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31, 2014

慶祝快樂年又到,笑聲送舊年

大年初一,祝各位

身心健康
事事順心

正在聽電視,例牌賀年節目又搞無厘頭馬年倒數,九唔搭八到極點。
之前黃子華的歌聲足以令人打爆電視,但欣賞子華的人不會在意,歌詞才是重點。
聽到鼓聲連忙出來看是何方獅隊,原來是夏國璋。比起剛才在商場看到的糖果色調彩燈獅子,突然覺得電視前的順眼得多。
繼續有人唱歌,恨不得打爆電視,懷疑有人不喜歡過年,就是長年累月受不知所謂的賀年串燒歌疲勞轟炸所致。

咦?本文好像沒有標題那樣歡快啊?因為上年也是以賀年歌起題呀,今年照舊。

星期四, 1月 30, 2014

飛地一瞥

看維基有關飛地的條目已可玩味半天。

飛地 30/1/2014 林日曦

【東方】小時候不認真讀書,我就是等到遊訪柏林那時,才知道甚麼叫飛地。

飛地(Enclave)意指一個地區的土地,被另一地區完全包圍的部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昨天談到的西柏林,其土地分離於西德國土,被東德國土完全包圍。

我對飛地產生興趣,是因為能夠產生飛地這種正常情況下不常存在的奇怪國土分布,其背後必然頂著一些獨特的歷史故事。

像梵蒂岡完全置於意大利羅馬之內,源於公元756年,當時的法蘭克王國國王把羅馬城及其周邊地區獻給天主教教宗,是為教宗國,及至1870年被意大利攻陷而亡國,1929年又因意大利再度承認聖座為主權國家,而發展出現今的梵蒂岡城國。

東至印度與孟加拉,又因印巴戰爭等因素,形成了一個怪異的飛地。在孟加拉鄰近印度的地區,存在著一塊屬於印度的飛地;在這塊飛地之中,又有一塊屬於孟加拉的飛地;而在這塊飛地中的飛地中,又包含著一塊屬於印度的飛地,死未!

別以為飛地都離我們很遠,近至從前的九龍城寨,也是一塊飛地。根據大清跟英國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不同於英屬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九龍城寨是屬於中國管轄的。只是殖民地後期共產黨已放棄管轄,讓九龍城寨成為港府、中方、英方三不管的地帶。

再近一點,就位於中國境內的深圳灣管制站,也是一塊飛地,由中國租給香港政府以作海關之用,租期至2047年6月30日。

再近一點點,也許在你女朋友/男朋友的家中,亦有一塊屬於你的飛地?

星期三, 1月 29, 2014

脫北者的奇遇

用多少錢幫陌生人? 29/1/2014 張宏艷 

【晴報】在互聯網鍵入Hyeonseo Lee,你會看到一段很不平凡的經歷。這位長髮美女生於北韓,14歲偷渡到中國,11年後遷往南韓,積極協助脫離北韓的人。

她有一次「陌生人奇遇」,比小說更令人意外。

話說她投奔自由後,有一天獲知北韓的家人將被捕,她於是千里迢迢帶家人秘密潛入中國,再逃至東南亞。可惜,家人在老撾被補,官員要收錢才肯放人,她卻沒錢營救。

眼看距離自由只有咫尺之遙,卻隨時家破人亡,街上一個陌生人知道其困境後,竟馬上去提款機按錢給她,協助她一家逃出生天。「我不是幫助你,而是幫助北韓的人民。」他說。

李女士其後成為支援脫北者的積極活動家,仍念念不忘,公開在演講中向這位陌生人致謝。這位神秘人到底是誰?媒體紛紛起底,終於在澳洲找到善長Dick Stolp,他救了李家,更多脫北者其後因李女士而獲救,惠澤深遠。而他當年付的錢,是645英鎊。

星期五, 1月 24, 2014

賤物感人

24/1/2014 歐陽應霽

【明報】人在德化,面前既有讓人小心供奉的象牙白瓷各式佛像神像,有幸能請得一尊回家肯定是個緣分。但現實中更叫人震撼的是,我在有如廢墟的路邊破舊柵架倉庫裡,在建築簡陋得勉強可以承重的幾層毫無修飾的鋼筋水泥裸露的樓房裡,一下子看到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各式日用陶瓷器物,茶杯咖啡杯餐碟魚碟湯碗飯碗奶瓶糖罐茶壺烤盤……從輕放掌中到雙手捧不起的,從純白到各種顏色釉彩,從簡約方圓無裝飾到各種造 型添加各種圖案紋樣,堆疊如山,封塵日久,原來都只是這十年八年內在德化的各家替國外品牌作代工的次貨退貨,更不要說如果更有懂門路的更深入探索,可以在某些倒閉的國營老廠的倉庫裡覓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用瓷。這些當年的日常家用品是大時代的見證,在今天「出土」循環再用就成了民間傳奇,甚受好奇的新一 代歡迎熱捧。

