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24, 2012

柏林墓園好寫意

14/8/2012 阮志盈(香港人,現居柏林)

【明報】寧靜清幽不陰森
昨天天氣好轉放晴,朋友說她早上去了很寧靜很翠綠的地方,在婆娑樹影間的柔和陽光下,好好享受了手中書本的一字一句。問她去了一個什麼如此寫意的好地方,她說﹕「墳場呀。」

沒錯,柏林的墳場令人感覺平靜清幽。印象中,香港的公眾墳場都是沿山而上,四周沒樹沒林,光禿禿的,走上山去不僅有點吃力,還要經過排排列列的墓碑。即使是 在大白天,總是彌漫著憂愁和叫人不安的氣氛,不是個讓人久留的地方。柏林的墳場卻剛剛相反,它們多在住宅區附近,墓園置在一片森林中,沿路小徑兩旁長滿了 古老杉木和松樹,當中夾著較矮的白樺樹、楓樹和灌叢,大大小小的石碑時而錯落時而有序地在草叢間立著。舊墓多已沒有人打理,只遺留下簡單石碑和雕像,新墓則多長滿了鮮花,簡潔清雅。就在墓地與叢林間,不時看到長者們談天,也有年輕人在看書、散步、遛狗,或是午睡。在城市中的墓園,是一片綠和一片靜。

石碑無遺照引發聯想
我 們一家早前也去了附近的墓園散步,和香港不同的是,每個石碑上都沒有逝者的照片,卻讓我們不斷聯想先人們的故事。舊墓多是家人合葬,我們看到其中一個是兩 夫妻的,丈夫生於1880年,早逝於1901年;妻子則生於1881年,逝於1945年5月。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一個年輕少婦喪夫,守寡了44年,獨自 熬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卻在二戰結束後不到半個月便死了。她經歷了什麼?是老死還是自殺﹖但可幸,起碼她最後還能和丈夫合葬。

外子帶我們去看墓園邊陲的一個百年家庭墓,這裏置有一個比真人還高的女神銅像,手中托著一個罌。他說,他的一個朋友在東德時期被打成政治犯,長期被監視竊聽,他們就在深夜偷偷把書信放在這個罌內,互通消息。可惜這年輕朋友後來被捕,在囚時被虐致死,草草下葬,連墓碑都沒有--墓園就是充滿歷史和故事的地方。


這個墓園雖然沒有如香港墳場般的憂愁悲傷,但小孩們無忌憚地在墳前嬉戲,卻少了應有的清靜和對先人的尊重。(阮志盈攝)

我 們去這個墓園散步,其實是為了看看新闢的公園。由於愈來愈少人土葬,持有這片墓園的教會打算把多餘的地方賣給發展商興建住宅。但是附近居民反對,希望保留 墓園的翠綠叢林,指摘教會「沒有其他東西比金錢神聖嗎?」蒐集了5500個簽名。最終區政府以約2000萬港元買了這片6600平方米的墓園一隅,由居民 組織自行決定和設計新用途。如此,在零落的墓碑和樹林之間,建起了平衡木、木高塔和鋼繩吊床等,成為兒童跑來跑去的樂園、大人們野餐的聚腳點。

我不得不佩服這裏的公民力量,也讚歎民選的區政府以民為本。但另一方面,看著大人們在墓碑間閒扯野餐,小孩們更在一些兒童墓上嬉戲,心中實在戚戚然。墓園還是應該平靜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