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31, 2012

河馬為甚麼常張開血盆大口?

3/1/2012

【頭條】答案:河馬脾氣暴躁,牠有一張大嘴巴,可以用四十厘米長的犬齒,將敵人咬成兩截。河馬常常張開血盆大口的目的,是向敵人展露強而有力的門齒和犬齒威嚇對手。此外,雄性河馬張開大口也是為了顯示雄風,吸引異性注意。

星期四, 8月 30, 2012

兔子的長耳朵有甚麼作用?

23/12/2011
          
【頭條】答案:兔子的長耳朵可助牠們聽到四周微弱的聲音及確定聲音的來源,防止其他食肉動物突襲。此外,兔子沒有汗腺,不能排汗,但耳朵上長有許多血管,當兔子快速跑跳引致體溫升高時,牠們會豎起耳朵,讓風吹過令體溫下降。

星期三, 8月 29, 2012

靜海石

月球石 31/1/2012 雲海

【太陽】那天在商台走廊,不記得跟當奴談起甚麼,忽然他問我:「第一個站在月球地面上的,到底是不是岩士唐?」他問的背後潛台詞是,若然官方所說岩士唐是第一位人類踏足月球,那又是誰在外面安裝好攝錄機拍住他一步一步走下鐵梯呢?這只是芸芸陰謀論中的其中一個說法,還有其他例如那美國旗在無空氣的情況下會飄;在無大氣層的月球上,竟然見不到星星等等。

當然局方那邊的人,也有提出過一些反證,例如表示:「若果太空人無去過月球,怎可能帶回這麼多地球不存在的月球石呀!」雖然美國也用過無人太空船到月球取過石頭回來,但以上反證,還是說服過一些人。

好了,早前一個科學報告,打破當局的反證!聲稱是第一批登月太空人帶回地球的靜海石,在澳洲岩石中找到,石齡超過10億年。長年以來,該石一直被認為是月球表面獨有的礦石。

靜海石(Tranquillityite)的命名,源自阿波羅11號在1969年的登陸點寧靜海(Sea of Tranquility)。它是月球上首批發現的3種礦石中,唯一一種數十年來在地球上一直遍尋不獲的礦石,因此長久以來都被視為月球上獨有的礦石。

澳洲科學家Birger Rasmussen表示:「諷刺地,這些礦石一直都是地球的一部分,並非源自月球。」那麼當年取回的石頭,真來自月球嗎?

星期二, 8月 28, 2012

超時空的畫面

19/1/2012 康子
 
【頭條】據說修行的第一課,是打開大腦潛藏的記憶庫,回到過往,甚至追溯十幾世的前生。聽起來很神奇,很年輕時,筆者有位女性朋友早具慧根,帶髮修行,法號「覺因」(已故),說出靜坐時的種種超時空畫面。

當時的筆者半信半疑,不斷追問:「十幾世前的光景,即是一千幾百年前,大家穿古裝,容貌各異,還怎知道哪個是你?哪個是我?」覺因被追問過幾次,不急也不怒,只是微笑道:「甚難形容,到時你自然會知道。」

後來筆者有機會接觸佛法,是大嶼山的寶林禪寺,在衍申大師開示下,第一次打座,當時尚未看到任何超時空的畫面,但是張開眼後,那很遙遠的景物,忽然就在眼前,為此還嚇了一大跳。至於前生往事,反而在夢中零碎接觸。當第一次見識到那些超時空畫面之時,不禁感歎。「覺因你說得很好。」

原來跟現實很不相同,夢境中的畫面不及個人修行時,憑戒律、憑師傅指導般,能夠有秩序、有系統的出現。夢境忽來忽去,而且種類雜亂,只有很偶然地,一閃即至,事前既無預告、播放途中無字幕,亦無旁白。但是作為當事人,你自然而然,就知道此時此地、此人此景,跟自己有極深淵源,以及非比尋常的關係。於是醒來後,惆悵不已,為止可以傷感許久,甚至有「斷腸」之歎。

為甚麼?因為身在其中,知道一切經已過去、一切沒法挽回,我們在時間的洪流之中,曾經失落過許多許多寶貴的人與事,但是偏偏無可奈何。

回到過去還有一個好處:洞悉前因。原來今日這個對自己很差,那個又對自己很壞,真的是各有緣故,明白之後,盡皆釋然,還有甚麼好計較?

星期一, 8月 27, 2012

自製天然肥皂

手工肥皂天然美 21/3/2012 Ivy
【太陽】不知從何時開始,為了方便,我們已經慣於以一支支的沐浴露代替一塊塊的肥皂,貪其一擠到手、泡沫豐盈;不過,這些產品往往添加了人造香料、防腐劑和酒精等化學成分。追求健康生活的你,不妨試試使用全天然的手工肥皂,讓幼嫩的肌膚從此遠離化學物質,一同享受大自然賦予的天然美!

市面上常用的沐浴露,製造過程加添了不少化學成分例如起泡劑、色素、香精等;即使是肥皂,成分亦多來自工業廢油,而且為了縮短製作時間,更會用上高溫熱製法,令當中的營養遭受破壞。愛惜肌膚的你,應該為自己造一塊肥皂。

周日到美孚有機農墟,你會見到由Vivian自家出品的Botanical Bodycare天然潔膚護膚品檔攤,放滿十多種手工肥皂,還有洗頭水、爽膚水、沐浴乳等,全部純手工製造。Vivian指,手工肥皂不含任何化學物質,真正減輕皮膚負擔:「手工肥皂採用全天然材料,如初榨橄欖油、蘆薈、蜜糖、喜馬拉雅山岩鹽等製作,香味來自有機香薰油,能紓緩壓力、放鬆肌肉,是天然的草本護理。」

因應肌膚需要
Vivian提提大家,以不同材料製作的肥皂,適合不同需要,如春夏季想變得清爽,可使用海鹽皂或喜馬拉雅山岩鹽皂;想對抗痘痘等皮膚問題,則可使用有消炎、殺菌效果的薰衣草茶樹皂、金盞花雪松皂或蘆薈香茅皂;而乾燥皮膚則以特效蜜糖橄欖油、特效羊奶蜜糖等為佳,充分滋潤皮膚。

加入鮮花易變黑
不少花種如薰衣草、玫瑰等,花香四溢,很多人都希望能加入手工皂,但原來在皂化的過程中,大部分鮮花接觸到氫氧化鈉即會變黑;故要製作天然香皂,只能加入有機香薰油代替。不過,Vivian教路,金盞花是少有在皂化過程中仍保持花色的品種,而且日子漸久,花朵和肥皂融和後,更會呈現出淡淡黃色,非常漂亮。

氫氧化鈉的作用
又名「哥士的」,呈強鹼性,是手工肥皂的重要材料。氫氧化鈉於常溫時呈白色粒狀,具腐蝕性;皮膚長時間接觸會產生痕癢、灼痛,溶水後會發熱,故製作肥皂時必須佩戴手套保護自己。製作時,把油脂(如橄欖油、豆油等)混合氫氧化鈉,便會產生「皂化反應」,使液體變成固體肥皂。

Step by Step
製作手工肥皂時需要用到高刺激性的氫氧化鈉,過程中會發熱和釋放濃烈氣味,故動手做皂之前,記緊先準備手套、口罩、護目鏡、圍裙等,注意安全。

Step 1:
首先,將各種所需油類(如初榨橄欖油、有機茶花籽油等)充分混合。

Step 2:
加入氫氧化鈉,混合植物油,加熱至48℃,不停攪拌使之皂化,直至變成奶白色、質地變濃稠。再按需要加入香薰油、花朵、蘆薈或岩鹽等材料。

Step 3:
將皂液注入皂模,放在陰涼處數天待乾後,方可脫模,再切割成皂塊。

Step 4:
把皂塊放置在木架風乾,等待皂化完成,約需1個月,於潮濕天氣可能需要6星期左右。


想肥皂持久耐用,可使用皂袋,洗澡時直接以皂袋裝皂輕揉至起泡,用完後沖洗一下,再掛起晾乾,肥皂便不會黏稠的,避免溶化於皂匣中。

星期日, 8月 26, 2012

如何製造肥皂?

