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31, 2010

兩周一聚︰無盡鄉間路

「兩週一聚」是無國界網上文章聚會,歡迎參加。
今期是在下出題之《無盡鄉間路》。


未命名a
二OO八年三月二十日,放假一天,獨個兒在大澳漫步。
走到圖中的小路,不期然想起之前見過的一本書《無盡鄉間路》(A thousand Contry Roads),彷彿面前的路就這樣延伸到永遠。四野無人,耳畔傳來的只有風聲。
後來投稿《am730.閒人日記》,書名變成此圖的說明。

身為百分百城市人,關於鄉間的感覺,大約可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小時候每逢農曆新年都要回鄉探親。
我在香港出生,因此所謂回鄉探親,是回到媽媽鄉下的祖屋探望公公婆婆和一大群親戚。
如果可以開口,實在不太願意回去。
沒甚麼大不了,只是林林總總的不稱心,堆積起來就是不喜歡。
譬如祖屋沒有馬桶,要用痰盂在雞舍方便,沒有私隱;鄉下骯骯髒髒,到處有牛糞、公車遍地瓜子;討厭日間一定要穿那件指定拜年連衣裙和襪褲,不能穿輕鬆自在的運動衣;去五天太長了,來回也要坐車坐船花上數小時,舟車勞頓;天天百無聊賴,浪費生命……
因為媽媽要上班,自我讀中學後,只是在中四時回去一次。那時他們已經搬到城市。

第二階段由三年前素黑南嶺工作坊開始。
工作坊時間鬆動,一有空閒就在群山環抱的小鎮隨意走走,看緊貼住家的菜田,緩慢過活。
工作坊的內容已經忘了大半,但漫步的悠然常在心中。
其後亞視播近三年最值得回味的《開心到鎮》,兩位主持彭子晴和戴子珽走訪中國南方鄉鎮,細說鄉間的風土人情。
任過去再輝煌,今天歸於平淡。
看完也希望能夠像她們揹著背囊走遍鄉村。
某年冬天去沙頭角南涌聽音樂會,從下午到日落,喜歡那片天與地。
心想在這裡避世一會也不錯。

如是者,對鄉間的好感一點一滴增加,閒時離開市區感覺良好。
只是城市的牽絆太深,暫時不可能捨棄城市的方便快捷。
回想小時候在鄉下的日子,現在肯定是懷念多過抱怨,諸多不快無非是因城市人無知自大產生的雞毛蒜皮抗拒而已。
說鄉下生活百無聊賴也不盡然,雖然不能自香港帶甚麼報刊上去解悶,不過可以在燒飯時到灶房看柴火;在兩層樓高的祖屋探險,看看每一個房間有甚麼東東;上天台看風景;晚上摸黑出去池塘邊燒煙花;年年嚷著要去看爸爸已經不存在的祖屋……
隨著家族遷出祖屋,那無盡的路,在記憶裡一直延伸。

各位朋友的鄉間路︰ 雪凌Kempton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chilli mom逸之RandomCoilbakingmaniac南杏……

星期二, 3月 30, 2010

痱子是健康警號

亞健康門診﹕生痱子反映健康轉差 21/2/2005
【明 報】「亞健康」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開始認識,但是怎樣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處於亞健康呢。醫生固然可通過專業的測定方法來診斷亞健康狀態,對於一般人來說,有時候也可以從身體的某些變化發現一些端倪的。其實這些變化本身就是一些健康的警號,若能對其略知一二的話,或許能夠及時地調整自身的健康狀況。

生痱子(俗稱生痱滋)便是其中的一個信號。生痱子在香港人中相當的常見,正規的叫法是口瘡或口腔潰瘍。口腔潰瘍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一種叫做復發性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有周期復發的規律,表現為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反覆出現孤立或多發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表的小潰瘍。潰瘍有劇烈疼痛,一般在10天左右可自行痊癒。

對於這種復發性口瘡,老人家的說法是「又鹹又甜生痱滋」,於是讓你甜的鹹的分開吃﹔有人告訴你這是「熱氣」,讓你多喝點涼茶﹔還有的人則說這是感染,用抗生素吧。其實這些看法都不正確,雖然病因現在還不十分清楚,但傾向認為與自身免疫有關,很多時候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有些女性的發病與月經周期有關)、精神緊張、精神受突然刺激、睡眠不足、突然改變生活規律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復發性的口瘡。簡單地說這是身體的健康功能被擾亂了而出現的一個表現,因此是身體健康狀態滑落的一個警號。

由於並非單純由於飲食引起的,所以鹹甜分開吃未必能奏效﹔由於細菌不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抗菌素治療不但無益,長期使用則反生其害。至於「熱氣」,中醫還要區分虛實狀態,能夠服用涼茶治療的復發性口瘡並不多。

中醫的治療,往往根據患者的不同的身體狀態,分別採用清熱瀉火、涼血通便、養陰清熱、益氣健脾、和胃清熱等方法來進行調整,讓身體盡快恢復健康的狀態。

據筆者臨床所見,香港人中,患復發性口瘡的最為常見的兩種狀態是陰虛有熱或脾虛濕熱。究其原因,往往是因為不少香港人的飲食和睡眠的不良習慣造成的。通常睡眠不足、不規律、夜睡、睡眠效率不好都容易造成陰虛有熱的狀況,用中成藥知柏地黃丸來進行調整效果不錯﹔而飲食不節、偏食、嗜食油膩之品,身體則容易出現脾虛濕熱,對於這種情況可用花旗參10克、薏苡仁30克、葛根30克、綿茵陳15克,煮水代茶飲,療效亦頗佳。

當然,筆者想一再提醒的是,既然這是個警號,在尋求治療之前,不妨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居飲食、生活習慣,若有不妥之處,便請自行調整過來。若調整及時,或許可不藥而癒,相反,若依然故我,則縱然仙方亦難治。

星期一, 3月 29, 2010

炒飯未必隔夜好

27/7/2004
【明報】要將飯炒至爽身,總有秘訣。很多人以為用隔夜飯炒便會炒得好,其實只不過是以前的人生活清貧,不想浪費每一粒米,因此喜歡炒隔夜飯來吃。經冷藏的米飯,炒起來容易結塊,很難炒得均勻。
其實把剛煮好的飯,徹底降至室溫後才用來做炒飯便最適合。炒飯宜用猛火不斷兜炒,配以蛋絲及蔥粒,並放少許鹽和醬油吊味調色,便十分美味。

星期日, 3月 28, 2010

服藥種種

小丸子 大學問 20/1/2007  明報周刊1993
儘管我們不是醫生藥劑師,但與小丸子打交道的機會也蠻不少--頭暈發熱,自不然要吞下數顆藥丸;長期病患者更是左一包右一袋的長伴身旁;即使身體平安沒有出狀況,也會按時打開小藥盒,吞下數顆可養生美容補腦的丸子。
我們就是如此每天把比指頭還小的藥丸投進身體內,但卻談不上對它認識甚深,由藥丸的名字、成分、以至服用方法也只是一知半解。其實,這也是一件頗危險的事情!
你可能會狐疑:我們所吃的,不就是藥盒所列明的藥丸成分嗎?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原來我們所吞掉的,不只包裝上所註明的藥物成分而已。

吃藥丸也吃進添加劑?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教育總監崔俊明解釋:「我們身體真正需要以及能夠處理的藥品,只是數百甚至數十微克的藥分。試想想要拈起這不足一克的藥粉服用是如何困難?」所以,大部分藥丸均加入稀釋劑(diluent),如澱粉或葡萄糖粉,以增加藥丸體積。
而藥丸的添加劑又豈只稀釋劑一種?還有:捆縛劑(binders)--把眾多化學物質黏在一起;潤滑劑(lubricant)--不是防止藥丸卡在 喉嚨處,而是於製作過程中,減少藥粉黏在機械及模具,既降低機器磨擦而耗損,也避免昂貴的藥品丟失於機器間;還有促進瓦解劑 (disintergrating agent),它們接觸水分便會膨脹,加速藥丸分解。
如何把藥品和以上林林總總的添加劑,規規矩矩的困在一顆小藥丸之內呢?除了使用機器使勁地把它們擠壓一起成為一塊堅實的小粉餅外,最有效的還是給它們一件外衣裹在一起,還可保護藥粉免受空氣侵襲,延長保存期限。

保護藥粉 協助傳送
常見的藥丸外層乃由糖漿製造而成的糖衣,其甜絲絲的味道可以掩蓋藥丸本身的氣味。也有由聚合物合 成的薄膜,令藥丸外表光滑,方便吞服。至於被我們稱作「子彈」的硬凝膠膠囊,由動物身體的膠原組織提煉出來的蛋白合成,由於它質料硬淨,被物件擠壓也不容 易變形,方便儲存。若在製造凝膠時加入甘油及山梨醇,便會得出較具彈性的軟凝膠,可用作包裝油溶性藥物如魚油、維他命A、E,但它容易沾染濕氣,所以保存 期不長。
藥丸的美麗外衣,還能幫助藥物在身體釋放。例如某些經過特別設計的膠囊,溶解時間較久,可以持續釋放藥物,增長藥物的效用,減少服藥數次。至於只會溶解於鹼性環境的腸衣,則可以配合藥性會被胃酸打折扣的藥物,或用作治療腸道疾病的藥丸,確保藥粉在腸道才開始釋出。
故此,若因為擔心藥丸體積過大難於吞嚥,而把藥丸外層搗破,往往破壞了藥丸所預定的功效,甚至可能增加服用者的不適及危險。除非有特別指示,否則原粒吞服才是正確的做法。
藥丸外層的用料已是五花八門,藥丸的顏色可謂百花齊放,這不僅為了方便辨別(當然,某些藥廠會為丸子塗上罕見顏色,以及模造奇特形狀,是為行銷策略之一),也考慮到與藥丸的用途互相配合,例如治療情緒病的藥丸,則多披上柔和粉色系列的外衣。

幾點食藥?
叫人花多眼亂的不僅藥物的外表,還有它的服藥時間。甚麼每天三次,每次相隔四小時,飯前服等等,一筐子服藥時間把人弄得暈頭轉向,生怕自己一時大意,誤了吃藥時辰。
藥丸服食次數愈少,病人服藥的依從性也愈強,這個道理醫生和藥廠也知道,但某些藥物分子卻偏偏藥效短,若以較學術的角度來說,就是它們的半衰期 (half-time)短,藥效在短時間之內消失,所以需要頻頻補充,才能維持功效。那能否一口氣把整天所需的藥分吞掉,免除逐次補給的煩惱?天下到底沒 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一次過服食數倍的藥丸,藥效不會延長,但副作用卻真箇數倍上升。
預先服下數帖藥的情況或許誇張,但是服藥時間未必能百分百跟足指示卻倒是常見,無論是工作忙昏了頭、睡過了頭、又或剛好沒有把藥物帶在身上,待記得 服藥時,可能已比預定時間晚了一小時左右。每遇上此等情況,崔俊明建議的做法是盡快補服,但若當時與下一次的服藥時間距離不遠時,則依時服食下一帖,避免 在短時間之內服食雙倍劑量。
還有一點要留意的,是服藥指示上的每天服藥次數,是以廿四小時為單位,別把睡眠時間扣起計算。例如,某些治療小朋友感冒的藥物註明每天服食四次,便需要每隔六小時服食一次,「即使小孩已經就寢,也要起來服藥,免得病情於睡眠期間惡化。」崔俊明道。
另外,在「逛醫生」(即doctor shopping)的求診方式下(此做法並不被鼓勵),在一日之內服食由兩位醫生分別處方的藥物並不罕見;要避免藥物相衝,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是把正在服 用的藥物交給醫生判定。若以普通科醫生為一般傷風感冒所處方的藥物為例,距離上趟服食藥物有四至五小時的話,那再服食其他藥物,藥物相衝的風險便大大減少 了。

飯前?飯後?
大眾均以為餐後服藥較為理想,甚至特意為遷就進餐時間而打亂服藥時間表,但崔俊明卻指出,大部分口服藥 於空肚或飽肚情況下服用均無不可,只有少數例子需要特別留神的,如止痛消炎藥及含碳酸鈣的藥物,需要飽肚服用。因為前者可能導致腸胃不適,食物可替腸胃鋪 上保護膜;而後者與食物同服,可以增加其吸收。但是某些藥物會與食物內的鈣質或鐵質結合,如抗生素類的四環素,藥效會因此降低,故此適宜空肚服用。

