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2, 2012

鄭偉明《明報》訪問

《明報》十月中起逢星期二刊登旅人專訪,非常好看。
吾兄之外,想來自己認識不少亞明,他們可會有緣登上這一版?

追逐鬼神節慶 側看歷史 4/12/2012 黃潔玲

【明報】鄭偉明是退休人士,近年迷上旅遊看傳統民俗節誕,箇中原因他說得坦白有趣:「我從前對中國傳統裏的法事祭典相當抗拒,認定為迷信。」但時間能改變人,「到我這種一把年紀,參與殯儀次數愈來愈多。在親友的道教法事裏,開始接觸喃嘸,看道士做法事,愈看愈有趣,開始好奇想了解這些民俗」。



拒絕「迷信」 平常心研究

世事洞明皆學問,因為好奇,鄭偉明開始下工夫嘗試了解種種民俗節慶,並發現好些民間習俗與所謂的繁文縟節,並非「迷信」能一言以蔽之。

學問就從不恥下問開始,他在白事法事裏細心觀察,開始問點解。為什麼那樣做?那樣做背後目的是什麼?「遇到開明的道士,在喪禮中場休息時便跟他們交談。」

鄭偉明在訪問時多次強調他不迷信,抱著研究觀察的態度來看種種祭典。他雖非教徒,但因為全家信奉基督教,看節慶,他以平常心觀摩,這些祭典裏的故事與人物,或許神化不實際,但它們無可否認延續著傳統,告訴後人我們祖先們對生死的看法、傳統社會的權力關係等。在今天,許多時候我們沿用舊制,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像,「喃嘸」、「打醮」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我們就未必能清楚解釋。

「道士喃嘸是個中介角色,人與鬼神之間的橋樑,大概等如基督教的牧師。」他解釋,道士一方面祭鬼,像盂蘭,另一方面也會打醮酬謝神恩,祈求五穀豐登、闔家平安,長洲的太平清醮便是一例。香港社會看似西化,其實傳統節誕很多,「只要你有時間,香港一年365日幾乎都有誕、醮等讓你看」。醮源於農業社會,通常是秋收後的事,農閒酬神,所以在香港鄉村圍村特別多。

中式節慶 異地歸根
這些民俗節誕,本來源於中國,但共產黨上台後,共產主義不信宗教,又在文革時打破迷信,把許多傳統節慶的習俗滅絕根除。要看規模龐大的節慶,往往要到台灣、東南亞等地。「其實香港、泰國、檳城、台灣的節慶,都源於中國舊社會。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來自中國,中國人最重鄉情,離鄉別井時若能力可以,他們會帶著祖先骨灰或祖先的信仰。」

這些祭、誕、醮在異鄉落地生根,便成為鄭偉明的旅遊主題之一。撇開宗教,這些節慶充滿庶民特色,顏色鮮艷,祭品造型多姿多采,已是很好的拍攝主題。

台灣迎王祭典 燒200萬元王船

鄭偉明10月便去了台灣屏東看「迎王平安祭典」,是經台灣行政院文化部核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三年一度的一連串醮壇進獻。鄭偉明今年第一次看,訪問時頻呼意猶未盡,「我起碼要多參與兩三次,因為節目太多太豐富,太多儀式同一時間進行,我顧此失彼,根本沒法看齊」。

在東港的「迎王」(10月14至21日)長達8日,由「請水」到「王駕出巡遶境」到「過火」、「燒船」,每天都有重點。香港打工仔假期不多,只能選擇重點,鄭偉明跟朋友一起去,那次便把重點放在燒船。

國家級民俗文化 源自福建
溫王據說是唐朝進士,奉皇命巡遊天下時遇難。民間相信他轉化成神,常巡遊閩、浙沿海地區。福建的漳、泉二地居民尤其篤信。在清康熙年間,不少漳、泉人移居台灣,據說一夜東港海灘上,湧來大量木材,上有「東港溫記」字樣。民眾依旨建廟祭奉溫王爺。這就是東港的東隆宮,也是「迎王平安祭典」的重點。

「現場人山人海,氣氛熾烈。台灣人大多來自福建、沿海地區,大部分是漁民,對溫王爺非常尊敬。」鄭偉明說整個祭典節目豐富,最精彩是遷船出巡和燒王船。「一隻王船大小有如真船,建造費高達700多萬新台幣(約200萬港元),做足兩年,全由老師傅們義務負責。」

