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完黃家正《音樂人生》的後記,不禁細細檢視自己之前看過的紀錄片有沒有剝削主角。
太遠的不談,甚至回顧舊文才知道原來看過一些名字徹底忘光光的電影。
去年才看《音樂人生》,導演呈現的少年黃家正充滿稜角,很有天份很有魅力又很欠揍。
《河上變村》是移民故事,其實主要看上次蠔涌打醮誰人上鏡(沒有鄙人,因為沒怎麼出現醮場)。
《乾旦路》王侯偉與譚穎倫曾立志做乾旦,最記得譚穎倫學業與事業蠟燭兩頭燒的迷惘期,幸而走出迷惘,現在專演生角。
《古巴花旦》沒寫觀後感,剩下拍得不錯的浮泛印象。
《坂本龍一:CODA》記錄坂本龍一的音樂回顧與當下創作思路,以及抗癌點滴,很好看。
《戲棚》用鏡頭述說戲棚從搭建到拆卸期間一切的人類活動,可能導演求畫面乾淨人物出場一律不加說明,只有片尾字幕,但不熟粵劇的臉孔盲根本對不上名字與臉孔,最後剩下淺薄的好感。其實導演有想過出DVD嗎?
有云羽生結弦的人生全透明,自小已被放大檢視,但我比較想看冰演,以及和野村萬齋的精彩對談,沒看過他的紀錄片。
野村家的紀錄片多得幾乎忘記這套跟那套,由萬齋那代算起只剩一九九八年《狂言師 野村萬斎 エイスケそしてニューヨーク》和去年《野村万作から萬斎、裕基へ》未看。
最喜歡二O一八年《野村家三代パリに舞う~万作・萬斎・裕基、未来へ~》,講狂言三代去巴黎表演《三番叟》的前前後後。表演是一期一會,演員與觀眾必須誠心以對。
演千歲的裕基複述在台上觀看爺爺的《三番叟》,感受到一步步實在的踏足,宛如三番叟臨在,看得目不轉睛,巴不得睜大雙眼盡攬一切,雀躍得手舞足蹈,雙眼閃閃發亮。印象深刻得去年寫給裕基的卡上特別提到這一點。
順帶一提紀錄片榮獲平成三十年度(二O一八)第七十三回⽂化廳藝術祭優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