你(才羅)唔到既野,才是最精彩的。」二人你眼望我眼,嘗試找出共同詞彙,他希望我明白,我希望他再挖深一點,他盡力﹕「沒有掙扎的話,你不會看到另一邊,藝術的意思是你看到兩極,怎樣在一點裏表達兩極,我認為首先要看到掙扎,知道衝突和矛盾。」他終於舉了一例﹕「就像南涌,我希望能表達那種靈靜和美,但其實,我花了很長時間把自己困在房間裏思考,這是其中吊詭的地方。」

有人以為他時常去深山吸收靈氣(包括我),其實他只去過南涌一次,「自然是個概念,是另一個dimension或空間的聯繫,毋須真的去那裏。你叫我去南涌住一年然後寫一隻歌給一棵樹或一個池塘,我覺得多餘,因為大自然是一個關係網,不是獨立一舊野。」有機,說到底原來是天人結合?我嘗試解畫,大概是﹕你是什麼人,便會玩出怎樣的音樂,也是一個音樂家怎樣看待這個世界。

「帶給聽者經驗正念」
一路下來,打鼓好像變成John Lee的個人修行或修為,我好奇,他希望帶給聽者的會是什麼?聽過他數次演出,最深刻一次是他用拾荒得來的鐵煲,盛一些水,輕輕搖出聲音。f他的答案是這樣的,而我認為他做到了﹕「大概是帶給聽者一些經驗,亦是正念,或者正能量。」

這很難得。活在太多噪音的城市,光是地鐵車廂已經同時有一百人不理他人高聲講話,手提電話響完又響,打機不帶耳機,加上車輛響號,使人心煩意亂,John亦認同﹕「香港人的嘈吵和忙碌,已經到達恐怖的地步,比如在巴士看Road Show,除了有聲,底下還有一條條資訊,我們究竟要忙到哪個程度?何不靜下看看街景?」他認為本地音樂亦如是,器材樂器愈來愈大聲,像必要槌打才有效果,他說﹕「這樣接收,與自己主動去聽,是有分別的。」主流音樂大部分都一式一樣,聲嘶力竭才叫懂得唱,歌曲流行一回又過氣,工業生產的是產品,不是音樂,這或許說明了供與求的問題,John對此毫不留情﹕「一個怎樣的社會就出怎樣的音樂,要是香港人只擁有單一的價值觀,很難有另一個音樂市場。」如何解決?「只要香港人不覺有問題,其實無問題」,「這關乎道德,是種貪念,要思考人怎樣才不會只顧自己,不光是貪。」

John以身作則,生活簡單,住粉嶺蓮澳山,有時教幾班手鼓,有時演出。其他時間練習,思考想做什麼、要否繼續下去。在別人眼中他過得優悠,但他對著家中四面牆打鼓時把窗關起,更像苦行憎。他的家明明很靜,但雪櫃的電仍然被他拔掉,靜得更加徹底。於他,這還不夠,安靜還有另一層次,「好像很玄,但永遠是自己安靜才聽到最美的聲音,無關外面」。他稱這為attraction(互相吸引),「當我好靜坐在家,會聽見鳥兒正唱歌給我聽,可能是attraction也可能是vibration(振動),某個vibration,我們是可以聯繫的,但若你很急躁,便不會發生」。這是否可遇不可求?在他看來,所有事情都是attraction,「首先是你自己,你如何搞好自己?你要令自己有正面的能量,才能聽到喜歡的聲音,才會知道自己正聽見些什麼,或喜歡聽些麼」。

嚴肅的John談起他的手鼓學生,面露笑意﹕「部分聽過我打鼓,有些是朋友,有些是想學冷門東西的人。或者與我背景有關,我沒有學院訓練,沒有background,純粹自學,但香港是充滿建制的地方,價值觀很死,大部分人跟住同一條路行。有人看到我會覺得,你仲未死?一個人係度搞(手鼓)仍然生存喎!我猜這些人是connect到我做的事。」他笑。

人生musician compose生命
他說自己不是懶浪漫,但他形容學生之於他,是老師﹕「學生是幫助我認識音樂另一層面的橋樑,要不是他們,我只會閂埋門在自己房做自己野,他們有意無意之間,幫我搭了條橋。」其中一個跟了他十年,令他時時思考:「究竟我有什麼可以offer給他們?他們希望(才羅)到乜野?慢慢發覺,可能是正面的energy,我常講,你未必需要做好勁的musician,玩好每件樂器,但可以是人生的musician,我之前講的豎起隻耳,變得敏感,其實毋須玩音樂都得,你可以照返你份工,選擇怎樣去compose它。」它,指的是生活,生命。

講得手鼓極為神聖,儼如生命的唯一可能,但John會反過來跟你說﹕「打鼓其實無乜野,雖然我每日花最多時間打鼓,但你問我是否最重要?我會答不,所有野都只是諗法,它不過是工具,始終是怎樣返屋企而已,睇你是經過鼓去返屋企,還是做另一些事。」所以,他每天都會思考,「堅持為了什麼?」「因為沒人迫我,我永遠可以去另一個地方做另一個人。」萬幸,他仍然在打鼓,一個人,慢慢打,不為令自己無咁悶,不為娛樂大家,就一個人,默默地練習,與知音人分享,他的專注和敏感。

星期一, 1月 30, 2012

四維出世悼雙親與安哲羅普洛斯


只在O七年於《死生之念》電影欣賞課看過安哲羅普洛斯的《一生何求》。好看,可是大概心底始終不喜歡分析片中意象,所以撐著眼皮看足全程,映後座談大睡特睡,真浪費。

悼﹕沒有太陽的希臘
--我的母親、父親、安哲羅普洛斯

29/1/2012 四維出世

【明報】新年流流,大吉利市。

翻查紀錄,去年過世的名人真不少,其中不乏令人動容的如司徒華、Steve Jobs、Amy Winehouse,電影導演Sidney Lumet、Ken Russell、森田芳光,演員Elizabeth Taylor、Peter Falk,曾叱吒風雲的拉登、卡扎菲、金正日,綠茵場上馳騁的史必、蘇古迪斯,樂壇(不是娛樂圈)的Gary Moore、畫壇巨擘Lucian Freud,半文半政的哈維爾等。

如果說立春以後才算得上是龍年,那麼這個兔年,於我來說,真的不好過。

有三個人的辭世,令我最難釋然--先是我疼愛的媽媽走了,然後我敬畏的爸爸也緊隨其後,最後一個,竟然是想也沒有想過的安哲羅普洛斯。

近來心情複雜,很少上面書,對世界大事的認知,只限閱報,對最新情報的掌握,可說是慢三拍。星期三的下午,編輯黎佩芬忽然在電郵拋下一句﹕「想寫安哲羅普洛斯嗎?」剛讀過安氏在Sight & Sound的訪問,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The Other Sea拍完了有試片嗎?還是這次他可以來香港接受訪問了(前年電影節因他突然有病,臨時取消來港,緣慳一面)。接通電話後,晴天霹靂,沒有一個詞彙可以更準確形容那一刻我的震動了。

說來奇怪,小兒一歲有八,本在興高采烈地玩耍,一通電話後,見我面色一沉,坐下來翻閱安氏的訪問,合該有事,他竟然十分乖巧的安坐在我的膝上良久,然後指著《霧中風景》劇照中的姊弟,說﹕「爹爹?」彷彿他是知道這是尋找父親的故事,其後再指向房外說﹕「媽媽?」好像對我說:「媽媽知道了嗎?」

這半年間,父、母親離去的創傷還未來得及復原,新來的還得在傷口上灑鹽。要開始這篇悼文,感情上不得不從追悼父母親開始。雙親與安氏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不過想著想著,隱隱間似有一段非常微弱的紅線,牽引著過去百年一整個世紀人類的命運。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女性,戰後走難來到香港,學歷很低,所識的字不多。最早且深刻的記憶是我3歲學前她教我寫字,每一個字她都很用力的寫在拍紙簿上,珍而重之,彷彿是她僅有的遺產,要好好的傳給我。很快,懂的字寫完了,她眼有淚光的跟我說﹕「媽媽懂的就這麼多了,以後你要好好讀書識字,知道嗎?」奇怪經她這麼一說,不用打鬧,我以後的學習軌跡,有幸沒有辜負她的期望。我沒有告訴她的是,讀書除了識字,還提供了一道橋樑,感通天地,明白是非,接近每一個善良的靈魂。那些年,是什麼令到人民得不到公平的教育的機會?