中醫的神「丹」妙藥
西醫有藥丸,中醫也有藥丸,是在湯劑以外,中醫常見的治療劑型。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藥學教授蔡尚斌表示,傳統中藥藥丸的製作方法,是把藥方加入已煎煮至濃稠的蜜糖之內,拌勻,然後再搓成粒狀。
丸粒的中藥,固然比湯劑容易攜帶及服用,所以用作治療外傷內傷內瘀的跌打藥方,不少均製成丸粒,然後裹以熔蠟,或以膠蛋包裝。使用時再把外殼剖開,可作內服或外敷之用。
由於藥材混合於蜜糖凝成固體膠粒,所以當藥丸進入胃部後,藥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出來,但藥性也持續較久。所以,以藥丸為劑型的藥方,多用作長期調理身體之用,如補氣補血的八珍丸。
中醫也有「丹」的劑型,卻不是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的小顆粒。中醫的「丹」,是指把中藥放在瓦爐等器皿煎焙後,那些昇華結聚器皿上蓋的藥粉,才稱為丹。
近年,我們在中藥店不時看見一顆顆像西醫裡的膠囊,原來裡頭所盛載的,是一種名為「散」的劑藥。「散」多用於治療急性疾病的處方,如杜蟲的疳積散, 只消把藥粉溶於水裡服用,藥粉便可迅速被身體吸收,達到治療功效。以往藥散只以藥店包裝紙包裹,現在則以魚膠製成的膠囊取代,方便攜帶。
丸及散均擁有方便服用之利,卻不能取代傳統湯劑。例如製丸的方法繁複,大大局限了藥方的靈活性,不能隨著身體狀況變更而調動藥方的成分。而藥散不經煲煮的服用方法,可能無法消減某些藥材的毒性,讓醫藥變成毒藥,只可少量及短期服用,不是每一道方劑均可適用。
儘管中西藥對藥丸的定義並不相同,但同樣建議病人以清水伴服。蔡醫師道:「在中醫古籍裡頭,茶、甘草水、鹽及綠豆水均屬解藥,降低藥效。」另外,除非醫師特別囑咐,中藥丸以飽肚服用為佳,避免藥物傷害胃部。

---------------------------
 
常見藥物服用須知 資料提供:藥劑師崔俊明
避孕丸:避孕丸影響荷爾蒙水平,會增加皮膚在日曬下出現黑斑的機會,所以在晚間服食較為理想。另外,第一次服食避孕丸須徵詢醫生意見,同時服用抗生素、鎮靜劑等有可能干擾避孕丸功效的藥物,也需要請教醫生。
頭痛藥:主要有效成分為撲熱息痛(paracetamol),每次服一至兩粒(以一粒含有500毫克藥品為單位),每日只可服食三至四次,即應相隔六至八小時服食一次,而且只能在頭痛出現後止痛,卻不能預防頭痛發生。
胃藥:胃藥可大致分為抗酸劑及胃酸抑制劑,兩者的服用方法大有不同。抗酸劑可餐後服用,並建議咬碎吞服,以增加藥丸與胃酸的接觸面,加快中和胃酸的速度。相反,胃酸抑制劑於餐前服食較為理想,並需整粒吞服。
止瀉藥:分兩大類別,包括吸附劑,如kaolin、dioctahedral semectite、diphenoxylate。前者會於消化管道內與有害物質結合,並隨大便排出體外,卻因此同時減低身體對某些藥物的吸收,所以與其 他藥物至少要相隔兩小時服用;而後者則減低腸道蠕動,增加腸道吸收水分及電解質以控制腹瀉,但長期服用會降低腸道活動能力,影響吸收。

藥盒解讀
1.藥物名稱(Generic Name):藥物的原屬名稱或其有效成分。要查詢藥物的成效、副作用等等,均以此名字作根據。
2.產品名稱:藥廠為藥物所起的名字。同一種藥物會 被不同藥廠起不同的名字。以Levofloxacin(左氧氟沙星)為例,以其成分在香港註冊的產品,便有Cravit、Levicin、Levosan 及Levosta等四種。而含有撲熱息痛(Paracetamol)的止痛藥,在香港更多達一百多個產品名稱,如Acetamol、Endopain、 Panadol等。而於不同地方銷售的藥物也可能有不同的產品名稱。
3.製造商名稱。
4.分量:一顆藥丸所含有的藥物分量。藥廠會因應需要,製造不同藥分的藥粒,同一大小的藥粒,其分量可以相差數倍。
5.香港註冊編號:所有於香港出售的藥物,必須得到衛生署批准,並獲發註冊編號。
6.批號(Batch Number/Lot Number):藥廠會給予於同一時間出產的藥物一個批號。假若藥物出現問題,這個編號可有助追溯其製造批次,方便回收。
7.有效日期:指藥物於開封後,並在恰當儲存環境下可存放多久。
8.毒藥:這個標記顯示當局認為此類藥物需接受特別監管,必須在藥劑師監守下,或得到醫生處方方可購買。而外國則會以P(Pharmacist)及POM(Prescription only medicine)來識別需經藥劑師批核及得到醫生處方購買的藥物。
9.儲存方法:大多數藥物需儲存於室溫之內,只有部分藥物如抗生素等,則需存於雪櫃之內。胡亂把藥物放進雪櫃儲存,會令藥物因受潮而變壞。
10.服用方法:於盒面或盒內說明書列出。
藥盒上雖詳載各類資料,卻無法幫助我們識別藥物的真假。藥廠努力在包裝上加入不少防偽標籤,但不法商人仍有魚目混珠的能耐。要避免誤購假藥,還是在購買地點入手,於具信譽的店舖或經藥劑師確定下購買。

---------------------------
網上藥典
1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藥物資訊系統:
以藥物名字,查詢藥物的藥效、服用須知,副作用等等。資料庫仍在擴充中。
網址:http://www.derchk.org/modules/wfsection/
2衛生署香港註冊藥物(英文):
可以藥物名稱、產品名字或註冊編號,查詢該藥物在香港的註冊情況。
網址:http://www.psdh.gov.hk/eps/productSearchSimpleAction.do

星期六, 3月 27, 2010

既在前進也在後退

如若察覺本網誌無端白事出現四五年前的舊剪報,不外乎以下原因︰
第一,肯定是作者躲懶;
第二,精神及體力透支,累得無法思考;
第三,好文要公諸同好。
由於經常有人投訴,近日一邊讀即日報紙,一邊清理O六至O九年的實體報紙,連帶看電郵草稿箱O四至O五年間的舊剪報。
許多人覺得舊報紙毫無價值,我卻覺得保存良好的舊報紙還是好看,甚至油墨味相當好聞。
正如九把刀《樓下的房客》裡不敢對人說喜歡喝過期牛奶的老張一樣,對我來說喜歡過期報紙也是不能說的秘密,但我並非故意擱著當日報紙不看,只是霎時間無法看那麼多而已。
如今報紙已經無啥好看,為甚麼還要花時間讀?不論新舊也要看一遍?
或者始終有種「珍惜字紙」的情結,儘管看完陳雲的<敬惜字紙>後(收錄於《故我猶在--香港山局憶舊》/《童年往事--香港山村舊俗》)已經減輕幾分,總是覺得在未看的報紙裡會有一點金光等我發掘。
同時看新舊報紙,就像自行摺疊時空,一跳已經到達未來。
有時又會驚訝,數月前的明日黃花,竟然似是昨天發生。
執拾的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一個想法︰看舊報紙比新報紙快,因為時間替我們決定甚麼事情重要,輕鬆地跳過失去時效的報導。
報導會過期,但前人的亮光不會消逝,只會蒙塵,留待有心人發現。
在閱讀的時空裡,既是前進,也在後退。我享受這種奇妙的感覺。

星期五, 3月 26, 2010

建一所與鳥巢齊名的山區小學

八方人物:建一所與鳥巢齊名的小學 10/7/2009 蔡建豪
【蘋果】內地偏遠山區學童,上學要攀山涉水,一間完善的校舍較一切都來得珍貴。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領導他的博士研究生團隊,前年成功於甘肅省黃土高原的毛寺村,以土坯、毛石茅草及蘆葦等自然物料,建了一幢設有12間教室的毛寺小學。
這幢就地取材的建築物,剛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頒發本年度年獎「國際獎項」,與北京的鳥巢、水立方等世界級建築齊名,吳恩融更是唯一獲此榮譽的華人。吳恩融在00年首次到毛寺村研究窯洞,其間發現山區學童學習環境惡劣,後來得到有心人資助,他在02年再到毛寺村建造學校。
吳恩融說,設計校舍最大考驗是克服高原氣候,因陝西定邊縣曾發生中學生燒炭取暖,卻集體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慘劇,因此新校舍必須通風良好又能保暖。他 實地視察後決定就地取材,以泥土曬乾後造成的泥磚作主要物料,「相對慣用既石磚,泥磚成本平好多,每平方米建築成本只係400幾蚊人民幣,與興建一般校舍 相若,而且泥磚砌成既外牆,有吋半厚,令校舍室內有恒溫效果。」

孩子:沒再長冷瘡了
土房子校舍前年落成啟用,今天是百多名小孩上課的地方。最令吳恩融欣慰的,是村內小孩經常不願離開教室,連已離村上學的孩子也跑回來上學,還主動告訴他,「我們已沒有再長冷瘡了。」
村民都有份參與興建校舍,吳恩融說希望他們學懂建土房子,日後可自主改善環境,國家建設部也採納毛寺小學的經驗,作為甘肅省學校設計範例。

星期四, 3月 25, 2010

陳雲︰保育永利街 濫用「文化例外」

保育永利街 濫用「文化例外」 
23/3/2010 陳雲
【信報】在高壓統治的地方,人民要記住失去的,而不是償還的。奪去頭顱,償還頭髮,是毋須感激的事。上環永利街之保存,是由中環的天星皇后碼頭之粉 碎換來。偷走天星碼頭與大會堂之間的公共領域,還你永利街的私人蝸居,以獅子山精神迷醉市民,使愚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為了養家活兒,打落牙齒和血吞, 默默承受大財團的金融及地產掠奪,維繫香港的資產階級專政,是曾蔭權一伙鼠竊狗偷的長技。
香港向無「文化政治」傳統港府煞停市建局的清拆及重整永利街計劃,改用「原汁原味」的保留方案,據說是受到《歲月神偷》榮獲柏林影展新世代電影水晶熊獎的影響。這種回應市民文化觀感變遷而中斷清拆計劃的做法,謂之「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通常在文教興盛而領導層講究文化品味的國家發生,例如法國。所謂文化例外,是以勇敢的文化品味判斷,引入新的政策或建築物,例如法國在十九世紀的巴黎艾菲爾鐵塔,或者在二十世紀的羅浮宮金字塔玻璃門入口,都是獨排眾議、勇敢過人的文化決定。
另一類的文化例外,是在重建計劃進行期間,舊事物之失去,刺激文化討論而使得民眾的文化觀感逆轉,文化部門不惜推倒重來,保留舊建築或老樹林之類。 有文化政治傳統的國家,有法定文化預算的國家(通常不低於百分之一的公共開支),在文化政策與文化預算經常提上議會辯論的國家,「文化例外」的議會辯論, 往往是培育文化共識的好機會,可以觸發政治討論,促進文化覺醒,達致移風易俗的功效。
然而,香港非有文化政治傳統的地方,高官不談哲學文化,也不參與文化沙龍,此地也無民主議會。港府保育永利街,並無文化官員以「文化英雄」的身份,出面承擔及發言,政府只是交託市建局代言,代食「死貓」而已。
筆者出任民政局研究總監期間,政府因西九爭議及旅港學者龍應台的挑戰,而授意民政局整理及陳述香港政府的文化政策。筆者草擬,修訂再三,二OO六年 四月八日,民政局局長何志平在《信報》以官方身份發表「細說香港文化政策」。文章重點後來成為官方的文化政策陳述,在諮詢報告及政府網頁,乃至賽馬會創意 藝術中心的牌匾,俱有公布。當中一段摘錄如下,以作歷史存照:歷年來,本地的文化政策都是透過具體的公共文化措施,與民間互動而形成,而非透過文化辯論或 意識形態辯論。政府在文化範疇的行政行為,亦採用一般的行政原則,如自由經濟、公民自主與維持公共服務的財政原則等,而不因為特殊的文化考慮而破格處理, 即所謂「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的方法,掌管文化的官員亦自覺抑制,甚少採取「文化英雄」、救急扶危的角色。
例如,過去在古蹟保護方面,政府遵從產權自主和城市規劃的一般原則,多於文化美學的特殊考慮。又例如,在自由貿易的大原則之下,香港的文化市場開放,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至於推動創意工業,亦遵照自由經濟的原則。

