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012 馮一冲
【明報】留美學廚的那段日子,總有個想法:寫一本中英雙語的書,讓原本分隔的中西飲食文化溝通、對比、融匯。漸漸累積了一大堆粗略的腦震盪資料,希望日後能夠慢慢沉澱一些想法。
前堂呼,廚房應
想的最多的一個課題,是廚房上菜的安排。早前跟出版社的編輯和插畫師到一間西餐廳的廚房拍照,以供日後參考之用。除了精細的廚具與整潔的環境以外,最令他們驚訝的是,開市之前廚房團隊必須把餐牌上每一道菜都弄個樣本,然後為前堂的侍應介紹主要的材料、配料、烹調方法與預計上菜所需要的時間,就是由侍應開始提示廚房(行內術語為"fire")開始後期製作,到菜式完整上碟之間的一段時間。介紹完之後,侍應可以發問,澄清對菜式的理解,以便向客人介紹。而且要試吃每道菜式,並和廚房同事交流,對菜式的味道和擺設做適當的微調。
以客人為本
如果以打仗作比喻,前堂是戰線,廚房就是兵工廠。兩者必須以客人為本,才能打一場漂亮的仗。侍應要清楚知道材料和配料,免得客人吃到導致敏感的食材,像豆、蛋、奶、香精等等。烹調方法是客人在點菜前常常問起的資料,比如說同樣是薯蓉,冷吃與熱吃、煎炸與炆煮的味道就截然不同。至於預計上菜時間也十分重要。這點有兩個考慮,第一,侍應要預留時間,讓客人在頭盤與主菜,主菜與甜品之間有足夠的休息,幫助客人慢慢品嚐菜式。於此,侍應既要觀察客人的用餐進度,同時避免在旁邊擾擾攘攘,既要行動迅速收拾檯面殘局,同時避免破壞用餐氣氛。其二,西餐講求為同檯的客人同時上菜。這要求侍應和廚房配合得當。比如說烤牛排的後期製作(後期烤肉、澆汁、擺放配菜)預計須要五分鐘,烤魚預計須要三分鐘的話,那麼侍應應該先"fire"烤牛排,兩分鐘後再"fire"烤魚。如此,點牛排和點烤魚的客人就大概可以同時開始用餐,免得出現「等吃」的尷尬場面。至於試吃,侍應可以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給予意見,而且,廚師想像的擺設,未必能抵受得住傳菜途中的種種顛簸,侍應參與微調,至為重要。
中西異同
中餐的情況有異、也有同。異的是,中菜圍吃多於分吃,在飯餐的結構上罕有「等吃」的情況,所以不必部署兩次或以上的"fire"。即便如此,菜式之間也應該預留空間,讓客人(及其味蕾)休息休息。如今很多中菜館為求多做一輪生意,都寧願忽略這點,像快餐店一樣把菜式同時出列,壯觀是壯觀,但菜涼了以後,味道打折是必然結果。宴會好一點,至少有個次序。但遇上趕著下班的侍應團隊,則又作別論。同的是,必須清楚客人因為宗教信仰、身體狀況、和特別原因而刻意避開的食材。如此,才能在填飽肚福之外,以客人為本,為其提供一個整體的餐飲經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