作為設計工作者,作為民間陶瓷器物的應用愛好者,日常廚房餐桌更是我的生活工作重心,所以身處這批曾經設計但頓失本來身分 和價值的「賤物」當中,感慨良多,更難免有些傷感。當然大可以把這看作生產過程中的「合理」損耗,但不能把這些產品upcycle再利用就是對地球資源的虛耗破壞。有危就有機,我也慶幸有緣到此,腦筋開始在轉,創意點子和行動醞釀中--

星期四, 1月 23, 2014

不笑無罪

開懷時才笑 23/1/2014 林日曦

【東方】除了職業所限,例如當演員,或者於服務業上班時需要有職業笑容之外,這些人的公餘時候,或者其他不歸此類的人的所有時間,就好應該根據自身的性格、心情和喜好來管理臉部表情,亦即不作任何管理,由它自由發揮,傷心便哭,開懷便笑,沒特別情緒時便目無表情。

這世上就是有人經常笑,有人不常笑,喜歡笑的人最好,自己開心,身邊的人也開心;相反不常笑的人,就經常搞垮周遭氣氛。

不 常笑的人當中,又分為刻意要別人難受的,和無意要別人難受的。刻意黑面的人,其心也黑,人人得而誅之;無意要別人難受者,只單純不喜歡笑,雖然得到的結果 也是令到集體氣氛下沉,以及人際關係不佳,但其出發點沒有要令別人難受,也就無罪可言。那麼無意令別人難受者是否應練習假笑,就因人而定。假笑者可能換來 人緣,可令自己事事順心;不喜歡假笑者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但不用為管理表情而勞累,也可自得其樂。

我從小就懶於假笑,所以除了認真開懷 之時,其他時候基本上撲克臉一塊。大部分人對我的第一個印象都是惡眉惡眼,人人敬而遠之。其實我只是沒交出表情而已,並無惡意的。還小的時候會為我這塊黑 面而失落,但又不擅於皮笑肉不笑,也未夠能耐令自己天天快樂到死,惟有順其自然,直至長大後就由得自己黑面。

我們黑面,只因想開懷時才笑。

讀讀我最新出版的雜文選《黑面》吧,其實像我這樣的人,都是沒有惡意的。

網址:www.facebook.com/linrixi

星期三, 1月 22, 2014

演藝節目需要說明書

22/1/2014 甄小慧

【信報】 買樓要看樓盤,看售樓書,比較發展商的聲譽。買股票要看公司業績,要參考分析員的報告,時刻觀察價格波動。買馬,要刨馬經,看排位,看練馬師心水,看賽後 檢討。就算去超級市場買新產品,也有試食,有推銷員講解食物的煮法、出產來源和營養價值。你買不買,信不信是其次,消費者總會得到資訊,下次遇到同類產 品,就可以作出決定。即使是個別的商業推銷,也會惠及整個行業產品。

文藝節目是為了提升大眾的文化,有頗大的公益成分,但香港的演藝行 業,在資訊方面,卻是吝嗇得很。觀眾在購票看舞蹈或話劇時,少有藝評資訊分析,新作品多數沒有節目精選提供,行政人員要觀眾憑什麼依據,決定買票入場呢? 難道表演藝術是一個不愁觀眾的行業?難道演藝市場是非理性亢奮的嗎?是的,很多人買電器不看說明書,但你敢買沒有說明書的電器嗎?同理,我們不一定要看藝 術資訊,但觀看之後有疑問,或記不得內容,也會拿來看看的。

舞台不是省油的燈
香港製作成本高昂,舞台不是省油的燈。康文署主辦 的演藝節目,舞台製作不菲,現場演出三五場,台前幕後的經營,動輒幾十萬元,理應做好市場分析,制訂宣傳策略,保證賣個滿堂紅才是划算。為何官方十年不 變,宣傳只得三步曲;單張、廣告、宣傳稿?主辦機構沒有為節目拍攝宣傳片、沒有綵排花絮、沒有藝術家專訪,最致命的是沒有給予小團體宣傳費,藝術行政人要 拍宣傳短片上載到面書專頁,或請臨時工去學校或公司推廣,都力有不逮,無從吸納新觀眾,只好游說圈中好友及舊觀眾購票,心驚膽跳,走一個少一個。

宣 傳系列式節目和重演的節目容易,因為有先例可循,有評論可依,觀眾會重複入場,陌生的觀眾也許有相熟的擁躉帶入場,台上台下熱情互動。然而,當局錯以為節 目重演沒有號召力,市場已在首演時飽和,故此在劇院檔期長年緊張的情況下,官方寧願主辦新節目。藝發局的「差額資助」原則和康文署的「委約資助」條件,每 每鼓勵全新創作。試問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加上流動人口,超過一千萬,有這麼容易飽和嗎?

