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有曰:「不講故事,只傳印象」,鄙人對花木蘭的印象只有當年背《木蘭辭》僅餘之斷章殘句,幸好這回只是「大型情景雜技」,若像兩三年前來港演出的那些劇目,明明故事薄弱卻一味標榜「雜技劇」,肯定扔雞蛋。
序 匈奴的囂張 集體武術
第一場 鄉村的靈動 轉碟、跳繩、抖空竹
《木蘭辭》起首是木蘭織布,演跳繩和抖空竹自是理所當然。
第二場 軍營的力度 頂罈、對手頂、地圈、武術棍、綢吊
對手頂有二OO七年來港的王華勝呢!可惜不知道新拍檔的名字。
地圈最初略為失準,及後回到正軌。
綢吊是花木蘭單人演出,在半空演繹上戰場的忐忑不安,背景曲超好聽,可惜問不到歌名。
第三場 廝殺的激情 滾環、流星、旗舞
第一次看男演員演流星,力量十足。
第四場 凱旋的狂歡 蹬傘、舞獅子、中幡
網頁宣傳照明明見這幕有草帽,但場刊沒有,即是香港站不會演,為甚麼?
舞獅比O七年的商場演出更陽春,豈有此理。雖然這次《印象花木蘭》不及《西遊記》、《齊風魯韻.粉墨》、《楚韻風華》等精彩,比起看完滿不是味兒的《成吉思汗》或《你好!阿凡提》好多了。
花木蘭發揮空間不大,全靠一對兄弟貫穿全劇插科打諢增加吸引力。
技巧方面,動作之間過渡太多太長,看得不爽。
中共的矯情語言絕對是死症,為看雜技唯有暫時無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