媽媽說,她有個大她很多的姊姊,在車禍中不幸去世(又是車禍),其後她二十來歲隻身來到香港。知識改變命運,缺乏知識當然會影響命運,往後她跟家鄉失去聯繫,就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是什麼樣的政治環境,會令人離鄉別井,切斷家族的根源,獨在異鄉裏自尋生機?她當時是何其堅韌,與我們幾兄弟認識的家庭主婦形象是如何大相逕庭。

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有著軍人般的性格,行事爽朗,樂天知命。你可以說他阿Q,可他凡事只往好處想,充滿正能量。記得我高考時成績不差,豈料大學收生時遇上滑鐵盧,過其門而剛不能入,他安慰我說﹕「理工學院(按﹕還未升格大學)仲好啦,哈哈哈……」真是令人難過。

這幾天回到舊屋收拾,恍似《一生何求》的終場,Bruno Ganz回到家裏,一切記憶重現,不捨舊屋的離別。其間,有一鄰舍的小子路過,問起老父的近況道﹕「大叔在我小時是很疼我的。」人與人總像有某種聯繫,有某段歷史,別人無法得知,直到契機悄然而至。我們在收拾間找到父親的記事簿,記下他來港時的心路歷程。「命途多舛」,是我們不曾聽他用過這詞來描述自己的,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父親面貌。二戰結束,內戰揭幕,家道中落,飄泊四方,親人失散,輾轉來港,落地生根。什麼的民族,會充公私產,迫使人民流徙四散?家父一生嫉惡如仇,教誨我們要做個正直之士,缺不可加害於人,於此有因。

老父最後的日子裏,在病榻上竟然吹起口哨來。原來吸每一口氣都不是必然的,他用鼻子呼吸已然十分困難,要用口來呼氣,嘯嘯作聲,前半生太沉重,冀望他走得瀟灑。

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本念法律,臨近畢業,要接管叔叔的律師行生意時,作了逃兵,問朋友借了往巴黎的盤川,不顧一切登上往法國的火車讀電影。人到了關鍵的時刻,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過,電影他也沒有念完,原因是討論拍攝計劃時,他在黑板畫了個大圓圈加一個中心點,他畫的可不是叮噹,因為他要拍一個360度的大搖鏡。老師要他回到原先的學習議題上,他不肯,就這樣吵了起來,結果當然是中途輟學。用現今香港的尺度看,真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反叛青年。往後他回憶道,當時真的有些年少氣盛。無巧不成話,留下來的同學,沒有一個留在電影的行業,只有他這不肖徒,仍然是電影界的中流砥柱。
他要拍的360度的搖鏡,在首作Reconstruction我們見到了,其後在《36年的日子》、Alexander the Great等相繼出現。在外境場地,猛烈的陽光下,要拍這樣的搖鏡,問題可大了,因為一則背光,二則穿影。就因為這個意圖,他讓我們看到跟明信片不一樣的希臘,天蒼蒼、白茫茫的國度,冬天的希臘,沒有太陽的希臘。

安哲羅普洛斯的死是心裏的一根刺,令人忐忑不安,用平常分析電影的思考模式看,簡直是匪夷所思。外電說,他是步行往電影的場景中,給休班警員騎的電單車撞倒。我們每日翻報紙,給摩托車撞倒行人的機率是多少?摩托車遇行人從來都是司機避人而受傷,電單車撞死人而車手安然的例子又有多少?安氏的場景是設在海邊的一片頹垣,在一望無際的路上避不了途人的機會又是多少?這個難度簡直可比作是打一個距離月球這麼遠的保齡球瓶,而這個保齡球瓶又剛巧是希臘的國寶級導演,他正要拍攝現代三部曲的壓卷作,回應當下的歐債危機。試想想《尤利西斯的凝望》般的調度,大批軍警壓陣,與示威者對峙,主角們穿梭往來,是何其的震撼,他的死絕對不是巧合,更不像意外。朋友說希臘警察的往績很糟糕,經常非法打死打傷異見分子,亦多有殺傷人者及後被發現職業是為警察的納粹分子。

安氏的車禍,首先令我想到的是茂瑙,其次是柏索里尼。茂瑙是出櫃的同志,他的車禍是否意外,尚待考證,柏索里尼的可不是意外了,懸案三十多年沒有水落石出,又是什麼道理?

安哲羅普洛斯2000年時到巴塞隆拿出席影展,他托人傳話想會晤Victor Erice(艾里斯),艾里斯感到很驚訝,暗忖安氏為何對他有興趣,可是艾里斯住在馬德里沒有成事。安氏跟艾里斯,最終在2005年碰頭,這次還加入了基阿魯斯達米,成了三大師級導演的世紀會面,更速成了Erice跟Kiarostami在2006年的合作作品The Complete Letters。

緣起是安哲羅普洛斯覺得艾里斯的電影與背景跟自己很相像,西班牙是內戰與佛朗哥,希臘二次大戰時,先是意大利的法西斯,繼而是納粹的德國,然後是獨裁者Metaxas(《遊唱藝人》)。安氏的家庭就是在左右派的意態下被撕裂,《悲傷草原》有著淋漓盡致的描寫。在兩大陣營的角力下,到底「人」在哪裏,是安氏不斷拷問的問題,我父母親的家庭也是這樣的被撕破,那一輩的多少人,不分種族,多多少少是時代的受害人,他們的群像,構成了二十世紀的哀歌。萬萬料不到,新世紀的安哲羅普洛斯可能也是這個困局的直接受害者,他變成他電影裏故事的主人翁。

有問The Other Sea怎樣埋尾,我們不知他拍了多少膠卷,不過電影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呈現,前、中、後期太多變數,基本上沒有人可以替他作主,鑑於奇斯洛夫斯基的前車,替補完成亦不是那回事。

對於藝術家而言,沒有東西比不能完成工作更可悲、更不甘心了。死不瞑目,就更是放不下,可是我們不能像《獵人》般對屍首視而不見。套用一句Ken Loach在《土地與自由》的對白﹕「We can't let it pass!」

安氏在最後的訪問裏談到,現存經濟危機的癥結不在金錢,而是缺乏核心價值的問題,而安哲羅普洛斯的死亡說明,這個世界容不下一個把真話說得動聽的導演,正正就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問題。

在朦朧的冬日,一邊聽著Eleni Karaindrou的配樂,一邊寫這悼文,幾乎潸然淚下,沒有心情談電影,願在沒有「太陽」的國度,你我得到溫暖。

星期日, 1月 29, 2012

惜飲惜食過新年


有餘?多餘? 23/1/2012 馮一沖博士
【明報】過時過節,尤其是農曆新年,傳統都習慣吃得豐富點,就算不是山珍海錯,也希望以量取勝,做到「有餘有剩」,算是對來年的一種祝願。所以,在家弄菜也好,出外用膳也好,總會比較闊綽。拿點菜為例,明明四人吃飯,五個菜已經不錯,頂多六個,取其六六無窮之意。但有人就偏偏要再上層樓,七個菜不好意頭(一般喪禮解穢酒是七個菜),點夠八個,取其「八個夠」諧音,讓人人「發個夠」。這種取向是否惡俗,還待商榷。但事實是,點菜的人最後如願以償,遺下大量剩菜,「有餘」變成「多餘」。

「多餘態度」的後果
這種「多餘態度」還推而廣之到其他賀年的配套安排。有本地綠色團體調查發現,每年送到垃圾堆填區的年桔約有四萬盆,即約一千四百噸垃圾,重量相等於六十輛雙層巴士。另一個表達面子的工具「利是封」也殺傷力強,每年扔掉的「利是封」多至一萬八千個,相等於砍掉超過九千棵樹。除此之外,還未計算為長輩祈求長壽而徹夜長明的「長命燈」所耗損的電力;為象徵送舊迎新而印刷新鈔票所花掉的紙張油墨;盛載體面賀年禮物的種種花俏包裝;禮尚往來出外拜年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配合盛世賀歲煙花的光污染空氣污染;和維持秩序所需的人力物力。

這只是說香港一個小小幾百萬人的華人社會而已,其他華人社會是否更加浪費?無從知曉。只是,華人過一個年,究竟花掉多少資源?讓地球受到多少傷害?不想知道,不忍知道。

惜福積德的煮食方法沒法立刻改變大世界,都可漸漸革新小廚房。除了在分量上避免「多餘態度」之外,也可以在選購材料和烹調方法等等方面花功夫,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一頓飯根本沒可能吃得下一整隻白切雞的話,可以考慮使用雞胸肉或者雞腿肉。由於骨頭需要多點烹調時間,所以只買去骨的肉類也可幫助減排。在此,當然要放下「有骨落地才夠體面」這個包袱。相反,帶骨的肉類也可先行去骨,用骨頭煲湯,反正湯料最後都多半扔掉。何況,骨頭的鈣質和骨膠原都豐富,而且味道比較濃,比肉還適合做湯料。用冬瓜加上雞骨、豬骨、冬菇蒂、瑤柱碎等等下欄湯料,煲出來的冬瓜湯絕對不遜色於鮑魚火腿煲老雞。

此外,烹調時,多用蒸浸,少用煎炸也是個方法。如必需兩個方法都用的話,蒸浸後的熱水加鹽後可以循環用作燙菜,煎炸剩下的炸油也可以留作炒菜。只要在開始做菜前稍作計劃,安排一下先後次序,就可得心應手。避免不了要做賀年油器,也不必老是油角煎堆假扮金銀滿屋,也可以試試脆炸米粉來個漫天冰雪。米粉沒有餡料,不用花時間浸發製作,而且炸的時間少,消耗食油和燃料都比較少。

過年學習惜福積德,保住下一代的資源,才會真正年年有餘。

(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星期六, 1月 28, 2012

李米高:初一早茶記


初一早茶記 27/1/2012 李米高
【am730】農曆新年休業四天,某某茶室仝寅鞠躬等大紅通告,今天已不復見,茶客如常在茶樓出現。筆者反經歷一次初一早茶後,不禁要反省此是社會文化的進步還是倒退?飲茶與其他類型的早餐最大分別之處,自不然是其行為意識上的差異,嘆早茶是嶺南族群獨特的文化符號,特別是居住以瘴氣聞名而的廣東。嘆早茶,吃點心是辛勞一天的開始。