港府並不缺錢。評論之匱乏、宣傳內容之空泛、推 廣手法之守舊,是一個好似蛇咬尾(Ouroboros)的死結,是個結構性的問題:政府無意鼓勵主流文化或建立香港文化形象,公共資助採用差額資助方式, 鼓勵創新而不提倡重演,場地政策不支援演藝團體重演以賺取利潤,演藝團體面對這種資助方式,採取適應行動,也變得官僚化,其行為反饋於政府,如是者循環往 復,幾十年到如今。

鼓勵創新不倡重演

至於不知情的觀眾,只能靠自己找到資訊。他們也認為藝團不是牟利機構,沒有強勁宣傳是常見,演藝事業應該賠本的,政府來包底就是,反正交稅就是這樣用。

藝術推廣做得好,就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即使市民不入場觀看,閱讀節目介紹和評論,就已經達到文化教育的目的,撒下日後的種子。觀眾有空閒時間,有錢買票入 場,是難得的,不能入場的,就要有替代的途徑,例如台灣電視會播古典芭蕾舞,台北兩廳院會辦一份有文有路的《PAR表演藝術》雜誌。由電視到劇院,知識深 度層層遞進;民間電視台為大眾提供基礎藝術欣賞機會,國家劇院的講座及雜誌承載專業分析和評論,喜歡藝術的市民,可以拾級而上,提升自己。這是藝術推廣, 也是藝術教育,甚至是文化的民主化。

資訊不對稱,經濟上是不公平的交易,政治上是不民主的制度。藝術推廣內容單薄,目的是資訊控制:提 供愈少節目內容,過濾爭議訊息,杜絕那些由藝術討論延至社會輿論的機會,更避免受政府資助的藝術家,透過政府的宣傳揶揄政府。總之,一人少句,多一事不如 少一事,推廣單張還是寫少一點吧。

星期二, 1月 21, 2014

乾兒子

兒子乾了 21/1/2014 雲海

【太陽】有些新聞本身已怪誕,看了畫面就更覺怪誕!

話 說在2013年8月13日,山東煙台大學生命科學系一名叫蔣民的大四男生,跟同宿舍的同學們說他要去看流星雨,獨自離開後就再也沒回來,人們打他的電話已是停機狀態。同學們相當焦急,甚至登報尋人,但始終沒有蔣民的消息。要知道在大陸一位年輕人忽然離奇消失,有好多可能性,會不會是被割腎謀殺呢?會不會是 欠債出逃呢?又會不會是出現精神問題呢?

自從蔣民父母得悉他失蹤之後,便從泰安市趕到了煙台,並報了警;可憐的兩老一邊在其學校附近打工, 一邊等待孩子的消息。過了幾個月,即12月1日,蔣民被找到了,但找到的卻是他的屍體,而且是件乾屍!是一位老師發現的,地點是離煙台大學研究生宿舍不遠,一棟未建成的廢棄大樓。

看著人們帶著山東電視台之記者去到現場,鏡頭所見是非常詭異之畫面,一個清晰的人形輪廓在二樓地上,就是乾屍躺著之位置!若重組案情的話,是當晚蔣民一人走到廢樓的七樓,打算看流星雨,沒想到七樓地面有些沒有蓋的地洞,由於當時太黑,他一腳踏空,就由七樓直跌落二樓,可能是馬上死亡,也可能是昏迷後失救致死!屍體就一直躺著,一路無人發現,直至乾了!真難想像當兩老本以為兒子快學有所成之際,卻看到兒子已成乾 屍, 心理會是甚麼狀況呢?

星期日, 1月 19, 2014

外科手術手套由來

手套 19/1/2014 鍾尚志

【蘋果】外科醫生做手術時為甚麼要帶上手套?

是為了病人,不被醫生手上的細菌感染?還是保護醫生不給病人的體液或血液污染?

