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03, 2010

陳雲《信報》專欄今天結束

剛在夢中遇見陳雲,醒來才知道他的《信報》專欄<我私故我在>今天完結。

氣場 3/9/2010 陳雲
【信報】既有事理,法術何來?法術乃非分之想,是知識的過度引申。事理由智力及慾望而來,智力 不敵慾望,不敵貪、嗔與癡,便有法術。比如說最古老的法術--巫蠱之來源。先民目睹人或獸死後腐臭,有蒼蠅的幼蟲(蛆)爬出來,便認為將蛆放在人身上可以 致病,試驗之後,果然如此,蛆將病由腐屍帶到他人身上了。即使當時並無病菌或病原的觀念,推論也符合理性,經得起試驗。

非理性亢奮
然而,可否引申一下,將蛆放在他人家門,可否致病呢?若不便走近家門,取人家的痰沫、頭髮、指爪可否代替 該人呢?取他的衣服可以嗎?若連身體遺留物或衣服都取不到,可否用木雕個人偶或用茅草紮個草人代替?至此,巫術便成形了。並不是人人都夠膽如此引申的,要 那些精神不正常或信心特別大的人,經常進入迷狂狀態的人,而該社區又接納此等人是非凡者而不是瘋癲者,法術方才可以生根,而術士成了信任對象,或至少是在 特定時刻的信任對象,例如在天災、巨變或迷茫無助之際。

法術乃原始科學,與現代的科學技術一樣,主旨是效率:以小換大,以少帶多。例如耶穌以五餅二魚施食,佛教之瑜伽放焰口布施,觀想米糧放大如須彌山, 民間用祭品與紙錢饗祭亡靈,都是用法術來加強效率,放大槓桿比例。紙錢冥幣的巨額幣值,是無與倫比的貨幣寬鬆政策;一兩碟豆腐芽菜和幾碗白飯,餵飽滿街餓 鬼,是非理性亢奮的槓桿交易。

神秘媒介
科學失去了現實的效用概念,便是儀式。例如現實的米,煮熟之後,發大為飯,容易消化又飽肚,加水煮成粥,餵 飽的人更多。當然,肉眼也看得出,粥的米量稀鬆,很快耗盡物質而肚餓,但粥有助米糧消化吸收,可以耗盡米糧的效用,故此饑荒時代,仍要煮粥,這是現實的效 用概念。然而,如果餵養或奉獻的對象不在現世,而在不能觸摸的仙界、陰間或某種神秘媒介,則效用觀念便不受限制,只要夠膽想,效用要幾多有幾多。中國最早 的殉葬品,是實物的車馬甚至真身的奴婢,到了秦漢便是陶器陶俑,到了明清之後,略備金銀布帛之外,其餘都是紙紮品。

當今,氣場是新紀元信仰的神秘媒介,中西都有,功能百搭,是最為一般術士濫用的概念。現代科學的物質觀念是可以精確量度的,遠古科學 (protoscience)的物質觀念是模糊的,甚至物質的概念也是模糊的,甚至不能離開觀察者的心念,所謂心物不二。中國的氣,有先天精氣與後天穀氣 之分,觀念雖然模糊,大部分的描述仍以物質為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流行「人體特異功能」研究,以此名來掩飾道教的神通。研究結果,大致認為體內的內氣 是生物電,發放在外的外氣是微電流,都有微弱的電場、磁場可測。以現代科學的觀念,氣流的區域,不論是內氣或外氣,都叫電場或電磁場,而不是「氣場」。電 流同時產生電磁力和電磁波,只是觀察或量度電流的物質現象的方法不同,而稱電為粒子流或電磁波。

氣場只是偽科學觀念或擬科學觀念,英文叫pseudo-science。香港的術士也用氣場來翻譯新紀元的「能量場」。能量(energy)是總合 之名,但絕不糊塗,是可以用做功(work)來觀察和量度的。有些術士為了虛擬科學,也挪用「能量」來比附靈力。例如說某處有鬼,便說靈體能量很強,或者 氣場陰森,便用量度微電流的安培計來量度。例如在清晨的山溪,將安培計的兩極插入水中,電錶因靜電和濕氣而輕微跳動,便說有靈體異動了。

以太學說,借屍還魂新紀元的氣場論,與中國的氣不同,而是來自古希臘科學假設的「以太」(aether或ether)之說。宇宙之中,充實以太,用 以傳導光,正如聲音以空氣傳導,水波以水傳導。十九世紀,物理學家發現光在不同的物質中運行,速度不變,光是電磁波,不須媒介傳導,於是以太學說淘汰了, 變成遠古科學。然而,以太的觀念,卻以秘密的(esoteric)的方式流傳,成為能量和靈光(aura)的傳導媒體,成為氣場(energy field)、人體氣場(auric field)等觀念,並且用心靈觀察及靈氣照相術(aura photography或auric imaging)等方法描述和記錄。

所謂心靈觀察,是將受觀察者置身於素淡的牆壁之前,燈光微弱,觀察者放鬆目光焦點,視野散淡之後,便可觀察到該人頭頂和肩膊有微弱的光彩,向外散射。此術與古代中國術士觀陽宅或相人的「望氣術」相似。 靈氣照相術則將人的手指接通微弱的電流,在白紙板之前拍照,身體因通電而令特製的感光底片出現七色。七色對應印度瑜伽術的七個脈論(chakra),顯示 健康、靈性、情慾、疾病之類。六年前,我仍在政府總部工作,傍晚隨友人去做靈氣照相術。友人心情抑鬱,術士測中其因男友分手而哀傷不止,友人梨花帶雨,淚 灑當場。輪到我,照相之後,術士問我是否腸胃不適,說我有腸癌之虞,囑咐檢查為妙。我也真的去檢查了,發現是腸胃功能紊亂,醫師說是工作緊張所致。

古人說方術應驗,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我親身經驗,是雖中,亦遠焉。頗多現代方術,都是如此。用以調劑生活、反省人生可以,用以決策大事,則是問道於盲,自尋煩惱也。

敬告讀者:因副刊改版,本欄今日終止。筆者感激諸君十一年來之厚愛及包涵。餘下之題材,各依系列,續寫成書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