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誌﹕在社會兩極化中尋找工作路 4/10/2009 曾仲堅
【明報】小時候,我是成語動畫廊的擁躉,既看卡通,又買漫畫。翻來覆去地細看,書也被揭破。印象深刻的成語,除了早在兩千年前已劃時代地預言包裝比貨物本身重要的「買櫝還珠」(《韓非子》),還有「南轅北轍」。
「南轅北轍」關於一個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故事記於《戰國策》,是這樣的﹕
我
看見一個人,他的馬車走往北方,卻說想到南方的楚國。我說﹕「你想到楚國,但為什麼往北走?」他說﹕「我的馬很好。」「雖然你的馬很好,但這並非往楚的
路。」「我很有錢。」「你的錢雖然很多,但這始終並非往楚的路。」「我有一流的車夫。」這些東西愈多愈好,他就離楚國愈遠。
正宗的「九唔搭八」。但年紀漸長,小學、中學、大學,都一一走過。這次輪到我來問﹕路在哪方?怎樣走?前路茫茫是常掛在口邊的四字真言,喃喃自語的同時,回想起「南轅北轍」,卻已笑不出來。
我
知道,這難題人人也要面對的。我也知道,從前的人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彷徨。二○○三年,我畢/失業在家的一段日子裏,爸爸開解我說,爺爺在文革前後,曾失業
了十年,最後走來香港。爸爸本來在大陸讀航空工業,但來到沒有重工業的香港,也失業了數年。他在夜校努力,從頭學習,本來英文字母也未學齊,最後也考取了
電機工程的文憑,順利找到技術工程人員的工作。
典型的香港勵志故事,沒有弄虛作假,他真的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他相信,只要努力,
在香港就可以生存。但我和爸爸微妙的不同也許在於,我很難告訴自己方向找對了,也無法確信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我和另一個朋友佐治飯聚過後,我明白自己和
他一起面對的,不只是職場上的混亂,也是尋覓工作路途和人生方向的過程裏遇到的困惑。
跌跌碰碰,尋找合適的路
佐
治和我同年,中七畢業後,輾轉做了幾份工作。他先在大機構做外判文員,後來轉行到採購,近來希望在跨國物流公司的客戶服務部中站穩陣腳。他的故事,有兩個
重點,首先,在香港當前的職業結構下,畢業後他發現自己可以選擇的行業實在不多;另一點,每當說及將來的計劃,他都很猶豫。我很明白,假如要我對人肯定地
說,未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不過同時卻不肯定有多大把握可以做到,那萬一結果與預期的剛剛相反,那豈不像「南轅北轍」那樣,淪為滑稽劇的主角?但篇幅所
限,本文先說路途,對計劃將來的顧慮,將在下篇再續。
每個人看待工作的心態也許不盡相同,而且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人初時未必努
力工作,佐治就是這一類人。佐治二十歲的時候開始第一份全職工作。剛畢業的他一心只想打發時間。工作氣氛很好,同事都是年輕人,學歷和背景都相近。同樣身
處在機構的最低層,同舟共濟,特別融洽。他說,人工雖少,但因為一開始時已沒有期望,工作上要負的責任也沒有太多,主要處理文件往來,所以每天都過得很快
活。
不過因為是外判工作,這註定是一條倔頭路。人工不會加多少,升職也不太有可能。儘管如此,雖說是一年制合約,卻也不曾聽聞有誰會不被續約。舒舒服服,其實要待多久都可以,但兩年過去,他說﹕「我覺得自己是時候要做些什麼。我不可以再停留在這階段。」
於是,他轉到採購行業,主要負責的工作是跟進客戶的訂單。當時的想法是要去開開眼界,多結識不同的人。工作的好處是自由度大,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但壞處是壓力也大,每個月都要追上一定的營業額。他做了兩年多,不想以後的人生都在追趕quota,再次考慮轉行。
佐
治已二十五歲。他想,這也許是轉行的最後機會,接下來希望開始嘗試長遠發展。其實轉行並不容易,因為要放棄已累積的經驗和知識,不過他說﹕「浮浮沉沉了四
年,嘗試過不同的工作。曾在大機構工作,也在採購走了一轉。你可以稱自己為專業人士嗎?不可以。但說自己不清楚那些工作嗎?那又不是。我覺得自己處於一個
尷尬的位置。不上不落。也許我應該找一個自己不討厭的行業,不是要成為專家,但至少也不要失禮自己。」
在兩極化的有限選擇中選擇
這次,他不再只求打發時間,也不只考慮擴闊眼界。他希望要長遠發展。物流公司中負責處理往來貨物交收的客戶服務部,看來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他反覆向我強調物流業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行業,而且最有發展空間。
我說﹕「你好像在背教科書一樣。」
「但它真的有很多工作機會。運輸需要很多人手,機器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能取代一切。物流始終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客戶服務也一樣。他說,只要有人就有客戶服務﹕「如果你的公司沒有顧客,那就玩完了。無論如何,一間公司或者一個行業都需要有顧客才可以生存。」
我問﹕「那你心目中有沒有什麼理想的職業想嘗試的?」
「有,
不過我想我也離不開sales或者customer
service。無論如何,這兩個行業永遠都在。問題只是它們會聘請你嗎?就好像你有病,於是要看醫生。這個世界永遠都有醫生,就正如這個世界永遠都有顧
客,否則所有公司都要執笠了。除了這些,難道叫我去做苦力嗎?三角碼頭都消失了幾十年啦。」
他的觀察與社會學者的分析若合符節。在
工業早已淡出的香港,仍在不斷膨脹的主要是金融業和服務業。趙永佳和呂大樂在二○○四年曾回顧一九九一、一九九六和二○○一的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從社會兩
極化的角度回顧香港的就業結構,仔細整理一個大家也許已或多或少捉摸到的現實﹕和我爸爸的時代不同,工藝、機器操作員等與工業相關的工作正在萎縮,與此同
時,上層的專業人士、經理、行政人員和下層的服務業和售貨員等不斷增加。
於是,不少如佐治一樣的年輕人,既失去機會跨過高學歷門檻
進入前者,就大多傾向在後者尋找機會。佐治的選擇是對的,服務業在就業結構中仍在不斷增長,今天我再看看二○○六年中期人口統計資料,增長人數最多的行業
是「服務工作及商店銷售人員」,二○○一年後的五年間增加了六萬多人。我們也許不難找到工作。年輕、缺乏經驗、人工低,不斷膨脹的服務業的確很需要具備這
些條件的人才。
佐治每月收入穩定,有一萬多;與家人同住,開支不大;在拍拖,感情也不錯。兩餐溫飽不成問題,行業的前途也一片光
明,在公司也適應下來,他其實很安樂。不安樂的人是我,因為我像偏執狂般一再追問,那將來呢?你對將來有什麼計劃?是我故意撩撥起火頭﹕這儘管不是外判工
作,但升職和加人工又如何呢?你有在進修嗎?你相信進修有用嗎?你的理想是養活家人,養妻活兒,你有信心做到嗎?
他的回答和顧慮、我那沒有道理的偏執,和「南轅北轍」在當代香港的故事新編,將在下回繼續。
延伸閱讀
工作路的南轅北轍(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