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11, 2010

練乙錚怎樣寫評論

烹調腦袋 10/2/2010 馬傑偉
【明報】練乙錚是幸運的。有人願意給他薪水,讓他每天腦動筋、看資料、做分析、寫觀點,然後產生社會效應,這不是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職業嗎?
封筆後他到中大分享心得。席間他說明一下他的工作流程,像烹飪節目的廚師,講解他的撚手小菜:早上十時上網看新聞,中午回辦公室,開始深入一點搜尋評論主題與相關材料,黃昏開筆,午夜交稿,原稿紙手寫的。來回修改三至五次。發稿、印刷、出街。
這樣專心做評論工作兩年多,不被權貴左右,獨立從新聞、材料之中提煉出觀點。而他證實,沒有受到政治壓力。他寫得自由。香港爭論多。裂痕深至骨血。但有練乙錚這個評論窗口,香港還是稱得上言論自由的。
有一小段話很趣怪。練氏評論寫得太「激烈」,竟然頭頂長出暗瘡。皆因腦袋太熱,焗出來紅紅的逗點。港人愛吃不愛煮,但煮吃的節目受歡迎。烹調腦袋,精煉新知。吃美食當然是福。有鏗鏘輿論可讀,精神生活飽足,也是補腦精品。
練氏自有烹食秘方,就是什麼名筆的評論不看、什麼名嘴的評述不聞。閉門自烹,創新觀點。他在不同場合也強調過,權貴餵料,他是不吃方便快餐的,他都是自己從菜市場搜購回來的原材料,並非順手拿來的罐頭觀點。
聽起來頗為意外,他寫二千多字,竟用了整整一天。這種腦力勞動,就算是聽一聽,也感到一陣heavy duty的剛烈力度。像打鐵的金匠,又像「(才泵)石仔」的文字工人,逐字逐句用燒紅的思想工具打造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