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1, 2015

煙肉生菜番茄三文治

BLT 21/1/2015 鄭志文


【明報】BLT 是一種三文治,即是Bacon、Lettuce 和Tomato的第一個字母;是煙肉、生菜和番茄三文治。我很喜歡BLT,覺得這個組合在味道和口感上有特別化學作用。

不過,要吃到好味的BLT,也不是十分容易。煙肉不可以軟弱,生菜不能垂死,番茄要新鮮和較厚身。麵包也有關係,不可以太軟身,過硬又失去了和諧;可以是粗麥包或微烘多士。更傳統的,會加入小量蛋黃醬,更加好味。

出外吃BLT,預先製成的,多數不好吃,因為番茄和生菜都容易「出水」,放久了,影響了煙肉和麵包的質感。不過,Pret A Manger的BLT不錯,多數都能保持煙肉脆口。

別以為大酒店一定可靠。不少酒店咖啡室的BLT麻麻。我認為「翠華」的公司三文治比不少咖啡室的公司三文治好吃。不過,我不是要推介它的BLT。

令人驚艷的,是曾經在這裡介紹的Café Deadend的BELT。這個包並不傳統,除了BLT外,還加上一隻太陽蛋,醬汁是蜜糖芥末醬。

這是一個頗危險的組合,因為不是甚麼都可以加一隻蛋,特別是汁水淋漓的太陽蛋。這個BELT好味,除了用料新鮮和即製外,是因為那大大個的、皮脆而內裡極之鬆化的高水準麵包。

drcmcheng@yahoo.com.hk

星期二, 1月 20, 2015

慢煮紅菜頭牛舌

紅菜頭之味 20/1/2015 馬傑偉

【明報】紅菜頭,不敢惹。它血紅的顏色,太霸道,隨時把廚具、餐檯染紅。不知是否時興,家中兩個女人嚷著要吃。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可以煮什麼菜式。先試吃一小片,鮮甜多汁,但帶有根莖的微苦。

在街市與肉販聊天,他問我煮過牛舌沒有。我搖搖頭說,工夫太多!然後他就「一輪嘴」教我處理牛舌。唉,耳仔軟,我真的買了半條可怕的牛舌回家。就想到,霸道 的紅菜頭,能否配合粗壯的牛舌?直覺是可以的。先用慢火鹽水煮牛舌一小時,取出過水,冷卻後小心將苔削掉,然後厚切成片,備用。紅菜頭有個圓圓大頭,頭 頂有幾條又粗又長的莖葉,看起來很難相處。其實處理不難:洗凈後,去根鬚,切片則可。莖去葉後也十分好吃。切條,備用。

家人嘴刁,不喜歡濃味,忌油,什麼蠔油、雞粉、現成醬汁,都不准用。調味唯有用天然材料:紫洋蔥切好,大蒜小蒜,拍碎,備用。我選用Le Creuset 生鐵鍋,熱力持久均勻。先用猛火爆香蔥蒜,後加入牛舌,煎香後加紅菜頭片及番茄,最後加小量熱水,轉慢火煮一小時。打開鐵鍋時香噴噴是紅菜的美味,湯汁紫紅,牛舌也染上這霸道顏色。試味後適量加入海鹽。弄了半天,等候兩個女人回家試味,心情有點緊張,但對這一道慢煮紅菜牛舌,我是信心十足的。湯清甜,牛舌 肉質夠緊,不會煮散,長時間加熱,紅菜之味滲透肉片,一片紅菜夾一片牛舌,好鬼chewy,是以前未嘗過的好滋味。好了,試菜的時候到了。家人試吃後沒有 投訴,對我來說已是及格了。及後竟把整鍋吃完,那這道家常菜應該算是成功了罷。

星期一, 1月 19, 2015

馬家輝評《大眼睛奇緣》

大眼睛下的虛假人間 19/1/2015 馬家輝

【明報】鬼才導演添布頓近年來一直著重黑色動畫片裡那似真如幻的魔奇劇情。天馬行空異 想是布頓導演的強項。但浸泡在黑色童話太久,不禁懷疑這世界是不是真的像那些誇張大動作的布頓動畫,如此鮮艷卻那麼空洞?看來好笑卻是悲傷?新作《大眼睛奇緣》出現,布頓先生終於回來到《大魚》的那個他,2003 年的《大魚》,令許多影迷跟著他那自傳式的魔幻寫實之手法,進入父子矛盾卻親密的關係裡,理解父與子的緣分,會因時間而調換角色,因時間而通向布頓式的對 父親的依偎與愛意。