7村派轎遶境 收伏惡鬼
迎王平安祭典是要通過祭拜,帶走不潔之物邪怪,保境平安。七大鄉村各派大轎,分幾日分不同路線遶境,務求收伏屏東惡鬼。「遷船即王駕出巡遶境,舉行時非常可觀,熱鬧非常,每家每戶門外放著神檯,放上祭品、元寶蠟燭,溫王爺經過,他們誠心拜拜,有些更放炮仗,務求村內瘟毒疫鬼、鬼怪魑魅跟隨王船離開,以求眾人平安。」較特別的,隊中還設有「放告」,「讓被捉的鬼怪有伸冤的機會」。民間對公平的處理,可見一斑。

整個祭典的高潮就在最後的送王船、燒王船。「燒王船前有王船法會,全班人送船到特定沙灘,在船邊堆元寶,以炮仗引火。燒船前一天中午為船『添載』,把溫王爺『遊天河』需要的東西製成紙品,例如水、食品、紙筆墨、豬牛狗羊、屋、大炮、劍等。」點火後,代表王船航向天庭,轎夫脫衣靜靜離開,現場亦偃旗息鼓,立刻安靜,怕任何聲音驚動,會引領邪惡不潔之物回來。





台灣屏東「迎王平安祭典」裏的「遷船遶境」儀式,沿途收煞驅瘟,一併驅趕並帶走這些地區的疫鬼和災禍。(受訪者提供)
   

王船大小跟真船無異,在屏東鎮海公園沙灘燒王船當晚,沉香粉、金紙的助燃下,熊熊烈火,場面壯觀。燒王船「遊天河」後,當地三天不得有鐘鼓、戲曲之聲,怕王駕誤以為地方再有迎駕,也防瘟神疫鬼尋跡而回。(受訪者提供)

檳城九皇齋醮 乩童登場
台灣屏東「迎王平安祭典」節目豐富,燒船壯觀,但道教儀式裏還有些看來恐怖的場面,像九皇齋醮裏的乩童,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場面往往觸目驚心。問鄭偉明會害怕嗎?他說當然不怕,他去過馬來西亞檳城看九皇齋醮,但他還是強調名為「醮」,是酬神的節日,也祈求一家平安。





在檳城九皇齋醮裏,正舉行恭賀斗母,天宮生辰的儀式。在道教裏,斗母是北斗眾星之母,化育九星,據說在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禮拜九皇大帝,可保家平安。(受訪者提供)

見識各處鄉村各處例
「我們只研究,不證實,也不否認,現場以見識心態觀看」,而且他的重點,是看不同地方道士的處理手法。「在香港和檳城,道士完成儀式後,切忌拍手,但台灣道士念完經後,大家倒興高采烈大力拍手。」看各處鄉村各處例,也是旅遊看節慶的樂趣之一。


道教歷史悠久,道士的裝束保留了過去的漢服,巾冠也必帶。平日穿的名為道袍,齋醮科儀時所穿的名為法服(圖)。(受訪者提供)

雷州半島儺祭 戴面具驅邪
雖說中國傳統節慶祭典已移民海外,但內地仍有不少值得一看的民俗節慶:「儺(音挪)啦,好精彩。」鄭偉明推介說,「儺的最大特色,可說是面具。儺分儺祭和儺舞兩種,它通常在雷州半島、貴州等較落後的地區出現,與道教有很大關係,道教原始於儺,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原始信仰」。據記載儺在商周朝代已經流行。


   

儺祭裏的土地公與土地婆,樣貌慈祥,手抱嬰孩,寓意送子。(受訪者提供)
   

在雷州半島舉行的儺,道士設壇,請三山國王與雷首公,入民居除污驅鬼。(受訪者提供)

紅頭道士 赤腳遊村
他就去過雷州半島,當地人透過儺舞驅鬼逐疫、酬神納吉。雷州半島位於廣東西南,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地處偏僻,遠離中原,後來又因戰亂,大量閩海移民,因而形成獨特文化。當地的儺舞俗稱「鬼戲」,「跳儺舞以前戴獸皮面具,但共產黨執政後,獸皮面具被沒收,改以木雕做儺祭」。它每年正月中旬至二月中旬舉行,「當地人請雷神,驅邪保平安」,這也難怪,因雷州半島每年有多達250天打雷。「紅頭道士去到鄉村廟,請主神出來,他們手執蛇頭索,然後操營,赤腳遊村,抬起神祇,向每家每戶驅鬼逐疫。」

遊行隊伍的代表帶上面具,十幾人裏必定有土地公、土地婆、艄公(掌舵領船人)、艄婆,除驅鬼逐疫,他們還負責送嗣。

說到底,祭、醮、儺等都訴說著中國農業社會下,百姓千百年來的卑微願望:家宅平安、添丁添壽、五穀豐登,「我為什麼喜歡研究道教,就因為它歷史悠久,佛教、基督教等都是外來文化,道教卻是本土宗教,植根中國數千年,這些看似迷信的風俗,其實緊扣社會文化,往往側寫著昔日的社會想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