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六早上八時多都見《爽報》派報員佇立在地鐵站出口,兩手空空,或許有試讀版而一早派光。
自今年七月廿七日經濟發行《晴報》,壹傳媒宣佈明天發行《爽報》,媒體均稱免費報進入戰國時代,等著瞧浴血淘汰賽。
鄙人不管免費或收費,總之有實體香港中文報紙遞到面前就看。自從近月事忙,加上多了一份《晴報》,總是無法一天內盡覽所有免費報,所以《免費報章大檢閱》系列最近一年半也沒有新文章。趁《明報》星期日副刊登載兩篇有關免費報的文章,簡單回顧最近常看的免費和收費報紙。
到底看文章要付出時間,評語用詞或會較狠,礙於鄙人讀書少,見識淺陋,請視作大放厥詞,無須過份認真︰
免費報章新聞方面除了《頭條》是人所共知的親建制、《大紀元》反中共,幾乎無人認真看待,但這不代表可以亂來。月初聽了老師啼笑皆非的受訪經過,證明記者年資和水平未必成正比。
《都市》︰新聞標題用字有時太隨便嚇壞人。黃毅力已經列入垃圾級別。星期三旅遊版太依賴《都市》國際版供稿,西方人旅遊觀點和始終和本地人格格不入。
《頭條》︰《星島》何柱國辨報,算了吧。好比色香味俱全的薯片,排版賞心悅目,內文短小精悍易消化,更有大量優惠,但無益。長期習染他們累贅洋化的用字遣詞,恐怕他日連真正中文也寫不出來。敝公司四十歲以上同事的觀點和《星島》系簡直如出一轍,欲了解他們思維者或可一讀。
《am730》︰曾有一段時間不知所謂,自陳雲、古德明等陸續加入,去蕪存菁更勝從前。但他們不尊重梁進導致不歡而散,永遠是心頭的刺。仍然最希望<畢打官腔>消失。
《大紀元》︰依舊喜歡副刊,見法輪功即跳過。請關注黃覺岸逢星期五A8版之<經濟法律>,環繞商業法律評論香港各類法庭案件。
《晴報》︰原本上星期四專文批評,不過上載時故障,只好重新寫過。如果報紙有同系《經濟》、《U magazine》甚至前身《Take me
home》十分一水準已經還得神落。
《The Standard》︰如今只看Diane Yue<Character Builder>和星期五Art & Culture版。
收費報章
《蘋果》︰聞說現任總編張先生以《壹周刊》封面專題手法處理新聞,近月頭條令人不禁問︰香港無新聞嗎?
傍晚總會看到實體報,以往早上都會看網上版,只是近來完全沒有意欲看網上新聞,最多看副刊。
《東方》︰多數看副刊,國際版關於聯合航空和澳航的不利消息比其他本地報章多。
《太陽》︰如今網上天天追副刊專欄,也常看實體報。
《經濟》︰新聞立場騎牆,副刊猶有深度。
《星島》︰和《頭條》或其他《星島》免費刊物拼在一起看,就會深深感受到資源互補的威力。
《明報》︰無熟人買實體報,看網上版居多。報紙太多根本看不完,往往經Yahoo!新聞和OL網電郵連結讀報。如今不可以在通識網看即日副刊專欄全文,真小家。
星期日早上會特地看副刊特集<星期日生活>,雖然專題文章水準參差(例如下文),但讀書版總不會令人失望。
追看免費報 18/9/2011 林茵
【明報】法國概念藝術家Sophie Calle曾有一套作品名為Suite
Venitienne,認定一個陌生男人作監視對象,由巴黎跟到威尼斯,圖文並茂,透過躲在暗處觀看,發掘平常不為人所留意的生活習慣與場域。後來,她又聘請了一個私家偵探跟蹤自己,想留下跟自己視角不同的另類存在紀錄。
又有免費報要推出,每天早上在香港流傳的免費報紙將大幅增加,以後全港免費報的總發行量,大概相當於香港的總就業人口。
數量龐大的免費報到底是如何被市民接收和「消費」掉?
《星期日生活》主編黎佩芬忽發奇想,不如向Calle效顰一下,跟蹤人們由取閱到棄掉一份免費報的過程。
結果,哈哈哈,可說是失敗的。但失敗之餘也不妨記下些有趣的點滴。
Plan A
實驗時間: 周四早上8:30至9:30
觀察地點: 銅鑼灣
發現
1從地鐵站湧出來的上班人潮中,大部分人都沒有報紙在手。是沒有拿《都市日報》還是已經看完放在回收處呢?不得而知
2數家免費報的派報員都聚在地鐵出口。原來,是無所謂忠實讀者的,大部分人都會一股腦兒拎齊各家免費報
3報紙到手後就匆匆塞進袋裏,然後「雞咁腳」衝回公司,完全無機會觀察他們看報的過程
4想提名他們參加競步賽啊--亂過馬路、疾步如飛,我老是跟丟
5派報員對攝影鏡頭很敏感,其實我只是拍取報紙的人,但他們都用不安的眼神看著我。很快我就明白原因,有人會將免費報大疊大疊的送給相熟公公婆婆啊……(為免人家丟飯碗,這場面我就不刊登啦)
6原來,作為一個冬菇頭的女生,是不適宜進行跟蹤任務的。很快我的跟蹤對象就發覺,怎麼走了幾個街口,都有隻冬菇在附近掩掩映映?在兩名警察用那種「要唔要埋去逗下佢呢?」的眼光打量我後,我結束了今次的實驗
Plan B
跟蹤不成,決定守株待兔。在上班時間坐在地鐵車廂內,記錄兩邊座位的乘客會怎樣看免費報。
實驗時間﹕周五早上8:30至10:00
觀察地點﹕港島線來回坐
發現
1原來這時段的地鐵不算很擠,大家都轉了朝八晚八上班嗎?