除了實際飽肚的意義外,早茶亦有其文化意義,就是使各種階層的人民都能在這種比較專業的烹飪場所,享受華南特殊氣候下發展出的地方美食,不同茶樓的結合,不僅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還能再現地方文化的獨特性,以茶及稻米為例,均需要高技術及大量勞動力才可以產出的農作物,飲茶就是體現嶺南物種的特色,透過食物建構出的文化符號。

在早茶中,食物才是第二,飲茶才是主角。埋位坐下後,知客小姐問你第一個問題定是幾多位茶,茶位定額收費,以前尚有茶王廳,茶位貴一倍,可見飲茶飲茶,飲茶才是主角,後者所謂的一盅兩件,就是配茶的點心。傳統茶樓開茶離不開普洱、壽眉、龍井、水仙等大路貨色,而點心款式比現在的多,而且按四時季節變化,例如:春夏有梅子排骨、姜牙牛肉球、腐皮夾。秋冬有臘味魚蓉燒賣、網油牛肉球、西洋菜牛肉、臘味糯米飯、煎糯米雞、荔芋燒腩卷、缽仔香滑臘味蘿蔔糕等等,嶺南文化就在早茶中盡現。那麼為何在初一飲茶會令筆者有歉疚之情呢?不久之前,年初一、二、三飲早茶真甚為困難,因為飲食業者都會在大年初一休息,亦會有一些食肆由年廿九至年初二休息四天。其實初一早上,街上人流不多,開門營業亦不划算,倒不如休業數天,好讓全年無休的員工,好好與家人、親友團聚「拜年」,以作新一年的開始。

如果「早茶」代表嶺南族群每天工作的開始的話,年初一的休業「拜年」,就是讓勞苦的人放下工作與家人相聚的珍貴時刻,因此將「早茶」、「拜年」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符號的混合,是將中國人最為珍惜的親人關係推至一個危險的境地,重視人情的中國人,請放慢你的腳步,看看你匆忙的節奏有沒有遺下了甚麼。

非典型港青,主修歷史。曾從事電台節目製作、文化古蹟導賞及自由撰稿等,通過品評新舊本地文化,尋找在香港遺忘了的味道。電郵:leemaigo@gmail.com

星期五, 1月 27, 2012

日本年菜


非一般新年料理 23/1/2012 藍秀朗

【太陽】新年例必吃新年料理追求好意頭,日本人也不例外,除了最傳統的新年料理外,為求好運,他們連「耳朵」和「鱷魚」也吃。
「金冠」是源自九州的新年料理,因當地盛產蜜柑。煮法是將大量蜜柑倒入滾水,加入同等重量的沙糖以慢火煮5分鐘即成。儘管名字的意頭好,但糖尿病患者忌吃。
「耳烏冬」是源自櫪木縣的新年料理,其實是用麵粉搓成耳朵形狀的烏冬。當地人相信所煮的是惡神的耳朵,吃了以後讓惡神聽不見人間的說話,無法作惡。
廣島縣居民在新年愛吃「鱷魚」,日本人的「鱷料理」其實全以鯊魚肉來做。古時的日本人稱鯊做「鱷」,因為兩者都皮厚並擁有血盆大口。鯊魚較一般海魚腐爛得慢,古時的廣島人只會用鯊魚肉做刺身,鯊魚是當地的高級食材,例如用來代替一般海魚製作「鱷壽司卷」。
「鱷凍」是廣島有名的新年料理,將鯊魚皮放入滾水中煮,煮出灰色雜質後用杓子舀走,讓餘下的骨膠原溶入水中。加入鯊魚肉塊,以醬油及糖來調味,放入雪櫃冷藏凝結後即成。若要硬銷鱷魚或鯊魚肉做的新年料理,我會如此演繹:「在職男士或從商者最適宜吃,鱷與鯊都有張大嘴巴,有吃遍四方的好意頭。」不過若有女士吃了以後變成大嘴巴,愛講他人是非,我可不負責。

星期四, 1月 26, 2012

紐約Auld Lang Syne展覽


Auld Lang Syne之謎 4/1/2012 郭瑋瑋
【明報】上星期的除夕派對上,你唱過Auld Lang Syne了嗎?
在日本,公司年底送舊迎新的宴會,叫忘年會﹕彷彿過新年就像渡奈何橋,要忘記過去,才能有新的開始。相比於東瀛,西方世界竟顯得情深念舊--除夕派對上,時針和分針一重疊在「12」之上,所有人便一起唱Auld Lang Syne這懷念故人的歌,迎接新的一年。這首中譯為《友誼萬歲》的蘇格蘭民謠,堪稱為繼《生日快樂》之後最廣為人識的歌曲,由蘇格蘭著名詩人Robert Burns作詞;然而大部分人記得的,也只是頭兩句歌詞: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其他歌詞是什麼、歌名是什麼意思,我們大抵都說不上。

蘇格蘭民謠為了令大家對這首既普及又陌生的歌,加深了解,紐約的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即日至2月5日,舉行Robert Burns and Auld Lang Syne展覽,展出他的手稿和信件、罕見的相關書籍與歌譜,以及歌曲錄音。Robert Burns死時只有37歲,他臨終前十年,致力於蒐集蘇格蘭傳統民謠,其中一首就是Auld Lang Syne。經過到鄉間一番考察研究,他找出版商出版歌書,卻在寫給對方的信上,說他只是從一位老人家那處,把Auld Lang Syne這歌抄下來。不過他的「詩迷」相信,從歌詞的風格來看,有Robert Burns詩句的影子,相信是他本人譜的詞。歌詞本身有六段那麼多,但或者因為不會發音、看不懂(如「We twa hae run about the braes」),大家記得的就只有第一段。

那麼,Auld Lang Syne到底是什麼意思?字面直譯,是Old Long Since,可以解作old time's sake。念在小時候上音樂課就學這首歌的舊情份上,去不了紐約,也可到博物館的網上展覽看看,了解一下詩人的心思。

Robert Burns and Auld Lang Syne
地點﹕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225 Madison Avenue, New York
日期及時間﹕即日至2月5日,周二至四上午10:30至下午5:00,周五至晚上9:00,周六上午10:00至晚上6:00,周日上午11:00至晚上6:00
門票﹕15美元(約117港元)

星期三, 1月 25, 2012

新年祝福


早年陳某在《新少年》專欄<某論>寫過有關新年祝賀語的邏輯問題,「恭喜發財」也在批評之列,可惜現在只記得「龍馬精神--無端端祝賀甚麼動物精神?」
小時祝福人真的隨心所欲,想講就講,只是當時不曉得「大吉利是」並非「大吉大利」的變奏,在家裡鬧笑話。
到少時上教會,向弟兄姊妹拜年自然要講屬靈祝福語諸如「常常喜樂」、「福杯滿溢」。到底是尋常人,「恭喜發財」偶爾脫口而出,他們會立即糾正,總覺得這比不小心在長輩面前說忌諱詞更嚴重。
大概自此以後連拜年也要小心用詞,「恭喜發財」嫌俗氣,「心想事成」不是人人受得起,「身體健康」肯定無問題啦?但真健康不只肉體無恙,連心靈也要照顧。「事事順利」夠好吧?可是正如香港背包達人會長Ejoe常言︰「好事要經歷,不好的事也要經歷」,人生太順遂欠缺歷練未必是好事。所以敝網誌每次賀年總是「身心康泰」、「事事順心」,包保萬無一失--請勿雞蛋裡挑骨頭說我替旅行社賣廣告就好。
謹遵下文方法實現我的新年願望:明年我在布里斯本青松觀愉快過年。

新年願望實現法 23/1/2012 飲食網站創辦人鍾偉民
【東方】農曆新年喜氣洋洋,先跟你拜個年。「恭喜發財」你可能已經聽得太多了,但財不嫌多,在此恭喜發達,恭喜你發大達!兼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以往我喜歡恭祝人「心想事成」,凡事一想便成,何其快哉。但有朋友跟我說,她為人悲觀,思想負面,經常向壞的方面想,因此不太想「心想事成」,叫我祝她「事事順利」便可以了。自此以後,我恭喜朋友也得小心,遇上充滿正能量的朋友,才敢恭祝「心想事成」,否則還是「恭喜發財」算了。
事實上,「恭喜發財」四個字是十分厲害的。留意「恭喜發財」並不是恭祝或預祝你發財,而是「恭喜」你已經「發財」。言詞之間,是暗示「發財」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
心理專家和激勵大師認為,要用潛意識的力量去實現願望,便要把願望想成已經發生了,而不是希望它發生。因此許願的時候,不要想如何實現,也不用期望,只須相信願望已經實現便行了。因此要留意言語、行為和感覺,三者都要像已經把願望實現了。總之,只要相信,願望便可成真。
「恭喜發財」就是如此厲害,恭賀你已經發財。難怪它風行多年,歷久不衰。如果你要實現新年願望,請合上眼睛,認真感受一下願望已經實現,看到甚麼?聽到甚麼?感覺怎麼樣?好極了,恭喜你願望達成。

