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15, 2008

病後調理 脾胃優先

8/11/2004
【明報】人總是會生病的,偶爾有點小病並不是壞事,因為這樣反而可以激勵身體的抗病系統。就像軍隊要不時舉行軍事演習以保持作戰能力一樣。所以有「小病是福」的說法。但無論大病小病,中醫的治療都是謹守章法的,遵循着一個嚴謹且極具智慧的邏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黃帝內經.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其含義是因為藥物作用力相對較強,因此亦容易產生副作用﹔而作用力愈強的藥物就愈容易產生副作用,所以在停藥後,可能自己感覺身體沒有甚麼毛病了,但這並不等於已經恢復健康了,還必須有一個調理的過程。這個過程可長可短,一般根據個體體質及病情的輕重而言,病輕體強則需時較短,病重體弱則需時較長。儘管中藥的副作用一般不大,但這個階段應該用性質中更平和的食物來進行調理,中醫稱為病後調理。通過這個過程使身體各臟腑、器官重新恢復其正常的功能,從而達到相互平衡協調的狀態,身體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 

不同的疾病病後調理的具體方法各有差別,清代有一本叫《壽世青編》的養生著作,書中編有〈病後調理服食法〉一章,分門別類詳列各種用食物組成的方子,以示各病的調理方法。儘管各病各法,但仍有一個原則需要遵循——即先要把脾胃調理好。因為吃進去的食物再好,若無法吸收便不能發揮其作用,只會徒勞而無功,甚至會有反效果。調理脾胃可用山藥粥。此方製作簡單,以山藥100克,配以扁豆50克、米100克共煮成粥即可。其中山藥以懷興所產為佳,故又稱懷山或淮山,其既益氣亦補陰,清代醫家張錫純認為其為「無上之品」,因此「宜多服常服」。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薛愷睿講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