16/2/2012 
         
【頭條】答案:將油脂和氫氧化鈉混和加熱,分解脂肪,使其成為肥皂與甘油,然後以鹽水將肥皂與甘油分成兩層,經過脫水、入模及晾乾便成肥皂。若在過程中加入香料或蜂蜜,便是香皂或蜜糖皂;若加入消毒劑,便是藥皂。

星期六, 8月 25, 2012

甘和茶

盒仔茶的to be or not to be 16/1/2012

【明報】年紀漸長,有時自覺在走回頭路。像最近睡眠不足,喉嚨發熱,頭昏腦脹,雖不至於大病,但就是渾身不爽。要看醫生,又沒有時間,正在困擾之際,雙腳就自然走回老路,到菜市場旁邊的破舊藥材店買「盒仔茶」沖服。誰想到小時候十萬個不情願,在媽媽威迫利誘喝下那碗黑漆漆的曖昧苦茶,如今成為醫治疲憊身心的萬應仙丹?但老路還有老路的好,至少,它管用。喝下兩碗苦茶,睡一個覺,出一身汗,人就像元神回籠一樣。這帖民間智慧聖藥,90後的讀者,大概沒有受惠過。

民間聖藥、一個幾毫

原名「甘和茶」的「盒仔茶」,坊間有不同版本,成分相當複雜,有紫蘇茶、薄荷、青蒿、香薷、葛根、前胡、防風、黃芩、連翹、桑葉、淡竹葉等等。據中醫說,除了醫治感冒初起、頭痛發熱、食滯飽脹、腹痛吐瀉等之外,還可以加生薑片服用,以驅風散寒。在本地經濟還未起飛的日子,沒有「病了立刻看醫生」的習慣(養成這習慣,當然歸功醫療護理藥劑各界專業,花上以億計的人力物力日夜不斷地宣傳),公立診所的人龍固然比今天還要長;私家西醫診金和成藥相對昂貴;即使看中醫,要找童叟無欺的杏林聖手,還得靠彩數。所以偶遇身體不適,窮人也寧願花費一個幾毫,買「盒仔茶」回家服用。即使物價高漲的今天,這靈藥一包十盒,也不過十二元而已,西醫診金卻動輒二三百元。同樣的價錢比例,可以想像,當年廉價的「盒仔茶」如何成功打入還沒有傷風感冒止痛藥長駐的尋常百姓家。

「盒仔茶」背後的窮人邏輯
今天選擇「盒仔茶」,是因為沒時間去看醫生。但在往日,窮人選用「盒仔茶」,主要卻是經濟考慮。當中隱隱約約的「邏輯」是﹕窮人沒有的是錢,有的剛巧是換得到錢的時間。(公立診所的人龍裏常常出現的一句賭氣話是:「無錢無時間就唔好病!」)所以,負擔不起診金藥費,就只能支付時間,要嘛忍受公立診所的長龍,要嘛買中藥,回家在廚房裏互相煎熬。今天的「盒仔茶」,打開包裝後是鬆散的茶葉一堆,熱水浸服即可。但舊日的版本,小紙盒裝著的卻是一塊兩吋長立方的黑色硬塊,要用秤砣(舊日家居常備一把秤,以檢查菜市場買回來的(食送)菜是否足秤)將之打碎,再放瓦煲裏中火慢熬。爐火(舊日用的是火水爐)充足又要留心伺候,一兩小時即可;但煎功不足的話,往往要花上三兩個小時才能飲用。小病一場,窮人支付的,除了是時間,還有原本那個時段可能出現,能改善生活的機會。比如說,多賣幾碗粥、多車一件衣服、多載幾個乘客。如果公共醫療系統,能更有效率地服務他們,讓窮人以更低成本,更少時間恢復健康,那麼所花掉的公帑,就不只消極地醫治病痛,也積極地改善了窮人的生活條件。

社會資源再分配,讓貧富拉近,改善基層生活,並不一定是大鑼大鼓的大政客大官員的大道理,從小處著眼,也許就是「盒仔茶的to be or not to be」而已。

文:馮一沖博士 (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星期五, 8月 24, 2012

文法無得解

無得解 24/8/2012 藍秀朗

【太陽】我向學生教授日語時,常被問:「老師,這個文法為甚麼是這樣子的?」我答:「無得解!」

「無得解」並非不負責任的答法,語言中很多文法和表達方式是前人擬定或大眾使用該種語言時自然形成,不一定有得解。舉個例,日語漢字「全然」解作完全的,用來形容負面事,例如在「不行」或「不明白」前加上「全然」二字,就變成「完全不行」及「完全不明白」。然而日本人常說「全然大丈夫」,意思是完全無問題,卻屬正面意思,若問為何這個場合例外,惟有說:「無得解!」

不單是日語,廣東話也有許多無得解的表達方式,只是我們習慣使用而沒察覺。認識一個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日本女性,廣東話發音儘管有點不純正,但一般生活會話「全然大丈夫」,她說:「有次我對香港人說廣東話的『唔知頭唔知尾』,對方更正我是『唔知頭唔知路』,我就不明白了,為甚麼『頭』不是對『尾』,而是對『路』?」我苦笑回應她:「別問!無得解的!」

這個日本女性有個香港男朋友,對方不懂日語,二人平日以廣東話溝通。我問她:「為何不教授男朋友日語?」她說:「我不懂得教,當他問我有些文法為何是那樣使用時,我答不出,只能說無得解!」有些事情你不必問,無得解的事太多。

星期四, 8月 23, 2012

診療電腦怪毛病

電腦怪毛病 6/6/2012 鍾偉民Ray
【東方】朋友的電腦最近出現怪問題,向我求救。他的電腦已經用了7年,最近開機連續使用10小時以後,便開始出現問題。當打開網頁時,網頁可以正常顯示,但按上面的網頁連結,卻沒有反應。如此古怪的問題,實在難以解決。