十 九世紀時,大家還未知道細菌是傷口發炎的元凶,外科醫生穿著便衣,手也不洗就拿起手術刀,手術後傷口發炎及因感染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到1847年維也納 的Semmelweiss教授要求醫生接生前要以消毒藥水洗手。這簡單的動作,令產婦感染產褥熱的死亡率由15%降低到1%。蘇格蘭格拉斯哥的 Lister醫生,提倡向手術儀器及傷口噴灑石炭酸(Carbolic acid)來殺菌,大大減低壞疽的發生,傷口受污染了的病人,也能搶救回來。

但當美國外科的鼻祖William Halsted醫生把這方法引入到約翰普金斯大學醫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時侯,卻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他手術室的護士長Caroline Hampton女士,對殺菌劑敏感,一碰到殺菌劑,雙手就起水泡。

Halsted醫生當時正在追求Hampton女士,看到她的纖纖玉手給殺菌劑折磨得不似人形,自然心疼到不得了。他馬上去信給Goodyear輪胎廠,要求輪胎廠用做車胎的橡膠,為他的愛人做一對手套。Hampton女士帶上的,就是歷史上第一對外科手套。

半年後Halsted醫生和Hampton護士共諧連理。

手術儀器要徹底消毒、手術時要穿無菌手術衣及手套、手術室的無菌常規、下刀前皮膚要塗消毒藥水……這些我們在手術室裏習以為常的規矩,都是後話。外科手套的背後,原來有一段鮮為人知道的愛情故事!

星期五, 1月 17, 2014

烚蛋奇招

林式蛋沙律 17/1/2014 林燕妮

【明報】雞蛋可說是家庭恩物吧。從小到大, 成長過程中總有雞蛋出現,除非有雞蛋敏感症,否則雞蛋絕對是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好材料。

雞蛋的食法與配搭可多,信手拈來的有,炒蛋、太陽蛋、荷包蛋、蒸水蛋、燉蛋、奄列、醋蛋、烚蛋……還有什麼特別好介紹,也不妨告之。

朋友說看那個為男女牽紅線的節目《非誠勿擾》中,有次有個胖胖的男生為一個已離婚的女子而來。最後的一段愛的宣言是,因為女的連如何烚熟一隻雞蛋也不會,所以他會為她煮蛋、為她與她的寶貝製造許多好吃食物,大不了再送個煮蛋機給她。

那女的被男的一番話感動了,結果有沒有牽手已不是要點,而是朋友認為一個男生為個連煮蛋也不會的女性而來,已是一種誠懇的表現。朋友也沒有告訴我答案,她明白愛情需要雙方情願,也包括第一眼的感覺。

不過,聽到一個這樣的煮蛋故事,除了動人外,也令自己發覺原來許多人對煮蛋有一定的問題。

要煮好一隻蛋, 其實也不容易,太生會讓蛋黃流滿一碟,太熟又硬繃繃的。太陽蛋、反蛋都要有一定技巧,至於蒸水蛋也是有秘技, 朋友叫我用保鮮紙包著,隔冷水蒸,那便不怕蛋蛋出痘皮,不過始終沒有試過,因為一蛋一蛋殼水的分量總搞不清,倒不如來個自己的至愛吃蛋法--烚雞蛋。蛋沙 律加薯仔是自己的拿手好菜,好菜的意思是加上些西生菜或雜錦菜,自成林氏薯蛋沙律。

今次美國行,同學教了我一個方法更妙,他說不用水的,放一塊濕水紙巾在那些煮即食麵用的水壺內,按掣,不用理它的,安全掣跳起時, 蛋便熟了。好神奇,回港試了幾次都非常成功,特別適合我這個怕火的人。

而且,蛋打開後一陣陣蛋香,非常好吃,單吃兩個已可當作早餐,簡單容易弄,衛生可靠,實是今次美國行的另一收穫,忘記說教我這道烚蛋的是位男同學,他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eunicelam112.blogspot.hk

星期四, 1月 16, 2014

戀之風景

留戀場景的溫暖 16/1/2014 林慧美

【東方】做文字創作的人是多情又感性的--這是我一直相信的事,因為心裏若沒有傷春悲秋的豐富感情,又哪有強烈的感受去放大並以筆觸抒發出來?我就是這種愛多想的感性女人,得閒無事總會在腦海中掏出些舊事來懷念留戀一番,將思憶轉化做思念,正面的懷念可讓人感覺溫暖。

