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03, 2010

死亡教育實例

代郵︰HKU SPACE與生死教育學會合辦《思入生死》短期課程明天開課,曾讀《死生之念》者請從速報名。

「死亡留言」助親人振作
癌媽媽說故事 講解人生必經階段
 
3/3/2010 梁瑞(王京)
【蘋果】「人人都會上天堂,媽媽比人早上天堂,因為媽媽有病,天主已經安排好。」Mabel兩年前過身前留下錄音,向女兒講起一個又一個故事,解釋 生老病死的必然,讓女兒不要難過;她更訂好紙棺材及壽衣。能撇開對死亡的忌諱,對離去或活著的人都有積極作用;Mabel生前作好準備,以便幫助丈夫和女 兒走出哀傷重新振作。

03ls4p1
湯兆明的妻子生前已為身後事作準備,令家人容易接受其離去,積極活下去。
黃賢創攝

在07年因癌症過身的Mabel,丈夫湯兆明昨笑着憶述她生前種種,「佢乜都諗好晒,個喪禮著乜野衫、兩個女著既衫、唱邊首詩歌,實際上可 行既我都照做,我相信九成幾佢都滿意。」湯指妻子曾叮囑「兩個女仲細,要好好保重身體」,故他注意飲食、定期健身;在工作時間外父兼母職照顧兩女。
當時兩名女兒只得5及7歲,對生死似懂非懂,Mabel就向她們講故事,解釋人死後上天堂,又錄下留言。湯兆明表示,或許是妻子常常提及天堂,讓女 兒明白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你我也要經歷,當死亡真正來臨,她們知道是正常的,不會過份哀傷;一次女兒更問非教徒的他:「Daddy你會唔會冇得上天堂 呀?」令他深明小孩子也會思考生死。

「避而不談抒發唔到」
家中女主人離開兩年多,哀愁會淡化,總有揮不去的思念。湯兆明說,與女兒至今仍掛念 Mabel,於是在家中設立一角,擺放女主人的骨灰瓶、相片、手提電話等生前物品,鼓勵女兒若思念母親,便可與她聊天,或將要說的話寫在紙上,也可用任何 形式表達對母親的愛,旁邊就有女兒的紙花及母親節卡,「一定會掛住媽咪,希望佢地知道掛住係開心既,避而不談反而會抒發唔到,我有時都會喊。」
現時有女萬事足的湯兆明直覺女兒活得開心自在,感謝妻子生前所做的一切,令他每天也活得有意義,更深明事先為死亡作安排的重要,更期望多些人認識生命,「我地好意外接觸到生死教育,走少好多冤枉路,我而家都會同大女講,爸爸上左天堂你要照顧細妹呀。」

中老年人死亡忌諱減少
中國人對死亡極為忌諱,相信談論與死亡有關的事均會帶來厄運,港大調查發現,社會對死亡忌諱明顯減少,購買保險、立遺囑及靈位的中年人及長者百分比均較三年前提升,但為死亡作準備的年輕人則較少。

學者倡加入生死課程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美善生命計劃》過去三年訪問了約700名市民,年齡介乎18至93歲,了解他 們對死亡的態度,結果發現社會對死亡的忌諱較三年前減少,其中30至59歲中年人及60至93歲組別受訪者,主動為自己死亡作準備的百分比顯著提升,購買 人壽保險、靈位及訂立遺囑的比率也較三年前分別增加一成至三成。
儘管中年及長者對死亡的態度有正面改變,但調查發現年輕受訪者不但害怕死亡,更未有為死亡作準備。該計劃項目總監陳麗雲指,年輕人不善表達哀傷,加 上逆反心理,部份會將哀傷演化成行為問題,如濫藥、自殘及(界刂)手,建議在幼稚園至中學課程中循序漸進加入與生死相關的課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