電腦出現怪問題,最常見的情況是中了電腦病毒。中了病毒後,甚麼古怪問題都有機會發生,因為電腦已經被病毒軟件所控制,有時正常,有時不正常。用防病毒軟件清理一次,多數可以把問題解決。否則把作業系統重裝,或把系統還原到出廠設定,一樣可以解決問題。近年用戶的防毒意識已有所加強,加上網上不乏免費防毒軟件如《Avira》、《avast!》等,很多用戶都懂得為電腦防毒。朋友的電腦也不例外,惟「掃毒」多次以後,發現這不是電腦病毒問題。

一般而言,電腦久不關機便出現毛病,多數是電腦散熱不良所致。朋友的電腦放在書枱下的儲物櫃之內,通風不佳,電腦容易過熱。當電腦經常過熱,初期不會有問題,但高熱會令電腦底板上的零件壽命縮短,於是用了幾年以後,部分電容老化漏電,部分零件電壓不穩,便容易「當機」或操作異常。

電腦「夠期」,底板零件老化,是沒有辦法輕易解決的,惟有換機。假如一定要維修,可以把底板上的電容全部拆下來,然後逐粒焊上新電容,大約換上十多顆電容,便可以把底板翻新。以往我有一位學生精通焊接電子零件,經常找舊底板翻新電容,當是興趣消閒。但對大部分人來說,焊錫是高超工藝,不易掌握,還是換過一塊底板更划算。

星期三, 8月 22, 2012

古日本人審美觀

剃眼眉 5/1/2012 藍秀朗
【太陽】古時的日本貴族不單會將牙齒染黑,還會把眼眉剃光,追求他們那個時代的「美感」。

古人並非單單剃光眼眉,之後更會用墨汁在本來眉毛稍高的位置上畫出橢圓的眉形。從日本的時代劇可看到古時的女性這樣處理自己的眉光,能劇面具上的眉形也是那種模樣。這種「美容」方式叫「引眉」,日語的「引」字解作拉或拔。在遠古,不僅是女性,連男性貴族也會剃眉再畫眉;到了江戶時代,「引眉」才變成了女性的專利。

在江戶時代,染黑牙齒的染料普及了,即使是平民百姓的已婚女子,都會同時染牙及剃眉;直至明治時代,日本人文明起來,這些舊風俗才逐漸式微。

我們難以理解古人為何將眉毛弄成那種怪樣子便稱之為美,但現代人將頭髮染成啡色甚至金色,戴上顏色隱形眼鏡令自己雙目變成外國人般的瞳孔去追求美,從古人的眼光來看,恐怕也無法明瞭。

日本女性平日習慣化妝,她們認為卸妝向交往已久的男朋友展示素顏不是問題,但若然自己的眉毛太稀疏,至少也應畫眉,否則會嚇壞對方。日本的男陪酒總愛將眉毛修整成幼長的形狀,我覺得徹底失去男子氣概,不明白女客人為何喜歡那種眉形。

花錢方面,我不會因吝嗇而一毛不拔,但我不愛修眉,在處理眉毛方面絕對是一毛不拔。

星期二, 8月 21, 2012

剩食太多

永遠吃不完的麵包 21/8/2012 徐岱靈
【am730】愈來愈多香港人關注剩食問題,最近留意到一個蠻有意思的組織叫「豐剩」,回收超市丟掉的麵包,亦主動出擊,到婚宴酒席去回收永遠都吃不完的炒飯炸雞和美點雙輝,然後拿去深水(土步)等無家者出沒的地方派發。相片中的義工樣子很年輕的,好想知道他們的點子從何來,沒過幾天,就在「佔領中環」那兒遇到他們,原來是中大新聞的師弟妹呢!

那天,他們帶來了一大袋超市棄掉的「高級」麵包,即是隨便叫價十多元一小個、標榜有機全麥那種,即是平日見到不捨得掏荷包買的那種,竟然一大堆完好的被「拯救」了回來,有的甚至還未過期。為甚麼超市對貨品供求大失預算?不是計錯數,而是為了令貨格看上去齊全而豐盛,引起顧客的購買慾,超市寧願多入貨,也不想貨格空空如也。貨未賣完,新的又來,所以即使未過期的麵包,也要讓位給更「新鮮」的。

同學們是如何開始到超市檢食物的呢?畢竟需要點門路和勇氣吧。他們說,都是受了「佔領中環」參加者的啟發。男同學說:「跟他們談天,才明白整個食物行業的運作邏輯,為何總是會過量生產,明白資本主義下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我相信,單單在大學裏學習資本主義甚麼的,也談不到這樣深入,因為這兒你能遇到很多不同想法的人,幫我們想得更多。」

臨行前,同學們著我多拿幾個麵包回家做早餐:「我們拾別人吃不完的,想減少浪費,到頭來我們自己同樣吃不完!」剩完再剩還都是剩,如此過度的豐盛,還敢叫做經濟繁榮發達的成就?我以「保護地球」的心態,義不容辭地拿了三個Bagel,那是經過農夫日曬雨淋種植穀物,經麵包師傅辛勤搓焗,再耗掉很多能源和人力才送到我面前的,我下定決心要好好享用它。結果行文之時,其中一個還待在冰箱不見天日。我對你唔住呀,同學仔!

星期一, 8月 20, 2012

叮噹誕生前100年祭:人物篇

近期事忙,仍未寫到戲肉,繼續斬開無限兩。





比起天星碼頭的一百個叮噹,這個主題餐廳外的較瘦削,顯得頭大身小。


大雄捧著《叮噹》,為何一臉疑惑?


若問:「你想做《叮噹》哪個角色?」女孩子大概都會選靜兒吧,因為她是女主角。


因為阿福,從小知道有輕井澤這個地方。


技安五音不全,歌聲可以殺鼠,偏要開演唱會,用「可愛的技安--可愛的技安--」虐待大家耳朵。


以上乃叮噹大長篇裡的鐵膽五人組,此外是次展覽居然沒有叮叮,有技子。

星期日, 8月 19, 2012

叮噹誕生前100年祭:四大法寶篇

忘記哪本雜誌重點列出沒有大肆宣傳的四大法寶位置,雖然雞毛蒜皮,但用來騙一天篇幅也不錯,哈哈。

隨意門

合共有三道隨意門,第一個立在全宇宙也知道的天星碼頭外。


第二個在海港城美術館。美術館正門位置劃為紀念品商店,休息時隨意門也會關門。


第三個在LCX期間限定叮噹主題餐廳外。

如果電話亭






海港城美術館另一門口通往未來法寶概念展,入口處有如果電話亭。

時光機

未來法寶概念展場中間有時光機。





至今仍想回到過去,不過和十年前渴望的東西有微妙分別。

樵夫水池

樵夫水池同樣設於會場內。


水池旁是英俊技安照相機,可惜因為參觀時無人拍照,沒有為意就錯過了。

星期六, 8月 18, 2012

叮噹誕生前100年祭:三大經典場面篇

這次展覽單位選了大雄人生中三個重要場景製成實體塑像,分別是代表親情的「最嚮往的夢想之名場景:懷念(女麻)(女麻)的真摯回憶」、代表友情的「最珍貴的友情之名場景:叮噹臨別大雄的晚上」和代表愛情的「最美好的未來之名場景:大雄的結婚前夕」。