公義不存,私義何用?
為此,同人在任期間,即使目睹天星皇后碼頭清拆而民眾的文化觀感逆轉,文化界視之為公共空間之 萎縮,象徵特區政府不再秉持殖民政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的公共政策承擔,同人身處官衙,由於曾蔭權政府不願退讓,另改藍圖以保留天星皇后碼頭,只能一言 不發。前民政局局長兼古物總監何志平在落任之前,甚至親自出面,聲稱皇后碼頭並無古蹟的保存價值,甘願領受罵名而黯然下台。然而,二〇〇七年七月,古物總 監轉移到發展局局長手上之後,綱紀蕩然,借口特事特辦,大開「文化例外」之先例。
政府若要真的開創「文化例外」的先例,使香港在回歸之後開展文化城市(cultural city)之建設,則應自天星皇后碼頭之原地保存或重置開始,而不是從永利街開始。而即使是文化例外,政府行使酌情權而暫緩工程之後,也要依循程序,重新諮詢及坦誠陳述,向民眾展開文化共識之辯論,向議會申請或確認撥款,而不是偷偷摸摸,不敢認頭,假借市建局做爛頭卒。
回歸之後,打從美國銀行大班梁錦松出任財政司司長而高唱「獅子山下」之後,註定香港的中小企業和中下階層走上惡運。政府厲行新自由主義之惡政,鬆懈 市場監管,鼓吹弱肉強食及金融掠奪甚至欺詐(如雷曼迷債),並且部署退出公共承擔,推出或密謀推出強積金、私人醫療供款(強醫金)、教育產業化、隧道私有 化、公屋商場私有化(領匯)等等,又停建公屋及居屋。

獅子山精神在和合石
獅子山下精神如要真的奏效,也須政府願意承擔公共服務及福利保障,並且維護市場公平。上世紀七十 年代初,香港電台推出《獅子山下》之際,正是港英政府勇於承擔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之時,勇於為本地產業開拓市場及維護市場公平之時,令小市民及小企業無後 顧之憂。天星碼頭、大會堂、政府總部及郵政總局的方正簡潔的官方建築風格,以及這些建築物之間的、絕少商業氣息的公共空間,是港英政府不辯自明的文化政 治。
回歸之後,天星皇后倒下,政府總部搬遷,郵政總局及大會堂也終將清拆。整個公共空間將被商業盤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撤走了公共領域的公正與 平等,私人領域還有什麼作為?二十元一個鐘,做夠十年,也是二十元一個鐘,而屋租、糧食、學費卻成倍上升。窮人都不信這套了,政府還向人灌輸死做爛做、多 勞多得,努力奮鬥終有出頭天,不必向政府要求公義,饑寒交迫也不要申請綜援,欲以永利街之保存而高舉「獅子山精神」,可謂妙想天開。
今時今日,獅子山精神不在永利街,而在和合石,浩氣長存矣。

星期三, 3月 24, 2010

解剖看人體

我們怎樣「看」自己的身體 24/3/2010
【蘋果】解剖這個名詞包括了把 身體剖開的意思,這的確是以前研究人體結構的唯一途徑。但在很久以前,把人體剖開被視為禁忌,所以,縱使是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他的解剖知識大都是猜測而來,以至後來的蓋倫(Galen),也只是用解剖猴子來代替解剖人體。直至十世紀的「實驗外科之 父」伊本祖爾(Ibn Zuhr),才真正的用人體來學習人體解剖,不可不說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懂得怎樣去「看」人體的結構。
接下來的幾百年,人體解剖學得到了急速的發展,經過肉眼的仔細觀察,人體裏大大小小的肌肉、血管、神經線等都全找到了,還給了名字。

內窺鏡如眼睛走進人體
隨著科技發展,解剖學也有了新發展,例如X光,它讓我們不剖開人體也可看到骨頭的形態,後來的電腦掃描更可以把多張二維的X光圖像堆叠成為立體影像,而磁力共振能使我們更仔細的看到身體裏的軟組織結構。
近代的光纖技術和內窺鏡更讓我們可以直接看到人體裏的情況,真的有點像把我們的眼睛放到了內窺鏡的前端,讓我們走進人體裏去觀察結構。用這種方法, 我們可以看到人體裏自然體腔的結構,例如在腹腔裏可以看到胃部和小腸,在膝關節裏可以看到前十字韌帶和半月板。現代科技更能讓醫生製造一些本來不存在的體 腔,例如在頸項前做一個人工體腔,外科醫生就可以在這體腔裏看到甲狀腺,甚至將之切除。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

星期二, 3月 23, 2010

上頭版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Andy Warhol, 1968
踏入資訊爆炸時代之前,Andy Warhol早已預言將來人人都有機會做十五分鐘名人。
若然運氣好,會有十五分鐘又十五分鐘的持續關注,至於當事人喜歡與否已是另一回事。

知道自己上了頭版已是傍晚。
回去時人人看著我,「喂,你上了某報頭條啊!全香港七百萬人都見到你了!」
啊?我從來沒有做過驚天動地得可上頭條的事,而且全公司都是訂那份報紙,要是上頭條為甚麼過了整整一天也無人告訴我?
連忙拿來報紙細讀,原來是某張新聞照片拍到數個焦點人物,連帶拍到我。某個眼尖的人看到,立即一傳十的傳開去。
想不到會在那種場合給拍照,幸而拍得還可以,當時沒有做騎呢動作。
回家拿給媽媽看,她不禁莞爾。
大部份時間不介意被拍,只是若說如何不讓記者拍到,還真防不勝防。難道上街乘車也要猜想誰會成為焦點人物,然後左閃右避?
上街始終要注意儀容言行的好。

星期一, 3月 22, 2010

2010台北行

雖然北韓遊記還未寫完,只是一月底在台北逗留不到兩天,加上途中聽到噩耗,無啥好寫,少拍照片,沒有參考價值,不如用一篇作總結。

六年前為了看Gunther von Hagans的Bodyworld台灣巡迴展而來,這次是為了仰慕已久的台北國際書展,實況請留意《麥道舞的進行曲》
以前沒來過,卻總是覺得今年來遲了,書展所見簡直和香港沒兩樣。難道就如梁文道去年在「預言書展」講座所說︰「(台北書展)想搞一個墟,可是搞不起」?不過能夠見識總是好的。
其餘時間都在誠品信義店和敦南店之間徘徊,忠孝東路不知走了多少遍。
終有一天,可以像其他台灣客般逛夜市,買手信,還有最最最重要的叮噹小人國。

星期日, 3月 21, 2010

和合石的文化寶藏

雲海在其中一集《香港異譚》(好像是《新界冥域》)追尋和合石未成為墳場的前世,更訪問命名「和合石」的原居民,他見一大石有和合之姿,因以為名。
他們非常不滿政府擅自劃該地作墳場,其後「鬼門關只會在清明前後打開」的傳說漸漸流出。

9大「景點」文化寶藏 和合石 360°睇
21/3/2010 張嘉雯
【蘋果】清明快到,逾百名中外巿民不是登高、不是祭祖,浩浩蕩蕩向和合石墳場進發,參觀墳場內9大「景點」,細閱殉職公務員的墓誌銘、研究不同墓穴的設計。歷史學者說,和合石是香港最平民化的墳場,蘊藏文化寶藏。

21la6p1
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首次舉辦和合石墳場考察團,三團合共逾百人參加。 王子俊攝
「而家尐人習慣左連隔籬屋姓乜都唔知,社會連繫冇左,要靠尐專業人士、社工去完成呢個社會功能。」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說這句說話時,身處和合石墳場的同鄉會墓地,令他如斯感慨,因為同鄉會墓地見證了現今不復見的鄉情。
夏其龍說,50年代很多難民來港,旅港同鄉會遍佈港九新界,因為言語不通,大家互相照應,「『旅港』嘅意思即係佢尐只係駐居香港,過多5年、10年就可以返鄉下,個根始終係國內,死左葬埋一齊,拜山既時候又可以撞番。」

21la6p2
重整棺木地將於兩個月內啟用,可容納 845具棺木。

21la6p3
浩園記錄了因公殉職公務員的英勇事跡。

兩團爆滿 加開一團
和合石墳場有豐富研究價值,夏其龍花了大半年時間,了解墳場內一個又一個故事。上周日起連續兩個周日組織兩團考察,過百名額瞬即爆滿,要臨時加開一團。
港英政府在1941年已有意在和合石興建墳場,又刊登憲報招募建築工人,後來因日軍佔領香港,計劃擱置,至1950年墳場才正式啟用,「日治時期好 多人死左需要安葬,加上40、50年代好多難民湧入香港,政府就話墳墓不如搬去郊區,騰空多尐巿區地方畀人住。」當時大部份華人葬於九龍七號墳場,即現今 順利村,此外,薄扶林、九龍城、何文田等地方,都曾經用作墳場。
和合石墳場依山而建,被大刀屻及箕勒仔等山包圍,地質屬中生代的火山岩。墳場內分為棺木段和金塔段,前者呈長方形,後者為正方形,以年份區分,亦有按籍貫、宗教區分。
夏其龍在墳場內發掘了9個值得考察的地方,除了同鄉會墓地外,在巿民心目中有崇高地位的浩園亦是其一。
浩園在1996年興建,意指「浩氣長存」,安葬殉職公務員,而沙士期間殉職的醫護人員,包括「香港女兒」謝婉雯亦長眠於此,墓碑有詳盡的墓誌銘,記載亡者的英勇事跡。

西安墓園200人合葬 
21la6p4
西安墓園安葬了1947年在西安號客輪大火中罹難的 200名乘客。
2003年政府斥資317萬元,在浩園對面興建景仰園,供英勇捨身的巿民下葬,但至今未有人使用,夏其龍說,巿民一般在死後半年至一年才獲追授英勇勳章,大部份人遺體已下葬別處,後人一般不願意遷移至該處。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地點是位於和合石大閘入口的西安墓園。1947年,一艘由香港準備前往廣州的著名客輪「西安號」突然起火,200人死亡,遺骸原合葬於大球場東面山坡,後遷至和合石西安墓園,園內設「西安輪船罹難先友總墓」作記。
參加考察團的包括男女老幼,在中大教授英語的左治強是其中之一,他的祖母葬在和合石,每年均會掃墓,今次活動令他加深對這個地方的認識。外籍英語教師Stan Dyer經同事介紹報名,對浩園及西安墓園印象深刻,「這裏跟天主教墳場很不一樣,更本土,墓碑的雕塑,像天使一類不多。」他說這次旅程令他更了解香港社會。

和合石墳場9大考察點
A14_01_a
地點:公墓
意義:1996年至2005年間,連場大雨引發山泥傾瀉,部份金塔段墓穴倒塌,部份骸骨未能確認身份,合葬於公墓內
地點:金塔墓地(近直升機場)
意義:向北面對華山,向東為龍山,狀如筆架,山上有龍山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有落葉歸根的意義
地點:重整棺木地
意義:兩個月內啟用,道上鋪上石屎,可容納 845具棺木
地點:浩園、景仰園
意義:殉職公務員可安葬於浩園內;景仰園位於浩園對面,供英勇行為而死亡的巿民下葬
地點:骨殖火葬場
意義:設有骨殖火化爐及磨骨機,把由棺木段起出的骸骨用火爐烘乾、再用磨骨機磨碎,每日可處理10多副骸骨
地點:同鄉墓地
意義:旅港同鄉會昔日在香港社會扮演重要角色,凝聚同鄉、互相照應,協助單身流居香港者處理身後事
地點:西安墓園
意義:1947年2月4日,由香港準備前往廣州的著名客輪「西安號」起火,200人死亡,遺骸原合葬於大球場東面山坡,後遷至和合石
地點:靈灰安置所及紀念花園
意義:70年代政府力推火葬,和合石於1975年設立第一期靈灰安置所,見證社會文化變遷
地點:石廠
意義:和合石附近有逾20間石廠,密集程度為全港之冠
資料來源: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


注意禮儀 忌踐踏墓碑及破壞
即使百無禁忌,到墳場考察時亦要注意禮儀和技巧,舉辦考察團的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提醒巿民,墓地作為亡者安息的地方,考察人士應保持安靜、不要喧嘩;墓碑是亡者身份的象徵,在後人心目中有一定地位,不應故意踐踏及破壞。
由於和合石面積頗大,出發前應事先了解路程,行動不便者,可以選擇清明封路前或後才驅車出發。
夏其龍指,碑文是了解亡者背景及生活文化的重要資料,務必留意,在洋人統治香港期間,有些墓碑會用上清朝的年號,顯示出當時華人的文化氣息及亡者對民族的歸屬感,墓碑上年份的寫法亦有學問,「而家好多人都係用公曆,傳統係用天干地支,好似甲子、戊辰咁。」