懷 念一個人有很多不同方式,於我而言,睹物思人最詩意溫馨。睹物思人,未必只用在故人的身上。有陣時,走過一條跟他走過的街,經過一間跟他吃過的餐廳,看到 一瓶跟他喝過的酒,那種觸景生情而驀然回首的一剎,彷彿可以呼吸到他的氣味,窩心又溫暖,尤其回味跟他相識與開始的重要時刻,不過卻最怕遇上兩個情況:一 是故事發生在外國,尋找回憶便得要遠渡重洋;二是故事發生地已遇上大變遷,例如公園成了大廈、餐廳早已結業,總之能緬懷的景物一早蕩然無存。

回想起自己也曾有過一段愛情故事始於東京台場,雖說當刻氣氛浪漫無比,當下台場亦安然無恙,但奈何每每想去憑景緬懷一番,非要長途跋涉跑去東京一趟不可,無奈還是待某次旅日又有興致時才去留戀一下吧。

又有一段愛情序幕於一家日本料理店裏,當想再次重臨為紀念日慶祝之時,冷不防傳來已結業的不幸消息。能喚起一幕幕浪漫片段的場景無奈消失了,我惟有將我倆的相識地永遠藏於心底,憑回憶細味昔日情懷。

星期三, 1月 15, 2014

日本傳統節慶風俗

單雙單雙(上) 13/1/2014 林慧美

【東方】縱然我們都知道日本有很多傳統節日源於中國,但過了大海之後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譬如說由中國傳來的大節如「重陽」、「端午」等,當明治維新後便索性改以新曆舉行。

如果有留意日本的傳統節慶,你會發現大多日子都是落在單數月單數日,為甚麼?就是因為日本人相信單數吉利呢!

當大除夕吃完「年越蕎麥」寓意長壽,翌日便是日本人的大日子--1月1日「初詣」,新一年新希望,他們會在當日去神社參拜,目的是請新一年的神明回家守護每位家人,全日本最多信眾參拜的地點首位為東京都明治神宮,整個月共達311萬人,第二位為千葉縣成田山新勝寺,而第三位為神奈川縣川崎大師平間寺。

3月3日便是女孩子的節日「雛祭」,這是從中國傳來的五節句之一。一個個可愛的公仔陳列在雛壇的幾個梯級之上,不說不知,其意思原來是用公仔代替主人接受厄運--昔日最高的災難便是女子遲婚!公仔都是一代傳一代,由母傳女、女傳女,江戶末期以前,在雛祭用作陳列的公仔只得一對,代表天皇和王后。因現代人富裕 了,所以便加設了其他裝飾如宮女、菱餅等,然而由於單數屬吉,雛壇的梯級仍一定是奇數,而位置排列有序:由上至下,天皇和王后公仔位置最高,關東左男右女,關西相反;第二行站著三個宮女;第三行是貴族子弟,他們負責奏樂;第四行是武官的梯級;第五行則有雜務三人組。

單雙單雙(中) 14/1/2014 林慧美

【東方】除了3月3日女孩子節日「雛祭」是中國傳入的五節句之一,兩個多月後的5月5日亦同樣是當中一員。

日 本的5月5日,雖說是「端午」日子,但節日的主題卻並非為了紀念古人屈原投江自盡。3月3日是女兒節日,這天便輪到男孩站出來了。原來,在日本有男孩子的 家庭,都會在這天或之前,在屋外插上七彩的鯉魚旗幟隨風飄揚,而在家裏面,則同時擺放著武者公仔裝飾,並吃柏餅慶祝,以上種種都是祈求家裏的男孩子健康成 長、無病無災。此外,每年當日亦稱為「兒童之日」,為日本的指定公眾假期。不過,為何屬於男孩子的5月5日有假放,但女孩子的3月3日卻非紅日呢?你我大 可在箇中,感到一點點日本傳統思想裏所蘊含的重男輕女情意結吧。

又再過多兩個多月,就有7月7日的「七夕」,這又是五節句之一,不過跟剛 才的端午不同的,就是中國與日本都相傳同一樣的傳說--牛郎與織女的年度再見日。這不應該是農曆嗎?牛郎與織女都入鄉隨俗,將農曆改為新曆嘛!為了慶祝他 們難得的年度相聚,七夕祭是個既開心又花碌碌的日本節日,在7月裏很多地方的街頭,都會掛上七彩的吊飾應節,如宮城縣的仙台市、東京都的阿佐谷、神奈川縣 的相模原市等地方的商店街,就是日本最著名的七夕祭舉行地。我曾經在阿佐谷居住過,7月的那個星期,整條商店街都人山人海,不僅到處掛滿繽紛吊飾,街道兩 旁也開設著臨時小攤檔給遊人玩玩日本傳統民間遊戲,又有即叫即煮的小食檔坐鎮,情形就像我們的年宵一樣,好玩又有趣。