《大》說的是五O年代美國一位女畫家瑪格麗特的動人故事,基恩之傳記電影。飾演女主角的艾美亞當斯,拿了金球獎喜劇 類的最佳女主角,片中瑪格麗特是一個失婚而且沒有支柱的女人,有的只是一支畫筆,她碰到的男人都不怎麼好。這次布頓用寫實的手法來描述這位在五六十年代、 畫中人物都有一雙大眼睛的女畫家之傳記。我想是因為那畫作令布頓感興趣,那大眼睛圖畫的原型是生命底層一種黑色的幽靈,布頓本身對畫畫就很著迷,還出過一 本書畫集叫《牡蠣男孩的憂鬱之死》,他對那種黑暗的生命構圖充滿著執迷,他其實就像那大眼睛的女孩,在現實的世界找不到太光明的場景。

這部電影沒有連體姐妹沒有畸形人,沒有他慣用的黑色幽默,實實在在的把瑪格麗特的故事說一遍。布頓一向喜歡開玩笑。片中最後基恩夫妻在法庭上,現場畫畫以定真假的畫面,布頓就在窗外佈了個小局,真人瑪格麗特就坐在公園的木椅上看書。一起參與這生死決議。

有 人問為什麼瑪格麗特的畫中人都有雙憂傷的大眼睛,他們或男或女,皆多是孩童,他們多是孤獨而落寞的,沒有父母、姐妹,沒有太快樂而值得開懷大笑的童年。瑪 格麗特回答很簡單:因為眼睛是靈魂之窗。透過瑪格麗特的眼睛,就如她不太愉快的一生:在創作高峰期閉關在暗室裡作畫,有的只是一個相依為命的女兒。

這位即使安迪沃荷都讚賞的女畫家,因大眼睛而自成一格。但或就如添布頓一樣,他們都有過人的才華,可不知道在這世界如何安身,穿著一襲爬滿蚤子的華袍,不快樂的時候多,而微笑的時間少。--或因眼睛夠大,始能看到虛假的人,佈滿在世界中。

星期日, 1月 18, 2015

羊奶芝士小食

18/1/2015 鄭志文

【明報】《家庭醫生睇醫生》訪問風濕病科郭文亮醫生。在「考考你」環節,我們談到科學家利用基因轉殖山羊奶來製造生物製劑,治療一些免疫學、風濕病學的疾病。為了配合題目,我特別選用羊奶芝士製作派對小食,款待嘉賓。

材料:羊奶芝士;車厘茄(我買了紅色、橙色和黃色,增添色彩);新鮮羅勒葉;薄脆餅乾。做法:車厘茄洗淨;去籽,切成細粒。新鮮羅勒葉洗淨,切碎。把芝士塗上餅乾,放上番茄粒,最後灑上少許羅勒葉碎。

芝士是奶類製品,通常由牛、水牛、山羊和綿羊奶造成。相比牛奶,羊奶產量較少,因此羊奶芝士較為矜貴。不過,羊奶和羊奶芝士有著共同特點,就是帶有膻味,不是人人都接受到。

訪問當天,其中一位記者聽到我的「羊奶芝士」小食, 反應很大。話說她去台灣旅行,朋友家人熱情招呼,特意捧出羊奶款待。呷了一口,她的形容是「真的好膻!」,立即想吐;不過基於禮貌,只好硬著頭皮喝光。

我今次揀選法國Soignon品牌的Soft White Goat Log。純味芝士,質地柔滑,方便塗上麵包和餅乾。味道方面,不算強烈;帶有少許膻味,可以接受。入口軟化,十分creamy。大家不妨一試。

星期六, 1月 17, 2015

德叔再讀王維《雜詩》

寒梅著花未 17/1/2015 德叔

【明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的《雜詩》。全詩二十字,淺白平實,沒有用典。小學時不用教師解析,都能明白其中意思。兒子五歲時,我選了若干較簡單淺白的詩歌給他唱誦,這是其一。幾十年來,對此詩一直掉以輕心,沒有留意其中深意。

五十年後重讀此詩,才發現王維這個大詩人,在詩中問了個很「低B」,甚至不易理喻的問題:寒梅著花未?