運送遺體 當年火車支線直通
和合石曾經有火車支線到達,總站則在現時銘賢路及和興路交界,接近食環署的辦公室。
香港鐵路會會長Martin稱,和合石墳場初發展時,新界道路網並未完善,港英政府在1949年興建和合石支線連接粉嶺站,平日用作運送遺體,每年清明及重陽期間,提供特別列車接載市民前往掃墓。
80年代初,政府發展粉嶺南部並興建粉嶺公路,至1983年九廣鐵路全面電氣化,和合石支線便停用。
由於和合石支線曾用作運送棺木和遺體,網上流傳不少鬼故事,其中一個說法是舊日不少人死於戰火中,死不瞑目,經常在鐵路和車站間徘徊;另一故事說從前煤油火車太搖晃,把遺體拋出車外,被尾隨的火車輾過,整條支線鋪滿溪錢。

星期六, 3月 20, 2010

兩周一聚︰天問

「兩週一聚」是無國界網上文章聚會,歡迎男女老幼參加。今期題目是浪子M出題之《天問》。

大概缺少哲學細胞,很少思考形而上的事情。
筆者認為的「天」是自然凝聚的力量,比較接近中國人相信的天道,不一定是位格神。
「天啊!為甚麼會這樣?」通常是氣在心頭的衝動想法,純粹發洩。
不是沒有為了公義質問天,只是愈問愈無力。況且相比無分善惡的天,人比較可怕吧。
對不公義的事憤怒,卻缺少樂觀的援助精神,脆弱得快要承受不了這個世界,惟有暫時將滿腔問號封存起來。


本期題目必定令人想起達明一派《天問》,只是近期常聽鬼束千尋《月光》,用作文章的延伸。
並非特地找來,而是源於頗無聊的聯想:借了島田莊司《眩暈》>鬼束千尋《眩暈》>對《眩暈》沒有印象變成《月光》

月光 鬼束千尋 詞/曲:鬼束千尋
Gekkou by Onitsuka Chihiro

A
I am GOD'S CHILD この腐敗した世界に墮とされた
I am GOD'S CHILD kono fuhai shita sekai ni otosareta我是神的兒女 墮落在這個已腐敗的世界裡
How do I live on such a field こんなもののために生まれたんじゃないHow do I live on such a field konna mono no tame ni umaretanjanai我要如何在這樣的地方生存 不是為了如此而誕生在這個世上的

B
突風に埋もれる足取り 倒れそうになるのを
toppuu ni umoreru ashidori taoresou ni naru no wo
埋沒在強風中的步伐 儘管就快不支倒下
この鎖が 許さない 心を開け渡したままで
kono kusari ga yurusanai kokoro wo akewatashita mama de
但這個枷鎖 卻不允許 將心敞開交付於你
貴方の感覺だけが散らばって
anata no kankaku dake ga chirabatte
唯獨你的感覺卻還散亂著
私はまだ上手に 片付けられずに
watashi wa mada jouzu ni katazukerarezu ni我卻還無法將它 好好整理

Repeat A

C
理由をもっと 喋りつづけて 私が眠れるまで 
'riyuu' wo motto shaberitsuzukete watashi ga nemureru made繼續訴說你更多的「理由」 直到我入睡為止

效かない藥ばかり ころがってるけど
kikanai kusuri bakari korogatteru kedo
雖然遍地都是無效的藥
ここにこえもないのに 一体何を信じらば
koko ni koe mo nai noni ittai nani wo shinjireba這裡卻連聲音也沒有 那到底要相信什麼呢

D
I am GOD'S CHILD 哀しい音は 背中に爪跡を付けて
I am GOD'S CHILD kanashii oto wa senaka ni tsumeato wo tsukete
我是神的兒女 悲傷的聲音在背後留下爪痕
I can't hang out this world こんな思いじゃどこにも居場所なんて無い
I can't hang out this world konna omoi ja doko nimo ibasho nante nai
我無法承受這世界 這樣的回憶 到哪兒都無棲身之處

E
不愉快に冷たい 壁とか 次はどれに 弱さを許す
fuyukai ni tsumetai kabe toka tsugi wa dore ni yowasa wo yurusu
令人不悅的冰冷牆壁等等 接下來要對哪一個示弱呢

おわりになど手を伸ばさないで 貴なら救い出して私を せいじゃくからowari ni nado te wo nobasanaide anata nara sukuidashite watashi wo seijaku kara
別在最後伸出援手 是你的話請將我拯救而出 將我 從寂靜中救出

時間は痛みを 加速させて行くjikan wa itami wo kasoku saseteyuku時間讓痛楚加速前去

Repeat A, D






他們的天問微豆HaricotVince浪子M木棉Sam五點南杏貓波屎逸之老子Just Little SomethingDreamerbakingmaniacVic周游

星期五, 3月 19, 2010

補償性倫理實驗

人類善意有限 環保人士會說謊 18/3/2010
【東方】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購買環保產品的人,較多說謊、欺騙及不友善行為。這是「道德平衡」或「補償性倫理」,即當你覺得買有機食品拯救地球是做了好事時,就會同時「(才羅)正牌」在另一些事上表現自私或出現有違道德的行為。
90名大學生作研究
多倫多大學的華裔心理學家鍾成博(音譯)及另一心理學家馬薩爾,以九十名大學生作研究對象,把他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在 網上購買環保產品,另一組購買普通產品。之後讓他們參與一個有金錢回報的簡單電腦遊戲,結果發現,購買環保產品的學生不但會在遊戲中說謊欲賺取較多金錢, 研究員亦放下一個內有金錢的信封,給學生拿取所得報酬,這些學生亦會拿取高於自己應得的酬勞。
研究員表示,人類的善意有限,當我們在某部分表現出道德高尚,在另一些地方便會表現低劣。

星期四, 3月 18, 2010

巫啟賢《只因你傷心》

今天看《am730》姜炳耀的專欄,他憶述少時沈淪毒海的不堪︰一直瞞著女友吸毒,無非不讓她看到他毒癮發作的情狀,也不要連累她。某年農曆除夕他和女友行花市,兩三小時後毒癮起,他想一如以往藉故離開,這次她堅決不准他走,他唯有拂袖而去。
回家後他立即吸毒頂癮,卻想到人生毫無意義,為吸毒已失去自由和尊嚴,在除夕這麼重要的日子更為此與關心自己的女友吵架,萬念俱灰下竟吞過量迷幻藥自殺,幸好尾隨而至的女友報警,及時救回一命。
想起《慈雲山十三太保》,巫啟賢因為吸毒遭全世界唾棄,在滂沱夜雨中毒癮發作,涕淚交加,匍匐爬行,卑賤如泥,更被最愛萬綺雯和陳國邦看到。
電影改編自陳慎芝的經歷,可能已是夜深,印象中沒有看完。
喜歡主題曲《只因你傷心》。從前某日等午餐時,和弟兄姊妹玩波子棋,無端端在心裡唱「我命運最難行/只因你傷心」。

只因你傷心 巫啟賢
詞:劉卓輝 曲:巫啟賢 編︰王雙駿
春風秋雨在搖撼 像已化作醉醒的烙印
再踏往日長街裡 願那當天一切沒發生
#不經不覺沒年份 現己看見遠方不是暗
 遠在歲月回憶裡 渡過多少飄泊夜雨侵
*有你抱擁風中靠緊 感覺改變我的厄運
 有你暖火依偎我身 像紅日從未接近
~我命運最難行 只因你傷心
 我未能愛別人 知否總一等再等
Repeat #
即使心裡是疑問 共你縱有更多不合襯
遠在昨日情深處 亦有天空海闊夢變真
Repeat *~, ~x2

http://www.xanga.com/media/xangaaudioembedplayer.swf?c=2&i=3853532&m=ef55f

星期三, 3月 17, 2010

O四年的舊日記(十三)

並非特意挑三月來貼三月的舊日記,純粹不想經常炒冷飯令人反感。
下回大結局。

3月10日
繼續發旅遊春秋大夢。最想去冰島,不去絕對是損失。其次去巴塞隆拿看高迪的建築,最喜歡的建築師作品。最快實現的願望恐怕就是去台灣。只是沒有證件沒有錢沒有假期,還是繼續造夢好了。
3月11日
一個謊言蓋過另一謊言,沒完沒了,最好一開始就不要說謊。
人生少不免要交學費,能夠將損失減至最低已算萬幸。
梁紀昌與鮮魚行學校的故事猶如肥皂劇:滿腔熱血的新校長決心搞好惡名遠播的學校,漸有起色之際偏逢殺校之劫。原來他預料到學校會被殺,但也決心振興學校。現實不是戲劇,始終希望政府會給他們一個驚喜!
忽然想起夢中的一個場景:一個女子凝望牆上的鐘,音樂很淒迷。絕望地看著時間一秒一秒地緩緩流逝,猶如等待死亡。很想表達那種氣氛。
3月12日
看完《過去未來》。故事令我想起《香港X點》、叮噹《魔界大冒險》和《從加拿巴星來的人》。
3月13日
搜尋《塔裡的女人》。李翰祥和林福地曾拍成電影。林福地版有楊郡和汪玲,VCD也推出了。有點想看,但不願買。其實故事無聊兼老土,為甚麼會那樣著迷?
3月14日
始終沒有去花展。大概是三色堇不太吸引。

星期二, 3月 16, 2010

有邊讀邊的笑話

這個五年前的笑話,比李力持連北極熊也冷僵的笑話好笑得多。
文中大概忘了註明,學者應該是放洋回來,否則說不通。

「有邊讀邊」 2/12/2005 雅茵
【頭條】話說有個學者被請往隔壁村子主持喪禮。喪禮開始之前,那戶人家就給他一張孝男孝女名單:孝男潘新科、孝女池潘氏(因嫁了人,所以冠夫姓)、孝孫潘輛資、孝孫女潘否婷。
那學者一看名單,心中暗叫不妙,大部份名字都不會唸,最後他決定有邊讀邊。他先讀:「孝男番斤斗。」孝男覺得很奇怪,隔壁村子的習俗是在喪禮上翻觔斗嗎?學者又說一次:「孝男番斤斗。」孝男只好硬著頭皮出來翻了個觔斗。學者心中暗暗稱奇,這個村子的習俗真詭異,喪禮居然要翻觔斗。
接着學者說:「孝女也番--」「氏」字沒有邊,學者一直在想要怎麼讀。孝女聽了很驚訝地說:「我也要翻?」這時學者終於想起怎麼讀了,便說:「氏!」孝女只好也出來翻了觔斗。學者這時心中肯定,原來這個村子的喪禮習俗是這樣的。
他繼續:「孝孫番兩次。」孝孫就乖乖地出來翻了兩個觔斗。孝孫女見愈翻愈多,準備溜之大吉,學者就追著她說:「喂,別跑啊,只剩你啦,番不亭!」

星期一, 3月 15, 2010

磁力共振掃瞄出記憶影像

新技術尋失憶影像 15/3/2010
【蘋果】無記性或記憶力衰退對工作或生活造成不少困擾,但醫學界對記憶系統的運作所知不多,故難預防記性轉差。英國一項最新的實驗發現,可透過現時 身體檢查常用的磁力共振掃描(MRI)技術,再配合一套特製的電腦軟件分析,可紀錄腦部的記憶活動,並轉化為簡單的影像,從而「閱讀記憶」,新技術將來相 信可應用於回復記憶上。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一套可將腦部活動數據轉化成影像的電腦軟件,應用於閱讀記憶上。研究有10名自願人員參加,他們先分別看三段紀錄日 常動作的短片,利用房間內的磁力共振掃描儀器接收腦部活動數據,只要自願人士任意回憶其中一段短片內容,儀器就會紀錄腦部活動,把數據傳送到電腦軟件並 「繙譯」成影像,結果發現準確度超過九成。研究人員相信此技術除可以閱讀記憶,將來更可幫助老人癡呆症或失憶患者恢復記憶。

