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08, 2015

譚炳文的出色配音

音波功 8/1/2015 馬家輝

【明報】自 有電視廣播以來,好幾個世代的香港人都是在配音演員的努力付出之下獲得娛樂滿足,於這些專業者,配音固然是賺錢餬口的工作,卻亦是對此城的實質貢獻,他們 替電視台從世界各地搜購回來的劇集注入了牽動大眾共鳴的生命力,配音演出在互聯網尚未出現的沉靜年代裡,便是最精彩的「二次創作」。他們以聲音為畫筆,替 來路娛樂塗上本地色彩。

林保全是其一,另外尚有更全面的代表者,譬如說,譚炳文。

去年十一月十四日,譚炳文先生八十歲,齯齒之年,鮐背之壽,獲電視台頒發「萬千星輝專業演員大獎」和「終身成就獎」,固屬喜事,卻其實不成比例,特區政府理應代表香港人給他一個認真的榮譽;給譚先生一個勳章,絕不為過。

外地劇集初現香港時,觀眾尚未習慣聽原文而看字幕,只倚靠配音演繹,隱身幕後的配音者等於半個演員,演技和表情銘刻在語調抑揚裡,悲與喜,狂與善,千變萬化 的情緒皆透過聲音傳給觀眾,觀眾既用眼睛看戲,其實亦是用耳朵聽戲,配音者像揮舞小棒子的煉金術士,點石成金,點金成鑽,召喚觀眾/聽眾的喜怒哀樂。所謂 擁有一把好嗓子,不止是指咬字清晰、中氣夠,或音調悅耳,而更是懂得準確傳達人物角色的狀態意涵,把聲音化為信息,把觀眾牽引到戲裡。

配音過程難免有加油添醋的「創作」空間,但專業配音員明白什麼叫做自制,要加要添,亦有分寸,不會吞掉關鍵的對白或情緒,只是在枝節上略為修飾,讓角色的性 格稜角更顯鮮明。或許這樣說好了:聲音本就是演技的一部分,用另一把聲音取代原音,被取代的便不止是聲音而更是演技,所以,配音員參與了演出,以隱身人的 姿態站在幕前演員的旁邊,只是觀眾不察,沒看見這群影武者,卻深受他們的「音波功」推拉。

譚炳文於廿多歲已開展配音工作,從台劇《包青 天》的包拯到美劇《查理的天使》的查理,都是他的聲音,尚有不計其數的其他角色,年輕的年老的,搞笑的嚴肅的,以至動畫卡通和模型恐龍,皆曾接受過他的聲 音灌溉,乃得在觀眾/聽眾心中滋潤成長。至於真人演出,從劇集到電影,都有譚先生的身影,以至《歡樂今宵》裡的主持和諧角,亦見譚先生的揮灑;那就不止是聲演而更是音容俱現。

在香港「東方荷李活」背後,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可磨滅的聲音貢獻,別忽略他們,請尊重他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