古時通訊系統不健全,沒有電訊電郵電視,家書抵萬金!難得遇到故鄉有人來,應該問些重要的情事;也許是令人牽掛的家人親戚,也許是少時玩伴。使遊子魂牽夢縈的,豈會(只)是窗前寒梅?

近月偶然再讀初唐詩人宋之問的五絕《渡漢江》,方恍然大悟。宋之問被貶謫當年蠻荒之地的廣東羅定,卻逃走回鄉,途經漢江,寫下名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久絕音訊,思鄉情切,人之常情。理應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卻心有所怯,以致不敢問。皆因驚怕聽到不如意的壞消息,傷了好願望。

這種心情,大概只有經歷過風霜打擊,人情起落,方能明白。所以詩人此際強自抑制情緒,不敢問來人。王維的情相似,故只敢問句無關痛癢的「寒梅著花未」。

由是想到:怎樣才是「明白」或「讀懂」一首詩?

小六時初看《阿Q 正傳》,只覺阿Q可笑。中四時再看阿Q,便覺其可憐。大四時重讀,則覺國運/人性可悲;方(似乎)明白革命尚未成功的意思。

chantakhang@gmail.com

星期日, 1月 11, 2015

馬家輝看《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年少時代 11/1/2015 馬家輝

【明報】首先,我們看見電影海報,那個仰望著天空,無笑意的男童,躺在草地之上,百無聊賴,我們 會以為這是一個小男孩的故事。但是,這部得到去年柏林影展銀熊導演獎的電影,情節橫跨十二年,同一個男童,就這樣一年一年的,在拍攝過程中,我們親見他長 大,他的少年期、青春期,他的姐姐他的父母,他被一年年時光之塑成的那個男孩,由惶惑到堅定,由無助到自信,那樣的人生前半段,變了髮型變了聲音,眼神成 熟而笑容開始有了自信。

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沒有太多哲學式的說法,留了白,反而增添了令人憂傷的氛圍。片中的父親,亦是《日出之前》的男主角的伊桑霍克,也一樣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拍下這又是紀錄又是劇情的電影,也幸好片中的主角們都好好健康的活著,這部電影完成,演員們亦記錄了自 己的青春,記錄流逝的歲月。

雖然《我》是以這種特殊的形式所拍成的少年成長日記,若以為僅止於這樣的噱頭,那就太小看導演的功力。這樣的拍法當然是耳目一新,可導演更加關注在一個美國男孩的青春青澀之困惑與苦惱。

男 主角艾拉薩爾蒙由6歲的稚兒到18歲時上大學前,經歷的其實是平凡的人生,那樣的故事,我們在美國的街頭,一下就可以揀出幾個:父母離異,有過幾個後母後 父,不有錢,也不是特別聰明的學生,俯首可及的如那一排排美國小鎮的一模一樣不起眼的小屋。只有進入到室內,才能窺見內在的差異。

平 凡,正因如此,孩子梅森的眼睛所凝視就是我們每日所見那個真實的世界,並以這樣無趣但必要經歷的人生開始,一直到初嘗愛情,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一個攝影師, 那一點一滴的轉變,我們宛如坐在台下的父母,一同參與了這個男孩的成年禮,他的眼神、他的神情都是這個人,但,時間洗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內在那個男孩已 經緩緩退位,下來我們可以預見是一個男人出現,他的母親在後來大哭,亦是這樣的味,孩子長大,父母漸老,位置如旋轉之舞台,易位。那個憂鬱的小男孩或仍 是帶著淡淡哀愁的眼神,不過,他已不驚不怖,時間給了他充足的力量,去正視未來。

正因為導演理看到了平凡男孩令人心動之處,亦或說,是導演開發所有平凡男孩的魅力,那淡如水的青春,才有了芳香。而所有的感動,亦來自那蒼白的少年時期之共鳴。

星期六, 1月 10, 2015

悲台灣

另一個台灣 9/1/2015 馬家輝

【明報】陳水扁「保外就醫」一個月,理由是,病情嚴重,監獄生涯有礙治療,必須回家靜養直至病情好轉,而一旦好轉,便須回籠坐牢去也。對於此事,不知道坐在福爾摩沙牢房內的數以萬計的高齡囚犯有何感想?怎麼會不生氣?囚犯家屬怎麼會不聯署抗議,替獄中人爭取相同待遇?