星期日, 3月 14, 2010

當上流遇見基層

八方人物:清潔女工令女強人學會謙卑 
14/3/2010 冼麗婷
【蘋果】有些女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有些女人過著不想過的生活。香港婦女基金會執行董事周素媚,與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女人,在公屋相遇。
周素媚是馬來西亞中產家庭的獨生女,父親是油公司高級行政人員,母親是律師。她從小接受優質教育,參與社會服務,精神一點不貧窮。少女時代在英國讀 寄宿學校,在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取得法律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一個女人,得到最上乘的教育後,一直在社會最上游的崗位工作,先在倫敦國際著名律師行 Linklaters當律師七年,後來在香港《金融時報》當高層,該報現任行政總裁John Ridding就是她當年的合拍上司。香港迪士尼、科網公司,以及佳士得拍賣行,也曾主動邀請她出任高職。
14lp2p5new
周素媚生育兩名女兒後,切身體會當工作女性的困難。

親訪公屋大開眼界
在滙豐銀行工作的英國丈夫,與她一樣喜歡藝術品。精緻生活底下的女精英,習慣先進福利制度,生孩子後,育兒 與工作不能兼得,惟有放棄事業,但她會想:「怎麼香港不能像英國般有半年產假?」孩子稍大,她去年復出於婦女基金會工作,為了認識基層婦女生活,出入半山 與中環的國際女精英,專程到訪上水及馬鞍山公屋。
貧窮人到富麗堂皇之地也許會感目眩,周素媚第一次親訪公屋,也有大開眼界之嘆。「上水的新單位雖然窄小,但整潔舒適,女戶主也親手做了很多裝飾,但馬鞍山那個較舊的單位,實在糟透了。昏暗光線,連大廳空間也鋪了床,那微弱得讓人窒息的光線,天天忍受,真會令人抑鬱。」
海底珊瑚魚與生於暗渠的塘虱魚一樣是上天造物,人類精神文明的昇華,包括同情心與自省能力,不分等級。具初中學歷的上水婦人,曾是生活富裕的少奶 奶,後來丈夫生意失敗,兼且手臂因長期勞損失去活動能力,抑鬱暴躁。男人生活走下坡,自尊心卻越來越大,不肯讓妻子拿綜援,原本受寵被愛的優雅小婦人,在 社工介紹下當清潔女工,用低微的力量,讓一家四口生活向前推進。素媚感動,「但我不敢問她月薪多少。她臉上盡是憂傷與陰霾,人卻在默默接受現實。」

體會教育的重要性
女人面對面,清潔工面前,女精英更懂得謙卑,也體會教育的重要性,「見到她的狀況,我與同事都自省要更努力工作。」婦女基金會籌募經費,希望贊助更多課程,訓練婦女一些基本謀生知識。

素媚很喜歡老布殊夫人一句說話:「施予,把我們的思維開拓至關顧別人需要的境地,也讓我們從只求自己需要中釋放出來。」

星期六, 3月 13, 2010

兩周一聚第三十五期出題︰無盡鄉間路

未命名n
終於有機會在《兩周一聚》出題啦!哈哈!
第三十五期題目是「無盡鄉間路」,來自一本過去將來都不打算看的同名小說,是《麥迪遜之橋》續集。
請將一切有關郊外的想像、體驗、感受寫下,三月三十日見。

無國界網上文章聚會《兩周一聚》,報名辦法參看︰http://2weeks1gather.wordpress.com/how-to-participate/

星期五, 3月 12, 2010

社會保障辦事處長期人手不足

祝各位新入職同事好運!

社署個案倍增 人手僅加六成 11/3/2010
【明報】社會福利署社會保障辦事處近年有不少員工投訴工作量大增。勞工及福利局向立法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過去20年,社署人手增加58.4%,但每年需處理個案增加近一倍,達91萬多宗。當局強調已有多項措施減低員工工作壓力。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書面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社署轄下有37間社會保障辦事處,專責處理有關綜援、公共福利金等申請。
資料顯示在1989/90年度,社會保障助理及高級社會保障助理合共有613人,在最新2009/10年度(截至1月底)有971人,20年增加 58.4%,但這遠遠追不上需要處理的個案升幅。同期各類個案由478,172宗增至914,395宗,增幅近一倍。當中綜援個案升幅驚人,由 66,288宗,增至288,813宗,增加335.7%。

張建宗﹕增職位簡化流程減前線壓力張建宗強調,衡量社會保障辦事處職員的工作量時,不能單憑個案數目而不考慮個案類別的實際 分佈及工作流程。他亦表示,為減輕社會保障助理職系人員工作壓力,社署近十年推行多項措施,包括在資源許可下增設職位、簡化工作流程、設立中央單位以集中 處理特別個案等,社署亦會繼續不時檢討前線工作量。

星期四, 3月 11, 2010

陳惜姿評李傳韻國金小提琴獨奏會

原來陳惜姿也看三月三日那一場,早知找她簽名。
我也是為了國金二期五十五樓而買票,以為是海景,原來面向馬路,又不關上觀眾席所有燈,反光強勁得啥也看不到。
煞風景的不止是叫觀眾去金管局資訊中心參觀的聲帶,那段叫人關手機的絕對是硬滑稽,一點也不幽默。
沒有資格評李傳韻拉得好不好,但見觀眾都是笑容可掬聽他的琴聲。

IFC55 9/3/2010 陳惜姿    
【明報】前幾天看了香港藝術節李傳韻小提琴獨奏,像探望了一個老朋友。
我在7年前訪問過他,當時他只是一個年輕小伙子,胖嘟嘟的,身體像不斷在膨脹。他好玩,喜歡逗人笑,可愛得不得了。我最記得他形容自己的琴聲像半肥瘦的叉燒,不太油膩也不太乾巴巴。他這樣形容古典音樂,叫我耳目一新。
那次採訪,跟著他到處演奏,自此愛上他的琴聲。小提琴在他手上,毫無負擔,他不只拉古典,還有電影音樂、流行曲,甚至拉諾基亞的電話鈴聲來逗大家笑。
今次再見,小提琴在他手上愈顯得小,因他個子又大了。他當晚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無伴奏隨想曲,難度極高,他拉得滿頭汗,拉得起勁時,還搖頭頓足,甚至把弓上的鬃毛都拉斷。有人或會嫌他的演奏太誇張,也是他的率性吧!
演出的場地,是國金二期55樓,買票時,我對這個場地有無限想像,但演奏會過後,徹底失望。
說是IFC55,但其實只是一個用白色牆間出來的一個長方形房間。四面牆,只有一面有景觀,但夜景毫不吸引,場內反光太厲害。於是我懷疑,選這裡做 演奏場地,到底有何意思,就是用那想像哄人買票嗎?房間的冷氣太大聲,一直伴隨琴聲,十分騷擾。窗外偶然從其他大廈射來一束光,劃過天花板。台後的燈時開 時關,像壞了一樣,那還是在奏最著名的第24首隨想曲時,叫人氣結。
300元一張門票,我對場地要求高一點,絕不為過。最惹笑的是,在演出前後,都有宣佈說多謝金管局借出場地,歡迎觀眾到金管局的資訊中心參觀。帕格尼尼跟金管局有何關係?國際大都會的藝術節這樣搞,真是失禮。

星期三, 3月 10, 2010

解剖淺談

解剖教室:解剖——醫科生入門 10/3/2010
【蘋果】「解剖」一詞泛指涉及了解生物的結構和組織的學科,透過各種方法去理解生物的組織及各部份的功用。當中所涉及的生物可為人類、動物或植物。 「解剖」及其英文Anatomy可算是並行對照。Anatomy一字源於希臘文,ana指分開,有「解」之意;而tomy指切割,則有「剖」之意。

病理解剖尋死因
解剖學可分為多個種類,跟醫學有直接關係的當然是「人體解剖學」,學的主要是結構的名字,例如每一塊 肌肉,每一條血管和神經的名字,也要學結構之間的三維關係,例如要學胰臟是在胃的後面,緊貼在腹腔的後壁;「顯微解剖學」會利用顯微鏡去觀察生物的細胞及 胞器;「比較解剖學」着意比較物種之間結構上的分別等。
雖然法醫也需要上解剖學才可解剖驗屍,但他們所深入修讀的是病理解剖學,屬病理學的分支。病理解剖是從驗屍過程中尋找死者的死因或病源,而人體解剖學則注重研究及分析人體結構及組織。
不要以為只有外科或骨科這些需要執起手術刀的醫生,才懂得解剖。基本上每一科的醫生都需要對人體構造有基本的認識,例如內科醫生需要知道人體結構,才可替病人作身體檢查、注射、看光片、或將喉管放入體內等。所以,我們可以說解剖是醫學的基礎。
為推廣醫學知識,醫學院將於本月20日舉辦《日益精確的醫學診治方法》講座,查詢請致電2819 9306。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

星期二, 3月 09, 2010

人類可嘗脂肪味

澳洲研究:人可嘗出第6味——脂肪 9/3/2010 法新社
【明報】為何人們容易對薯片和朱古力蛋糕這類高脂肪食物感興趣呢?澳洲最新研究指出,原來人的味蕾除可嘗出5味外,還可嘗出第6味,就是脂肪!
澳洲迪肯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新西蘭梅西大學和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聯合進行研究,得出上述結論,報告刊登在《英國營養學期刊》上。澳洲迪肯大學研究負責人凱思特(Russell Keast)說﹕「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舌頭可品出5種味道——甜、酸、苦、鹹和鮮味(umami,一種富蛋白質的可口味道,存在於醬油和雞湯汁等),不過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確定,人類還能品嘗出第6種味道——脂肪。」
研究員首先對30名志願者進行了味覺測試,看他們能否品味出一系列加入溶液中的脂肪酸,結果發現他們全都能分辨出脂肪酸的味道;接著,研究員又設計了一套電腦測試,看人們究竟對味道有多敏感,結果從接受測試的50人中發現,辨識脂肪味道的能力與體重有關。

對脂肪味愈敏感 攝入量愈少
凱思特說﹕「我們發現那些對脂肪敏感的人,能品嘗出非常低濃度的脂肪味,因此相比那些不 敏感的人,敏感者實際上攝入的脂肪量較少。另外,我們還發現他們的體重指數(BMIs)較低。」他說這一研究顯示,感知脂肪味可引發人體內的停吃反應機 制。「我們所有人都愛吃脂肪食物,如果你對脂肪味不敏感,你就較難收到身體發出的停口指示。」

星期一, 3月 08, 2010

2008蘇柏軒《壹周刊》訪問

拉闊音樂蘇柏軒 15/5/2008 壹週刊
繁盛的上海,有條窄窄陋巷,沿路一片泥濘。用磚頭堆四堵牆,就是為民工子女而設的學校。斗室霉霉濕濕,像個發臭桑拿浴室。二十六歲耶魯生蘇柏軒,引領一隊美國來的交響樂團,為村童演奏莫扎特。蘇柏軒剛剛贏了世界五大國際指揮大賽之一的International Prokofiev Competition。瑞典指揮家David Bjorkman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是第一個華人得此殊榮。曾經,他被捧到上天。會考九A,高考也全A,十六歲(九七年)拿獅球嘜傑出學生,個個睇好他入劍橋,結果全軍覆沒,只能去北大唸中文。《南華早報》選他為Student Musician of the Year,葉惠康找他做香港兒童交響樂團的駐團指揮,推薦他參加指揮大賽,最終敗北,決賽也打不入。體會幸福非必然,他挾著獎狀,致力為中國落後地區的農民、貧童,演奏、籌款。「古典音樂給人感覺高高在上,我要將它帶到農村。」