大雄坐時光機回到過去見(女麻)(女麻),她相信這個陌生男孩就是無緣相見的未來大雄。




此場景星期六起搬到海港城美術館外走廊。


小時候曾夢見大雄憑自己砌出木製模型飛機,最後舉起飛機大喊原來沒有叮噹他也做得到。





閒晃到日落,拍結婚照特別好氣氛。
比起靜兒父親讚大雄心地善良,還是漫畫正傳第二十集《雪山羅曼史》他們結婚的真相更印象深刻:滑雪之旅泡湯,大雄跪地痛哭流涕,靜兒像哄小孩般答應和他結婚。


沒有智能手機,無法看隱藏片段。

星期五, 8月 17, 2012

叮噹誕生前100年祭:主題餐廳篇

是,我知道統一用音譯為譯名是藤子F不二雄先生的遺願,希望亞洲各國擁躉一聽就知道大家同樣喜歡那隻藍色機械貓,但我從來只知道他就是叮噹嘛!反正香港是所謂國際都會,寧願用「Doraemon」也好過不中不英的「多啦A夢」--現在打新譯名出來也嫌破壞敝網安寧。
所以本系列除了提及展覽全名,其餘一律叫叮噹。

身為長期讀者,膽敢忘記叮噹生日肯定無法提款,想不到誕生前一百年也有藉口慶祝。
向來喜歡本地設計團隊AllRightsReserved,七月在facebook甫見展覽海報就曉得出自他們手筆。這次海港城「你睇!!多啦A夢0黎啦!誕生前100年祭」超級無敵大展覽果然不負厚望,饒富心思,看得非常高興。

秉承本人上街前例必拖半天的作風,原應八月十四日開幕一早去,拖到下午才到,現場例必人山人海影響興緻,所以決定八月十五日全力看展覽。
如今紀念商品大概都賣清光,看得到買不到很無趣,所以先由期間限定主題餐廳說起。


BO-LO'GNE門口有叮噹像供人拍照。


室內格局。


窗邊的叮噹。


墊檯紙不用時可取走。






堂食可加一百二十元預訂限量紀念餐碟,九月取貨。


點了叮噹拿破崙意粉套餐,連記憶麵包和叮噹Tiramisu,一百二十八元。


記憶麵包是餐廳著名的丹麥方包,堂食換購價十五元一塊,鬆軟好吃。


蛋片灑上紫菜味粉成叮噹像,薄薄一片,吃時不覺紫菜味。
之前只曉得拿破崙蛋糕,至今仍不知道有茄汁、青椒、蘑菇、火腿的意粉和拿破崙有啥關係,好吃就是。


另外點了叮噹叮叮蜜糖雪糕連巧克力,九十八元。
上面的叮噹餅乾味道一般,巧克力和雪糕也不是代表作,墊底方包才是重點!即場製作,外脆內軟,比記憶麵包好吃十倍!


叮噹Tiramisu,層次豐富,比天后一家名廚糕餅店出品更好吃。

到底等了一小時才有位子,只想快快點菜,沒為意漢堡包餐有叮叮食物籤,到意猶未盡想點餐時已經賣完--那時才下午兩時多啊!


多謝鄰檯女士給我拍照,觀察所得有粉紅、黃和粉藍三色。

時值七月,應該無啥閒情再吃,看照片就好。

星期四, 8月 16, 2012

無敵神駒《盂蘭錦繡》

趁今日六月末,特選《盂蘭錦繡》博大家一粲,祝大家七月平安:



盂蘭錦繡 無敵神駒

原曲:前程錦繡 改編詞:無敵神駒、MiniGG

盂蘭節氣魄更壯 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今晚燒衣一光新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 那怕去到結界那方
自問未絕望 盡力法事幹
淚下抹乾 敢抵抗今晚 請你食餅乾
燒尐衣紙等於激勵 加尐香燭先夠味
藉著念力 賜我霸氣 使我步步前望

盂蘭節永無假放 盂蘭勝會歸家都心慌慌
驚怕今晚深宵街中冤鬼通處撞
靜路陌路盡避免 至怕去到轉角那方
後面勿亂望 扮做無事幹
盡量見光 屋企卻住近 新界亂葬崗
衰鬼冤鬼速速消逝 街邊剪影不會望
唸著佛號 戴上法器 總算步入門巷

http://www.facebook.com/hkgbradio

星期三, 8月 15, 2012

日本盂蘭盆節點滴

盆節禁忌 15/8/2012 藍秀朗

【太陽】日語「御盆」,拼音Obon,等同我們俗稱「鬼節」的盂蘭節;既然是節日,我通常譯做「盆節」。

農曆7月14日是我們的盂蘭節,但傳統上7月15日才是日本人的盆節,目前日本採用新曆,將盆節推遲一個月至8月15日。盆節期間是日本人回鄉探親、順道供奉先人的旺季,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以至高速公路都十分擠塞。

年長一輩的日本人相信在盆節期間游泳是禁忌,那段日子海中會出現特多水母,相傳水母是無法投胎的幽靈化身而成,幽靈會找「替死鬼」作伴,在盆節游泳很容易遇溺、甚至喪命。

不相信的人視為迷信,並以科學角度解釋。受水流影響,每逢滿月後10天是大量水母湧現的活躍期,每年盆節正正碰上這日子;那時期水流變化大而急,泳客遇溺的機會也較高。

另一禁忌是在盆節期間做時薪特高的臨時兼職,話說有人為了日薪1萬日圓(約港幣1,000元)擔任盆節期間的學校夜更保安,在15日「鬼門大開」當晚,目睹許多身穿白衣的幽靈在校舍內「列隊巡遊」。

然而我有個日本朋友做過近似兼職卻沒遇上幽靈,他說:「盆節是回鄉探親旺季,許多地方人手不足,所以付出特高時薪聘臨時工而已;若那麼輕易遇到真正的幽靈,遊樂場的『鬼屋』才沒有那麼好生意呢。」

星期二, 8月 14, 2012

日本食育

21/12/2011 于麗

【大公】因為工作需要,去年我們舉家遷居到了日本。初來乍到,各方面感覺都很新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日本的食育。

在日本,孩子的午餐都在學校吃,但這讓我實在是有些放心不下,兒子吃飯很挑食,而且不好好吃,常常是邊吃邊玩。讓他在學校吃午餐,能吃得好、吃得慣嗎,能照顧好自己嗎?但入鄉隨俗,沒有別的辦法,兒子只有在學校吃午餐了。有一次,我出差回來,恰好正值中午,我忽然有了到孩子學校看看他吃午餐的念頭。

於是,在徵得老師同意後,我來到了學校。遠遠地,看見一隊隊穿白色工作服、戴廚師帽的值日學生,按次序從廚房領取食物,並運送到教室。走近看,教室裡等待就餐的同學有秩序地排成一列,將盛食物的拖盤拿回拼在一起。開飯前,孩子們眼睛注視食物,拍手説itadakimasu(表達感恩的一種方式)後,開始拿起筷子吃飯。