台灣司法,可真讓看重法治的香港人看傻了眼。

司法部門有個官方說法,指經醫療團隊診斷,陳水扁腦內出現多個退化區域,「病況不輕」,故應「暫時」回家云云。如此禮遇,顯然極不公平。陳水扁雖是前總統, 但經判刑,並且是重刑,並且是多個案件的重刑,呆在獄中區區六年即被保出,不能不說是對台灣司法的嚴重侮辱與踐踏。到了陳水扁這年紀,六十四歲,坦白說, 誰的身體沒有退化?尤其坐在歲月沉淪的牢房裡,想不退化也得退化,難道獄中數以萬計的高齡囚犯皆無此煩惱,只有陳水扁有?為什麼他們得不到數十人的醫療團 隊診斷,只有陳水扁有?暫放陳水扁,等於打了他們一個大大的耳光,當吳淑珍在電視鏡頭前跟丈夫相擁而泣,其他高齡囚犯的配偶看在眼內,難道不會生氣?生氣 了,難道不會抗議?台灣人不是向來執著「愛拚才會贏」嗎?這回,為什麼默不吭聲,不衝出來,拚一下,替獄中人拚回一個對等待遇?「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或許是真的。但定罪後的待遇是否相同,又是另一回事了。

回家之後的陳水扁不斷受到祝福,自是另一種荒誕戲謔了。他目前只是保外就醫,為 期一個月,須於二月上旬接受複驗,若認為改善進度良好,便要回籠,支持者聲嘶力竭地叫他加油康復,豈不等同祝願他快快回去坐牢?豈不幫倒忙?豈不靠害?大 家心裡顯然是明白的,保外就醫純屬政治決定,是藍綠相鬥而綠勝藍敗的政治結局,是把台灣法治公道拋諸腦後的政治把戲,跟健康根本無關,放他出來,就是放 了,不可能再把他關回去了,放的與被放的,看的與被看的,皆在演戲,誰也沒把法治放在眼內,據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每年的亂花台灣政府公帑的「台灣月」活動告 訴我們,台灣文化貴在真誠,但中天和東森新聞之類的媒體讓我們目睹了另一個台灣:從南到北,台灣人都在虛偽,所謂真誠也者,只在作家的文字裡、唱家的歌詞 裡、舞台的跳躍裡、誠品的佈置裡。這樣的台灣讓人看不起,更,讓愛者心痛。

此時此刻陳水扁
 10/1/2015 馬家輝

【明報】再討厭陳水扁的人亦沒法不對他的鬥爭能力寫個服字。多罪纏身,罪判終身,竟然可裝瘋作偽而爭取到保外就醫,一別牢門,想他重新回籠實在困難,此時此刻的他, 坐在家裡,一邊跟吳淑珍喝雞湯、吃麵線,心裡想著的肯定不是如何康復療養而是怎樣對馬英九有仇報仇;小馬哥兩年後下台,一旦政黨輪替,有人預言他很可能被 司法鬥臭,若為事實,背後必有阿扁這位影武者,他的一對小眼睛充滿仇恨之火,不以牙還牙,他誓不罷休。陳水扁坐牢,涉及官司多宗,包括海外洗錢,包括國費 私吞,包括收錢賣官,包括操弄合併,包括介入招標,幾乎所有能夠想像的以權謀私的勾當他都做了,並且由老婆到兒子到媳婦皆涉事其中,也皆被定罪,可笑的 是,除了陳水扁,其他人皆不曾坐牢,頂多只被短暫收押候查候審,例如兒子和媳婦於認罪後只須還錢及罰錢即可了事,吳淑珍雖遭判刑,卻亦因殘疾而竟被牢房拒收,故一直在南部的億萬豪宅裡養尊處優。至於阿扁,坐完幾年牢,竟亦可因「病」回家,彷彿先前的種種胡作非為皆屬小事,重重舉起,輕輕放下,終令原先留給 世人的「就算是總統也要坐牢」的良好法治印象全盤崩潰。法治夢一場,民主制度失去了法治基礎,遂成假局,亦是假的。假貨台灣,讓「哈台」之人無不心痛。

