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26, 2011

世界各地漬物文化

漬物人生 10/9/2010 區碧玲
【am730】做人是要浸出來 的,閱歷是必須透過時間而來,一個用時間浸漬而來的人生,才感覺豐盛。某些食物亦要經過時間的浸漬,味道才香才細膩,這是「漬」的文化。從前古人沒有冰箱 又或節儉要把食材儲存,於是懂得以漬的方法來保存食物,造就了漬之美食。漬的可愛是在於它並無國界,像韓國泡菜、中國蕎頭、日本梅子、意大利鯷魚、油浸雅 枝竹、泰國臭魚,這關於漬的味道,甜、酸、鹹、辣、甘俱全,做法亦五花八門,包括鹽漬、醋漬、油浸、糖漬、酒醉等等。

中國人的漬物多是以鹽 漬及醋漬而成,像蘿蔔及大芥菜都主要以鹽花製作,用鹽不單可去除澀味,更可能菜溢出多餘的水份。製作鹹酸菜時要把大芥菜溢出鹽水後,加入米水、酒,放在窗 邊日曬的地方讓其發酵三至四日,菜發脹及軟身即成;而菜甫用鹽醃後,以重物壓實,待鹽份充份滲入,曬起碼三天後,至蘿蔔收身呈淺啡色,以辣椒爆香用油浸著 儲存即成。日本人則很多時候用上酒及醬油去浸漬,我們常吃的魷魚酒盜,便是用上清酒及醬油浸漬而成,醬油漬出來的食物,味道濃郁,是他們的佐酒恩物。至於 糖漬則經常見於歐洲飲食文化上,諸如糖漬杏脯、無花果乾便是。現代人物資豐富,沒有積穀防饑的意識,漬的意義減卻,而我卻偏偏在這漬的文化上悟出了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