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26, 2012

病理科醫生吃內臟

不吃牛雜的病理科醫生 24/9/2012 許嫣

【明報】自小就不喜吃動物內臟,受不了那股臊味。成為病理科醫生後,工作包括解剖屍體尋找死因,以及接收病人手術時割下的內臟進行研究,對人體每個器官的外表、機能,甚至顯微鏡下的結構所知甚詳,從此更對牛雜、豬雜等食物敬而遠之;即使只看見同桌的人吃內臟,自己也混身不舒服。意想不到的是,不少病理科醫生都愛吃動物內臟,而且吃得很認真很有要求。

與同事們外出午膳,一個點「牛雜麵走腸腎」,另一個要「牛雜河剩(月閏)膀」,有時還「及第粥走肉丸加豬紅」;一邊吃一邊大談哪間潮州打冷的炸大腸好吃,又說怎樣從元朗嘉麗園吃到中環九記、誓要吃遍全港牛雜,又云手機應該推出「港九新界牛雜app」等。我專心吃我的魚蛋米,眼角也不敢望見那些跟人類內臟極相似的食物,生怕影響食慾。

解剖時特別餓的醫生

某位醫生,每次做屍體解剖時特別肚餓,完事後馬上邀約同好午飯外出吃牛雜麵。我們常笑說究竟他們是因為愛吃內臟而選擇做解剖學病理科,抑或是做了病理科後更喜歡吃內臟?實在叫我大惑不解,即使撇開高膽固醇影響健康這問題,也該比任何人更清楚豬牛羊的腸胃內有糞便穢物,屠夫和廚師稍為懶一點點都洗不乾淨,為何仍能夠吃得津津有味呢?

幸「食慾不振」保身段
記得中學生物課時第一次解剖老鼠,之後連續3天不能吃肉;讀醫時第一次觀察屍體解剖,更是整個星期齋戒茹素。直至今時今日,看見醫學書上的器官相片,或顯微鏡下的人體組織,仍會胃口大減。其實,做了多年病理科醫生,要克服此心理障礙並非難事;但轉念一想,需要長時間對著醫科書和顯微鏡的我,倘若某天訓練到自己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吃牛雜,豈不會磅數與腰圍齊升,脂肪跟膽固醇同增?所以為了身段和健康,還是故意讓自己工作時繼續「食慾不振」吧!

作者為病理科專科醫生,工作上接觸死亡,故更珍惜生命的善與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