贏了冠軍,蘇家又call《壹週刊》,又call《東周刊》,四圍約專訪。
「媽媽不懂你們的行規吧。」
高度曝光——
「(才羅)名氣,做善事。」
載譽歸來第一晚,在尖沙咀青年會設宴款待親友、傳媒。
「做善事,愈多人知愈好。」
他奪魁的在俄羅斯舉辦的International Prokofiev Competition,捧出不少世界級指揮大師,英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Liverpool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音樂總監Vassili Petrenko,是○三年的亞軍得主。
「我不常參加比賽,校際音樂節,也只參加過兩次,都是老師指派的。
「音樂是交流,不是競技、搏鬥,不用踐踏別人,抬高自己。」
這次奪獎,將到聖彼得堡指揮著名的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
「世界排名,國際名氣,有助我籌款,到國內為貧童演奏。」
對資源匱乏的一群,特別有感受,因為蘇柏軒的媽媽,二十歲才有機會學琴,上繳家用,滿足了家人需要,才有資格談興趣。
「很多人也像我媽媽,有興趣,但缺乏栽培。
「傳統樂團重視圈內關係,和外界較疏離,我要打破局面。」
蘇柏軒成立樂團,將古典音樂推廣給貧民,為山區學童籌措教育經費。
蘇柏軒小學唸英基Beacon Hill,中學唸英皇佐治五世。蘇媽媽師範畢業,在傳統學校教音樂、英文,卻送四個子女唸國際學校。
「香港制度是,入不了大學才當教師。我這麼說,可能得罪很多人,但事實是,不是精英的一群,才跑去做教育工作。」蘇媽媽說。
蘇媽媽當年正是入不了大學才揀師範,今日嶺南、樹仁,紛紛升格大學,教育學院拿的不是學位,資歷可以想像。她希望子女在自由氣氛下學習,拒絕填鴨,有全人發展。蘇柏軒四歲,她送他去Yamaha上音樂班,六歲學鋼琴。
「拉小提琴的,永遠當主角,不懂遷就人。鋼琴以伴奏為主,自小便學習按捺自己,不能太自我,要去配合其他的樂器。」蘇媽媽只想以音樂陶冶兒子性情,沒打算要他做音樂家。
蘇柏軒兒時不愛練琴,當年老師給他的評語是——you are sensitive to music, but not sensitive to instrument。
他成立的Yale China Music Exchange,捨棄在演奏廳演出,安排耶魯生到內地窮鄉作音樂交流。這是上海市郊一所為民工子女而設的學校。
這大獎不是年年設冠軍,他這次奪冠,為他帶來一萬美元獎金。除了指揮大獎,俄羅斯國家樂團音樂總監,也是評判之一,還多頒優秀演繹獎給他。

狀元折翼
父母叫他柏軒,因為他家的花園,有四棵柏樹,所以四個子女也用「柏」。軒,是古時藏書的地方,父母期望長子多讀書。
蘇柏軒不負眾望,十一班(中五)考GCSE(相當於香港會考),拿最頂級的九A☆;十二班,比人早一年考高級程度會考,也全是A☆,贏了獅球嘜傑出學生,個個睇好他入劍橋。
「我就集中火力,只報劍橋一所大學。」
結果,沒被取錄。那是一月,已沒機會再報其他大學。
蘇柏軒的父親,是土木工程師,香港、新加坡、台灣的鐵路,他也有參與。
「父親覺得,中國人要識中文。」
蘇柏軒中學唸德文、英文,中文會說不會看,父親鼓勵他去北大唸中文,那是一九九九年。
在北大唸半年普通話,半年中國哲學。人生很多第一次,都在那裡發生。
「第一次用手洗衫,第一次騎單車上學。」
他住何文田山,一出世便有工人、私家車。住的是複式單位,樓下放了三角琴、小提琴、木結他,恍如一個演奏廳。
「從來不用做家務,一獨立生活,又遺失簽證、丟掉身份證……原來我不懂打理自己。」
美國教育,鼓勵挑戰。
「我一直是個自信的人。」
九級鋼琴,八歲又學小提琴,十二歲學中提琴,還跟香港管風琴大師黃健羭學管風琴,十五歲(九六年)憑自創歌曲拿《南華早報》Student Musician of the Year,自信爆棚。
「有自信,又如何,不保證你更上一層樓。」
美國學校著重栽培學生自信,他用自己經歷,寫了一篇挑戰自信教育的文章,得到美國耶魯大學的賞識,收他唸比較文學,那是二○○○年。
不主修音樂——
「我永遠不會是葉惠康,經歷戰亂、文革。很多樂章,都在亂世寫成,唸文學,幫我填補空白的一頁。」
他課餘玩音樂,十九歲,在耶魯唸二年級,他創辦樂團。
「我不是音樂系學生,卻以比較文學系身份,自組了一隊樂團。
「學校的樂團,為音樂系學生而設,但,音樂是屬於所有人,不應規範在某一階層。」
吸引了很多唸科學的、社會學的、非音樂系學生參與,惹怒了音樂系教授。
蘇柏軒備受抨擊。
「音樂比人易懂,歌曲是跟隨樂譜演奏,但人心各有不同。」
他最怕心理學,在美國唸書,修文學的,也要唸些理科,他揀心理學,成績是最差。
蘇柏軒的女友是美國人,主修俄羅斯政治及經濟,也在蘇柏軒的樂團拉大提琴。有次樂團演出,蘇柏軒要指揮一首寫於一九四○年的樂曲,樂手有的年紀很 大,彩排期間,女友提議他以三八年被迫害以至自殺的俄羅斯作家Bulgakov作比喻,好讓老樂手明白他想要什麼。如此拋書包,老樂手對他另眼相看。耶魯 校長太太的媽媽,也專程從加州來看他的指揮。
「文學訓練,幫了我發展音樂。」
○四年學士畢業,他轉到Peabody Institute of Johns Hopkins修讀指揮碩士,師從五十年代維也納指揮大師Gustav Meier。
○六年碩士畢業,他成立的「Yale China Music Exchange」,率領大群耶魯音樂人到上海演出。
「美國人有的對中國充滿誤解,希望透過音樂,彼此有交流,進一步了解。
「上海看來很富裕,但浦東有條陋巷,專讓民工的小孩進去唸書。」
那裡一片泥濘,沿路昏暗、滴水。
「學校由兩間數十呎細房組成,擠了三百多個小學生。」
蘇柏軒用木筷子教小孩指揮,劇團中人發動籌款,改善學童教育。
問蘇柏軒怎樣形容他和父母的關係,他說,好得不能再好,從沒催逼練琴,他學多種樂器,全是自發的,「二妹不玩音樂,母親沒異議,孻仔愛扭計骰,剛剛贏了扭計骰大賽,母親一樣支持。」蘇父這晚在YMCA設宴慶祝兩個兒子奪獎。
蘇媽媽說蘇家是《壹週刊》長期讀者,蘇爸爸尤其愛專訪,他們找人聯絡老總,安排兒子接受訪問,也約了別的雜誌。「一切都是為兒子,他要推廣古典音樂給貧民,要知名度和資助。」
他成立的Yale China Music Exchange,捨棄在演奏廳演出,安排耶魯生到內地窮鄉作音樂交流。這是上海市郊一所為民工子女而設的學校。

街童展翅
蘇柏軒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南美委內瑞拉有七百多萬人,青少年犯罪、吸毒,多在監獄度餘生。五十年代著名指揮家Abreu,求政府把獄中青少年送到社區中心,讓他用音樂感染他們。
「街童很多來自暴力、貧窮家庭,他以音樂導他們向善。」
開始時,只十三個邊緣少年願意加入,後來,全國有十萬名二十一歲以下青少年,跟著他作世界巡迴演出,街童數目顯著下降。去年獲委下一任洛杉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二十七歲Gustavo Dudauel,也是因為這計劃,由十九歲那年的街童,變成今日的有為青年。
「這隊樂隊,叫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
這也是蘇柏軒的理想。
「為什麼古典音樂一定要高高在上,要被某個階層的人霸佔?我要趁年輕,來一個突破。」
蘇柏軒在港台主持的電視節目《4維賣藝》,捨棄演奏廳,聯同香港兒童交響樂團在渡輪演奏莫扎特,也就是為了突破。
葉惠康賞識蘇柏軒,找他兼職指揮香港兒童交響樂團,鼓勵他參加國際指揮大賽。
○六年到意大利北部參加人生第一個指揮大賽,結果敗北,決賽也不入。
今年再接再厲——
「因為獎狀、名氣,幫到教育,有助籌款。」
才做完訪問,他便飛去北京、上海,籌辦以長沙為首站,接著到湖北、黃山等地作的巡迴演奏,讓中國農民、山區學童認識古典音樂,門票收益撥捐當地作教育經費。
中國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他們也說,指揮的氣,全靠這裡。」
他指指肚皮,示意丹田。
成熟指揮家,多有個肚腩。
蘇柏軒五呎九吋,重一百三十五磅。
「我食好多野,尤其是甜品,就是胖不了,到底怎樣才有大肚腩?」
蘇柏軒抓抓頭顱,訴說二十六歲的煩惱。
這次專訪,帶了個年輕記者同行。年輕記者大概習慣電視撈飯,問為何蘇家大廳沒電視。蘇柏軒對提問不明所以,理所當然說:「電視在樓上電視房。」同是廿多歲,世界很不一樣。
他父母是香港電台第四台擁躉,四台招收主持,他二話不說請纓,他主持的《4維賣藝》,其中一輯是他和香港兒童交響樂團在渡海小輪演奏,把古典音樂平民化。
這日他獨個兒趕船上深圳再轉機到北京開會。問他最反叛做過什麼,他說他有一妹兩弟,最細的細佬,跟他差了十二載,母親忙湊仔,沒時間理他,「不管束,就沒反叛可言。」


延伸閱讀蘇柏軒《蘋果》專訪
李歐梵談蘇柏軒

星期日, 3月 07, 2010

思入生死︰一.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死亡觀念的發展

準時到達,約四十人的課室坐得八八九九。
白板上投影人類豬流感的通告,害我以為去錯課室,幸而看到導師是陶國璋就安心了,儘管這次只是第二次見面。
還未找到座位,就急著要補領上課時間表,也派給在座其他沒那麼早來的同學,無端端做了「熱心的同學」。
雖說《思入生死》是《死生之念》的進階課程,但老師說倒轉來上也可以。
老師約略介紹其後課堂,稱謝建泉醫生患了會無故失憶的怪病,因此<善逸的生與死>推遲到最後一堂,醫生保重啊!

平時一想到哲學問題就頭昏腦脹,甚至有人勸告不要看哲學書,因此哲學在我心中沒有立足之地。老師牽起問題不斷追尋究竟,腦袋幾乎一片空白,只好留給其他同學回應。
老師說哲學重發問,不為找尋標準答案,而是展現不同的可能。
人怕死,其中一個原因是要追求完整的人生,只怕早死無法完成。
追求完整的人生是無窮無盡的慾望,圓了一個小心願,又有盈千累萬個心願,永遠得一想二,不能填滿,是一種無限,某程度上是自我懲罰。
為何人類要追求完整的人生,根源在哪?這是回家思考的第一道問題。
第二道問題是,為甚麼人類比其他生物活得更痛苦?有人指出時間觀的分別,其他生物活於「現在」,人類有記憶,多了「未來」和「過去」的概念,因而多了痛苦,是思想發展的結果。

堂上播放英瑪褒曼《第七封印》選段。黑死病流行的歐洲中古時期,十字軍騎士遇上死神,有感生命的虛無,藉與死神下棋爭取時間,好使他能夠思考生存的答案,並救出原被盯上的流浪藝人一家。
騎士救出那家人,自己卻與其他人一樣被死神帶走。
老師解說騎士代表人的理性,即使到了最後關頭仍在發問。
電影值得一看,只是內容霎時間消化不來。

理解死亡之前,人要思考十個問題︰
一.存在與存在者
二.何謂幸福
三.人性的複雜
四.生命何去何從
五.意義
六.愛與被愛
七.永恆與瞬間
八.痛苦
九.死亡
十.智慧

老師一時間忘記第九點,同學提示,暫時補上「死亡」一則。

下一課前先看《潛水鐘與蝴蝶》,曾經讀過,不過已經忘記內容。

課堂小札
思入生死
第一課 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死亡觀念的發展 陶國璋
死生之念
第一至三課
第四至六課第八課

星期六, 3月 06, 2010

兩周一聚︰完美的一餐

「兩週一聚」是無國界網上文章聚會,歡迎男女老幼參加。今期題目是Just Little Something出題之《完美的一餐》。

完美無瑕的事物只存在於想像中,因此完美的一餐可以說從不存在。
即使靠想像,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往往教人沮喪,不如放開懷抱,無期望無失望。
縱使無期望,只是如若符合一些條件,那一餐已算不錯。
餐膳最好是輕怡素食。非因宗教原因,而是本人做慣食桌清道夫,太油膩的菜令人反胃。
同桌最好不超過六人,享受親密。大排筵席不錯是夠熱鬧,但眾人各自組成小圈子,你有你慶祝,我有我聊天,人在心不在,多沒意思。
曾經吃過接近完美的一餐,應是去年十二月五日晚上的雲海迷小聚。
下午雲海在油麻地Kubrick書店做夏婕新書發佈會嘉賓,會後照例是眾人圍著雲海的馬拉松聊天會,聊著聊著已經天黑,饑腸轆轆。
與雲海告別後,與會眾人一起去附近的許留山吃甜品。
許留山出品不會有驚喜,但聽著大家籌備平安夜派對事宜也愜意。
當然這不是正餐,他們還會去吃煲仔飯,只是我要回家吃飯告辭。

雖然近兩年差不多每次雲海活動都會碰面,可是一直以來我不知道大家的名字,大家也不知道我的名字,這天才正式介紹自己,各位好啊!