扁 家貪瀆判刑的荒誕還不限於此呢。阿扁一家貪污,對不對?一方貪污,總也有一方賄吧,請你查查新聞,到底涉及扁案的那些企業家,有幾個是坐了牢的?是不是幾 乎半個也沒有?有的那一兩個,不是最檯面的老闆而只是老闆家臣,真正的老闆,有些雖被判刑,卻上訴再上訴,拖延再拖延,沒完沒了,根本到死亦不必坐牢;有 些呢,例如101大樓首任董事長陳敏薰,行賄扁嫂, 爭取擔任國企證券企業董事長,嚴重官商勾結,涉款台幣一千萬元,五年多以前開審,判刑一年六個月;翌年,二審改判八個月,聲明不得緩刑;又翌年,三審推翻 二審,發回高等法院重審;再翌年,再審,再改判十個月,卻可緩刑三年,也就是說,這個富二代婆娘不必坐半天牢,仍可每天把頭髮梳得整齊漂亮,提著數十萬元 的愛馬仕手袋到忠孝東路做微整形以保容顏。偽顏台灣,親痛仇快,說到底,都是中國人。

星期四, 1月 08, 2015

譚炳文的出色配音

音波功 8/1/2015 馬家輝

【明報】自 有電視廣播以來,好幾個世代的香港人都是在配音演員的努力付出之下獲得娛樂滿足,於這些專業者,配音固然是賺錢餬口的工作,卻亦是對此城的實質貢獻,他們 替電視台從世界各地搜購回來的劇集注入了牽動大眾共鳴的生命力,配音演出在互聯網尚未出現的沉靜年代裡,便是最精彩的「二次創作」。他們以聲音為畫筆,替 來路娛樂塗上本地色彩。

林保全是其一,另外尚有更全面的代表者,譬如說,譚炳文。

去年十一月十四日,譚炳文先生八十歲,齯齒之年,鮐背之壽,獲電視台頒發「萬千星輝專業演員大獎」和「終身成就獎」,固屬喜事,卻其實不成比例,特區政府理應代表香港人給他一個認真的榮譽;給譚先生一個勳章,絕不為過。

外地劇集初現香港時,觀眾尚未習慣聽原文而看字幕,只倚靠配音演繹,隱身幕後的配音者等於半個演員,演技和表情銘刻在語調抑揚裡,悲與喜,狂與善,千變萬化 的情緒皆透過聲音傳給觀眾,觀眾既用眼睛看戲,其實亦是用耳朵聽戲,配音者像揮舞小棒子的煉金術士,點石成金,點金成鑽,召喚觀眾/聽眾的喜怒哀樂。所謂 擁有一把好嗓子,不止是指咬字清晰、中氣夠,或音調悅耳,而更是懂得準確傳達人物角色的狀態意涵,把聲音化為信息,把觀眾牽引到戲裡。

配音過程難免有加油添醋的「創作」空間,但專業配音員明白什麼叫做自制,要加要添,亦有分寸,不會吞掉關鍵的對白或情緒,只是在枝節上略為修飾,讓角色的性 格稜角更顯鮮明。或許這樣說好了:聲音本就是演技的一部分,用另一把聲音取代原音,被取代的便不止是聲音而更是演技,所以,配音員參與了演出,以隱身人的 姿態站在幕前演員的旁邊,只是觀眾不察,沒看見這群影武者,卻深受他們的「音波功」推拉。

譚炳文於廿多歲已開展配音工作,從台劇《包青 天》的包拯到美劇《查理的天使》的查理,都是他的聲音,尚有不計其數的其他角色,年輕的年老的,搞笑的嚴肅的,以至動畫卡通和模型恐龍,皆曾接受過他的聲 音灌溉,乃得在觀眾/聽眾心中滋潤成長。至於真人演出,從劇集到電影,都有譚先生的身影,以至《歡樂今宵》裡的主持和諧角,亦見譚先生的揮灑;那就不止是聲演而更是音容俱現。

在香港「東方荷李活」背後,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可磨滅的聲音貢獻,別忽略他們,請尊重他們。

星期日, 1月 04, 2015

真正的失去

失去 28/12/2014 塵翎

【明報】近讀梁文道一篇文章,有句子如此:「一回想,才發現過去十多年來在大陸認識的朋友,幾乎竟有一半蒙難。不是坐過牢,就是正在坐牢;不是失去了工作,就是接近失業的邊緣;不是流亡,就是處在一種不能回國或者不敢回國的尷尬狀態。」怵目驚心。歲晚思之感觸更深。

