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09, 2012

善為好心

好心關懷變添煩? 8/10/2012 蔡永中、鄭寶華
【明報】南丫島撞船慘劇震驚全港,港人無不為死傷者感到難過及傷悲。不少善心滿滿的人,都希望向災難生還者或死難者家屬伸出援手,送上關心和慰問,但怎樣才是適當的做法?

心理及災後輔導專家提醒,雪中送炭雖然是好事,但面對這些災難受害者,送上關心前必須想清想楚,宜充分理解當事人的心情、處境及實質需要,也要考慮彼此關係,否則可能弄巧反拙,好心做錯事。

國慶夜的撞船慘劇發生至今,最少失去了39條寶貴生命,陰霾在過去一周一直緊緊籠罩香港。一班災難生還者或死難者家屬,固然有切膚之痛;不少香港市民也感同身受,特別是認識他們的親友、鄰里或同事等關係較密切的人,惋惜之餘也希望送上關心和慰問,親身探望者有,致電慰問者也有,目的都是希望紓解他們的傷痛。

言談避免勾起傷痛回憶
做過很多災難輔導工作,如馬尼拉人質事件的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穎明表示,每次災難事件都有其獨特之處,就今次南丫島撞船慘劇也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獨特個案,因為沒有人想到在香港航道坐船也會有生命危險。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穎明

李穎明提醒,在這段非常時期,送上關心和伸出援手時,應該要特別小心,要留意他們的心情,避免說一些會勾起他們傷痛回憶的說話,特別要避忌的是要他們重複事件經過,因為要生還者重述事件,即是要他們由頭經歷慘劇多一次。

不熟絡 寄卡慰問減滋擾
希望送上關心的人,李穎明建議不應只放眼生還者的心情,事關他們大部分也並非專業人士,原意想安慰可能會有反效果。她也提醒大家要清楚自己跟受害者的關係,如果彼此不是太熟絡,很久也沒有聯繫,忽然的關心或被誤會只是想「八卦」事件,甚至會變成滋擾。她建議,如真的想表達關心,寄張心意卡,較之親身探望、通電話,甚至發手機短訊和留言,滋擾程度最低,但十分窩心。

災後心理崂導協會總幹事杜永政也認為,生還者此時需要空間沉澱巨變,過多關心徒添壓力,送暖者可將語言化為文字,如寄信或心意卡,好處是生還者毋須直接回應。

至於內容要避免用「我明白」或「不要」等字眼,因為對方不可能相信你會明白他們的切膚感受,而「不要」等指令式字眼,人潛意識也不會受落,或惹反感。他建議多用正面字眼,如「希望你重現笑容」、「永遠支持你」等。

身邊人實質支援助紓壓
至於關係較密切的人,如親人或工作伙伴,李穎明提議與其說一些「不用太擔心」或「節哀順變」等說話,不如從側面伸出援手,給予實質的支持(tangible support),特別在他們養傷期間,例如提出幫忙申領丟失的證件、照顧家中小朋友或老人、處理公司工作等。不要低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支援,對他們在這段心情傷痛、往後也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日子,實質支援令他們少了顧慮,讓他們先處理好一些當下急切的問題,對紓緩他們的壓力有一定幫助。

至於跟受害者完全不認識的有心人,李穎明稱可考慮在弔唁冊簽字留言祝福,海難生還者日後有機會翻閱時也會感到欣慰,感到人間有情。

另外,有憂慮生還者在劫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李穎明指,經歷大災難的人必定有loss(損失),可能是短暫甚至永久的生理缺損,也可能是心靈上的缺損,例如失去家人的悲痛,又或發現原來搭船都這樣危險,或者想以後的喜慶日子原來也不可以很開心、有可能樂極生悲,會感到世界不再安全。

但面對不同的loss,人在心理及生理上會有很多不同反應,如哭泣,不願見人或說話,這些反應在初期來說都很正常,即所謂normal reaction to abnormal situation(異常處境下的正常反應),所以先別太擔心這些「正常反應」。再者,生還者在初期也會先集中處理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如急於尋回失蹤的家人、治理傷患、安頓家中老幼等等,精神狀態會集中在某些方面,因此未必很快出現壓力問題;但當解決了一些問題,或關鍵事情有定案後,問題才會浮現,例如長時間感到不舒服。若多晚失眠至影響正常生活,屆時便應該找醫生治療。

■不同關係伸出不同援手
.同事或親人
給予實質支持,協助處理雜務

.不太熟的朋友
不探望,不打電話;寄心意卡

.陌生人
在弔唁冊簽字留言祝福

明報健康網﹕走出南丫島撞船悲劇
http://link.mingpao.com/15699.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