眾人完美的一餐︰老子媽媽阿四C9jennibakingmaniacJust little somethingVicRandomCoilmad dogcrKempton浪子mlomichee南杏五點火羽貓波屎Sam軍師奶小孜媽Holly木綿雪凌

星期五, 3月 05, 2010

戀愛星願

看到題目會心微笑者,必定曉得這是甚麼一回事。
如若不明白近期某些地鐵站為何無時無刻大排長龍,務必要看本文。


簡單來說,「戀愛星願」是地鐵藉情人節之名舉辦的一個搵著數活動。
宣傳海報有云︰「於2010年2月14日至3月14日期間,你可在港鐵旅程上許下戀愛星願,查看愛情星語,更可獲精彩獎賞。」
既然推廣已開始大半個月,為甚麼今天才寫?只因本人在剛過去的星期日方曉得有這個活動!
是,宣傳海報早就隨處可見,但對本人來說,宣傳句寫得玄之又玄,提不起興趣,忽略了玄機就在最後的「精彩獎賞」四字。
那天去沙田,離開時看見車站的e分鐘著數機有數十人排成一隊,還有職員維持秩序,心想他們不是渴望戀愛得那麼誇張吧?只是本人超級現實,單單戀愛運程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絕不會引來比儲積分換免費車票更長的人龍,關鍵就在「精彩獎賞」那裡。
雖然不是每個車站都有著數機,既然太古站就有一部,回去再說,於是如常上車。
晚上七時半來到太古站,著數機前依然有那麼多人排隊,反正還有時間,也拍八達通看看有甚麼「精彩獎賞」,一等就是廿分鐘。
紙條徐徐印出,上半部是愛情星語,自創的戀愛星體造型不俗,但下半部的獎賞才是重點--
免費車程往天水圍站
紙條稱憑此正本可以由機鐵、輕鐵、東涌、羅湖及落馬洲外的任何車站換領優惠。
從家到天水圍一程也要廿元,果然是超級著數!
回心一想,只送一程,回程也要付廿元啊,管它呢。不過暫時想不到去天水圍有甚麼節目,留用。
隨即明白為甚麼早午晚太古站都人頭湧湧的原因,裡頭一定有比「免費車程往天水圍站」更吸引的東西,不然為甚麼人人都有一大疊卡,重複又重複像洗牌般拍?
縱然每張卡每天只能玩一次,實在太多人了,所以數天以來只玩了三次。

回到公司和同事甲聊起戀愛星願,他說據聞大獎是一手地鐵股份,只是機會渺茫,又無時間,提不起勁天天拍卡。
昨晚終於有時間搜尋戀愛星願還有甚麼獎品,可是找不到有關地鐵股份的段落,大概純屬虛構,不知道是他耍我或是他被人耍。
即使地鐵網站沒有獎品清單,不過看優惠使用條款也略知一二。
免費車程只有五個目的地︰天水圍、大埔墟、東涌、坑口和迪士尼。
優惠券必須是正本,但無需用列印優惠券的八達通一起換。
地鐵商店五元現金券也不錯,中七十一的最少可以換個麵包。
最少人受用的是機場快線半價優惠。

為何戀愛星願比兌換免費車票的「站站賞」反應更熱烈,大排長龍,可歸納為以下原因︰
一.累積站站賞分數必須是港鐵友禮會會員,戀愛星願只要有八達通即可參加;
二.每人只限使用三分鐘,不限卡數,一人一次可拍十多張卡,引致等候時間延長。

人總會被著數蒙蔽雙眼,無視浪費時間和優惠是否合用。
貪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盲驅力,亦是浪費地球資源的禍根。

星期四, 3月 04, 2010

2004李傳韻《壹周刊》訪問

昨晚聽李傳韻獨奏會,重溫這段引人入勝的訪問。

天才與白痴 李傳韻 8/4/2004 壹週刊
李傳韻像個舉重選手多過一個音樂家。他壯碩如牛,動不動就一頭大汗。台下的人還是穿毛衣,他穿了一件恤衫就已渾身濕透了。他肥大的雙臂提起的,應是 三十公斤大啞鈴,而不是價值八十萬美金的小提琴。但他偏偏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年輕小提琴家。十一歲便贏得重要國際賽事,師承中國國家級音樂教育家林耀基教 授,曾到殿堂級的紐約朱利亞音樂學院,跟隨名師Dorothy Delay和Itzhak Perlman學習。自從他為陳凱歌執導的《和你在一起》電影配樂後,聲名更響。
但成名需要的包裝,李傳韻不放在眼裡。在記者面前,他塗暗瘡膏,吃減肥藥,說笑話,毫不掩飾最真實一面。港大的午間音樂會裡,觀眾已經入座,李傳韻 在樓下抽了一支煙,然後上來。見主持人仍未停口,他索性趴在桌上作狀睡覺。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就十分古怪。李傳韻其貌不揚,把琴放在腮邊後,面龐快要下贅 的肥肉,給他一承,更形突出。他吸引人,肯定不是以外貌。這是個氣氛輕鬆的音樂會,他沒準備什麼,拉《梁祝協奏曲》時,他說這是「梁山伯與朱麗葉」。他又 像玩雜耍似的,把弓拆開,馬毛四散,像滅絕師太的拂塵,再把弓套著提琴來拉。台下觀眾給他時而搞笑時而認真弄得如痴如醉。尤其當他把梁祝加上即興的變奏, 大家更拍爛手掌。

最愛叉飯
這是一個連演奏古典音樂都講求包裝的年代,且看外表一絲不茍的李雲迪,粗眉大眼的郎朗和玉樹臨風的馮景禧,都有一定 台型。但這些對李傳韻來說都太辛苦了。「我天生唔靚仔,醜陋尐,我都想改變形象,但減唔到肥,我太鍾意食野,一見到叉燒飯就冇命……「人地話肥都唔緊要, 肥仔都可以好可愛,引人注目,引人入勝個隻,但我唔係。點包都冇用,玩完啦!算啦,我生出來係咁就係咁。」他最近苦學成語,說話時常亂用四字詞。他太喜歡 吃,經常處於飢餓狀態。他說有兩種東西可以陪他終老,一是叉燒飯,一是牛腩麵。他認真地用了近三分鐘分析兩者如何比鮑魚更好吃。原籍山東的他體重有二百零 五磅,剛檢查了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全都偏高,醫生說他必須減肥。他邊吃減肥藥邊說,他目標是減五十磅,到時他會把頭髮染成粉紅色,或者像朗拿度剃光頭。 「嘩!勁!」他常這樣說。

亮出法寶
雖然他三歲學拉小提琴,自幼被視為天才,二十年來接觸的都是從事藝術,有文化之人,但他說話毫不像這些優雅之士,而 是十分市井。談到喜歡的小提琴家:「我喜歡Perlman的豐滿和Heifetz的細膩,集二家之大成就最好。叉燒都係半肥瘦最好食啦!」至於自己的音 樂:「尐人覺得我尐滑音好正,好姣,好淫蕩,聽完會起雞皮個隻(做了一個打冷顫姿態)。音樂離不開色情,好多藝術靈感都係源自色情。」記者笑問他平日怎樣 培養這方面的靈感,他不諱言自己會看成人雜誌、報紙的風月版,之後他更亮出一件寶貝。他找出一條圍裙,穿在身上,下體像有點東西凸出。一掀起,原來是一條 大得像支卡拉OK咪的假陽具,笑得我們人仰馬翻。

慈禧太后
這都是媽咪不在家的時候發生的。媽咪是李傳韻背後一座很大的控制台,他平日一舉一動,都由母親控制。所以,儘管李傳 韻已經廿三歲,口裡仍不斷的媽咪媽咪。女友?因媽咪不喜歡而分手了。心愛的毛公仔?十八歲時因夜歸給媽咪懲罰而丟了。現時每日練琴,仍要媽咪督促。由兩歲 開始,李媽媽就要傳韻認字,三歲學小提琴,五歲到北京比賽,十一歲參加國際大賽。十六歲傳韻到紐約讀書,媽咪一齊去。為了當兒子經理人,她上堂學英文。兒 子到哪裡演奏,媽媽有影皆雙。港大午間音樂會上,李傳韻在拉琴,在場內賣CD的,仍是李媽媽。他既是傳韻的保母,也是經理人,任何人找李傳韻,必須經過李 媽媽。李傳韻形容,媽媽是慈禧太后,「天塌地陷她自巋然不動」。他內心也十分矛盾,既想脫離母親管轄,又怕離開母親後一事無成。「我好羨慕外國人自細不與 媽咪一齊,細細個就掌握自己命運。自食其力,不求任何人。「媽咪成日覺得我唔掂,我冇可能離開佢。我都想獨立,但能力又未夠。我要練琴又想玩,邊有時間安 排演出?」他從沒反抗過母親,因為「有賊心沒賊膽」,同時他真心相信,母親是為他好的。於是便反過來想:「點解我要脫離媽咪呢?我同媽咪一齊住都可以獨立 0者,好多中國人一世都同阿媽住啦,我反過來照顧佢咪仲勁!」李傳韻家住德福花園,爸爸李厚義是小提琴老師。傳韻一年大半時間在紐約,妻子緊隨,他獨自一 人在香港。

暗無天日
神童背後,必然有淒涼的故事。不過憑著李傳韻自創的精神勝利法,他總能戰勝。他在山東青島出生,六歲來港,在牛頭角 下村的聖馬太小學讀書,初時一句廣東話不會說,所以不敢說話。說話愈少,同學愈把他孤立。他又經常要回北京練習和比賽而缺課,同學漸漸笑他自閉白痴,除了 拉琴什麼都不會。「小學校長初時也很有意見,問我阿媽,點解個仔咁細就要決定以後條路。我媽是個很有野心的人,我三歲時她已決定我的專業。「我都唔開心, 壓力好大,好怕見同學。」被罵時,他很憤怒,一憤怒,他就在咭片上寫「李傳韻,小提琴白痴」。「我自己先鬧自己,將自己踩到最低,你再鬧我我都唔怕。」把 「白痴」、「弱智」寫下來後,他由憤怒變為平靜,再覺得好笑,他還把咭片掛上身引人笑。從小,他就以此法來克服難受的感覺。至今他仍在興致勃勃地寫:「小 提琴果子狸、炭疽菌」(要殺人、征服人)「小提琴淫樂家、強姦犯」(純粹無聊)。為了做小提琴神童,他放棄了好些興趣。他本來游水游得快;踢波任後衛也不 錯,可入校隊;跑一百米只需十三秒。但要拉琴,便不能浪費時間。十一歲贏了國際賽,李傳韻才稍為恢復自信。憑此成績入男拔萃中學,讀了四年,十六歲得紐約 朱利亞音樂學院獎學金,赴美學藝。剛融入了香港生活,又要到美國做新移民。他英文不足以表達自己;青春期賀爾蒙不平衡,令他渾身不自在;朱利亞競爭又劇 烈,令他非常沮喪,經常逃學。媽媽就哭著在後面追。經過幾年他形容為「暗無天日」的日子,李傳韻終於安定下來。老師Delay在○二年逝世後,他對朱利亞 再不留戀,這時給Clarisse B. Kampel基金會發掘,支持他繼續在紐約學琴,老師是Joey Corpus。

屢戰屢敗
聽李傳韻拉琴就知道,他是一個情感非常豐富的人。但偏偏他在情路上不斷跌倒,遍體鱗傷。他經歷了五次戀愛失敗,對象 多是音樂學院的同學。最深刻是十六歲的初戀,談到這段往事,他真的消沉下來。「我們其實沒真正開始過,連牽手的機會都沒有。個幾月吃不下飯,(目訓)覺又 扎醒,瘦左好多,而家講番都好傷心。感情好似沙一樣,我愈緊張地捉住,它愈在指縫間溜走。」多情的他,很容易欣賞女孩子。「我覺得每個女孩子都好可愛,每 個都散發迷人氣息,就算樣唔靚心都好靚,層出不窮,百花齊放。」澎湃的感情,一次又一次付諸流水。最近這一個,拍了一年拖,去年二月因雙方家長反對而分 手。「失戀令我的音樂更多愁善感。我在愛情上的坎坷折磨,會令我更成熟和堅強。同一道理,我在童真歲月所失去的,也在事業的成功上補償了。」他總是這樣安 慰自己。很多天才都是不快樂的,但李傳韻應是例外。