2坐了個半鐘,兩邊的座位竟然只換了10個人。而10個人裏,只有一個看免費報紙!
3貌似年齡,性別,在做什麼﹕
30+,女,睡覺;
40+,女,看《都市日報》;
30+,女,發呆;
20+,女,用iphone,戴著耳筒聽聲音;
30+,男,速遞員,忙著整理貨件;
30+,女,用iphone,戴著耳筒聽聲音;
20+,靚女,發呆;
40+,男,睡覺;
30+,女,用iphone,上Facebook;
30+,女,用iphone,玩遊戲
遊戲玩完,不得要領;還是做回老本行--訪問吧。
與幾年前相比,地鐵車廂裏埋首免費報的上班族似乎減少了;尤其是年輕一輩,由揭報紙到篤手機,過渡得
多麼理所當然,手機接通網上世界那爆棚的資訊,腦袋和雙手都空不出來給一份實體報紙;尚會索取免費報的人則好像愈取愈濫,多派多拿,實際上又看了什麼?幾位理應是免費報目標讀者的白領們如是說:
何小姐 年齡:20+ 職業:公關
兩年前開始,幾份免費報都有拿,因為我做的行業,這是最方
便地讓我一朝早就知道報紙上有哪些話題。但9個月前我開始用iPhone,用慣了就不再拿免費報,改為看《蘋果》和《明報》的apps,內容詳盡得多,回
到公司我會再上網看《南華早報》。免費報的內容其實份份都差不多,唯一的分別是,有時你真的唔明白點解咁「騎呢」的文章都會出現,而且我一直覺得揭幾下就丟很不環保。
與其說免費報打擊收費報,我覺得是手機打擊了傳統媒體。有iPhone之後我看新聞的量和時間都多
了,上RTHK看即時新聞,上facebook見到有人share報道或者評論又會看,電視新聞片在YouTube看,一些內容很深入的文章,網上都好容
易免費看到。唯一我花錢買的是《南早》,因為沒有免費版,通常食早餐時想有份實物揭下,會開心尐。
玲 年齡:20+ 職業:公務員
我拿免費報已有兩三年,因為家樓下有派,會拿
《AM730》、《晴報》和《Standard》,《頭條》就太八卦了,很少拿。除了財經新聞之外,其餘內容我都會看,因為上班車程要個半鐘,可以把三份
都看完。我有iPhone,不過覺得拿著報紙看比較舒服,電話裏的字太小。其實我看得最多的是《蘋果》,因為我家人有訂,下班回家後我會慢慢看,要錢買的
內容始終比較用心,篇幅也長些,需要花時間看。
廷姐 年齡︰60 職業︰教科書編輯
免費報我(才羅)就即管(才羅),睇其實好少睇。每日上
班經過有《頭條》、《AM730》、《晴報》、《Standard》我全都會拎,但其實主要玩裏面的數獨遊戲和剪coupon,剪完就帶回家,我弟婦會睇
下。新聞我是聽電台的,工作時習慣一直開著,半小時就有一次新聞了,還有其他時事話題的節目。
我爸爸買《明報》買了很多年,現在年紀大了不想落街買,就訂閱。以前我會看副刊,現在也是年紀大,放工沒精神看字了。免費報之中,我覺得《大紀元》的文字水平是最好的,其他的圖像都很誇,我很少細看。
Sam 年齡︰20+ 職業︰社福機構行政工作
兩年多前有段日子,我天天都會拎《AM730》,唔拎唔舒服,喜歡它的專欄和中間跨版的專題,我會儲起來的。但去年頭開始我改為用iPhone
app看《AM730》,就不再拿報紙版了,主要是近來愈來愈多廣告,很大疊,難以存放,丟掉又好浪費;而且逼地鐵時根本連打開份報紙的空間都沒有。現在偶然拎免費報,因為想中午吃飯時拿來墊檯。
新聞我主要是回到公司開Yahoo,大概看15分鐘,公司有報紙就會翻,回家開電視有新聞便看,通常是人家送到埋嘴邊,才會看新聞。放假比較喜歡買雜誌。免
費報的新聞我是覺得很速食,我只會揭下頭兩三頁,但同時很多香港人也不覺得有需要深入了解一件事,如果我有興趣了解更多時,會選擇上網。
02年4月香港第一份免費報章《都市日報》發行,9年間,發展至五份免費報並存,每日發行量共逾
208萬的局面,大大影響香港人閱讀新聞的模式。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從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儘管免費報發行量的水分甚高,但真正的讀者人數始終是持續上升的;免費報的出現,令很多原本不看新聞的人,也加入成為新聞讀者。而看了免費報就不讀收費報章的市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普遍市民只當是多一
個資訊渠道而已。至於網上或手機看新聞,現階段仍未取代實體報章的主流地位。
明天起,再多一份免費報章誕生。《蘋果》的報道已率先放風說《爽報》會有聲有畫,配合手機觀看動新聞。蘇教授預期,壹傳媒必定會「落重本」做些跟現存免費報不一樣的事情,對讀者和整個報業環境,相信都會帶來很大改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