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0, 2023
【二O二三最新版】日本購票不求人:カンフェティ(Confetti)篇
星期六, 3月 04, 2023
(10/1/2025更新)【二O二三最新版】日本購票不求人:ぴあ(PIA)篇
公開發售期間如有Resale票會另外註明(右下角)。
星期四, 3月 02, 2023
星期三, 3月 01, 2023
《一枕清霜》十五周年
為免爛尾懶得組織文章,想寫就寫,用點列。
・第一個感想是「這樣就十五年啊~」。在香港的每份工作都維持五年左右,難得用《一枕清霜》為題的網誌持續十五年呢。
・在《一枕清霜》之前,有二OO三至O四年間突破勇想廿一網站「我的24小時」當日記寫的動態(發想自另一網友),二OO五年末開始寫Xanga更是Weblog的開端——即使那時很多人不當Xanga是一回事。
・二OO八年二月底整整兩日未能登入Xanga,憤而在三月一日在新浪香港mysinablog開鏡像網誌,兩邊同步發文做備份,才有《一枕清霜》。
・二O一二年隨其他大戶撤離當時疑似危危乎的新浪,搬文章到二OO六年早已建立的Blogger,從此人氣大跌,慘淡到靠Google Adsense每月港幣一毫半仙老早餓死(彷彿講到之前就有飯開似的),最終二O一九年新浪才消失天與地。
・那時經常看曾繁光,他常用雲南大觀樓長聯結尾「一枕清霜」形容半生勞苦的人,感覺不錯拿來做題目。
・嫌《一枕清霜》矯揉造作?Blogger原本標題《上窮碧落下黃泉》更矯揉造作,哈哈哈哈哈哈哈……
・Blogger之前有幾篇文章搬來後沒有移走,首發文章的四月廿八日在二O二一年後突然有了意義。
・早知一開始用Blogger就不用搬家,但Blogger人人各自為政沒有新浪網誌作者間互相拜訪熱烈交流的氣氛。
・敝網誌經歷過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三聚氰胺、金融海嘯、二O一二、雨傘、流水、瘟疫,直到新時代。
・遠在二OO六年已經推薦黃世澤網誌啊~於今更佩服他的洞見和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堅毅。
・網誌見證自我意識過剩的孤僻怪熬到今天的模樣,可以選的話當然不想熬啊。
・近期才慢慢習慣用電話發文,否則一年發不到多少篇。
・電腦打中文字就該用全形符號,絕對不容妥協。
・敝網誌中文寫作的轉捩點是看完陳雲《中文解毒——從混帳文字到通順中文》,後來陳雲選不上立法會開始黐線已沒理會他。
・文章分類「寫作點滴」源自有線新知台外購科普節目《科學點滴》。
・文章分類「聆音」取自《新報》<Magpaper>其中一個未來科學欄目介紹的皮膚傳音機器「靈音」(作者自擬譯名)。順帶一提許多人回顧《Magpaper》都在出版雜誌時期,鮮有觸及此前《新報》副刊時期,月巴氏和素黑在那時已經撰文。
・文章分類「萬齋滿開」來自NHK兒童節目《にほんごであそぼ》精華DVD其中一輯<萬斎滿開>。現在只能找二手。
・以前覺得自己見識淺薄,與其寫自己的觀點,不如看我眼中其他人對事情的看法,網誌當剪報集。現在報紙沒啥好看,主要寫閱讀以外的東西。
・二O一六至二O年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內四年發文每年都不到十篇,時間都用來看她,以及更新閱讀網誌和旅遊社團文章。兩年前開始看狂言,全新領域需要文字記錄感想才多了發文。
・很想將旅遊社團文章還有TripAdvisor評價等另外刊登,搬了四篇圖文並茂的facebook文章後力不從心,因為寫作對象不同,圖片要夾在文中還是放在文末須重新組織,也怕文章過氣。