星期二, 1月 24, 2012

蘿蔔糕美味要訣


培哥教路蒸糕貼士 16/1/2012 張艾渟
【明報】麥桂培,添好運點心店老闆,前四季酒店點心總廚。製作蘿蔔糕經驗豐富,出品的蘿蔔糕亦是店內長期的人氣食品。
(1)黃金比例 滑而不散
培哥認為蘿蔔糕最重要滑身,訪問中多番強調粉漿比例。「坊間說法是蘿蔔多、水少,這樣蘿蔔糕會過腍易散,該重整體比例。」培哥累積多年經驗,得出以下黃金秘方,有興趣DIY的讀者不妨參考:
水……2斤
蘿蔔……5斤
粘米粉……2/3斤
馬蹄粉……1/3斤
蝦米、臘腸、冬菇、瑤柱……適量(可製成12×12吋蘿蔔糕)
(2)魚湯代水更清甜
想加倍清甜,可用鯪魚骨熬湯代替水。
(3)先蒸蘿蔔後倒粉漿
粉漿生熟程度亦會影響糕身香滑與否,「製作過程最重要做到粉漿半生熟,若粉漿太生會令渣水分明,太熟的話糕身易爛,容易漿口」。培哥建議先蒸蘿蔔20分鐘(如有溫度計即90℃火),倒入粉漿,粉漿就不會過生或過熟。
(4)加油攪拌更香滑
將已蒸好的蘿蔔倒入粉漿,加入蝦米臘腸等材料,放涼一會攪拌,可令糕面更平滑;亦可加入少許油,令蘿蔔糕更香滑。蘿蔔混入粉漿、臘腸等材料後,蒸一小時,放涼5至6小時即可備用。
(5)蘿蔔條尾指粗恰好
蘿蔔條應粗幼得宜,過幼易散,過粗易令糕身變腍,最好以手切成筷子尾部或尾指一般粗幼。
(6)配料不搶風頭
冬天蘿蔔當造清甜,選用當造蘿蔔效果已很不錯。培哥認為蘿蔔才是主角,臘味、蝦米、冬菇不應喧賓奪主。
(7)煎糕「猛鑊陰油」
煎蘿蔔糕,若用平底鑊的話無特別貼士;如以傳統大鑊就有點技巧。「要猛鑊陰油,先燒紅鑊,下凍油,倒走,再下凍油,這樣蘿蔔糕就不會黏底。」

星期一, 1月 23, 2012

鄭少秋《新春頌獻》


大年初一,恭祝各位

身心康泰
事事順心

拜託讀者諸君順手祝我身體健康,在澳洲農場工作順利,無驚無險拿第二年工作假期簽證。



過年當然要播賀年歌啦,只是本人非常頑固,除Twins《你最紅》外,只會重播又重播傳統賀年歌,拒絕任何二千年後之新賀年歌。每年大電視台藝員演唱硬作創新之混音版,從來只覺噁心。
初一之所以選鄭少秋《新春頌獻》,因為小時候時常重看李克勤和梁榮忠《叻人新世紀》賀年專輯,他們用畫面演繹《新春頌獻》實在太搞笑,若可以網上重溫就好了。

新春頌獻 鄭少秋

原曲:劉明源《喜洋洋》
詞:羅寶生 曲:劉明源
年 又過年 共慶歡樂綿綿
齊賀各位工商生意紛紛發展
各界齊慶祝 多多生意
行行同賺錢 一曲新春頌獻
年 又過年 共慶歡樂團圓
情伴兩家 心心相印 像蜜糖甜
愛侶情重意牽 痴心繾綣
白頭到老兩心堅 一曲新春頌獻
年 又過年 共慶歡樂綿綿
誠頌各家福星高照壽延年
個個財帛滿屋 身心精壯
富貴永昭遠 一曲新春頌獻

星期日, 1月 22, 2012

除夕


這邊是澳洲東岸夏令時間四時,剛下班回家。
那邊香港時間一時正,若是平時的我,已經站在太古城中心舞台邊,等看兩時半的雜技了。
來到澳洲三星期,人好像按亮電燈掣就換了模樣,沒有所謂適應不適應。
其實不上網,也不看萬年曆,在寧靜小鎮根本不知道快要過年,頂多在越南人開的亞洲雜貨店看到傳統賀年糖果全盒,陽春白雪毫無款式可言也要二元九十九仙澳幣。我的鄉愁不在食物,所以只是看看而已。
如果說不能在香港過年有甚麼遺憾,就是無得看太古城歲晚雜技和康文署元宵綵燈會雜技罷。
無論大家可否歲晚收爐,也祝大家新年快樂。

星期六, 1月 21, 2012

巴登湖


擦肩而過的死亡湖 18/11/2011 唐希文

【頭條】新天鵝堡固然是童話裏的主角,可惜大都給淹沒在人海之中,全年遊人如鯽,仿若一個失掉自由的公主王子。我曾嘗試忘掉身邊的人,靜心欣賞堡中的每個角落,感受路德維希二世國王留下的足跡與氣息,卻總是給身後的人潮追趕、被急促的腳步聲和高頻的對話聲狠狠包圍,完全無處可逃……

這個時候,我來到某扇窗前,不經意抬眼一看,視線投在山腳的湖泊之上。它算不上特別美,只是看起來寧靜清幽,對比城堡過於熱鬧的氣氛,適時產生了緩衝的作用,令人暫時喘一口氣。一向是行動派的我二話不說,毫不留戀地離開天鵝堡(可是輪候了很久才能進場的啊!),驅車直往那個無聲地呼喚著我的湖泊。

lake
筆者與阿爾卑斯湖

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阿爾卑斯湖(Alpsee),在當地頗為有名。天朗氣清的日子,清澈的湖水會映照出綠叢中的天鵝堡,美得猶如一幅天然的鏡子。無奈當天遇上密雲,景色沒有傳說中的美,卻依然令我看得出神。只因一向有「湖泊情結」,總覺得它比無邊的大海恬靜,比奔流的河水憂鬱,彷彿湖底沉澱著一個淒美動人的故事。

每逢陽光普照的夏天,很多歐洲人會跑來曬日光浴和游泳,湖上不時出現「比堅尼女郎」。由於我出遊時已是初夏,天氣還是有點冷,看不到大家在湖中暢泳的風光,反倒有人坐在湖邊看書(打瞌睡?)和沉思(發呆?),有的甚至會自備摺椅,一副打算悠閒地坐上一天的模樣。難得遠道而來,我懶理湖水冷得像冰,脫掉鞋襪跳進湖中,先前「被困」天鵝堡的悶氣,頓時一掃而空!

後來駕車往黑森林的路上,經過橫跨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三個國家的巴登湖(Bodenseekreis),當時因為趕路而沒有停留。事後留學德國的朋友對我說,那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湖泊,很多人喜歡在那兒自殺!聽著她形容巴登湖的各種傳聞,只覺得既哀怨又浪漫,心裏不禁懊悔,幹嗎當時不在湖邊逗留一會?

下回再訪德國時,必定要到巴登湖走一趟,順道往附近的梅瑙島看漂亮的花園,再在湖邊小鎮梅爾斯堡、湖中小島林道住上幾天,細心品味這個神秘的「死亡之湖」。

avintong@gmail.com
http︰//weibo.com/avintong

星期五, 1月 20, 2012

美集體殮葬如第三世界


20/1/2012 
【am730】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芝加哥近郊Homewood Memorial Gardens墓園,前天舉行「葬禮」--但同一時間有30具遺體,被放在簡陋棺木內草草下葬,為節省位置,棺木更需疊起放置。報道稱,落葬者均為付不起殮葬費用的人士,並指在全球經濟不景下,這種葬禮在美國正愈趨普及,其他城市亦有類似墓園,該報指美國彷彿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

星期四, 1月 19, 2012

CK︰我的廚師朋友


我的廚師朋友(上) 6/1/2012 CK

【am730】我已經記不起,在以前的專欄裡,有沒有提起過這個朋友。

元旦的夜晚,Danny從美國回來到我家作客。他帶來了私伙白酒,還借用了我家的廚房,親自下廚為我和太太煮了一頓美味的晚餐。

Danny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畢業之後,當同學們都拼命去找那些跨國金融機構的工作時,他卻走去當學廚。那時候,Danny的選擇簡直嚇壞了我們一班同學。當大家都在談論:「點解Danny讀咗咁多書,要咁大嘥走去做廚?」 我還記得Danny當時這樣回應過:「咁點解讀完書就唔可以做廚?點解讀完就一定要係做金融?」

我們這一屆的同學,大學畢業至今十幾年了。有些同學如願以償,入了金融這一行,賺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有些同學運氣差一點,進不了那些跨國公司,事業一直在浮浮沉沉,心情也因此持續地鬱鬱寡歡。還有我,經過幾年事業的不如意,於是把心一橫出來創業當了個小老闆,算是同學們中比較幸運的一個。

至於Danny,做了幾年學廚之後,因緣際會跟了個師傅到美國。十年間,晉升到成為當地酒店裡總廚。今天回來,算是衣錦還鄉了。當天他決定學廚的時候,身邊三姑六婆的奚落聲不絕於耳,不少人甚至質疑Danny的腦袋是否出了些甚麼問題,會做一出一些如此「異於常人」的決定。

十幾年之後,同一批三姑六婆,眼見Danny成功了,卻又改口稱讚Danny當年英明的選擇。跟Danny聊起這班無立場無思想的人,我說:「Danny,你用行動證明咗佢地係錯架囉。」

「CK,我根本冇諗過要證明佢地當日嘅奚落係錯……」Danny一貫樂觀:「而佢地錯亦唔係因為我成功左。即使我經過十幾年後,仍然係個學師仔,我都依然覺得自己所選的路冇錯。」