我在學生裡找到了兒子,他和別的孩子一樣,在老師的看護下津津有味地享用自己的午餐--一份米飯、一葷一素兩樣菜、一碗豆腐醬湯、一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午餐營養蠻豐富,而且顏色搭配也很諧調,讓人賞心悅目,很能勾起食慾。日本人喜歡清淡的食物,看來學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這些飲食習慣。旁邊的老師告訴我,他們的小學配備有正式的營養老師,不僅負責整個班級的學生午餐,還對少食、偏食、肥胖的小孩進行個別指導。就餐時,營養老師還經常啟發孩子,譬如餐桌上的色拉像秋天的景色,既有黃葉又有紅葉;那一芽芽的水果多像岸邊的小船;一道加入了海帶的五香菜串兒,就像紮在姑娘頭上的黑絲帶……

午餐結束後,孩子們把各自的餐具擺放好,由值日生把餐具統一收集送回學校廚房。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把牛奶瓶的玻璃瓶身、塑料瓶蓋、紙片等垃圾分門別類處理,放到了不同的箱子裡。不用簡單地説教,而是在日常行為中,學校讓環保理念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裡生了根。

這次參觀讓我印象深刻。看來,在日本吃飯並不是吃飽、吃好這麼簡單,而是作為孩子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很好地融入到了學校管理中。從簡單的一頓午餐發展到精細入微、潛移默化的飲食科學、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日本的食育日臻完善。

日本政府把每年六月定為「食育月」,六月十九日定為「食育日」,在全國範圍內舉行各種有關食育的活動。從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七七年,日本中小學生平均身高增高了七厘米,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日本人常説,日本之所以成為長壽大國、經濟強國,食育功不可沒。

星期一, 8月 13, 2012

蜈蚣的象徵意義

25/5/2012 藍秀朗

【太陽】若要揀一種生物作為吉祥物,一般人首選氣勢十足的龍或虎,但有些日本人會以蜈蚣這種昆蟲作為吉祥物,箇中有特別含意。

日本戰國時代有些武士愛在盔甲印上蜈蚣圖案,因為含毒性的蜈蚣具有強烈的攻擊性,而且只懂得前進、永不後退,乎合武士道精神。擁有仙台作領地的諸侯伊達政宗有個堂兄弟叫伊達成實,他戴的頭盔印有蜈蚣圖案,四國諸侯長宗我部元親也在自己的頭盔上印了蜈蚣。

同一個時代的甲斐諸侯武田信玄所領的軍隊中,有隊伍在軍旗上染上蜈蚣圖案,那是另一種意思。蜈蚣又稱百足,採用蜈蚣軍旗的武田部隊又名「百足眾」,擅長挖地洞潛入敵陣。「百足眾」的成員原是金山的礦工,掌握了精湛的挖掘技術,向來以蜈蚣作標誌,因為蜈蚣懂得在泥土中挖洞。

繪畫《墨攻》的日本漫畫家森秀樹另有套作品叫《百足戰旗》,描寫戰國時代的金山礦工發現黃金愈挖愈少,為了求存而轉型成「百足眾」加入武田軍,將挖掘技術用在戰爭中。

毘沙門天是佛教中的護法戰神,亦被視為財神,群馬縣的人們傳統相信蜈蚣是毘沙門天的使者,況且百足的「足」字包含富足、充足之意, 因此商人愛用蜈蚣作吉祥物。

儘管如此,有一種蜈蚣恐怕是叫日本人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超惡心電影《人形蜈蚣》。

星期日, 8月 12, 2012

獨居福島

一個人的世界 15/3/2012 陳俊偉
【東方】韓流籠罩整個亞洲,人人都投向韓式文化,連不少311一周年的報道,都走「韓劇路線」,志在要觀眾及讀者聲淚俱下。

有報章派出記者深入災區採訪,材料來來去去都是誰家散、誰人亡、誰仍在哀悼中、誰還在想家鄉,這些不是不值得報道,但全屬意料之內,世紀災害後有人祭祀亡靈、有地方滿地頹垣,等於阿媽係女人,何須要找專人「實地直擊」?教讀者感到傷悲之餘,並沒帶來任何洞悉與啟發,倒不如選擇一些出色的外電文章翻譯算了。

是的,從外電可找到各式各樣的好故事,今天看到這個:福島縣雙葉郡的富岡町,是東京電力福島第二核電廠的所在地,311之前該市人口達15,839,過去一年,人口只得1。是的,這已變成一個人的市鎮。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金漆名句「無人是孤島」,一下子被拆掉。

理論上,全部居民已疏散到其他地方,被禁止回到輻射區,但有記者找到一位「過期居留」的老人家,你以為他一副哭喪的臉,對著鏡頭訴說生活有多苦?又不是。新聞片段所見,高大健碩的他在照顧小狗、餵飼驢子和鴕鳥。記者理所當然地問他為何還留下來,他理所當然的答:「小孩子及年輕人要跑到別處生活,是可以理解,但像我這把年紀的老人家,活在這裏是安全的。」

原來世上有些人,竟然如此坦然無懼地接受命運安排。

星期六, 8月 11, 2012

京都七夕慶典

今夕,也算是七夕 11/8/2012 陳俊偉

【東方】身處京都,適逢8月4日至13日的「京の七夕」慶典,才曉得現在是「七夕」。奇怪嗎?難道牛郎與織女偷偷改期提前見面?

中國的七夕,是農曆7月7日,即是新曆8月23日。日本的七夕不一定與中國一樣,有些地區以新曆7月7日為準,有些則依據農曆計算,總之家有家規、區有區法。京都七夕的正日,理應是跟中國一樣是8月23日,但據說8月太多夏日節慶,偏偏8月初呈真空狀況,便彈性地將七夕提早舉行,以免與其他重要活動撞期。

京都人對七夕,似乎抱着萬二分的虔誠,在「京の七夕」期間,每晚7時起,鴨川一方出現多個傳統風味的竹製燈籠,堀川一帶亦有別出心裁的燈光裝置,為千年古都更添美意。對牛郎與織女的故事,京都人也琅琅上口,很愛跟我這種海外遊客娓娓道出:「兩人從此天各一方,只能一年一度相會一天……」然後問我可曾聽過如此哀怨纏綿故事,彷彿天河兩岸的苦命鴛鴦已入籍東灜長居扶桑。

記得年幼時,七夕是一個香港人會慶祝的節日,然後一晃數十年,全港市民以金融及炒賣存活,誰還會記得耕田小子和織布女工?堅守貞節海枯石爛的愛情,亦不合現代男女的心意,既然可以天天新款晚晚有伴,為何要等一個不能回家的伴侶?崇拜金錢,不信愛情,也許真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代價。

星期五, 8月 10, 2012

健談美國人

吹不完的水 21/5/2012 劉偉恆
【東方】在美國的時候,發現當地的酒吧一到Happy Hour便異常熱鬧,男男女女擠滿半條街,而且,喝酒只是其次,聊天才是主打。筆者問於當地生活多年的友人:「為何他們總有吹不完的水?」

友人說:「很簡單,因為美國人很喜歡表達自己。」他分析,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不但只是新聞、宗教、人權等「外在」自由,還有鼓勵大家表達的「內在」自由。以他的孩子為例,入學以來,老師要他們每星期做一次個人演講,每個月要在台上演唱,還有無數的辯論比賽、天才表演等活動,他們自幼就在一個鼓勵表達的環境中長大,慣於踴躍發言,所以,當地社會幾乎沒有宅男和溝通障礙等問題。

亞洲人的教育方式則完全相反。學校和家中,長輩們時常叫孩子「唔好亂講?」,於是,我們都習慣了說話轉彎抹角,婉婉轉轉。心裏有甚麼想法,只能用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例如抄歌詞、點唱、打電話到峰煙節目等等。

這亦解釋了為何「唱K」從來沒有在西方社會流行。友人某次帶外國友人唱K,他點了一首歌後深情演唱,身旁的外國朋友聽了大半晚,終於忍不住問:「其實你們為何那麼喜歡唱歌?有甚麼不開心,不如直接和我說吧!」這全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靠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一支啤酒或一杯咖啡,加上一張圓桌子,已可「吹」足一個晚上,又何用憑歌寄意?