・當了十二年醮場路人丁,覺得自己沒資格寫文,皆因寧願看酒店各級房間平面圖寫體驗文也不願翻史料,沒有尋根究柢的決心,做伸手黨然後挑剔比較簡單。
・很多時都處於「本來想說點甚麼,想想還是算了」的狀態。
・於我而言社交媒體用來圍爐取暖,開專頁然後被facebook瘋狂搬龍門壓觸及率,沒有名更沒有利就不必勞心了。
・最後多謝看到這裡的你,現實中也有感想回饋,好讓這裡不只是寫給自己看的記錄(雖則是敝網誌的定位和最大用途),衷心感謝🙇♀️。
星期六, 2月 25, 2023
本來想說點甚麼
醮場裡有形形式式的人,有人一直保持熱情和好奇,有長輩專門滅火。問他某地活動如何,每每得到「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的答案,儘管是事實,但請教完熱情和好奇都煙消雲散。
剛看《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作者陳逸宏是東港人,開場他用大學念的馬斯洛金字塔理論最頂層的自我實現,去闡述他的祭典攝影:「我們將每一次的日落當成像第一次看到的壯麗,每一朵花都有第一次觀賞的可愛,即使見過一萬次的花朵,即使見過了一千次的嬰孩,都像是初見的奧妙。」
民俗邊緣人記錄民俗,既不為工作又不為功課,只因對未知的好奇和熱情,而香港民俗現場的現實總是滅火。
只是一介外人,本來想說點甚麼,想想還是算了。
星期日, 2月 19, 2023
《The First Slam Dunk》
敝公司包場抽到票,還有飲品加爆谷,衷心感謝代領的同事。
對《男兒當入樽》印象停留在亞視播映時的片頭和片尾曲,人物只記得名字。
入場前做功課當然更好,沒做功課也不影響理解。
最喜歡安西教練勉勵球員時的背景音樂。
後半段善感的人要準備紙巾。
之前在太古城溜冰場看台小歇,旁邊來了一對應該是看完優先場的女生,一直談一直談,談到半小時後離開仍滔滔不絕。
星期二, 2月 14, 2023
星期五, 2月 10, 2023
那些我看過的紀錄片
昨日看完黃家正《音樂人生》的後記,不禁細細檢視自己之前看過的紀錄片有沒有剝削主角。
太遠的不談,甚至回顧舊文才知道原來看過一些名字徹底忘光光的電影。
去年才看《音樂人生》,導演呈現的少年黃家正充滿稜角,很有天份很有魅力又很欠揍。
《河上變村》是移民故事,其實主要看上次蠔涌打醮誰人上鏡(沒有鄙人,因為沒怎麼出現醮場)。
《乾旦路》王侯偉與譚穎倫曾立志做乾旦,最記得譚穎倫學業與事業蠟燭兩頭燒的迷惘期,幸而走出迷惘,現在專演生角。
《古巴花旦》沒寫觀後感,剩下拍得不錯的浮泛印象。
《坂本龍一:CODA》記錄坂本龍一的音樂回顧與當下創作思路,以及抗癌點滴,很好看。
《戲棚》用鏡頭述說戲棚從搭建到拆卸期間一切的人類活動,可能導演求畫面乾淨人物出場一律不加說明,只有片尾字幕,但不熟粵劇的臉孔盲根本對不上名字與臉孔,最後剩下淺薄的好感。其實導演有想過出DVD嗎?
有云羽生結弦的人生全透明,自小已被放大檢視,但我比較想看冰演,以及和野村萬齋的精彩對談,沒看過他的紀錄片。
野村家的紀錄片多得幾乎忘記這套跟那套,由萬齋那代算起只剩一九九八年《狂言師 野村萬斎 エイスケそしてニューヨーク》和去年《野村万作から萬斎、裕基へ》未看。
最喜歡二O一八年《野村家三代パリに舞う~万作・萬斎・裕基、未来へ~》,講狂言三代去巴黎表演《三番叟》的前前後後。表演是一期一會,演員與觀眾必須誠心以對。
演千歲的裕基複述在台上觀看爺爺的《三番叟》,感受到一步步實在的踏足,宛如三番叟臨在,看得目不轉睛,巴不得睜大雙眼盡攬一切,雀躍得手舞足蹈,雙眼閃閃發亮。印象深刻得去年寫給裕基的卡上特別提到這一點。
順帶一提紀錄片榮獲平成三十年度(二O一八)第七十三回⽂化廳藝術祭優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