「因為,我一直都活得很快樂。」

我的廚師朋友(下) 18/1/2012 CK

【am730】人生屬於自己,喜歡做甚麼事,要得到怎麼樣的事業,我一向相信是個人選擇,只要願意承擔後果就成了。底線是,不要只為了成全自己,而成為他人的負累。

Danny對自己去當廚師的選擇,一向很自豪:「我做我喜歡做的事,而且一直自給自足。我冇靠家人,亦冇成為佢地既負累。只係,我搵錢比較少一點。」CK是個銅臭商人,Danny所行的路,我自問沒本事行。然而Danny講的話沒錯,當年他搵錢也許真的比人少,但他一直快樂,而且沒為家人帶來負擔,那為何身邊有這麼多人對他的個人選擇投以奇異眼光?「其實我要多謝你啦……」Danny拿著酒杯:「當年冇幾個朋友好似你咁,肯撐我呢個決定。就連我屋企人都鬧我唔長進。」我答:「傻啦你,咁熟講埋尐咁既野……只係諗唔到,我憑乜野可以質疑你既決定。問心,你當日話做廚,我查實一尐都唔睇好。不過唔睇好又如何?你真係輸左又如何?你自己肯負責就冇問題啦。最緊要你窮到搵個銀刮痧都冇個陣,唔好走黎問我借錢就得啦,哈哈。」

Danny講到當日家人不支持自己,我突然想,假如十幾二十年後,我囝囝在我供他讀完大學後,忽然說想學做廚師,作為父親的我,會否如當日我撐Danny一樣,支持囝囝的決定?理性話我知,我應該支持,但感性一方卻跟我說另一番說話。事實上我們都受主流聲音影響,心裡覺得要搵到錢,才代表所行的路正確。一切疑似「搵唔到錢」的選擇,都被歸類為「錯誤」決定。然而我們為證明自己沒行錯路,將人生各式各樣的選擇,都圍繞住「搵唔搵到錢」這方向去做決定,其實是否本末倒置?

星期三, 1月 18, 2012

內蒙火鍋


低溫食火鍋 17/1/2012 李兆祥
【am730】內蒙呼倫貝爾的冬天,氣溫長期都維持在零下20、30度,天氣冷加上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能量消耗得特別快,所以特別想吃多一點。說到食這一環,內蒙特別多羊肉菜式,愛羊肉者當然是開心到不得了,一想到「唔食羊肉一身羶」就毛管戙的朋友,可能就會皺眉頭,不過這裡也有很多不同地方傳過來的特色食物。

pot
天氣冷自然會令人想到打邊爐,除了小肥羊這類火爐連鎖店,我最喜歡就是這種體驗庶民風味的鐵鍋店--大大個柴火灶頭上放了一個巨型鐵製「洗面盤」,裡面放了上湯、酸菜、薯仔絲、冰豆腐和肉類,大火之下滾得沸沸揚揚,未食就已經驅走寒氣。當地人很聰明地在鍋上架上蒸架,把饅頭放於上面翻熱,既可吸收精華香氣又可省燃料,不過最惹味的還那些冰豆腐,中間的氣孔盡吸日月精華,比鍋裡任何一種食材都好吃!

旅遊撰稿人,曾任多份刊物的旅遊記者,旅遊經歷豐富。
微博:t.sina.com.cn/angusli0309

星期二, 1月 17, 2012

日本鍋


名物鍋 22/12/2011 蔡俊傑
【am730】無論春夏秋冬,香港人都會打邊爐,一家大細或三五知己圍著熱鍋,十多雙筷子放在鍋內烚下烚下,熱騰騰的肥牛放入口,直教人暖透心窩。以往,我非常熱衷打邊爐,尤其鍾情那「日本直送」的黑豚肉,美味可口。不過,自從早前打邊爐後患上腸胃炎,飽受整整一星期腸胃不適的折磨,從此對火鍋卻步。

日本都有打邊爐,他們稱之為「鍋料理」,跟港式火鍋的不同之處,在於會先將食材放在鍋內,而且排得整整齊齊,貫徹日本人著重美觀的特點。

在「鍋界」之中,最著名的是「名物鍋」,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名物鍋,食法一樣,食材卻各有不同。廣島縣的名物鍋名叫「土手鍋」,土手是堤壩的意思,將味噌塗上鍋邊,猶如堤壩包圍著湯底的模樣,至於食材分別有生蠔、豆腐及蔬菜,屬一款食材和分量不多的名物鍋。

「鴨鍋」是滋賀縣著名的名物鍋,顧名思義,主要材料是鴨,原本廚師只會選用在琵琶湖捕獲的野生鴨,但後來縣政府立例禁止捕捉野鴨,食店唯有改用在農場飼養的鴨,自此,有不少食客均認為鴨鍋已不及以前美味。

長野縣的名物鍋「櫻鍋」,主要材料有馬肉及大蔥,源自平安時代,當時居民習慣將馬肉當食材,新鮮馬肉的脂肪分布,猶如櫻花般美麗,所以這款鍋又名櫻鍋。

大正時代軍人的服裝,是用大量羊毛製成,羊肉就用作當食材,因為吃羊肉更能夠令身體溫暖,故此北海道的「烤羊肉鍋」,是當地人最愛的名物鍋。

日本人視河豚為極品美食,自然也會用作炮製火鍋。山口縣的河豚雜錦鍋,除了河豚之外,還加入昆布、豆腐和雜菜,鮮甜無比,不過價錢絕不便宜。

我曾經跟朋友在池袋品嘗過打正旗號以「秋田縣比內地雞」作食材的火鍋,該店每晚都擠滿客人,門外大排長龍,屬當地的人氣食店之一。先嘗一口湯,果然鮮甜,雞肉又滑又嫩,難怪食客絡繹不絕。不過,唯一缺點是分量的確少,只有6片雞肉,以及小量蔥和雜菌,每位收費卻要5,000日圓,還記得當日吃完這個雞鍋後,我和朋友還要幫襯鄰近的拉麵店,吃一碗醬油拉麵才夠飽肚。

星期一, 1月 16, 2012

唐希文評《星空》


十三歲的星空 22/11/2011 唐希文
【頭條】充滿層次的寶藍色布幔上,出現一片蜷曲的星夜,天空鑲滿了扭曲繞旋的光暈,彷彿要把周遭的東西全都吸進另一個空間。電影《星空》以幾米的同名繪本為藍本,主角小美生於藝術家庭,每年都跟爸媽一起砌名畫拼圖,其中一幅就是梵谷的名作The Starry Night。
曾幾何時,這片星空就如幸福的城堡,帶給小美無限的憧憬和希望。然而,至親的生離與死別,對年輕的生命造成沉重的打擊,多年來看似平靜甜美的生活,原來是身邊人刻意經營的假象。十三歲的她,在越過青春界線的一刻,看到了成長的無奈,也遺失了人生中一塊重要的拼圖。
電影透過斑斕鮮明的色彩、天馬行空的畫面,描繪了一個充滿想像力、情感豐富的少女。小美對身邊每件微小的事物,也擁有敏銳深刻的觸覺,會因同學的一個眼神而胡思亂想,為了媽媽眼泛淚光而傷春悲秋,聽過爸爸的一句說話而忐忑不安……看到這個她,成年人或會感到羨慕--長大後的我們,怎麼變得如此冷靜了?當年隨時跑出來的情緒,到底是消失了抑或給遺忘掉?
成長,就代表要跟感覺說再見嗎?故事的結局卻有另一個詮釋。小時候認為好比天塌下來的事情,總有一天會變得微不足道、雲淡風輕。還有,人生中的缺失,也可以是另一種美,甚至像那塊不見了的拼圖一樣,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刻,以你最意想不到的形式,靜靜地把我們引領回幸福的軌道。
十三歲的星空,簡單而複雜,天真又殘酷。當電影播出最後一幕,眼淚如流星雨般紛紛落下,一直悄悄藏於心底的那片星空,再次散發令人眩目的亮光。
avintong@gmail.com
http︰//weibo.com/avintong

星期日, 1月 15, 2012

內地文件需打指模確認


人體圖章 22/12/2011 吳志強

【am730】在香港簽署文件,一般都只是簽名即可,不過在內地,正式的文件,多數會在簽名之外,再用紅色油墨蓋上手指模印。

我個人認為,加蓋指模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驗證簽名工具。簽名可以冒簽,但指模卻是每個人不同,可以說是獨特的人體圖章,而且隨身攜帶,不識字的人士也可使用,故此在簽名之餘再蓋上指模,實在是一種簡單便捷的方法,也配合內地的國情。試想,一旦文件被質疑是冒簽,只要找當事人的指紋核對一下就可以,再嚴謹一點可以做指模鑑證,是真是假自然會一驗就知,也毋須找筆跡專家做複雜的辨證。

在內地,蓋指模多數用右手食指,不過也有少數地方是用拇指,視乎當地習慣而定。若是簽名,指模應該蓋在簽名的字體之上;若曾在文件作過塗改,也會在曾塗改的地方蓋上指模,以示確認。若涉及多頁的文件,不便每頁加蓋指模,有時也會採用騎縫章的方式打上指模,亦即將文件攤疊起來在共同的邊緣加蓋指模,如此日後將文件同樣攤疊的時候,就會顯現完整的指模。所以若有機會看到內地文件,會經常看到紅紅的痕跡。