經友人一語道破,茅塞頓開。慶幸自己「天生多口」,老師們欲阻不能,今天才能「靠把口搵食」。說話其實是溝通的大門,不懂說話,便不能建立關係,亦不能表達自己,即使學識更多,也只能困於自己的世界中。眼見這一代人的說話能力不斷下降,人和人的關係亦愈見疏離,如今連「唱K」也開始式微,真的不得不為這個社會的未來擔憂。

呃水吹 22/5/2012 劉偉恆
【東方】昨日談到美國人有「吹不完的水」。要施展他們的「吹水功」,「水源」當然十分緊要,所以他們的搭訕能力亦奇高。

例子一:某天,到油站加油,趁機到洗手間方便。如廁時,左邊一位年約50歲的長髮白人突然轉過頭來,說:「你那部車很慳油麼?」我冷不防他有此一問,加上正值「進行中」,惟有靦覥的說:「是吧。」豈料他竟自問自答:「它每加侖至少走30哩吧!你知道嗎?美國的油價實在太瘋狂了……」 無論筆者洗手、抹手、離開洗手間,他仍滔滔不絕,大談駕駛者的無奈,直到筆者離開那油站。

例子二:在太浩湖遊覽時,看見湖上風光明媚,便邀請一位路過的白人男子替我們拍照。他接過我們的相機,竟然不是替我們拍照,而是說:「這部相機是否推出了1,800萬像素的版本?」我們一頭霧水,那男子遂「自爆」:「我對攝影也有點研究的……」(但從他替我們拍的照片來看,的確有所保留)又說:「我是做平面設計,不過做了多年,開始覺得悶……」後來,他更邀請他的女性友人加入討論,又說自己喜歡收集不同國家的錢幣,更問我們可否替他翻譯一些中國錢幣上的文字……時近日落,黃昏景色美極,筆者和太太多次想「打圓場」,但也無能為力。最後,和他們足足寒暄了半個小時。

試想想,假如你在旺角街頭,失驚無神被一位陌生人以上述題目搭訕,你會覺得如何?不是懷疑他是「寶藥黨」,便覺得他神經病吧!然而,類似情況卻在美國見怪不怪,畢竟,這就是美國人的文化特色。

即使在飛返香港的航機上,旁邊的那位美國乘客亦十分熱情,起飛未幾便不斷借機和筆者攀談。當時我疲累不已,惟有趁機裝睡。可憐他另一邊的乘客,便成了他下一個目標,在十多小時的航程中不斷被他捉著「狂吹」,實在要在此向這位「代罪羔羊」致歉。

星期四, 8月 09, 2012

故鄉的月光

8/6/2012 劉偉恆
【東方】昨日在文中提到,與一眾不同國家的傳媒及創作人暢遊新加坡。行程中,大家都盛讚「外國的月光分外圓」,人家的甚麼都好,自家的就甚麼都不好。也明白此乃人之常情,出外旅遊,看的都是別國最好的一面;吃喝玩樂,毫無壓力,了無牽掛,自然甚麼都美。

然而,這份樂不思蜀的心情,很容易會轉化成離鄉別井的衝動。身邊有不少朋友,因為到了某地旅遊,深深被當地的環境和文化吸引,自此便認定那是人生的烏托邦,不惜放下一切,移居往這片理想國。頭半年,我們或許還會收到他的明信片和電郵,說生活優游,此生無憾云云,跟著便慢慢音訊全無。

再過兩年,或許會忽然在香港的街上碰見他。原來生活和旅遊是兩回事,當他要面對生計時,還哪有閒情逸致去遊山玩水、坐摩天輪、在露天茶座歎咖啡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他開始感受到那地方艱難的一面,更開始患上思鄉病,懷念樓下茶餐廳那杯「凍檸茶」。未幾,發現幻想破滅,便決定回流。

筆者也經歷過類似過程,當年舉家移民三藩市,臨行前,聽到的盡是「地方大、天氣好、環境佳、夠自由、居住一流」。這些都是事實,可是,說到底,那始終不是自己的家。記得某年中秋,看見一輪明月高掛,當地的天文學家說那是近年「最大的月亮」。我站在異鄉的家門前,拿著一個美國生產的月餅(沒有豬油的),舉頭望明月,我還是覺得維園上空的月亮是最圓、最光、最亮。

回流香港的第一天,我馬上到太平山頂,看著維港景色,深深吸一口氣。我跟自己說--這是我永遠的家。

星期三, 8月 08, 2012

傾聽老人話當年

17/5/2012 鄧孟聰

【明報】回憶,並不是刻意儲存的印記,哪些是真實,哪些是虛構,沒有客觀的判斷,但這些記憶中的殘垣片段,卻構成每個人自身的歷史。

喜歡與老人家談天,他們總能給你帶來一些趣事。只是漫不經意,一些生活經驗,一些陳年往事,想當年,話當年,尤其是那些我們還未出生的日子,他們的睿智不時會給你一點啟示。那個印象中黑白帶點灰黃的年代,在他們口中說出來,時光彷彿給添上色彩,陳腐也換來新鮮。老人家有時扮演說書人,有時又會化身故事的主角,像影畫戲的一個個片段活靈活現,聽著聽著,你會不期然心往神馳,跟著他們回到逝去的歲月。

獨處時回憶成消遣
老人家喜歡與人話當年,也許因為他習慣了獨個兒走進回憶,也想偶然有人作伴。特別是要長時間獨處的長者,有些伴侶已先走一步,身邊朋友也一個個相繼離去;有些舉目無親,膝下無兒;即使兒孫滿堂,要工作的個個為口奔馳,讀書的為成績拼搏,年輕人都覺得老人家囉唆,所以儘管一家人同住,見面的時間少,共處時相對無言,頂多只談及一些生活瑣事,能夠安坐下來談天的,少之又少!