單雙單雙(下) 15/1/2014 林慧美

【東方】起源於中國並傳入日本的五節句,除3月3日「雛祭」、5月5日「端午」、7月7日「七夕」之外,還有9月9日的「重陽」。

說到底都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習俗跟中國的其實都不相伯仲。除了到高地登高之外,日本人還視重陽作「菊之節」。先說菊花就是日本的國花,而且由於菊花一直被日本人喻為長壽之花,所以在重陽佳節裏,來個賞菊花、嘗菊花酒之事,據說寓意健康長伴、延年益壽。

此外,還有一個令人甚懷疑,但是頗有趣的日本傳說:相傳在重陽前一晚,將一塊綿布蓋在菊花之上,翌朝起來,用被露水沾濕的綿布輕輕抹身,這樣便可以讓身心回復青春!於我而言好像很不可思議並無任何根據吧!不過,信不信由你了。

至於11月15日,則被日本人稱作「七五三」節日。當天,若家中有5歲男孩、3歲及7歲女孩的話,其爸爸媽媽都會為他們穿上可愛的小和服,整裝一同到家中附 近的神社參拜,誠心祈求小孩們可健健康康地成長。為何有這個只是日本獨有的非傳入節日呢?事緣昔日社會普遍貧窮,導致小孩營養不足,以致死亡率甚高,因為 大家都希望得到神靈眷顧,所以未滿7歲的孩子都被認為是神之子而並非是人。到長大了後,踏入7歲那天,人們才承認他是人類社會中之一員。因此,對於剛滿7 歲的小孩來說,「七五三」就是他們「成人」的大節日。雖然現今社會已趨富庶,同時也沒有這昔日的古老想法,但這慣例仍流傳至今,成了日本人根深柢固的風俗 習慣。

星期二, 1月 14, 2014

去旅行應該少拍照

14/1/2014 鍾偉民(Ray)飲食網站創辦人

【東方】數碼相機和手機拍照普及,於是不少人去旅行時,都會瘋狂拍照,反正記憶卡容量愈來愈大,價錢又愈來愈便宜,即使拍多了也可以刪除,於是「係又影唔係又影」,幾乎用相片記錄整個旅程。

然而,研究發現,拍照會令人容易忘記過程。如果旅行時只顧拍照,將會減低對旅程的印象,變成「去完好似無去過咁」,得不償失。

為何拍照會令人忘記事情,原因之一是我們過度依賴相機和照片去記錄所見所聞,少了用腦,令印象不能深刻。

美國康乃狄克州費爾菲爾德大學的Linda Henkel博士研究拍照跟記憶的關係,她帶領一群大學生參觀藝術博物館,學生被要求一邊遊覽博物館,一邊拍照,同時也要記住某些展品。

隔了一天以後,研究人員對學生進行測試,看看學生們能夠記得多少展品。研究發現,把每件展品都拍照的學生,他們隔天所記得的展品名稱和細節都較少,連展品的擺放位置也記不清楚。相反,較少拍照的學生,他們對展品的記憶較佳,連他們沒拍過照片的展品細節也能記得清楚。

Henkel博士指出,人們以為不停拍照可以記錄眼前一刻,但拍照時沒有用心留意,於是往往錯過了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研究人員把這情況稱為「攝影損傷效應」。意思是過度拍攝會損害記憶,令人記性變差。下次再去旅行的話,如果想得到一個印象深刻的旅程,拍照最好適可而止。

ray@openrice.com

星期日, 1月 12, 2014

牙痛文章

昨天又有長輩問 :「仍在寫網誌嗎?」

一時間不好回答,唯有著眼收視:「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人看。」

反正敝網誌題材非大眾所好,習慣小貓三四,突然放到鎂光燈下更是恐慌,到底在意甚麼?

少寫網誌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譬如忙於工作、太習慣用手機上facebook、見識淺薄不知道寫啥好……

說到底,至今仍在找尋令自己醉心到奉獻一生的事物,屆時甚麼人生目標、終身大志都有了,還會缺乏題材嗎?

