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012 邁克
【蘋果】舉城哀悼的日子,專欄可以寫其他題材嗎?報社沒有白紙黑字明文規定,但風花雪月肯定不適宜,依然故我嘻嘻哈哈雖然讀者未必群起投訴,編輯應該也不會因此炒魷,卻過不了自己的良知底線。我的問題是不擅於傷春悲秋,不喜歡沉溺在負面情緒,更不懂得表演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比較習慣低調表達憐憫和同情,保持禮貌的距離關注不幸事件的受害人。鍾妮梅藻有首老歌叫《別打擾哀愁》,歌詞恕不翻譯了,因為與這兩天全港市民的心境毫無關係,只是歌名實在清楚說出了此刻我的感受。記者有責任報告新聞詳情,深入描繪各種生離死別的苦痛無可厚非,然而緊隨他們的步伐進入悲慘世界同聲一哭,對當事人有什麼建設呢?療傷是非常私人的時刻,娛樂版常見煩不勝煩的藝人高喊「請給我一點空間」,非明星的意願可想類似,除非公開呼籲陌生人提供慈悲,否則我們還是不要借關懷之名滿足八卦吧。
和大眾感情模式格格不入這種處境,卡繆經典小說《異鄉人》有很精緻的描寫。男主角接到喪母的消息,沒有任何感覺,守靈不但擠不出一滴眼淚,還當著遺體滋滋油油飲咖啡,在期望見到孝子呼天搶地的閒人面前完全交不到戲。他最令世俗嘩然的,是即時若無其事約會前女同事,不避忌家有白事,興致勃勃和她上床開波。初讀這本存在主義名著我十四五歲,還幾乎同步看了維斯康堤改編的電影,竟然沒有為男主角離經叛道的言行感到不安--傷心人別有懷抱,要是他不想哭,為什麼必須徇眾要求哭給全世界看?
電郵:heartsociety@hotmail.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