一個人的時候,回憶便成為他們的消遣。有人說,人愈老記性就愈差,對新近發生的事記憶愈是模糊,有時剛與他說過、在他身邊發生過的一些事情,他好像全然不知;可遠期記憶卻十分清晰,能夠一五一十娓娓道來,就像發生在現時。我想,原因就是他們每天都重複溫習,每天都翻閱回憶中的片段。

老人家與你訴說當年,很多時不是想炫耀他們的光輝歲月,而是重拾過去曾經付出的日子;平凡人平凡的一生,在別人眼中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經歷也不特別曲折懸疑,但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人生,著實不容易。

希望分享心頭點滴
獨個兒越過回憶的帳幔,很自然會勾起對故人情事的絲絲繾綣,離愁別緒,倍添寂寥。

回憶,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歷史,人到晚年,為自己的一生作總結,他們或許仍惦記著一些人情物事,仍為著一些生命中的小污點未能釋然。他們需要的,是有人願意聆聽,與他分享心頭點滴。別人的一個小小回應,對他們來說就如李郭同舟,找到知音。

人總會邁向老年,也會踏進回憶的歲月。我希望到年老的時候,仍有人願意聽我想當年,話當年。

星期二, 8月 07, 2012

戀舊是個精神病

18/11/2011 李米高

【am730】「那些年」大賣而回,火熱的原因不是故事情節為之動容,而是被那些年擊起我們記憶的漣漪,一圈又一圈慢慢的放大至一個不可收拾的地步。回想那些年,不論當年那樣糗事,今天卻是光榮,活在記憶的世界中的日子,永遠都是無限美。

「戀舊」(nostalgia)的前半部分由希臘文nostos而來,意指「回家」,而後半algia為「痛苦的情況」。這兩個部分合在一起,就是戀舊。美國歷史學家Rita Felski指「戀舊」其實是無法自拔的精神病。

Rita Felski在其著作《The Gender of Modernity》曾對戀舊作研究,原來戀舊來自十七世紀的一批瑞士傭兵的精神病,在作為哨兵回報長官報告軍情時,常會回報故鄉的田野風貌,與他們所見的景觀不能對稱。這批人被送去軍醫診治,發現這些士兵時常沮喪、憂鬱,不願意產生任何動作,在情感上相當脆弱,動不動就哭泣,並且有意地消耗自己的時間和身體,偶爾甚至會有自殺的傾向。

在後現代的社會裡,有人說「戀舊」和「Cosplay」一樣,其實都是後現代主義的產物,對現代的控訴,希望從舊事物或漫畫中掙脫現實的苦,或從過去找尋對現實的啟迪。因此戀舊已不是逃避現實世界不滿的負面陳述,正如Fredic Jameson 所說的對當下的懷舊 (nostalgaia for the present),才是真正戀舊的含意。

在這種情況下,以前未被珍惜或未發掘的東西,突然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因為戀舊已成為某種形式心理信仰,並且以典範的形式出現。這解釋了為何年紀老邁的Hello Kitty依然受歡迎,又或者正如《那》片中的情節,當天的女同學,永遠都是男同學的夢魘一樣,眾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味過去,開創明天會更好的夢想成現實格局,令過去的變成永恆的懷念。

星期一, 8月 06, 2012

做不回自己

21/4/2012 王貽興

【太陽】每次跟年輕人接觸,他們都喜歡問我一個問題:究竟你是如何堅持,如何做回自己的?

走自己的路並不容易,尤其是你的路之前無前路可循,必須自己開闢路徑的時候──很多年輕人都渴望做自己,尤其是那些快要離開校園,或者初嘗社會巨大機器對個性和自我的扭曲絞爛,耳聞目睹無數人太早棄械投降,成為自己最初都看不起的那種人,就更加恐懼,好想拉著那些少數僥倖不被感染扭曲的人問,喂,你究竟是如何能夠保持自我完整,做回自己?

世間無數電影、歌曲與書本都在教我們如何做回自己,社交網站與微博也有很多人天天大嚷從今天開始要做回自己、尋回自己,然而經常重複這些話的人,通常都不能自已。哲學家齊克果有句名言很值得每個想做自己卻最先閹割了自己的人再三細味:「人們的沮喪,通常是因為無法做自己;而一個人最深沉的失落,則是選擇成為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沮喪與失落畢竟是不同層次的痛苦,而無法做回自己跟選擇成為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當中也有著妥協程度的分別--儘管很多人只會單純把沮喪與失落歸結為一句「勁灰」或者「超慘」就算。

做不回自己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錯位與輕微的角度扭曲,然而那些因著生活與名利而決定完全放棄自我,選擇成為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卻是一種回不了頭的毅然入魔,其庸俗油膩的腥臭程度,也是不可比擬的。

星期日, 8月 05, 2012

清朝官員的「考語」

30/12/2011 劉吉同

【大公】清朝也有一套年度考評基層官員的制度,但「考語」可不是一味的「政治上堅定,有駕馭全局能力……」之類的話,相反,不少寫得「惡狠狠的」。略舉幾例:順治十六年對安徽歙縣縣丞金起元的評語是:「本官查履歷年開六十二歲,而朽邁不堪任事。」乾隆二年考核浙江嚴州府經歷國鵬的結論是:「本官躁妄輕浮,嗜酒狂悖。」同年,濟南府德平縣教諭王禦日的「鑒定」是:「本官躁妄暴戾,動輒辱詈士子,有忝秉鐸之任。」乾隆九年對湖南善化縣教諭毛大鶴的考評結果是:「本官不守官箴,全無師範,難居司鐸之職。」乾隆十三年對直隸臨城縣知縣張光華則如是説:「本官性本迂拘,人復軟弱,生監胥吏不能彈壓,難勝民社之任。」同年福建省汀州府歸化縣知縣王道又獲如此「考語」:「本官才識鈍拙,不諳吏治,難司民牧。」這一年對直隸邢台縣巡檢王紫垣的評價更是一針見血:「本官不守官箴,時與村民往來,笑談狎玩,全無體統。」

清王朝正處於上升時期,必然要從嚴治吏。因此,這些「惡狠狠」的考評還是應該讚揚的。他們不僅考察官員是否「政治上正確」、緊跟大清皇帝,而且還包括人的本性,連「嗜酒」這樣的「生活小節」也被提溜了出來,「躁妄輕浮」、「迂拘、軟弱」一類的「性格特點」也不放過。如此注重「細節」,假如某太守養了一百零八個情婦,某知縣動用數千萬銀子到境外豪賭,某州官常常狂飲至酩酊大醉還公開吸毒,諸如此類的「小節」,竊以為斷不會發現不了。這樣不怕得罪人的考評,才是真正的對朝廷負責。試想,若讓一個「躁妄暴戾」或「性本迂拘」的人長期執政一方,皇家的執政力和公信力必然直線下降,勢必要催生出一批批「刁民」和「群體性事件」。這樣的考評也是真正的對官員負責。官員最怕誰?既不是大清律條,更非治下子民,而是上司。當其邪惡初露或欲氾濫時,由其「最怕的人」對其猛敲警鐘「惡狠狠」一番,至少可以遏制其墮落速度。否則,若是待「情婦團隊」造反或被小偷「揭露」了出來,而此時的官員往往已經爛透了。醜聞天下皆知,甚至不得不殺頭,這才是對官員的極不負責。至於黎民因貪官而飽嘗的災難,那可真的如「江河水」了。犯罪啊!