有真本事前,先做剪報集吧。

星期五, 1月 10, 2014

懷日記

日記 10/1/2014 葉銳霆

【明報】和很多人一樣,我真正的書寫也是從寫日記開始的,不是在網上公開給所有人看的那種網誌,而是真實地在日記本上留下筆墨痕跡的那種。

寫日記曾經是我拒絕遺忘的姿態。既說是「姿態」,也就暗示了這種嘗試的徒勞無功。我的日記最初只是對生活所作的流水帳記錄,其鉅細無遺的程度近於瑣碎無聊。 這時期的日記雖然稚拙,但畢竟見證了原來自己曾經這麼珍視過生活的一切細節。到後來,不知道是由於疏懶還是不屑為之,日記也就漸漸變成了意識流寫作或捕捉閃現靈光的「語錄體」筆記。再後來,我竟把寫日記的習慣完全放棄了。我知道這不是任由歲月流逝的瀟灑,而只是由於缺乏毅力或缺乏面對生活的勇氣所致。

不過,我始終是個回憶成癖的執著者。有時,我還是會充當考古學家,翻開儲存好的一小箱日記,作記憶的挖掘。記憶之所以有待挖掘,自然是因為它已破裂成萬千碎 片,埋葬在歲月的深處。在時間的斷層中,有些化石是比較容易修復的,我順著日子的紋理,拼貼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但有些化石的碎片卻極其零散,我輕抹其上的塵灰,卻發現這充其量只是一種夢囈,我甚至無法作出基本的復原。「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宋徽宗在《燕山亭》嘆息故國遙遙,只能在 夢中重遊。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回憶放逐的囚徒?

星期四, 1月 09, 2014

自我迷失的年代

8/1/2014 鄭梓靈

【晴報】風雲人物斯諾登獲俄羅斯庇護後,最近終於公開露面,在他給英國的聖誕文告裏,他指出,現今政府對民眾的監控比喬治奧威爾的《1984》裏描述的極權世界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特別提出,私隱是重要的,我們的下一代快將忘記甚麼是私隱,私隱定義我們是誰。

不錯,現在人們就是不想靜靜躲起來思考自己是誰。不做出來的、不說出口的、不讓別人知道的事,就不知道為甚麼要做,就不懂得找尋當中自己的位置。

以前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默默耕耘,現在已經不流行了。直至別人告訴我,覺得我是個怎樣的人,我才找到自己。

所以大家都只想引人注意,所以才沒有道德標準,所以才會為一些愚弄你的人做出愛你的人無法理解的傻事,因為自我已經迷失了。

「呃like」的快樂,「呃」不了自己的心:原來我們不快樂,因為我們只是在討好別人而已。

只有懂得獨處,懂得自我肯定的人,才能擺脫潮流,真正抓著屬於自己的一片雲彩。

星期三, 1月 08, 2014

曖昧遊戲

免費的心跳 8/1/2014 高慧然

【蘋果】自從有了WhatsApp,曖昧男女的世界突然變大。平時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有了免費交換心跳的空間。跟語言相比,文字引發人更多遐想,同樣一句「早晨」,在公司遇到同事,迎面交換,是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應酬,或禮貌。可是這兩個字若經由WhatsApp發送給所有點頭之交,總會有幾個人怦然心跳。 「他為甚麼跟我說早晨?」「他對我有特殊好感嗎?」「他想藉機打開話題?」「他會有進一步行動嗎?」「他發給我一個人還是所有的同事?」……

WhatsApp 為沉悶的日常生活帶來一點點漣漪,有人玩得開心,回家了懂得關機。有人玩上了癮,分不出真情假意。一個沒有拍拖經驗的女人,因為工作關係,常跟一個男同事 WhatsApp,最初他們的話題只停留在公事上,久了,開始交換一些私事:她對她正在從事的這份工作的前景的擔憂、她對愛情的看法、 她的金錢觀、她與父母的關係……話越說越多,男同事收到後總會認真回覆。他們的關係很奇特,在公司迎面相撞,他們是那種說了「早晨」後便無話可說的人,但 拿著手機,她對他有沒完沒了的話題。男同事有老婆子女,對她沒有任何意思,她卻深深陷了下去,他要是不覆或遲覆,她會焦灼。她相信自己是戀愛了。

世上所有的遊戲,都是給富有「遊戲精神」的人玩的,沒有遊戲精神而投入其中,最終被遊戲的,是自己。

星期五, 1月 03, 2014

冬祭

2/1/2014 謝玉珍

【明報】孩子:那該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我跟你父帶了鮮花、寶燭,造訪灰閣、墳地,拜祭先人。

