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01, 2012

聚餐不宜把脈

吃飯與把脈 1/10/2012 

【明報】當上中醫後,才體會到這份職業並沒有真正的下班時間。不論在朋友間的聯誼飯敘,或是親戚中的壽宴喜酌,總會有相熟或陌生的「友誼之手」向我伸出,他們不是想握手打招呼,而是想我替他們把脈及「贈他們兩句」。很多人認為這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究竟診症把脈是否適合在飯敘的環境下進行呢?

中醫的診斷方法是通過四診,即「望、聞、問、切」,來收集臨床診斷的依據。

「望診」除了觀察頭面之氣色外,還要看舌頭。因為舌頭的顏色與舌苔的顏色及其厚薄,反映求診者的身體狀況及體質。若求診者在求診前剛嘗過辛辣的、燙熱的,或會染色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喱、咖啡、奶茶等),會把舌色和舌苔改變,大大影響醫師的判斷。

食肆嘈雜擾攘難聞診
「聞診」則運用醫師的嗅覺及聽覺,從求診者的體內氣味及聲音(如說話的音量、咳嗽或鼻塞時發出的聲音等),去了解病情,試問醫師怎能在嘈雜擾攘的食肆環境下準確聞診呢?

「問診」是整個診症過程中的核心,醫師除了會圍繞求診者主要不適的症狀提問外,還需要了解其胃口、睡眠、二便等情況,若是女性求診者,還要問及其月經與白帶的情況。在公眾場合發問這些「貼身」問題,可能會使求診者尷尬。

「切診」即把脈,醫師需要專注地用三根手指頭來探測求診者的身體狀況,在人來人往的公眾場合裏,醫師實在較難專心切診。因此,我們還是在飯桌上言笑談歡,在診症桌的脈枕上才認真「把脈」吧!

黎詠詩(東華三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何文田)

統籌:明報健康網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跟讀者「望、聞、問、切」談醫說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