這樣的考評一直堅持到晚清。光緒十八年,河南有些官員又「享受」到了類似的評語:新察縣教諭曾之棨:「柔懦反覆,不堪司鐸。」陽武縣知縣宋安書:「識見迂滯,難膺民社。」夏邑縣縣丞周鎮西:「辦事任性,不洽輿情。」一項「從嚴治官」的制度能持續近三百年,還是不容易的。

但是,它在延續中的結果又如何呢?著名學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這樣寫道:「自乾隆朝後期以降,吏治已經大壞。當官的目的,在於發財。僅憑薪水過活的官員,恐怕拿放大鏡也找不到。」貪腐各有門道,文官借徵糧徵稅主持科舉去搜刮,武官則靠剋扣兵餉、吃空餉和貪贓枉法而自肥。有的軍官見上級的門包,也是來自兵餉。林則徐革職後曾向人説到,粵營水師年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九,都靠鴉片走私。吏治腐爛如此,豈不是對天朝考評制度的莫大諷刺!其實,這樣的「諷刺」並不難理解。大清的體制是「主權在朝廷」,官員的任命和監督均來自紫禁城。考評的鐵律是上「考」下,官「考」官;京城「考」州府,大官「考」小官。作為吏治直接和最終承受者的老百姓,對之沒有任何置喙的機會和權利,人民只能作為被「牧」的對象而存在。僅這一條,就註定了再「惡狠狠」的「從嚴治吏」,再絞盡腦汁的新規新律……多只能圖一時的熱鬧,或收一時之效。最終都無法阻止整個吏治走向腐爛。這也算大清對後世的一個「貢獻」吧。

星期六, 8月 04, 2012

傻瓜是甚麼瓜

7/6/2012 王貽興
【太陽】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以為無得解的原來有得解,以為有得解的有時候只是無解。

譬如說我們指稱愚笨的傻瓜一詞吧,很多人以為這詞彙是從西方傳來的,誤解是某種外來語的翻譯,又或者是白話出現後出現不過百年的近代詞彙,但原來這些想當然的推理都錯得離譜了。

「傻瓜」一詞原來早於春秋時期已經出現,當我們還在疑惑傻瓜究竟是冬瓜、黃瓜還是哈密瓜的時候,《左傳.襄公十四年》已經記載「來!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離於瓜州。」意思指姜戎氏祖兒吾離被秦人驅逐到瓜州,與當地人同化,成了其中一支,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姜戎氏後來統稱「瓜子族」,因天性忠厚純良,被僱用工作時勤奮賣力,不懂偷懶,故被人視作傻子,後著輾轉相傳,漸漸整合為「傻瓜」……

故此傻瓜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傻瓜也不是甚麼品種的拐瓜劣棗,而是瓜州這個勤奮老實的姜戎氏,還真意想不到啊。

除了這個出處,清朝黎士宏在《仁恕堂筆記》也有記載:「甘州人謂不慧曰『瓜子』。」甘州即是今時今日甘肅省張掖巿一帶,而且不說不知,原來時至今日,甘肅、四川土話還習慣把不夠聰明的人稱為「瓜子」或者「瓜娃子」呢。

啊!甚麼?你覺得我這番話怎麼聽起來就很像假掰,相信了就真是傻瓜?哈哈,那信不信由你了啊。

星期五, 8月 03, 2012

她從哪裏來

22/5/2012 王貽興
【太陽】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用來指稱女性的「她」字,原來出現不足百年,比起「他」字年輕多了。

最早出現這個「她」字其實是在1920年,由當時曾經在法國留學的劉半農所創。他在一首叫做《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新詩裏首次使用「她」字:「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其後語言學家趙元任還把這首詩譜成樂曲,流傳誦唱,於是更加普及。

然而「她」的出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社會裏還是受到好些保守派的攻擊,然而最後歷史還是證明了誰對誰錯。其實,在「她」字出現之前,第三人稱不論男女多以「他」字代稱,有人或會使用「伊」字代表女性那個「他」,然而畢竟不夠方便,故此當「她」終於姍姍來遲,徐徐現身,大家也就廣泛傳頌,讓女人終於得到應有的地位與名分,可與男人平起平坐了。

說起劉半農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聽說當時還有一則小故事:某日,劉半農到趙元任家閒坐,當時有些年輕學生也到趙家拜訪,若非趙老師介紹,他們也無法相信眼前這個身軀矮小的土氣老頭竟然就是那首浪漫動人新詩的作者。後來劉半農離去,學生們寫了一首打油詩調侃:「教我如何不想他,請來共飲一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怪不得世人一直認為寫情詩填情歌寫愛情小說的外貌不能太抱歉,否則只會欠缺說服力,原來一百年前已經如此。嗚呼哀哉!

星期四, 8月 02, 2012

倫敦奧運雜碎

從不刻意看奧運,尤其是沒有陳恩能與石金華拍檔做主持的時候。只是開了頭每天都要看直播才舒服。但亞視台慶廣告十分趕客,即使不是慣性收視者都忍無可忍要關電視。

可惜李娜第一圈出局,不能用石金華腔大喊「李娜,李娜,我地支持你!」

今年兩台聯播,天天都有徐嘉樂,沒有翡翠台那群藝人主持吱吱喳喳,經常炫耀第一時間和金牌得主做訪問,耳根清靜得多。

翁金驊主持表現只能說有待改善。

剛才鄭景亮恭喜雷聲拿花劍金牌時居然說「從來沒有中國人得到劍擊金牌」。啊?原來北京奧運拿佩劍金牌的仲滿不是中國人啊?若他說「從來沒有中國人得到花劍金牌」還好。

星期三, 8月 01, 2012

大排筵席

19/3/2012 王貽興

【太陽】上一世紀婚宴場地的酒樓宣傳廣告定必有句「大排筵席」,今時今日,卻是強調有華麗水晶燈與模特兒T字台,世界真的變了。

那時候我就想,這些廣告常說的「大排筵席」呀、「筵開百席」之類的,究竟是甚麼意思?甚麼是筵、甚麼是席?

原來呢,自春秋開始,室內的地面上往往要鋪上一層用竹篾編成的席,叫做「筵」,在筵上再鋪一層比筵小一點的,以蒲草之類編成的席,才叫做「席」,可作防潮之用。

古人走進屋子裏,就坐在鋪在最上層的席上,「席地而坐」這詞彙就是這樣來的;而筵只鋪一層,席卻可以根據不同身份地位鋪上多層,據古籍記載,那時候的天子坐席就有五層,跟日劇《仁醫》裏那個根據墊席數量來定身份地位的牢獄可說是異曲同工。

通常坐席都會鋪成長方形,橫鋪在筵上,平時沒有固定位置,可隨情況和需要移動,設宴時,則視乎入席人數或者賓客地位加以變更,此舉又稱「布席」;「布席」時,席前擺放長短不一的几,上面擺放食物,飲宴者則靠几而坐,故「大排筵席」者,就是在筵上排開很多席,容納很多賓客一起席地而坐,歡慶暢聚了。

順帶一提,雖然大家都坐在地上,然而位置卻是大有學問,尊卑長幼有序,不是一屁股隨便就坐下。「鴻門宴」中的項羽之所以傲慢狂妄,就是因為他沒有讓應該待以上座的客人劉邦坐在東向位置,而是自己霸了來坐,不必多說甚麼,對方的弦外之音早已清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