每一處都是那麼清幽寧靜,感謝沿途陽光燦爛,好能平衡刺骨的寒風。只見碑文剝落,照片塵封,獻上鮮花之後,我們拂塵漆字,宛如默默交流。

之前,靈灰閣門外總有一位老婆婆拿著塑膠杯子,向掃墓人士討個一元幾角,我們也曾給予硬幣若干,老人家接過後就會笑著祝福你們快高長大、讀書聰明。此刻,老婆婆已是芳蹤杳然,望著她昔日坐處,感物在人非,不禁悵然。

踏上旋轉階梯,就會想起你兒時趣事,那回我們抵達靈灰閣時已晚,辦事處也快要準備鎖門事宜,匆忙間聽到擴音器傳來「樓上有無人?樓下關門!」幼小的你高聲回應「有呀!」我們趕緊收拾,匆匆奔向樓下。稍驚無險的一幕,成了我們多年來的熱門話題,而你的妹子亦於稍長時已曉得「樓下關門!」的故事。

煙火熏成淚眼,紙灰舞作白蛾,掩映中回想種種。記得我們抱頭痛哭,為逝世的長輩悲慟落淚;記得你語帶睿智,鼓勵同是傷心的人;記得你領在前頭,細認先人碑位。今天,儘管你有你的忙碌,但我深信你雖「忙」而不會「忘」。

天寒露冷,要加餐、添衣!媽媽

星期四, 1月 02, 2014

雲海的新年願望

第二段第一句才是重點!

期待的2014 1/1/2014 雲海

【太陽】新的一年,總有一些期望,有些實際些,有些虛幻些,就來個狂想吧!

首 先最實際的是寫好一至兩本《X檔案之旅》系列的新書,再不完成,出版社會斬我、讀者會殺我,就連天使也要用激光射我了!今年跟以往一樣,要去些另類地方旅 行,而計劃不變的話,年初就要去北非阿爾及利亞,而且希望能完成去金門、喀什、索馬里及南北蘇丹等等地方的願望。至於電台,經再三考慮後,還是自己創立網 台好了!免得寄人籬下、多多管制,自己做自己事,自由得多!還有希望今年找回一些十幾二十年無見的舊同學吃吃飯、見見面!

至於虛幻那些,包括期望美國總統奧巴馬,全面公開政府內部關於UFO的秘密文件,事關奧巴馬剛剛重新任命克林頓時代之John Podesta入幕僚,他是一直致力推動公開UFO資訊的人,今年希望他爆料!

上 年天主教新教宗方濟各矚目登場,非常破格,希望他今年再大力革新,准神父結婚生仔之餘,更會任命女性為神職人員,並公開梵蒂岡所有秘密檔案!至於中國,在 登月車不斷在月球表面巡行時,若真發現上面有外星人基地的話,希望不要像美國般隱瞞,應馬上公開,令世界驚訝!而聯合國若今年肯生生性性,就直接公開同外 星人會面的情況、星際聯盟幾時正式成立等。2014年,還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一年!

星期三, 1月 01, 2014

遺失身份證要報案嗎?

根據曾遺失四次身份證的本人經驗所得,報警無用,盡快去入境處預約補領才是上上之策。

到底報不報案 31/12/2013 雲海

【太陽】早前有編輯朋友不見了身份證,致電問我是否在入境處網站登記了重辦就可以?我表示,以我理解,應該到警局報一報案,一來證明失身份證時間,萬一有人用 該身份證去財務公司借錢的話,他日上庭也能抗辯;二來報失紙也能當「行街紙」用吧!於是編輯致電當區警署詢問,該警務人員禮貌地表示:「報左都作用不大, 因為都係要再去入境處報。」但又不肯定在入境處預約了是否就可以,而且指天氣凍,落街(報案)不太好!

由於我還是想搞個清楚,於是找警察 公共關係科。當局向我表示,坊間指不見了身份證要向警方報案,是電視劇集教錯市民的訊息;就如電視劇集人們失蹤要四十八小時後才可報警也屬錯誤訊息,因報失蹤是沒有時限的。當局還表明,人們以為其報案紙可當「行街紙」用也是錯誤的,市民應帶護照出街,以證身份。聽他這樣一說,是否市民不見了身份證,就不該 報警呢? 於是我追問,那麼有人堅持報案的用意何在?當局說,是因為有人報案通常是為失掉的銀包,想找回銀包及相關東西,焦點並非在身份證本身!這麼一個答案就令人 更迷惘,事關一般身份證不就是放在銀包內嗎?身份證失去,到底報定不報?

而我也順帶問了當局一個問題:「早前有雜誌報道指,一位女藝人聲稱自己多年前被強姦,你們會主動調查嗎?」當局說:「不能答你有或無!否則會透露了事主身份!」答案一樣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