有時候看戲劇,會聽到所謂「劃押」,現今的文件也有這種情況,那就是簽名的人不懂書寫,只能在簽名欄上劃上「X」,再蓋上指模,這樣也可算是劃押。不過,戲劇出現的劃押,一般是出現在古代衙門,當事人在屈打成招或被冤枉的情況下,在公堂審訊的文件上被強按著手劃押和蓋上指模的情節上。現今的中國大陸,法院的文件簽收、庭審筆錄、和解協議等等,仍要當事人蓋上指模,以示確認。

當然,戲劇中出現的強行劃押和蓋強按指模的場景已不復見了。

現職內地律師,是首位在廣東省獲頒發中國律師執業證的香港居民。
電郵:ngkeung2004@yahoo.com.hk

星期六, 1月 14, 2012

蝶舞故人來


粉蝶兒飛來 26/7/2011 蔣芸

【蘋果】連日下雨,天陰陰的,沒有放晴的意思,走進維園,小徑旁的老人帶著小孫子,忘形地指着我:看呀,草帽上還有一隻……五六歲的小孩拍掌咧嘴而笑。

啊呀,剎那間四五隻小蝴蝶圍繞著我飛上飛下,老者笑呵呵說:你好多朋友呀……我站定,眼眶熱了,幾乎哽咽著說:是離開我的親人來看我了……是呀,這麼多年了,爸爸、媽媽還有今年初離開的小毛,這些年來離我而遠去的友人,他們在這個初放晴的夏日午後,忍不住飛來尋找我。我仰頭向天,草帽落在地上,攤開著雙手,那幾隻白的黃的蝴蝶一點也不避我,幾乎停留在我展開的手掌上,不忍走開,拍手的小孩、咧著嘴的老爺爺見證了這奇特的一幕,我的心不斷的抖動著,這不是偶然吧,是一個明明白白的訊息,我喃喃的呼喚著,維持著那個姿勢,鎮定了自己才緩慢離開,而那幾隻蝴蝶依舊繞著我飛,亦步亦趨--時光彷彿在這裏停留,是否我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相見?

許久以前,那時是在駕駛著的車中,有一隻斑斕的蝴蝶不知從何處飛來,停在我的擋風玻璃上,穿過紅綠燈,下山轉了幾個彎而那隻蝴蝶依然撲著翅相隨,那也絕對不是偶然,想不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在我慣常所走的路上,又出現了這樣的奇景。那年父親才離世不久,我心裏知道那蝴蝶是父親的靈魂,有些話要對我說。今天在另一個世界中,幾位親人已相逢了,他們千山萬水飛來陪我走一段下著小雨的道路,無言之中也有許多話要彼此訴說。

星期五, 1月 13, 2012

河南濮陽雜技團歲晚於太古城中心演出


都說農曆新年的太古城中心已經和中國雜技畫上等號,還是第一次打著雜技劇的名堂,可惜未能到場欣賞,希望屆時youtube有多些片段吧。
不知有沒有好心人替我拍現場表演項目時間表?

a

河南濮陽雜技團演出時間表
18-20/1/2012 1330/1530/1830
21/1/2012 1430/1630/1830
22/1/2012 1430/1630/1830/2100

星期四, 1月 12, 2012

冬天飲食與養生


11/1/2012 李藝明
【am730】現在正值「小寒」與「大寒」之間。小寒、大寒是全年廿四節氣中最冷的兩個節氣,過後,便是象徵大地回春的「立春」。祖國醫學認為冬季,主腎,是調補陰陽,固本培元的好時候。

我們說過,補有很多種:平補,清補,涼補,溫補等,用不合時,會適得其反。在小寒與大寒的日子裏,溫補的食物有高麗參、鹿茸、肉桂、巴戟、乾薑、鹿肉、羊肉、當歸、杜仲便最適用了,但補之前應看體質是否適合,以免虛不受補。

想安全些,可選用一些性質較平和,同時又有溫補腎陽的食物,例如:栗子、合桃、烏雞等等。補陽的食物,令人氣血旺盛,冬天就沒那麼怕泠。陰陽失調,能生百病;養生的目標是令身體達到陰陽平衡,所以,冬天補陽的同時,別忘記養陰,這些才叫陰養調和。所以,冬天的湯水,可配合有滋陰作用的材料,例如:鮑魚、乾貝、響螺、燕窩、花膠、水魚、銀耳、百合、沙參、雪梨、甘蔗等等。

名醫李時珍談養生時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不是會破氣麼?冬天補過了頭,或節目多大家吃膩滯了,特別吃過多肉類,這時吃點蘿蔔來消積滯,可讓脾胃的功能恢復過來。冬天,還有許多廉價的養生方法,例如,每晚睡前用熱水浸腳,腳心的湧泉穴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有養腎安眠的作用;另外,可在「三九天」艾灸「肺俞」、「腎俞」、「氣海」、「關元」等保健穴位,對容易感冒和氣管過敏的人特別有效。

「三九天」:意指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趁著每年冬至後天氣最冷的三天,利用天灸或艾灸來提升人體陽氣的養生方法。

星期三, 1月 11, 2012

閻王要人三更死


死神來了難逃避 11/1/2011 潘紹聰

【am730】正所謂「閻王要人三更死,不許留人到五更」。你相信人的性命,如到了盡頭之時是沒法延壽的嗎?最近在筆者的靈異節目裡便討論到這個話題。話說早前一位聽眾來電,他憶述了其兄長生前所遇到的一件怪事:「我哥哥生前有一好兄弟,他去年因重病入了醫院。我哥哥與他感情深厚,常到醫院探望,但後來他叫我哥哥不要再來,因他看到一個黑影常跟著他來探病。但因我哥哥對鬼神之說從不相信及理會,故沒有將此事放上心,而他只向我一位親戚透露過」。後來那個人的病情更見嚴重,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便向聽眾哥哥寫了一張字條,寫著「小心,五百」,當時根本不明白這是甚麼意思,亦沒記掛在心上,但奇怪的事繼續發生。「哥哥的朋友很快便離開人世了,就在他火化完成那天,我哥哥晚上要乘巴士到九龍,但當他到站要下車時,整個人卻失了重心倒在地上,送往醫院後亦宣告死亡,而最不可思議的是,他所下車的地方便是彌敦道五百號......」。

這個個案令我們有興趣作討論的是,假若事主相信朋友的勸告,或找識法高人解構被鬼跟的原因,那麼他可避過這一劫嗎?筆者請教一位法師,他認為如該靈體是沒「攞正牌」地去索命,在道法的層面上是可以化解的,但假若是牽涉了一些前世今生的孽債,那便難以逃避了。所以要了解這個案,我們只可以說是其命運的既定結局,就算死者在陰間驀然回首時,亦應不會怨天長嘆,因當初是自己沒選擇宗教力量作處理。聽眾還補充說:「我有個親戚,他不知道我哥哥已離世,他竟說某日在彌敦道,見到我哥哥與另一男士同行,我相信他必然是撞鬼了,希望哥哥與他的好友能在陰間再續友緣好了」。彌敦道五百號已變成一個鬼地方,然而香港的鬼地方真的不少,亦包括了尖沙咀廣東道某意大利名服店外。

電台主持及網上電台靈異節目主持
電郵:edmondpoon0202@yahoo.com.hk

星期二, 1月 10, 2012

一條河六國遊走


8/12/2011 卓文慧

【頭條】「Life is a kind of Travel」有人曾送我這句話。許多年來,我一直往地球不同地方走,拼湊成屬於自己的旅遊地圖,其一中段,是在早前遊畢柬埔寨後驟然發現,我竟在無意間走一條「母河」之路。
多年前,我有幸在一位達人帶領下走到青海玉樹的三江源扎曲,這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水系發源地;走在這個平均海拔達四千米、依然未被污染的地方,除了自然景致,就是淳樸的藏族人文生活,那純淨的感覺,深刻難忘,也深切感到這片淨土亟需要人類的保護和珍惜。
三江源水系其中一支向南流,成為中國的瀾滄江,再來就是湄公河,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最後由越南流出大海。回想,這是一個偶然,多年兜轉,我終於走遍河流六國流段。那些年在雲南,每每開車出遊,就與瀾滄江為伍,順江而走,經過九曲十三彎,總在說笑。然後有緣開車來到泰北金三角,住在泰北邊界的酒店,恰好就是湄公河泰、緬、寮的匯合點,那時坐小船在無形邊界浮沉,穿梭其中。養活三國人民的河水被國界劃成三個政治、生活截然不同的國度,有說不出的無奈。其後我到了最末段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最近又有機會到柬埔寨與湄公河水系合流的杜里薩河,繪畫成了我的瀾滄江水系旅遊歷程。這條流經六國的水系,是當地居民的命脈,更繪畫有我走過的旅遊歲月,記載一些也許本來不屬於我卻又在一剎那交匯的時光。

星期一, 1月 09, 2012

牛胃的磁鐵


牧場牧場牛隻胃內會放入磁鐵? 9/1/2012

【頭條】答案:牛隻放牧時往往會將鐵釘或鐵屑等吞下肚,這些尖銳的鐵製品會刺穿牛的腸胃。因此,牧場主人會預先將磁鐵餵入牛的胃內,以便將尖利鐵器吸住,避免到處移動引致受傷,積累一段時間後,再以更強力磁鐵將原先的磁鐵吸出。 ? 9/1/2012

