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07, 2010

如果你是艾未未

7/1/2010 張曉冬

【明報】我想沒多少人真正認識艾未未。
當然,如果你有留意當代藝術,可能知道他被英國 《藝術評論》選為年度當代藝術最具影響力一百大人物;有留意國情新聞的,或會知道前年汶川地震後,他參與成立了公民調查團,調查蒐集有關在汶川大地震中喪 生的學生資料,要求當局公開真正的傷亡數字並進行徹查;他又曾往成都為維權人士譚作人案作證,及後疑被公安打至腦出血;又或你是Comme des Garcons的擁躉,已在雪廠街的新店買了件印有艾未未的西瓜作品圖案的T恤,看過艾未未的西瓜作品小展覽,只是沒有細究。
Picture
訪問前,看過很多關於艾未未的報道,也看過他不少搞怪的肖像。外形像老粗般的他充滿行動力,說話時用的卻是一把冷靜、知性的聲音,這樣動靜皆宜的漢子,放眼中國(和香港),實在沒有另一個。(艾未未提供)

世界太爛需要發聲
「基 本上大家都當艾未未是藝術家,但我只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不太成功的人。」他指現代的媒體「夠爛」,但他要面對這個爛的世界,生活在這裏,自己就是爛的一 部分。就因為世界太爛,他才需要靠不同的方式發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令社會不再爛。艾未未在紐約呆了12年,令他更重視言論自由。「以前我做藝術的方面比 較多,現在更着重以文字說話來表達想法。不過無論用什麼方式也好,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表達自己的聲音。我也不能說是因為以往的藝術方式再不能滿足我,所 以選用更直接的方式——文字和語言,來表達自己。只要一天我仍然發聲,就代表這個世界還未變好;亦只有當我不再需要說話,我才會覺得自己成功。」

沒有表達就不是人
關 於藝術,以及中國藝術的發展,艾未未從來不太關心。「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做藝術的分別是不大的。時間和空間其實並不是最重要,像這次Comme des Garcons 找我的西瓜作品作展覽,並印在T恤上作商品發售,雖然都不是什麼新事,但藝術本身並沒有新舊之分。而且在不同時空,同一件作品接觸到的自然是不同的人。」 他在內地未曾舉行過任何畫展,自言「艾未未」從來不屬於這個圈子,對之不了解,也沒興趣。
Picture
在雪廠街的Comme des Garcons店內,有艾未未的西瓜作品展。查詢2869 5906(艾未未提供)

他做的西瓜,遠看很真,但只要走近一點,當然會發現是假的,是瓷製。「假」這個概念對艾未未來說是很重要,他為工作室註冊的名字,叫「北京發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課的普通話念作fa ke,英文的fake,就是假的意思。同時,發課的普通話念起來,也像英文粗口。
在 這個充斥「假」東西的地方,艾未未喜歡上博客(blog),因為博客至少讓他能說點真話,有時候覺得社會有些現象太好笑便寫兩句。起初評論的話題,主要與 藝術有關,但後來愈來愈政治化。在搜狐、新浪網等網頁,他曾開設個人博客,惜後來都因大膽敏感的言論而被移除。他說,80後是中國第一代可以被稱為「人」 的,他們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有自己的資訊來源,有自己的判斷基礎。「我想最重要的是,每個人也應該有發言權利。沒有表達你就不是人。」

人要有完整的生活
在 相對封閉的社會中不斷表達反對意見,難道不怕被打壓嗎?「一點點吧,但有些東西始終是應該做的。人要有完整的生活,這完整的生活包括你的政治態度,但不全 是政治態度。我的行為,就是反映我對社會、政治、文化還有所有周邊事物的態度。」他的整個生活過程,包括有聊的(如參與公民抗爭運動)、無聊的(如在博客 上展示他的大肚腩),可惡、可恨、可愛、可樂的部分,都是他的生活態度、世界觀和情緒的反映。這對每個人來說,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他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 空間,卻能夠拿出這份勇氣來表達自己,才令艾未未之所以為艾未未,與其他人不一樣的人。用自己的負責任行動把這個社會雕塑成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是艾未未的 想法。對於香港(人),艾未未有這樣的話想說﹕「你們不是有一國兩制嗎?一定要好好珍惜利用。」

艾未未有多重身分,是一個藝術家、 一個建築師,一個有個性、敢於評論的人,奧運場館鳥巢設計顧問,著名詩人艾青的兒子,但他卻形容自己是個苟延殘喘的人,離死亡那頭比較近。「當世界誘惑更 大,我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時,實際是生命在迅速消失的一個時刻。只是我們不知不覺時間過得非常快。在今天,你存在,別人聽到了,聽不到了,下輛車卻來 了。」
如果你是艾未未(或就算你不是艾未未),你會不會也能夠在如此急促的社會及如此短暫的一生中,像他一樣清楚自己的生活態度而敢言敢行,勇於表達自己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