我 和梁君的交友圈子應該不大相同,若有重疊的地方,也不過是讀書人、媒體人、文化人的圈子其實很小,大江南北繞一圈也就那樣,那些人。有些認識得深,有些只 是淺交,或者在某個交流的場合碰過面,以年齡和資歷來說都是前輩,或是老成持重的同輩,在我眼中是神采飛揚的一代人。十多年來,死的死,傷的傷,敗的敗, 傷痕纍纍,壯志已泯。我不說是誰了,但我想起他們的名字就心痛淚流,徹夜難眠,而這不忍還不能大聲疾呼,怕幫倒忙連累人,只能在筆下委婉哀鳴。人生識字憂 患始,蘇軾明辨如斯。

他們做錯了什麼?僅僅是,在那樣的地方,想做有用的人,於己於社會,有一點作為,是那麼難。

這裡有雨傘運動,常聞有人道,當權者「失去了一整代人」,恕不能苟同,實在它何曾擁有過。若然不曾擁有,何談失去?

反 之,在那遙遠的地方,就確確實實失去了一代人。因為那些人那代人,確實曾用心愛過,付出過,曾願意相信,希望做一點什麼,比較有用的事情,真正開放進步的 事情。愈是癡心愈是用心,下場就愈是蒼涼。剩下來的,已經懂得了,放下了,背對背生活著,日以繼夜生活著,無痛無憂,不再回頭。

星期六, 1月 03, 2015

廖碧兒《夢》

感情上應該要播《叮噹主題曲》,但這兩天都是這首現在仍然未記熟歌詞的新主題曲,大概因為每逢手機開鎖必定在心裡唱一次副歌。
縱使藤子.F.不二雄先生已離開十八年,直到林保全先生逝世,才覺得《叮噹》真真正正的完結。

夢 廖碧兒
曲:黑須克彥 詞:余皓文 編:葉肇中

猶如在夢幻國 神奇力量贈我 袋仔的百寶
同遊萬象太空 銀河上面捕捉 光陰的美好
難題若是遇到 隨時隨地就變身 彷彿滿腹靈感
快飛往怡神無愁樂國 挽手跟星光閃閃跳舞
隨意踏進這扇門 讓理想得到夢變真
越過鐵路和郊野 轉眼再現夢快車
Sha la la la la 陪伴我一起歌唱
高聲安歌 同樂去踏踏步
Doraemon 讓此刻不會老 夢境終可以達到
Sha la la la la 陪伴我一起歌唱
高聲安歌 同樂去踏踏步
Doraemon 讓此刻不會老 美景將可以望見得到

星期四, 1月 01, 2015

哀不出來

為死去的愛人泛起什麼 1/1/2015 阮釋然

【明報】我外婆過世後,跟好友談及對親友死亡的看法(他身邊剛巧接二連三發生這種不幸事,那陣子不得不暫停大學學業,不停來回於外國與香港)。他分享自己的經 歷。「我家族傳統觀念特別重。」他說,「辦喪事不能在香港,必須大鑼大鼓的回中國鄉下,因此不管花多少錢,我也必須坐飛機回香港,再上大陸。親戚安排那儀 式的排場已經誇張得不可理解了!」他接著形容那些鋪天蓋地、日日夜夜燒不盡的陰司紙;轟轟吵吵的火藥;使人張不開眼的煙海。「進行幾十小時!簡直是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浪費紙張,極不環保!假情假意弔喪的親戚雖不少……」他斷了一下,然後說,「但重點是……我母親跟外婆哭得很厲害,茶飯不思。相反我卻表現得很冷靜。我疑惑,這種反應是否顯示我無情冷血。」我告訴他,當初外婆死的時,我沒有流過一滴淚,之後也沒有夢到她,或者產生特別想念之類的強烈感情。只 有一股模稜兩可的無奈。淡薄的哀愁像空心的崖洞。儘管我最愛她,然而人總有一死,哭也無濟於事。我說。

「我也是這樣想。但……」他嘆了口氣,若有所思的說: 「也許,我們新一代所屬的世界已經跟舊世界差很遠。」現代世界太過複雜,過去「單純而絕對」的感情已經不再「單純而絕對」。信仰如是,也許我們對最愛的人死去的感情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