【頭條】答案:牛隻放牧時往往會將鐵釘或鐵屑等吞下肚,這些尖銳的鐵製品會刺穿牛的腸胃。因此,牧場主人會預先將磁鐵餵入牛的胃內,以便將尖利鐵器吸住,避免到處移動引致受傷,積累一段時間後,再以更強力磁鐵將原先的磁鐵吸出。 

星期日, 1月 08, 2012

陳俊偉評《我的華麗皮囊》


天地之間的華麗皮囊 6/1/2012 陳俊偉
【東方】沒有看過艾慕杜華電影的朋友,對《我的華麗皮囊》一定嘩嘩大叫;若一直有看他的作品,就覺得驚嚇程度好「平常」。住過英國猛鬼古堡酒店,怎會對「哈囉喂」的鬼屋害怕?只是皮毛蒜事。

電影中的愛情、倫理、畸戀、性交、強姦、整容、變性、暴力、血腥、死亡,向來是這位西班牙大導演的故事元素,像中醫師,在百子櫃執來執去,弄出不同的組合,開出不同的處方,煎出不同的味道,還贈以賞心悅目的色調、會心微笑的幽默感作為嘉應子和山楂餅,讓餓壞了的戲迷藥到病除兼得到「送口」。

每次觀看艾慕杜華的作品,總有Armchair Travel之感,隨着銀幕而進入另一個角度。一來色彩感很強烈,帶着童話與超然實況味,與香港的灰天暗地、鬱鬱寡歡呈天與地的對比;二來在導演的世界中,不是沒有道德,只是身體與性事都不是甚麼忌諱,在淋浴的男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穿着短褲,床上歡好的女子不會莫名其妙地以毛巾包裹身體,與香港人對性的虛偽矯情相距十萬九千里。若果沒有錢或時間去西班牙旅行,走進戲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看過《天與地》,再看《我的華麗皮囊》,很自然會找到一些同通點:作了一些選擇,走了某一條路,然後愈踩愈深,至無法自拔。老工人斷氣前,大概說了句:「早知如此。」預定了惡果,只是回頭太難。

星期六, 1月 07, 2012

上海暖鍋


7/1/2011 李純恩

【頭條】天冷了,想在家吃一個上海暖鍋。

上海暖鍋內容豐富,一個黃銅炭爐裏,先用黃芽白打個底,然後鋪上粉絲,高湯裏,還一定要放糟魚,這樣湯底會變得酒香撲鼻,更加鮮美。

暖鍋裏不可缺少的還有鮮紅雪白的上海鹹肉,一定要放的是金黃色的雞蛋餃,蛋餃做得精緻小巧,像一個個金元寶,既討彩頭,味道也好。

還有魚丸肉丸,還有海參。

如此一個內容豐富的暖鍋,在臨近春節的冬日端上桌,熱鬧富裕,一桌人的笑容,都隨著鍋裏冒著的水汽蒸騰而起。這一頓飯,也就溫暖而窩心。

這個暖鍋,跟打邊爐吃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味道層次則更加豐富,非常「江南」,是寒冬臘月的恩物,從採辦各種材料,到生火開鍋,最後共冶一爐,由始之終,都令人幹勁十足。

如果嫌自己做太麻煩,我就會去灣仔幫襯「留園雅敘」,在那裏一樣可以吃到美味的上海暖鍋,並且還有家裏做不出的芝麻大餅,厚厚一張,又鬆又軟,配著暖鍋吃上一頓,就像在上海過冬季了。

星期五, 1月 06, 2012

古治雄:西方人眼中的金正日和北韓


西方人眼中的金正日和北韓(一) 22/12/2011 古治雄
【am730】這些天國際政治令人目不暇給,先是反共英雄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去世,後有北韓大獨裁者金正日之死,後者更佔據了英國各大報章的頭版版面。金正日在西方是極之吸引眼球的人物,相比哈維爾去世的報道的「正正經經」,金正日死訊一傳出,除了一般正經的報道外,一系列的揭秘報道充斥英媒,比起一般的領導人去世,多了一股八卦的感覺。

英國《每日電訊報》周一就立即翻出金正日情史,指他曾有七個老婆四個子女,更引用日本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嘗試把金正日的「花弗」和他小時候的家庭遭遇拉上關係,報道指金正日八歲時母親金正淑去世,父親金日成再娶之後,金正日一直和繼母金聖愛關係不佳,於是長大後就可能在其他女性身上不斷尋找失去的母愛。

132449761311566
《每日電訊報》也以「你所不知道的十項事情」(圖)為題,盡數金正日私生活和北韓莫名其妙的政策,如北韓曾向國民宣傳金正日能控制天氣;也透露金正日有飛機恐懼症,一定要坐火車才能周遊全國;火車上生活奢華,每天都會有龍蝦空運至停靠地,供金正日享用;金正日也是西方影星伊利沙白泰萊的影迷,離奇地喜愛蘭保(Rambo)和哥斯拉的電影系列等。

北韓政權一日存在,這些「新聞」將無法證實,但西方傳媒的描繪卻反映出西方人(或也包括香港人)對金正日和北韓的集體印象:反感、神秘、遙遠。西方媒體最常見形容北韓的評語,是指其為「斯大林式政體」,而金正日本人在國內也是斯大林式半人半神(Semi-god)的領袖,而這正是英國作家奧維爾的兩部小說《動物農莊》和《1984》描繪的情況。這兩部小說在英美社會是家傳戶曉的讀物,二戰過後西方河清海晏,極權主義早已變成遙遠的歷史,北韓居然還在玩科幻小說裡的一套,當中大有閱讀傳說的快感。

因此,除北韓人權狀況、六方會談等嚴肅議題外,金正日此人可供探索的空間遠不止於此,看來日後以揭秘為題的報道、書籍,將不絕於市了。

西方人眼中的金正日和北韓(二) 29/12/2011 古治雄
【am730】上回提到,西方人對北韓有種閱讀傳說的快感,事實上,北韓體制是西方冷戰後一代難以理解的存在,比如英美很早就發展出民主政體,二戰、冷戰過後,納粹德國、蘇聯相繼倒下,更加令英美遠離極權主義威脅。在這樣的歷史文本下,金正日對一般西方民眾而言,就像保存在實驗室裡的天花苗,活像已經不應存在的遠古化石,甚至還可能有點喜劇色彩。

上周一英國《獨立報》以「一個冷戰時代的現代領袖」為題形容金正日,凸顯他和當今世代的不協調感,指他在九四年接位後,世界格局已變,卻在巨變當下保持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姿態,例如把政權父傳子、子傳孫等。

當年金正日接班時,《紐時》等西方媒體最「興」食字,用上「another son rises」之類的標題,以日出日落形容北韓封建皇朝興替。如今金正日遺命傳位予幼子金正恩,十年幾過去,這標題再次用得著,北韓更像是傳說中永遠不變的古老邪惡帝國。

以西方目光而言,世上獨裁者很多,但金正日似乎是比較特別的一個,一來北韓神秘鎖國,外界對他們了解不多,只有靠傳言得知金正日的詳情,流言不能被證實,荒謬有之、騎呢有之,金正日被形容為暴君,亦大有弱智興味。

例如北韓官方一直傳言,金正日在長白山出生時,山上祥雲密布,乍現兩道彩虹,天上還有一顆新星誕生,這種東方帝王迷信,加上北韓種種認叻政策,令許多西方人心裡,除了極權,也把北韓和「低能」連上。而金正日樣子和普京、卡斯特羅等比較是搞笑多於威嚴,西方觀眾由是或竟對他有一點親切感。

電影《凸務之王》的大反派就隱隱有金正日影子,另一套電影《美國戰警:世界警察》更堂而皇之的把他當成了電影主角。以殘暴程度而言,當世恐怕沒有甚麼國家比得上北韓政權,但整體而言,西方人不見得對他比其他獨裁者更反感,可能便是形象「有功」了。

西方人眼中的金正日和北韓(三) 5/1/2012 古治雄
【am730】金正日死訊傳出後,英國是最早表態的國家之一,外相夏偉林上周一用上甚為小心的詞彙,指金正日的死對於北韓而言可能是一個「轉機」(Turning point),呼籲北韓新領導人思考重返國際社會,以此改善人民生活和重返六方會談。

英國報章也在揣測北韓局勢發展,《衛報》專欄作家蒂斯(Simon Tisdall)指北韓政體如此逆世界潮流而行,金正日在不斷以各式方法,包括核武威脅外界的同時,也不斷感到被外界威脅,北韓的外交政策根本由不安感覺塑造出來,金正日在世之時,朝鮮半島局勢已難測,一旦去世會發生甚麼事外界更無從估計,三子金正恩的接班年齡比金正日接班之時年輕二十歲,也相對少了二十年時間準備。
若北韓局勢不穩,西方會否出兵解決北韓?北韓和中國接壤,若西方出兵助南韓統一北韓,北京當然不會容許西方兵鋒直指鴨綠江,稍為了解國際政治也知不可能。但撇除現實考慮,以北韓的殘暴,若真有外國弔民伐罪,是否又說得過去?冷戰時,蘇聯一度宣揚有限主權論,指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利益高於國家主權,西方的攻擊被理解為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攻擊,今日共產主義陣營收縮,中國演化成高舉一國主權,兩者都是為了防堵西方。

