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7, 2008

資訊爆炸 易被愚弄

心理透視鏡﹕資訊爆炸 易被愚弄 28/10/2004 
【明報】看《華氏9/11》時,感受着一份沉重的心情,這是一部刺激反思的電影。片中批評布殊政權不斷製造恐懼,在恐懼中人們容易被控制。強權不斷製造戰爭,戰爭是有利可圖的商業活動,而伊拉克人民及美兵卻要付上無法彌補的生命代價。

當兒子在伊拉克陣亡後,一個十分愛國的士兵母親哭問着「Did Michael die for a lie?」(米高是否為一個謊言而斷送了生命﹖)當年美國出兵伊拉克的借口﹕「大殺傷力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原來是霸權的「驚世大謊話」(Weapon of Mass Deception)﹗

在「言論自由」的社會,每天要應付澎湃的資訊,追求「真相」並不容易。在無止境的壓力下,人的判斷力被削弱,容易被愚弄。每天被所提供的資訊「洗腦」,而「看不見便是不存在」,有誰敢主動去問what is the missing information﹖所缺乏的資訊為何﹖我們需要的是甚麼資訊﹖我們有否真正的選擇﹖《華氏9/11》更讓人重新檢視謊言、誤導與實話之間的模糊界線。

回看一般市民日常所遭遇的欺騙誤導案件,今時今日,騙徒除了向長者和「無知」市民下手外,受害人已不論年齡教育階層。網絡交易、財務市場、「專業」服務等,亦充滿着詐騙陷阱。
為避免金錢損失,心理受創,除了多收看《警訊》和閱讀《選擇月刊》外,奉《警訊》呼籲,當陌生人或不相熟的人推介(有形無形的)產品或服務時,應抱有些少戒心。

小市民可多了解詐騙伎倆,留意詐騙迹象﹕若懷疑對方不提供全面資料,或資料令人眼花撩亂,使人混亂﹔或有所隱瞞、似是而非、模稜兩可、混淆視聽、轉彎抹角﹔或對方不願承諾、證實、肯定﹔或言行前後矛盾、表裏不一致﹔被揭發後更變得富防衛甚至侵略性,轉而指摘受害人等。市民若發現問題應盡快尋求協助,不要抱着破財擋災或只是不幸的心態,這樣會縱容騙徒橫行無忌。

交易前的準備工夫,應與所牽涉的金額成正比。不要只憑感覺衝動,要多思考分析,搜索相關資料,把對方「起底」﹔留意付款方法、細閱合約條文,以及多發問。

在今時今日透不過氣的資訊壓力下,切勿失去「發問」的能力。

機構心理學家李穎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