媽媽:冇我唔得
李媽媽丘星冶整晚說了很多李傳韻的天才事蹟,但談到缺點,她說傳韻散慢,沒有毅力、沒時間觀念。「好多人勸我 俾自由佢,我告訴他們,我幫到李傳韻的,別人幫不到。「他跟別人不同,他太任性,一定要人打理。只有阿媽才會付出,指點佢點行。保母沒有用,因為保母不會 心痛。」她說兒子糊塗,跟他坐飛機,辦好登機手續各自看書,李傳韻可以看至閘口快要關門,服務員在廣播裡不斷喊他的名字而他仍聽不到。每一次,他都要媽媽 拉他上機。李傳韻到處跟人說,年幼時常給母親打。李媽媽承認,傳韻五歲時,家裡來了客人,想聽他拉琴,當中還有鋼琴家,想跟傳韻合奏。但李傳韻就是不肯 拉。待客人走了,媽媽就狠狠打了他一頓。平日叫他練習,則不用打。「我大聲尐講野佢就覺得對我唔住。」至於兒子的女友,她希望他找到一個女孩,能在事業上 幫助他,鼓勵他,取代她現時的位置。與上一個女友一起時,他們不練習、不學習,生活又亂,這會拖他的腿。母親說這話時,傳韻無法插嘴,對著滿桌食物又不能 吃,樣子不知有多苦。

後記李傳韻的娛樂性是驚人的,訪問中途,他說得性起,漸漸對著記者的錄音機情深款款地說話,像DJ做半夜節目對着他們的咪高 峰。記者說,錄音機性能好,不用靠得那麼近,但一分鐘過後他又把頭移過去,之後更索性拿起它貼在胸口說話,像台灣娛樂新聞裡的明星。記者笑彎了腰,實在無 法問下去。他亦算是「引人入勝」那類肥仔了。

李傳韻小史
1980生於山東青島,父母都是小提琴家。1985「北京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亞軍,認識林耀基教授。1986移民 香港,經林教授介紹,認識葉惠康博士。父母分別在泛亞和葉氏工作,葉又介紹「蔡伯伯」給李傳韻,蔡至今都是李的贊助人。1991「波蘭第五屆維尼亞夫斯基 國際青年小提琴比賽」少年組冠軍,成為該頂級國際賽中有史以來最年輕冠軍得主。1993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奏帕格尼尼廿四首隨想曲,灌錄成CD。1996獲 紐約朱利亞音樂學院獎學金,赴美留學。2002替陳凱歌電影《和你在一起》小提琴配樂。

星期三, 3月 03, 2010

死亡教育實例

代郵︰HKU SPACE與生死教育學會合辦《思入生死》短期課程明天開課,曾讀《死生之念》者請從速報名。

「死亡留言」助親人振作
癌媽媽說故事 講解人生必經階段
 
3/3/2010 梁瑞(王京)
【蘋果】「人人都會上天堂,媽媽比人早上天堂,因為媽媽有病,天主已經安排好。」Mabel兩年前過身前留下錄音,向女兒講起一個又一個故事,解釋 生老病死的必然,讓女兒不要難過;她更訂好紙棺材及壽衣。能撇開對死亡的忌諱,對離去或活著的人都有積極作用;Mabel生前作好準備,以便幫助丈夫和女 兒走出哀傷重新振作。

03ls4p1
湯兆明的妻子生前已為身後事作準備,令家人容易接受其離去,積極活下去。
黃賢創攝

在07年因癌症過身的Mabel,丈夫湯兆明昨笑着憶述她生前種種,「佢乜都諗好晒,個喪禮著乜野衫、兩個女著既衫、唱邊首詩歌,實際上可 行既我都照做,我相信九成幾佢都滿意。」湯指妻子曾叮囑「兩個女仲細,要好好保重身體」,故他注意飲食、定期健身;在工作時間外父兼母職照顧兩女。
當時兩名女兒只得5及7歲,對生死似懂非懂,Mabel就向她們講故事,解釋人死後上天堂,又錄下留言。湯兆明表示,或許是妻子常常提及天堂,讓女 兒明白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你我也要經歷,當死亡真正來臨,她們知道是正常的,不會過份哀傷;一次女兒更問非教徒的他:「Daddy你會唔會冇得上天堂 呀?」令他深明小孩子也會思考生死。

「避而不談抒發唔到」
家中女主人離開兩年多,哀愁會淡化,總有揮不去的思念。湯兆明說,與女兒至今仍掛念 Mabel,於是在家中設立一角,擺放女主人的骨灰瓶、相片、手提電話等生前物品,鼓勵女兒若思念母親,便可與她聊天,或將要說的話寫在紙上,也可用任何 形式表達對母親的愛,旁邊就有女兒的紙花及母親節卡,「一定會掛住媽咪,希望佢地知道掛住係開心既,避而不談反而會抒發唔到,我有時都會喊。」
現時有女萬事足的湯兆明直覺女兒活得開心自在,感謝妻子生前所做的一切,令他每天也活得有意義,更深明事先為死亡作安排的重要,更期望多些人認識生命,「我地好意外接觸到生死教育,走少好多冤枉路,我而家都會同大女講,爸爸上左天堂你要照顧細妹呀。」

中老年人死亡忌諱減少
中國人對死亡極為忌諱,相信談論與死亡有關的事均會帶來厄運,港大調查發現,社會對死亡忌諱明顯減少,購買保險、立遺囑及靈位的中年人及長者百分比均較三年前提升,但為死亡作準備的年輕人則較少。

學者倡加入生死課程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美善生命計劃》過去三年訪問了約700名市民,年齡介乎18至93歲,了解他 們對死亡的態度,結果發現社會對死亡的忌諱較三年前減少,其中30至59歲中年人及60至93歲組別受訪者,主動為自己死亡作準備的百分比顯著提升,購買 人壽保險、靈位及訂立遺囑的比率也較三年前分別增加一成至三成。
儘管中年及長者對死亡的態度有正面改變,但調查發現年輕受訪者不但害怕死亡,更未有為死亡作準備。該計劃項目總監陳麗雲指,年輕人不善表達哀傷,加 上逆反心理,部份會將哀傷演化成行為問題,如濫藥、自殘及(界刂)手,建議在幼稚園至中學課程中循序漸進加入與生死相關的課程。

星期二, 3月 02, 2010

《一枕清霜》兩周年統計(上)

探究有甚麼人去自己的網誌十分好玩,只是要適可而止,這類文章太頻繁會給人騙稿的感覺,一年一次好了。
不曉得有甚麼可靠的人流計適用於Xanga,所以網誌統計只適用於新浪《一枕清霜》開卷網絡《麥道舞的進行曲》

一直以來《一枕清霜》每日人流徘徊在一百數十人之間,不及《麥道舞的進行曲》,因此預期四月寫《麥道舞》兩周年紀念文時更高興,呵呵。

Google Analytics部份去年三月廿七日才開始用Google Analytics網誌分析,更準確知道訪客經常瀏覽甚麼內容,恨自己為何不早點登記。
以下Google Analytics數據在去年三月廿七日至今年二月廿八日,本網誌兩周年前收集,不足一年,阿拉伯數字為瀏覽人次。

十大搜尋關鍵字
1. 黃宏舜 2,788
2. 吉之島 2,148
3. 富貴門主題曲 1,447
4. 社會保障助理 955
5. 眼瘡 906
6. 樂富吉之島 775
7. 常寂園 598
8. 動l 的意思 552
9. 中文解毒 544
10. 助理文書主任 aco 536
為甚麼第一位是黃宏舜,不是趙燕萍?因為本人去年只寫過黃宏舜。
樂富吉之島昨天關門大吉,早在O八年秋天已有報導,累積瀏覽量驚人,進駐關鍵字第二和第七位。
富貴門主題曲好聽,劇集不敢恭維。
芸芸健康文摘,為甚麼眼瘡一篇特別多人看,真是一個謎。
社會保障助理獲聘之申請人陸續收到通知,祝好運。
常寂園前身是猛鬼之地,成為骨灰場後又有傳言謂是騙人,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傳言呢?
最近無啥人講「動al」,講「升呢」了。
《中文解毒》確是一本好書。
繼去年ACO後,今年有低一級的CA申請。

十大瀏覽量最高文章
1. 黃宏舜並非死於沙士! 9,275
2. 一枕清霜 8,306
3. 樂富吉之島結業.APiTA衝出太古城 4,508
4. 《富貴門》主題曲及插曲 2,494
5. 陳雲《中文解毒》 1,516
6. 招聘社會保障助理 1,431
7. 北韓遊記:拍照篇 1,407
8. 眼瘡治理 1,399
9. 招聘助理文書主任 1,304
10. 維他命B12 1,233
基本上十大關鍵字差不多等於十大瀏覽量最高文章。

十大流量來源
1. yahoo / organic 29,248
2. google / organic 19,851
3. (direct) / (none) 6,452
4. mysinablog.com / referral 3,315
5. diumanpark.mysinablog.com / referral 1,258
6. facebook.com / referral 815
7. forum4.hkgolden.com / referral 694
8. rhamina.mysinablog.com / referral 688
9. evchk.wikia.com / referral 687
10. forum2.hkgolden.com / referral 587
來自高登論壇的人流絕大部份是因為黃宏舜,小部份是《招職》變廢紙的報導北韓遊記,除了第七位和第十位,第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十七也是他們。第九位香港網絡大典亦如是。
多謝第五位《刁民公園》雙俠及《All or Nothing》逸之君將敝網誌納入聯播,使敝網誌增光不少。
由於時間關係,本文又斬四兩,待續。

延伸閱讀
《一枕清霜》紀念誌
《一枕清霜》一周年

《一枕清霜》兩周年
《一枕清霜》兩周年統計(下)

星期一, 3月 01, 2010

《一枕清霜》兩周年

大觀樓長聯 【清】孫髯

上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芒芒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儘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疎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就是敝新浪網誌題目《一枕清霜》出處。
雖然有文采秀異的標題,不過請勿誤會本網誌專注談文說藝,純粹是凡人的生活雜貨架而已。鄙人墨水欠奉,當初不知道有此奇聯。
兩年前的今日命名「一枕清霜」,是受到
曾繁光的潛移默化。他常用「一枕清霜」形容飽歷歲月滄桑的人,別出心裁,近例見散文集《卑微裡活出勇氣》,遠例見《我在青山的日子》。

約略回顧過去一年文章標題,彷彿經歷很多事,又好像甚麼事也沒有發生,生活淡淡似是湖水。
怎會無事發生呢?目睹不知所謂的電視劇結局、牛頭角下村熱潮、去華東與北韓、逸之x火羽網友聚會、觀看中元節法會、驚聞噩耗……在心上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看似離我很遠,原來只是一年裡的事。

近月文章題材愈來愈窄,不是炒自己冷飯貼舊日記,就是註腳欠奉的剪報集。一來重整生活規律,減少上網時間;二來原本有興趣的活動逐漸不感興趣。
生活不值一提,互相猜忌何來信任。
電視愈來愈少看,即使有也懶得寫,一句起兩句止的寫Plurk就算。
Xanga照用,已經不理會HK blog。
時事更加搭不上嘴,討厭傳媒歸邊,更討厭人云亦云,情願請陳雲代我發言。因此樂施會譚作人劉曉波八十後菜園村麥兜賀年廣告統統不會在敝網誌出現,十分抱歉。

雖然早知自家文章不合大眾口味,但始終有虛榮心,所以還是著緊文章有沒有成為新浪精選。
去年成為精選文章有全城圍剿的《ID精英大結局》《北韓遊記》系列《拍照篇》《第三天.二 凱旋門.朝鮮戰爭勝利紀念館(上)》三篇。《北韓遊記》系列部份文章更獲新浪旅遊頻道採用。

上年秋天開始參加網上文章聚會《兩週一聚》,多了思考從前未必想到的事情,有趣。
關於筆者對死人題材的著迷,《關於程爺的小事》約略述說因由,權充思想整理。
說到底,實在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
多謝程爺紀念小組用了我的照片做大頭照。
《免費報章大檢閱》系列寫到最後竟是意興闌珊,籌備埋尾中。
《北韓遊記》系列因為還未為紀念品拍照,所以未來數天也不會有<手信篇>,哈哈。

由於題材貧乏,兩周年回顧再斬四兩,明天公佈人氣文章統計。


今天是羊狼二世的忌日。
有心人請探訪羊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