早金正日數天去世的前捷克總統哈維爾卻曾高舉人權高於國家主權,到底主權和人權孰重?若人權可以凌駕主權,那外國勢力的干涉應至哪一程度為止?這都是西方政治學熱議的話題。

簡而言之,許多自由主義者都認為,國家的存在是為了保障個人,若某些國家出現重大人道危機,外國有權以保障人權之名出兵干涉。但亦有人指出,民族的自主對民族每一個人都有重要價值,即使民主自由是好東西,也必須由族群內部自己爭取,外國只能幫,卻不應直接干預,要解決北韓政權,也應由南韓出手。堅持國家主權絕對不可侵犯的學者卻少之又少,但受制現實政治,金氏王朝還在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

前新聞工作者,現赴英國進修

星期四, 1月 05, 2012

潘麗瓊去北韓


北韓的恐怖記憶 5/1/2012 潘麗瓊

【頭條】金正日一死,令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國家躍升為全球焦點,由北韓人民頓足捶胸的悲慟是真是假,到入世未深的肥仔金正恩能否繼承大業,都成為世界矚目的懸案。堂堂幾千萬人口的大國,淪為私人財產,金家會因爭產以致內戰,影響全球穩定,想想也覺顫慄。

這一切不禁令我想起了九九年底採訪南北韓休戰區板門店的往事。當時,已故南韓總統金大中邀請五十位亞洲女記者訪問南韓,我有幸在被邀之列,我們獲金大中在總統府青瓦台親自接見。

我不肯乖乖聽演說就罷了,而力爭訪問金大中,初時被嚴拒,經死纏爛打後不僅獲准發問,還獲邀坐在主家席金大中身邊,證明了鍥而不捨的價值。

後來,我們被帶到板門店採訪,最難忘是到一條充滿死亡氣味的幽暗隧道。南韓官員很悲痛地說,隧道是由北韓特工秘密挖掘,目的是潛入南韓暗殺,或做間諜刺探南韓情況。其實,北韓突擊南韓人民幾十年來沒停止過,由恐怖份子轟炸大韓客機,到綁架南韓人,到最近天安艦被擊沉,導致四十六名艦上官兵死亡。南韓人內心的憤恨和恐懼,可想而知。

走出了隧道後,站在南北韓邊界聽北韓的廣播。我不懂韓文,據官員說,北韓藉此向南韓人民宣揚朝鮮勞動黨的偉大。我很懷疑這種宣傳手法的成效,但在北韓是奏效的,日播夜播,金正日畢竟成為了神,從無治國經驗的金正恩竟成為天子,匪夷所思。

然而,真正令我崇拜的是金大中,他在北韓恐怖襲擊的陰霾下,堅持陽光政策,可惜到他逝世之日,陽光仍被野心家的烏雲蒙蔽。究竟金正恩是烏雲還是陽光,還有待觀察。

星期三, 1月 04, 2012

古代日本染色法


染紅染黑 4/1/2012 藍秀朗

【太陽】有朋友看了日本的時代劇後問我:「為甚麼古時的日本人有排黑色的牙齒?他們用墨汁染黑嗎?」染黑牙齒是古時日本貴族的風俗,上述朋友知道吃墨魚汁意粉後牙齒會被暫時染黑,誤以為墨汁可當作染料。事實是,古時的人將鐵溶入乙酸變成乙酸鐵,再把單寧酸混入乙酸鐵製造黑色的染料。乙酸又稱醋酸,跟醋屬同類型的東西,單寧酸從天然植物中可找到,葡萄酒就含有單寧酸。遠古沒有化學知識,只是從釀酒及釀醋的過程中發現那些化學作用。

貴族愛染黑,有些武士卻愛染紅。戰國時代的武將真田幸村原是豐臣家臣,豐臣家失勢後,真田幸村被德川家康放逐。直至爆發大阪冬之陣及夏之陣這兩場關鍵性戰役,已屆中年的真田決意為豐臣家出陣力戰德川軍。

將一眾真田家武士的盔甲染成紅色,那個時代紅色染料從金屬中提煉,十分罕有,染紅盔甲大費工夫。真田這樣做是為了顯示必死決心,戰事中最搶眼的是他那支紅色軍團。真田施突襲幾乎把德川家康殺死,雖然他最終陣亡,但換來後世「天下第一兵」的美譽。

古時的日本貴族和真田幸村的事跡正好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道理。真田幸村身邊的武士必定隨同染紅,貴族為顯示與別不同的身份,必定讓家族中人一齊染黑。

星期二, 1月 03, 2012

沈大成的條頭糕


櫻桃和栗子 1/1/2011 李碧華
【蘋果】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櫻桃」,一種是「栗子」。櫻桃鮮艷、亮麗,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毫無防備也毫無保留地展示人前,大家都喜歡。一咬下去滿嘴甜汁--但它的核是硬的,吃盡了肉要把核吐出來。栗子是寒冷的北方特產,山東板栗很著名。栗樹的果實,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藏起來,外殼堅實還帶芒刺,不易親近。把硬朗的外在攻克,內心軟糯甜蜜。忽然聯想起上海沈大成的蘇式糕團。創建於光緒六年(1875),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位於南京東路的名店,天天排著人龍,內進嚐麵點小吃,外賣的都是百年不變百吃不厭的十多款糕團,現已漲價,不過兩三塊錢一個還是值的。其中夾沙條頭糕是一絕,香糯細膩又不太甜,它和另一鎮店之寶雙釀團(豆沙、芝麻),餡兒看得見或可透視,但一些如金團、青團,就密實得很,吃一口才知內裏乾坤(一黃豆、一紅豆)。不管櫻桃或栗子、糕或團,其實都美味可口,它們的分別只在「外露」和「內斂」,沒有對錯,也分不了智愚。如同每個人有生活習慣,叫自己和他人開心的方式。

星期一, 1月 02, 2012

地道意大利菜


有驚喜的蒜蓉炒意粉 31/12/2011 
鍾偉民(Ray)飲食網站創辦人
【東方】最近到西環一間開張不久的意大利餐廳吃過一個蒜蓉炒意粉,其材料和製作方法都極其簡單,但味道卻出乎意料地好,特地在此介紹一下。

「蒜蓉炒意粉」這名字是我自己作出來的,該菜式的正式名稱是Aglio Olio,意思是蒜頭和油,是個意大利菜。據店主說,其製法由一位意大利廚師傳授,所用的材料極其簡單,只有蒜片、橄欖油、辣椒和意粉,僅此而已。其製法更簡單,就是用橄欖油把蒜片爆香,加入辣椒和意粉攪拌即可。材料和製法雖然簡單,但蒜味香濃,加上微微的辣味,味道調節得恰到好處,甚是難得。

店主說,製作關鍵在於用冷壓橄欖油,並把蒜片爆至金黃色。我依店主所教的方法在家中試製,並在聖誕夜款待朋友。朋友們試過後紛紛讚好,還搶著問我用甚麼調味料,味道為何如此突出?然而,當我試味之後,自己卻不太滿意,因為自問只有該店的八成水準而已。可見材料和食譜雖然一樣,但我的功力跟「原著」仍有一定距離。

這「原著」出自Piccolo餐廳,除了意粉外,該店主打意大利薄餅。店主特地在店內打造一個大型紅磚爐,類似的磚爐在意大利相當普遍,但在香港卻極為少見。用磚爐焗薄餅是傳統意大利做法,溫度可達400度,這是一般電焗爐難以達到的溫度。

店主還推介Panchetta Pizza,在薄餅中央打一隻蛋,焗至半生熟,搗爛跟薄餅同吃。我以為這是港產的創新菜式,戲稱它為「窩蛋薄餅」,想不到這原來是意大利的一種地道吃法,既新奇又有趣,不妨一試。

星期日, 1月 01, 2012

思故人


他們愛過的生命 1/1/2012 旅遊飲食寫作人陳俊偉
【東方】朋友問:「回顧2011年,你覺得怎樣?」我的2011年算過得不錯,但說不出一個「好」字,放眼四周,經濟起伏不定,樓價咄咄逼人,貧富日益懸殊,環境不斷污染,處身其中,其實沒法若無其事地說高興。

每逢聖誕及新年,傳媒頭條例牌是煙花、燈飾、派對、熱鬧、歡笑、祝願,我知道大時大節都是歌舞昇平,但未免過於公式化了吧,新聞像隔夜冷飯菜汁,鮮味全無,活力欠奉。

瞄瞄美國《紐約時報》,儘管經常爭著充當世界權威,卻真的具有優秀創造力。聖誕前便做了一個名為「The Lives They Loved」(他們愛過的生命)的計劃,廣邀讀者提供在2011年去世的親友照片及寫上一些字句。

開啟該網頁,即顯示數百張故人照片,無論百年歸老、英年早逝或未滿一年便離去,交織起來構成拼貼。相中人各具神情動態,微笑、大笑、進餐、乾杯、漫步、快跑、跳舞、釣魚、滑浪、瑜伽、午睡、曬太陽、彈結他、做鬼臉、穿上制服、披上婚紗、與愛侶擁吻,跟小孩子擁抱……整個報道,是悼念辭世的人,亦同時在讚頌生命的美。死亡不能避免,大限之前活過、愛過,就沒遺憾。在送舊與迎新之間引領大眾反思人生,《紐約時報》真讚。

中國人的墓碑,為何總貼上黑白大頭「車頭相」?若我遠去,拜託各位挑一張開心笑容兼有美食作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